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丝绸进出口总公司副总经理汤咏在2007(重庆)全国蚕茧收烘工作研讨会上的讲话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7-04-10 09:38:00
各位代表,同志们:
2006年,全国蚕茧生产发展较快,蚕茧产量、质量、价格均有较大幅度提高,但过去一年中生丝价格不稳定,涨跌起伏较大,严重抑制了丝绸产品的出口。此次会议,一方面我们要回顾一下去年所做的各项工作;另一方面我们要认真分析茧丝产销形势,提出2007年的工作思路,为稳定茧丝价格、促进行业的良性发展提供依据。根据会议的安排,我先向大家通报一下去年丝绸出口和蚕茧工作等方面的情况,并就今年的产销形势和春茧收烘工作谈点个人看法。
一、2006丝绸产品出口情况
在通报2006年丝绸产品出口情况之前,我先介绍一下今年3月份在香港召开的中国丝绸春季交易会的情况。
(一)2007年中国丝绸春季交易会情况介绍
3月16日,“2007中国丝绸春季交易会”在香港落下帷幕。本届交易会成交金额1411.1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92.51%。其中丝类商品成交390.4吨,金额1031.6万美元,分别增长111.6 %和60.69%;真丝绸缎成交140.3万米,金额379.52万美元,分别增长317.56%和317.05%。主要出口市场中,对印度市场成交623.18万美元,增长164.62%;对欧洲市场成交501万美元,增长108.75%;对日本市场成交117.5万美元,下降48.69%。
从近几年来香港中国丝绸春季交易会的情况看,丝、绸产品的成交量与价格成反比。回顾近两年的情况:2005年交易会,丝类成交741.5吨,绸缎成交105万米,总成交金额达1911.17万美元,当月丝类均价为20.48美元/公斤,坯绸为1.65美元/米,价格较低;2006年交易会,丝类成交741.5吨,绸缎成交33.6万米,当月丝类均价升至31.6美元/公斤,坯绸为2.06美元/米,总成交金额下降至733万美元,下降61.65%。今年交易会交易额比去年上升92.51%,主要由于目前丝价保持在较低位置,对促进了成交。
本届丝绸交易会还呈现以下特点:
1、目前丝价较低,意向性成交金额比去年大幅增加,但由于担心春茧上市后丝价继续波动,很多客商仍然采取观望态度,很难实际成交。国内产销形势稳定、价格平稳才能为实际成交提供保证。这是进、出口商共同的希望。
2、近几年来,国际市场对我国丝绸的需求总量基本稳定。由于去年的丝价暴涨暴跌致使出口成交下降,但并不意味着实际需求减少。近期丝类价格的低位运行,促使国外进口商成交意向加强。本届交易会成交情况显示,丝绸出口形势有所回升。
3、本届交易会的成交情况也显示出国际市场结构的变化。对印度市场、欧洲市场丝绸出口开始复苏,说明这两个市场对我国丝绸产品的需求稳中有升。日本虽然是我国丝类出口的传统市场,在本届交易会上延续了近几年来成交下降的趋势。
(二)2006年丝绸产品出口情况
海关显示,2006年我国茧、丝、绸的出口数量均有较大幅度的下降,由于平均价格较高,全年真丝绸商品出口总金额仍达37.15亿美元,同比仅下降0.99%。我国丝绸商品出口供需价格弹性较大,价格上升,出口量明显下降。下面通过对近几年来丝绸商品的出口量和折丝量进行一个简要的对比,以帮助我们进一步分析丝类产品的实际供需量。
1、2004-2006年全国丝绸产品出口折丝量
根据海关统计数据,经计算,04、05、06年出口折丝量分别为8.92万吨、9.66万吨、8.18万吨。2006年出口折丝量比上年减少1.48万吨,同比下降16.30%。
2、2004-2006年丝绸产品出口量分类比较
在2006年比2005年出口减少的约1.48万吨左右的丝量中,丝类出口减少0.54万吨(同比减少17.77%),绸缎出口减少24680万米,折丝约0.34万吨(即减少约14.86%),据计算,服装及其他制成品出口减少折丝约0.59万吨。
3、国外需求基本稳定
