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提高江苏蚕业的战略性思考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7-07-04 11:11:00
我国的正在实施的“东桑西移”工程按照西部大开发、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方针已经初见成效,2006年中西部蚕茧主产地区的桑园面积、蚕茧产量占全国的比例分别达到60.4%和50.9%,广西已取代江苏成为中国蚕茧第一大省区。笔者认为,国家从全局利益考虑对茧丝绸行业进行结构调整应该是一个长期的工作目标,东部的蚕桑生产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消亡,而且在江浙一些相对欠发达地区,蚕业生产依然是骨干产业。根据国家商务部关于“东部优化”的总要求,江苏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要围绕蚕业的巩固和提高全方位地调整、提升。
江苏省巩固提高蚕桑生产的优势主要有四个:一是自然资源适宜蚕桑生产,江苏省处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性气候地带。全省的水、温、光、热条件及土壤质地条件较为优越,能满足桑树的生理要求,适宜多丝量蚕品种的饲养,为我国蚕桑气候生态区划的一类地区;二是蚕桑技术普及水平较高。经过十多年努力,江苏蚕桑区域性调整取得了成功,通盐地区蚕桑起点高、发展快、水平高、质量好,已成为中国首屈一指的蚕桑生产基地。2006年通盐地区桑园面积71万亩,总发种达210.14万张,产茧7.599万吨,亩桑发种2.96张,亩桑产茧达107公斤,是全国蚕桑水平最高的地区;三是生产设施基本完善。建国以来,江苏的蚕业生产不断发展,茧丝绸产业架构达到了基本合理的状态。江苏的蚕种业水平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江北的高产桑园基地和江南厚重的丝绸加工实力使江苏蚕业位居长期居于前列。近几年来,苏南、苏北出现了苏豪、晨风、鑫缘、富安、民星、玖久等一批茧丝绸龙头企业,通过产加销一体化运作,产业化效益明显;四是蚕桑生产仍然是部分地区农民的增收主要来源。蚕茧生产不是一个暴富产业,但它能够为农民治穷和增收。2006年江苏农民人均纯收入5813元,但苏南苏北差距很大,苏南平均6200元,而苏北平均4733元。在苏北大部分地区蚕桑生产将仍然是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项目。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制约江苏蚕业生产的因素还很多,主要是四方面:一是行业管理机制欠合理,各级政府对蚕桑生产扶持力度极小。与国内其它产茧大省相比,江苏在行业管理方面是个软肋。目前,省、市、县蚕桑管理体制存在上下不连贯的问题。十多年以来,全省茧丝绸行业管理职能实际上是由省蚕桑学会和省丝绸协会负责的,作为群团组织两个协会的工作是尽心尽力,遗憾的是有很多职能难以进行;二是工商业发达,农村劳力资源锐减。蚕桑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没有足够人力资源就不能健康发展。江苏省总体经济状况较好,2006年三产比例已经达到7.2:56.5:36.3,与全国情况相比,二产比例比全国水平高7.8%。工业的发展加大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农村大量青壮劳力已不再从事第一产业,在经济较发达地区的蚕桑规模大户常常为找不到劳动力犯愁;三是空气污染对蚕业生产的影响。工业三废、农田治虫都会影响蚕区空气质量,大量有毒气体和含农药微粒在空中飘浮必然对临近的桑田产生毒害,特别是那些零星分散的桑田,更易受害;四是比较效益下降,高效农业发展势头好。目前,农民对种植品种有充分的自主权,除了传统的粮食生产基本稳定以外,其它农作物是否种植取决于它的效益。以苏南和沿江一带为例,过去兴盛一时的棉花已经绝迹,也同时使与之相比有明显优势的蚕桑失去了不少光环。江苏省农村各地都有很多高效农产品生产,如水果、反季节蔬菜、中药材中有很多品种的经济效益超过了蚕桑。
根据江苏省发展蚕桑生产的优势和诸多制约因素,笔者认为,江苏未来发展蚕桑生产的总体目标: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着眼长效,不求最大,但求最强。以产业化发展统筹规划,以科技进步全面提升茧丝绸质量,以强大的市场研发增加江苏丝绸在国际竟争的地位。具体做好以下六方面工作:
1、恢复省级蚕桑指导部门
要做大做强江苏的蚕业,没有强大的技术支撑是不能实现的。因此,必须尽快恢复省级蚕桑指导部门,加强蚕业科技体系建设,从根本上保障建设现代蚕业、高效蚕业的顺利进行。
2、加大蚕业科技的进步。
