千年古城阆中,至今保留着一种用纯手工来编织“高密度蚕丝地毯”的工艺。这种工艺,编织一平方米地毯至少需要半年时间,并于二零一四年十一月十一日被正式收录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它的传承者便是位于阆中城北的“银河地毯”。
创建于1952年的银河地毯,经历了半个世纪的风霜洗礼,将中国丝毯推向了世界舞台。其完美品质先后占领了日本、德国、美国、俄罗斯、迪拜、土耳其、意大利、摩纳哥、阿联酋等国家高端市场。明朝时阆中就出现了丝毯编织(俗称手工打结丝毯编织)作坊。手工打结丝毯编织工序繁复,耗时极长。其高密度的手工打结技艺,毯背每米丝线道数可达一千余根,每平方米打结点达一百万个,所有经纬线打结缠绕全由手工完成;根据织成的图案,以开、片、剪、投等不同技法进行片剪饰花修饰,使图案呈现出“浮雕”感。还有“织活图”的工艺绝技,织造者仅观察原图,不点绘坐标,靠自身对图画的艺术鉴赏和理解能力进行二度创作,图案颜色层次的变化渐近完全靠丝线来表达,“每作百幅而无一尽同”。它完整的传承了地毯初始阶段的原始编织方法,体现出本地区蚕桑业的发展历史,融汇了中国传统的绘画造型艺术,累积成精妙独特的手工技艺,传承数百年经久不衰,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及工艺价值。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手工打结丝毯充分利用蚕丝特性,具有纹路细密紧实,毯质柔软而有弹性,颜色鲜亮,图案细腻,防水、防皱、不褪色、不变形等特点。特别是利用蚕丝线的光泽和织造的统一方向性。因此,当你在一张丝毯前走动时,丝毯的每个地方由于光线角度不同,会均匀的发生“由暗及亮”或“由亮及暗”的变化,像在亲临一场近景魔术,光彩四溢、十分梦幻。阆中古城人用手的温度呵护着传统工艺的生命力,让保存在方寸之间的魔法美学,在时空交换中得以世代承袭,孕育出让世界为之瞩目的东方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