由此可以看出,国外对我国丝绸商品的需求总量还是基本稳定的。由于我国丝绸商品的价格弹性相对较大,因此总量增减与价格因素关系较为密切。从产品结构上看,由于受丝类价格影响为主,丝类、绸缎、丝绸服装及制成品这几大类商品出口减少的比例相对平均。
(三)丝绸商品市场构成
1、国际市场布局
(1)目前,印度仍为我国蚕丝类和绸缎商品出口的第一大市场,但印度的下降幅度也是较大的。2006年我国对印度出口丝类商品7978吨,同比下降30.95%,出口金额2.14亿美元,同比下降10.92%;出口坯绸5345万米,同比下降41.19%,金额1.34亿美元,同比下降24.27%。
(2)意大利成为2006年我国丝类、坯绸出口第二大市场,但这两类商品出口量小幅下降。具体情况是:丝类商品出口3784吨,同比下降5.69%,金额1.06亿美元,增长24.84%;坯绸出口2923万米,同比下降5.22%,金额9612万美元,增长23.93%。此外,对意大利服装出口大幅增长,出口609万套,金额7723万美元,分别增长27.91%和22.07%。
(3)日本作为我国丝绸商品出口的传统市场,近几年对其出口呈下降趋势。2006年丝类商品出口2862吨,同比下降21.25%,金额8866万美元,增长3.81%;服装出口1020万套,同比下降20.28%,金额1.65亿美元,下降8.06%。
从国际市场的情况看,我国丝绸商品对印度市场的出口数量和金额都受到了较大的影响,而对更注重产品质量的欧洲市场,虽然出口量小幅下降,但是出口金额不降反升,而对日本、韩国等传统丝类、绸缎市场的出口延续了下降的趋势。
2、国内市场产销情况
(1)工业生产平稳增长。据国家统计局对2688家丝绸工业企业统计,2006年丝绸工业现价总产值完成1419亿元,同比增长19.2%;丝绸工业现价销售产值完成1386.3亿元,同比增长19%;丝产量完成14.1万吨,同比增长8%;丝织品(包括化纤绸)完成82.2亿米,同比增长1.9%;实现利润40.1亿元,同比增长20%,全行业利润继续保持增长。
(2)丝绸产品内销不断增长。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内丝绸销售不断增长,特别是蚕丝被的生产和消费得到了较快发展,已成为支撑茧丝绸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产品和进入百姓家庭消费的新亮点。据估算,目前全国各地拥有蚕丝被生产企业近千家,其中年产量在1万条以上规模的近100家,年产量在10万条以上的企业50家左右,全国每年销售蚕丝被在500万条左右,年销售额在20亿元以上;平均每条蚕丝被消耗已脱胶的蚕丝将近2千克,相当于年消耗未脱胶的蚕丝1.2万吨、鲜茧近10万吨(近200万担鲜茧),占全国蚕茧产量的14%左右。目前,蚕丝被生产已由手工作坊式生产向规模化、现代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在茧丝绸行业中的地位日显突出。
3、丝类原料产需分析
通过以上材料显示,2006年丝产量完成14.1万吨,进出口相抵折丝量7.34万吨。简单计算,除供应国际市场需要的数量,则有6.76万吨的丝需要在国内市场消化。其中有1.2万吨用于耗丝量较大的蚕丝被等产品,耗丝量大的产品将是未来市场发展的重点。
下面谈一下我公司所掌握的去年蚕茧生产情况。
二、2006年蚕茧生产收烘工作情况
在国家和地方各级主管部门的指导下,经过各地蚕茧部门职工的艰苦努力,去年蚕茧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根据对全国19个省市区的统计,2006年全国的桑园面积为1283.52万亩,与2005年相比增加12.33%;发种量为2006.81万张,同比增加14.18%;蚕茧产量为73.97万吨,同比增加19.11%;收购量为62.89万吨,同比增加19.47%;收购综合均价为1244.18元/50公斤,同比提高27.25%。