坚持不懈地执行蚕种管理办法,保持江苏蚕种管理的国内领先地位,巩固良种繁育体系,不断推广运用桑蚕新品种、新技术,建立优质蚕茧生产体系,推行生产技术规范和质量标准,积极探索蚕桑综合利用增加效益的新途径。同时,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并完善全省蚕桑技术服务平台。
3、桑田布局“南稳北固”
由于蚕桑在经济发达地区难发展、在丘陵山地秋旱机率高,增产潜力小,因此,江苏省在“十五”期间,蚕桑生产已经向气候条件适宜、生产基础好的沿江、沿海和苏北地区转移,2006年沿江沿海和苏北平原蚕区的蚕桑生产总量已占到全省的92%,“南桑北移”已经实现。因此,江苏蚕桑区域建设的重点应该是稳定苏南蚕区,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沿江沿海和苏北平原蚕区,发挥桑田立地条件好、蚕茧单产高、茧丝品质好的优势,建成全国集约经营规模最大、蚕茧质量最好的蚕桑生产优质高产基地。
4、茧丝加工“南精北强”
伴随蚕桑生产的转移,江苏的缫丝企业也逐渐在江北得到了飞速发展,目前,全省经国家审定的146家缫丝企业中有131家落户江北,总绪数351000,占全省87.9%。但江南缫丝企业的加工水平较强,自动缫比例达84.3%,比江北高5.4%。江北一些小型缫丝企业加工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江南和江北部分骨干丝绸加工企业应以欧美日本为目标,通过技术进步,全面应用高新技术,促进丝绸加工的自动化、丝绸产品的多元化和高档化。加快织造装备无梭化为代表的丝织业技术改造加快丝绸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步伐,提高技术装备水平、优化产品结构,加大丝绸品牌建设和高档“优质”丝绸标识的推广力度,解决目前丝绸产品普遍存在的深加工水平不高、花色品种少、附价值低的问题。
5、外贸出口“南领北随”
以江苏省丝绸集团公司和吴江的“中国东方丝绸市场”为龙头引领全省的丝绸出口,以丝绸协会为纽带加强全省丝绸企业的联结,共享信息资源,统一出口标准(包括质量、价格等),减少丝类及坯绸等初级产品出口比例,增加针织品(含面料及混纺类)、真丝服装(梭织及复制品)等制成品出口,充分发挥我省丝绸面料的竞争力优势,加大丝绸制成品的出口,保持江苏丝绸持续增长的局面。
6、支持丝绸龙头企业带动全行业发展。
省级有关职能部门成立专门机构,重点扶持一批产业化基础好、辐射带动能力强、能够形成纺丝、织造、印染到服装、制成品一条龙的丝绸优势产业链群的龙头企业,支持建立蚕农专业经济合作组织,鼓励龙头企业的技术创新,实施名牌战略,倡导苏南丝绸企业到苏北投资。严格实行丝绸生产经营许可证制度,对于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产品档次低的丝绸企业要敦促其加快丝绸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步伐,防止恶性竟争,确保江苏省丝绸加工业健康稳步发展。
信息来源:蚕丝在线
江苏省巩固提高蚕桑生产的优势主要有四个:一是自然资源适宜蚕桑生产,江苏省处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性气候地带。全省的水、温、光、热条件及土壤质地条件较为优越,能满足桑树的生理要求,适宜多丝量蚕品种的饲养,为我国蚕桑气候生态区划的一类地区;二是蚕桑技术普及水平较高。经过十多年努力,江苏蚕桑区域性调整取得了成功,通盐地区蚕桑起点高、发展快、水平高、质量好,已成为中国首屈一指的蚕桑生产基地。2006年通盐地区桑园面积71万亩,总发种达210.14万张,产茧7.599万吨,亩桑发种2.96张,亩桑产茧达107公斤,是全国蚕桑水平最高的地区;三是生产设施基本完善。建国以来,江苏的蚕业生产不断发展,茧丝绸产业架构达到了基本合理的状态。江苏的蚕种业水平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江北的高产桑园基地和江南厚重的丝绸加工实力使江苏蚕业位居长期居于前列。近几年来,苏南、苏北出现了苏豪、晨风、鑫缘、富安、民星、玖久等一批茧丝绸龙头企业,通过产加销一体化运作,产业化效益明显;四是蚕桑生产仍然是部分地区农民的增收主要来源。蚕茧生产不是一个暴富产业,但它能够为农民治穷和增收。2006年江苏农民人均纯收入5813元,但苏南苏北差距很大,苏南平均6200元,而苏北平均4733元。在苏北大部分地区蚕桑生产将仍然是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项目。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制约江苏蚕业生产的因素还很多,主要是四方面:一是行业管理机制欠合理,各级政府对蚕桑生产扶持力度极小。与国内其它产茧大省相比,江苏在行业管理方面是个软肋。目前,省、市、县蚕桑管理体制存在上下不连贯的问题。十多年以来,全省茧丝绸行业管理职能实际上是由省蚕桑学会和省丝绸协会负责的,作为群团组织两个协会的工作是尽心尽力,遗憾的是有很多职能难以进行;二是工商业发达,农村劳力资源锐减。