在2006年的蚕茧生产收烘工作中,各部委对收烘工作进行了及时的指导,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商务部、农业部《2006年度全国桑蚕种桑蚕茧桑蚕丝生产指导性计划》,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关于做好2006年蚕茧收购价格及加强收购管理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做好2006年秋茧生产与收购工作的通知》,这些措施对保护蚕农利益、稳定蚕茧生产和收购价格,促进行业健康发展进行了积极的引导。各省市区主管委、厅对春茧收烘工作十分重视,根据以上文件精神和各地的具体情况,下发了相应的政策指导性文件。同时,各级行政管理部门,对蚕桑生产的适度发展和维护良好的收购秩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2006年蚕茧生产收烘工作具体情况如下:
(一)全国蚕茧产量增加
2006年是商务部“东桑西移”工程大力实施的一年,很多中、西部产区结合政策建立起蚕桑基地,全国桑园面积大幅增加。由于2005年以来蚕茧供应存在缺口,茧价节节攀升,刺激了蚕农的生产积极性。2006年春季气候条件整体适宜,各省区春季蚕茧产量均实现增加。秋季四川东部、重庆大部、陕西安康等地遭遇干旱高温气候,对蚕茧生产影响严重。江苏、山东、广西、广东等主产区气候条件总体较好,张单产量有所提高,年产量比去年有大幅提高。因此2006年全国蚕茧生产总量比去年仍有较大的增幅。增产幅度较大的省区市有:广东(增加100.44%)、云南(增加56.64%)、河南(增加55.70%),此外广西、江苏、浙江全年的蚕茧生产量增幅均超过10%;减产的省市有重庆(减产7172吨,同比减少23.14%)、陕西(减产1774吨,同比减少8.75%)。
(二)蚕茧质量总体较好
2006年全国春茧总体来说质量较好,山东、江苏、浙江等主产省茧质与历史同期最好年份相近,山西、陕西、河南等省春茧个体较大,茧层率、解舒率、光泽度都比较好。夏秋茧除四川、重庆遭遇干旱对蚕茧质量影响较大外,江苏、山东等气候条件较好的产区质量比去年有所提高。此外,更多的中、西部产区在“东桑西移”工程的带动下,加强了技术培训和指导工作的力度,为去年的蚕茧质量普遍提高创造了条件。
(三)收购价格再创新高。
2006年全国所有产区收购价格均比去年大幅提高,蚕茧收购综合均价为1243.43元/50公斤,比去年提高17.61%。2005年以来,茧丝价格持续走高,虽然丝价在年初有所回落,但茧价受惯性影响仍然高位运行。原因是全国蚕茧供应存在缺口,而缫丝业市场需求增加使缫丝企业加工需求旺盛。此外,2006年全国原材料价格普遍上涨,蚕茧的生产成本也相应增加,同时鲜茧质量较好,这也是茧价上涨的合理因素。
(四)存在的问题
从各地反映的情况看,蚕茧收购总体秩序较好,但部分蚕区的蚕种销售、蚕茧收购市场不规范。在缺乏龙头企业的蚕区,有多家收购、相互排斥竞争,恶意抬价抢购的倾向。有些企业不具备鲜茧收购质量保证条件,手估目测,抢购鲜茧,有的收购毛脚茧,对市场秩序影响严重。
2006年的蚕茧收购价格连续走高,但丝价大起大落,对缫丝业的影响比较严重,导致有些缫丝企业亏损增加。
三、今年的茧丝产销形势分析及建议
(一)预计茧丝供应增加,出口虽有好转,任务仍然艰巨。
上月,商务部、农业部联合下达了《2007年度全国桑蚕种、桑蚕茧、桑蚕丝生产指导性计划》,其中桑蚕茧生产指导性计划为75万吨,比去年少量增加。去年,“东桑西移”工程正式启动,基地建设步入正轨,中西部的蚕桑生产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获得了迅猛的发展。此外,高位运行的蚕茧价格,刺激了蚕农的积极性。若今年蚕种充足,全年桑蚕茧生产很可能超过指导性计划的数量。
2006年丝价的暴涨暴跌抑制了国外客商的购买需求,也对国内丝厂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今年初,国家茧丝办正式发布了厂丝收储计划文件,对稳定丝价将起到重要的作用。目前,出口市场开始回暖,如果丝价能够继续保持稳定,今年的丝绸出口将有望恢复到正常的需求量。
2007年的出口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一是丝绸产品的国际市场需求相对稳定,消费总量有限,而去年由于出口减少造成了一定的存量,需要今年的出口量有较高的增幅才能消化。二是人民币升值及出口退税下调。3月22日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以7.7310元再创汇改以来新高,这意味着按照汇率中间价计算,汇改以来人民币累计升值幅度已超过4.9%。有关数据显示,单人民币升值一项因素就可能让每吨丝绸出口价格缩水1.5万元以上。三是印度通货膨胀势头比较强烈。今年2月,印度通货膨胀率达到了6.7%,为两年来的新高,印度国内消费水平日益下降,丝类和绸缎进口很可能因此而受到影响。
(二)对今年春茧收烘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1、合理安排生产
各地对于今年的蚕茧生产,要做适当安排,做好发种工作。目前,商务部和农业部下发了《2007年度全国桑蚕种桑蚕茧桑蚕丝生产指导性计划的通知》,各地要按照计划精神,结合本地实际和市场情况安排好今年的蚕桑生产。“东桑西移”工程的进一步实施,建设了一批优质茧丝生产基地,使中西部地区的蚕茧产量和缫丝工业水平大大提高,东部地区的蚕茧生产在去年也保持了相当的增量。在产业布局基本形成的情况下,在今年的蚕桑生产过程中,各产区更应通过加强基础管理,普及蚕业科学技术,推广种桑养蚕模式化管理来提高质量、改善品质。同时建议对蚕茧产量有所控制。
2、维护茧、丝价格稳定
当前丝绸市场价格波动较大,国家茧丝办厂丝储备政策的大力实施,对稳定丝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茧丝绸行业产业链较长,任何一个环节的价格波动都会放大影响到整个行业,希望国家能够继续加强宏观调控,健全市场流通体系,帮助丝绸行业稳定价格。同时也希望各蚕茧收购单位、蚕丝加工企业认清形势,定好价格,共同维护丝绸行业原料价格的稳定,减少人为炒作造成的不利影响。
各位代表、同志们,我以上所谈的仅是我的个人看法,在这次会上抛砖引玉,供大家参考。希望大家根据本次会议的议题,结合各地的实际工作情况,对今年的茧丝产销形势及如何做好蚕茧生产收烘工作充分发表意见,为行业的健康发展献计献策。
谢谢大家!
2007年4月5日于重庆
信息来源:中国丝绸进出口总公司
2006年,全国蚕茧生产发展较快,蚕茧产量、质量、价格均有较大幅度提高,但过去一年中生丝价格不稳定,涨跌起伏较大,严重抑制了丝绸产品的出口。此次会议,一方面我们要回顾一下去年所做的各项工作;另一方面我们要认真分析茧丝产销形势,提出2007年的工作思路,为稳定茧丝价格、促进行业的良性发展提供依据。根据会议的安排,我先向大家通报一下去年丝绸出口和蚕茧工作等方面的情况,并就今年的产销形势和春茧收烘工作谈点个人看法。
一、2006丝绸产品出口情况
在通报2006年丝绸产品出口情况之前,我先介绍一下今年3月份在香港召开的中国丝绸春季交易会的情况。
(一)2007年中国丝绸春季交易会情况介绍
3月16日,“2007中国丝绸春季交易会”在香港落下帷幕。本届交易会成交金额1411.1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92.51%。其中丝类商品成交390.4吨,金额1031.6万美元,分别增长111.6 %和60.69%;真丝绸缎成交140.3万米,金额379.52万美元,分别增长317.56%和317.05%。主要出口市场中,对印度市场成交623.18万美元,增长164.62%;对欧洲市场成交501万美元,增长108.75%;对日本市场成交117.5万美元,下降48.69%。
从近几年来香港中国丝绸春季交易会的情况看,丝、绸产品的成交量与价格成反比。回顾近两年的情况:2005年交易会,丝类成交741.5吨,绸缎成交105万米,总成交金额达1911.17万美元,当月丝类均价为20.48美元/公斤,坯绸为1.65美元/米,价格较低;2006年交易会,丝类成交741.5吨,绸缎成交33.6万米,当月丝类均价升至31.6美元/公斤,坯绸为2.06美元/米,总成交金额下降至733万美元,下降61.65%。今年交易会交易额比去年上升92.51%,主要由于目前丝价保持在较低位置,对促进了成交。