蚕桑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没有足够人力资源就不能健康发展。江苏省总体经济状况较好,2006年三产比例已经达到7.2:56.5:36.3,与全国情况相比,二产比例比全国水平高7.8%。工业的发展加大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农村大量青壮劳力已不再从事第一产业,在经济较发达地区的蚕桑规模大户常常为找不到劳动力犯愁;三是空气污染对蚕业生产的影响。工业三废、农田治虫都会影响蚕区空气质量,大量有毒气体和含农药微粒在空中飘浮必然对临近的桑田产生毒害,特别是那些零星分散的桑田,更易受害;四是比较效益下降,高效农业发展势头好。目前,农民对种植品种有充分的自主权,除了传统的粮食生产基本稳定以外,其它农作物是否种植取决于它的效益。以苏南和沿江一带为例,过去兴盛一时的棉花已经绝迹,也同时使与之相比有明显优势的蚕桑失去了不少光环。江苏省农村各地都有很多高效农产品生产,如水果、反季节蔬菜、中药材中有很多品种的经济效益超过了蚕桑。
根据江苏省发展蚕桑生产的优势和诸多制约因素,笔者认为,江苏未来发展蚕桑生产的总体目标: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着眼长效,不求最大,但求最强。以产业化发展统筹规划,以科技进步全面提升茧丝绸质量,以强大的市场研发增加江苏丝绸在国际竟争的地位。具体做好以下六方面工作:
1、恢复省级蚕桑指导部门
要做大做强江苏的蚕业,没有强大的技术支撑是不能实现的。因此,必须尽快恢复省级蚕桑指导部门,加强蚕业科技体系建设,从根本上保障建设现代蚕业、高效蚕业的顺利进行。
2、加大蚕业科技的进步。
坚持不懈地执行蚕种管理办法,保持江苏蚕种管理的国内领先地位,巩固良种繁育体系,不断推广运用桑蚕新品种、新技术,建立优质蚕茧生产体系,推行生产技术规范和质量标准,积极探索蚕桑综合利用增加效益的新途径。同时,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并完善全省蚕桑技术服务平台。
3、桑田布局“南稳北固”
由于蚕桑在经济发达地区难发展、在丘陵山地秋旱机率高,增产潜力小,因此,江苏省在“十五”期间,蚕桑生产已经向气候条件适宜、生产基础好的沿江、沿海和苏北地区转移,2006年沿江沿海和苏北平原蚕区的蚕桑生产总量已占到全省的92%,“南桑北移”已经实现。因此,江苏蚕桑区域建设的重点应该是稳定苏南蚕区,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沿江沿海和苏北平原蚕区,发挥桑田立地条件好、蚕茧单产高、茧丝品质好的优势,建成全国集约经营规模最大、蚕茧质量最好的蚕桑生产优质高产基地。
4、茧丝加工“南精北强”
伴随蚕桑生产的转移,江苏的缫丝企业也逐渐在江北得到了飞速发展,目前,全省经国家审定的146家缫丝企业中有131家落户江北,总绪数351000,占全省87.9%。但江南缫丝企业的加工水平较强,自动缫比例达84.3%,比江北高5.4%。江北一些小型缫丝企业加工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江南和江北部分骨干丝绸加工企业应以欧美日本为目标,通过技术进步,全面应用高新技术,促进丝绸加工的自动化、丝绸产品的多元化和高档化。加快织造装备无梭化为代表的丝织业技术改造加快丝绸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步伐,提高技术装备水平、优化产品结构,加大丝绸品牌建设和高档“优质”丝绸标识的推广力度,解决目前丝绸产品普遍存在的深加工水平不高、花色品种少、附价值低的问题。
5、外贸出口“南领北随”
以江苏省丝绸集团公司和吴江的“中国东方丝绸市场”为龙头引领全省的丝绸出口,以丝绸协会为纽带加强全省丝绸企业的联结,共享信息资源,统一出口标准(包括质量、价格等),减少丝类及坯绸等初级产品出口比例,增加针织品(含面料及混纺类)、真丝服装(梭织及复制品)等制成品出口,充分发挥我省丝绸面料的竞争力优势,加大丝绸制成品的出口,保持江苏丝绸持续增长的局面。
6、支持丝绸龙头企业带动全行业发展。
省级有关职能部门成立专门机构,重点扶持一批产业化基础好、辐射带动能力强、能够形成纺丝、织造、印染到服装、制成品一条龙的丝绸优势产业链群的龙头企业,支持建立蚕农专业经济合作组织,鼓励龙头企业的技术创新,实施名牌战略,倡导苏南丝绸企业到苏北投资。严格实行丝绸生产经营许可证制度,对于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产品档次低的丝绸企业要敦促其加快丝绸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步伐,防止恶性竟争,确保江苏省丝绸加工业健康稳步发展。
信息来源:蚕丝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