本届丝绸交易会还呈现以下特点:
1、目前丝价较低,意向性成交金额比去年大幅增加,但由于担心春茧上市后丝价继续波动,很多客商仍然采取观望态度,很难实际成交。国内产销形势稳定、价格平稳才能为实际成交提供保证。这是进、出口商共同的希望。
2、近几年来,国际市场对我国丝绸的需求总量基本稳定。由于去年的丝价暴涨暴跌致使出口成交下降,但并不意味着实际需求减少。近期丝类价格的低位运行,促使国外进口商成交意向加强。本届交易会成交情况显示,丝绸出口形势有所回升。
3、本届交易会的成交情况也显示出国际市场结构的变化。对印度市场、欧洲市场丝绸出口开始复苏,说明这两个市场对我国丝绸产品的需求稳中有升。日本虽然是我国丝类出口的传统市场,在本届交易会上延续了近几年来成交下降的趋势。
(二)2006年丝绸产品出口情况
海关显示,2006年我国茧、丝、绸的出口数量均有较大幅度的下降,由于平均价格较高,全年真丝绸商品出口总金额仍达37.15亿美元,同比仅下降0.99%。我国丝绸商品出口供需价格弹性较大,价格上升,出口量明显下降。下面通过对近几年来丝绸商品的出口量和折丝量进行一个简要的对比,以帮助我们进一步分析丝类产品的实际供需量。
1、2004-2006年全国丝绸产品出口折丝量
根据海关统计数据,经计算,04、05、06年出口折丝量分别为8.92万吨、9.66万吨、8.18万吨。2006年出口折丝量比上年减少1.48万吨,同比下降16.30%。
2、2004-2006年丝绸产品出口量分类比较
在2006年比2005年出口减少的约1.48万吨左右的丝量中,丝类出口减少0.54万吨(同比减少17.77%),绸缎出口减少24680万米,折丝约0.34万吨(即减少约14.86%),据计算,服装及其他制成品出口减少折丝约0.59万吨。
3、国外需求基本稳定
由此可以看出,国外对我国丝绸商品的需求总量还是基本稳定的。由于我国丝绸商品的价格弹性相对较大,因此总量增减与价格因素关系较为密切。从产品结构上看,由于受丝类价格影响为主,丝类、绸缎、丝绸服装及制成品这几大类商品出口减少的比例相对平均。
(三)丝绸商品市场构成
1、国际市场布局
(1)目前,印度仍为我国蚕丝类和绸缎商品出口的第一大市场,但印度的下降幅度也是较大的。2006年我国对印度出口丝类商品7978吨,同比下降30.95%,出口金额2.14亿美元,同比下降10.92%;出口坯绸5345万米,同比下降41.19%,金额1.34亿美元,同比下降24.27%。
(2)意大利成为2006年我国丝类、坯绸出口第二大市场,但这两类商品出口量小幅下降。具体情况是:丝类商品出口3784吨,同比下降5.69%,金额1.06亿美元,增长24.84%;坯绸出口2923万米,同比下降5.22%,金额9612万美元,增长23.93%。此外,对意大利服装出口大幅增长,出口609万套,金额7723万美元,分别增长27.91%和22.07%。
(3)日本作为我国丝绸商品出口的传统市场,近几年对其出口呈下降趋势。2006年丝类商品出口2862吨,同比下降21.25%,金额8866万美元,增长3.81%;服装出口1020万套,同比下降20.28%,金额1.65亿美元,下降8.06%。
从国际市场的情况看,我国丝绸商品对印度市场的出口数量和金额都受到了较大的影响,而对更注重产品质量的欧洲市场,虽然出口量小幅下降,但是出口金额不降反升,而对日本、韩国等传统丝类、绸缎市场的出口延续了下降的趋势。
2、国内市场产销情况
(1)工业生产平稳增长。据国家统计局对2688家丝绸工业企业统计,2006年丝绸工业现价总产值完成1419亿元,同比增长19.2%;丝绸工业现价销售产值完成1386.3亿元,同比增长19%;丝产量完成14.1万吨,同比增长8%;丝织品(包括化纤绸)完成82.2亿米,同比增长1.9%;实现利润40.1亿元,同比增长20%,全行业利润继续保持增长。
(2)丝绸产品内销不断增长。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内丝绸销售不断增长,特别是蚕丝被的生产和消费得到了较快发展,已成为支撑茧丝绸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产品和进入百姓家庭消费的新亮点。据估算,目前全国各地拥有蚕丝被生产企业近千家,其中年产量在1万条以上规模的近100家,年产量在10万条以上的企业50家左右,全国每年销售蚕丝被在500万条左右,年销售额在20亿元以上;平均每条蚕丝被消耗已脱胶的蚕丝将近2千克,相当于年消耗未脱胶的蚕丝1.2万吨、鲜茧近10万吨(近200万担鲜茧),占全国蚕茧产量的14%左右。目前,蚕丝被生产已由手工作坊式生产向规模化、现代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在茧丝绸行业中的地位日显突出。
3、丝类原料产需分析
通过以上材料显示,2006年丝产量完成14.1万吨,进出口相抵折丝量7.34万吨。简单计算,除供应国际市场需要的数量,则有6.76万吨的丝需要在国内市场消化。其中有1.2万吨用于耗丝量较大的蚕丝被等产品,耗丝量大的产品将是未来市场发展的重点。
下面谈一下我公司所掌握的去年蚕茧生产情况。
二、2006年蚕茧生产收烘工作情况
在国家和地方各级主管部门的指导下,经过各地蚕茧部门职工的艰苦努力,去年蚕茧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根据对全国19个省市区的统计,2006年全国的桑园面积为1283.52万亩,与2005年相比增加12.33%;发种量为2006.81万张,同比增加14.18%;蚕茧产量为73.97万吨,同比增加19.11%;收购量为62.89万吨,同比增加19.47%;收购综合均价为1244.18元/50公斤,同比提高27.25%。
在2006年的蚕茧生产收烘工作中,各部委对收烘工作进行了及时的指导,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商务部、农业部《2006年度全国桑蚕种桑蚕茧桑蚕丝生产指导性计划》,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关于做好2006年蚕茧收购价格及加强收购管理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做好2006年秋茧生产与收购工作的通知》,这些措施对保护蚕农利益、稳定蚕茧生产和收购价格,促进行业健康发展进行了积极的引导。各省市区主管委、厅对春茧收烘工作十分重视,根据以上文件精神和各地的具体情况,下发了相应的政策指导性文件。同时,各级行政管理部门,对蚕桑生产的适度发展和维护良好的收购秩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2006年蚕茧生产收烘工作具体情况如下:
(一)全国蚕茧产量增加
2006年是商务部“东桑西移”工程大力实施的一年,很多中、西部产区结合政策建立起蚕桑基地,全国桑园面积大幅增加。由于2005年以来蚕茧供应存在缺口,茧价节节攀升,刺激了蚕农的生产积极性。2006年春季气候条件整体适宜,各省区春季蚕茧产量均实现增加。秋季四川东部、重庆大部、陕西安康等地遭遇干旱高温气候,对蚕茧生产影响严重。江苏、山东、广西、广东等主产区气候条件总体较好,张单产量有所提高,年产量比去年有大幅提高。因此2006年全国蚕茧生产总量比去年仍有较大的增幅。增产幅度较大的省区市有:广东(增加100.44%)、云南(增加56.64%)、河南(增加55.70%),此外广西、江苏、浙江全年的蚕茧生产量增幅均超过10%;减产的省市有重庆(减产7172吨,同比减少23.14%)、陕西(减产1774吨,同比减少8.75%)。
(二)蚕茧质量总体较好
2006年全国春茧总体来说质量较好,山东、江苏、浙江等主产省茧质与历史同期最好年份相近,山西、陕西、河南等省春茧个体较大,茧层率、解舒率、光泽度都比较好。夏秋茧除四川、重庆遭遇干旱对蚕茧质量影响较大外,江苏、山东等气候条件较好的产区质量比去年有所提高。此外,更多的中、西部产区在“东桑西移”工程的带动下,加强了技术培训和指导工作的力度,为去年的蚕茧质量普遍提高创造了条件。
(三)收购价格再创新高。
2006年全国所有产区收购价格均比去年大幅提高,蚕茧收购综合均价为1243.43元/50公斤,比去年提高17.61%。2005年以来,茧丝价格持续走高,虽然丝价在年初有所回落,但茧价受惯性影响仍然高位运行。原因是全国蚕茧供应存在缺口,而缫丝业市场需求增加使缫丝企业加工需求旺盛。此外,2006年全国原材料价格普遍上涨,蚕茧的生产成本也相应增加,同时鲜茧质量较好,这也是茧价上涨的合理因素。
(四)存在的问题
从各地反映的情况看,蚕茧收购总体秩序较好,但部分蚕区的蚕种销售、蚕茧收购市场不规范。在缺乏龙头企业的蚕区,有多家收购、相互排斥竞争,恶意抬价抢购的倾向。有些企业不具备鲜茧收购质量保证条件,手估目测,抢购鲜茧,有的收购毛脚茧,对市场秩序影响严重。
2006年的蚕茧收购价格连续走高,但丝价大起大落,对缫丝业的影响比较严重,导致有些缫丝企业亏损增加。
三、今年的茧丝产销形势分析及建议
(一)预计茧丝供应增加,出口虽有好转,任务仍然艰巨。
上月,商务部、农业部联合下达了《2007年度全国桑蚕种、桑蚕茧、桑蚕丝生产指导性计划》,其中桑蚕茧生产指导性计划为75万吨,比去年少量增加。去年,“东桑西移”工程正式启动,基地建设步入正轨,中西部的蚕桑生产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获得了迅猛的发展。此外,高位运行的蚕茧价格,刺激了蚕农的积极性。若今年蚕种充足,全年桑蚕茧生产很可能超过指导性计划的数量。
2006年丝价的暴涨暴跌抑制了国外客商的购买需求,也对国内丝厂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今年初,国家茧丝办正式发布了厂丝收储计划文件,对稳定丝价将起到重要的作用。目前,出口市场开始回暖,如果丝价能够继续保持稳定,今年的丝绸出口将有望恢复到正常的需求量。
2007年的出口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一是丝绸产品的国际市场需求相对稳定,消费总量有限,而去年由于出口减少造成了一定的存量,需要今年的出口量有较高的增幅才能消化。二是人民币升值及出口退税下调。3月22日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以7.7310元再创汇改以来新高,这意味着按照汇率中间价计算,汇改以来人民币累计升值幅度已超过4.9%。有关数据显示,单人民币升值一项因素就可能让每吨丝绸出口价格缩水1.5万元以上。三是印度通货膨胀势头比较强烈。今年2月,印度通货膨胀率达到了6.7%,为两年来的新高,印度国内消费水平日益下降,丝类和绸缎进口很可能因此而受到影响。
(二)对今年春茧收烘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1、合理安排生产
各地对于今年的蚕茧生产,要做适当安排,做好发种工作。目前,商务部和农业部下发了《2007年度全国桑蚕种桑蚕茧桑蚕丝生产指导性计划的通知》,各地要按照计划精神,结合本地实际和市场情况安排好今年的蚕桑生产。“东桑西移”工程的进一步实施,建设了一批优质茧丝生产基地,使中西部地区的蚕茧产量和缫丝工业水平大大提高,东部地区的蚕茧生产在去年也保持了相当的增量。在产业布局基本形成的情况下,在今年的蚕桑生产过程中,各产区更应通过加强基础管理,普及蚕业科学技术,推广种桑养蚕模式化管理来提高质量、改善品质。同时建议对蚕茧产量有所控制。
2、维护茧、丝价格稳定
当前丝绸市场价格波动较大,国家茧丝办厂丝储备政策的大力实施,对稳定丝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茧丝绸行业产业链较长,任何一个环节的价格波动都会放大影响到整个行业,希望国家能够继续加强宏观调控,健全市场流通体系,帮助丝绸行业稳定价格。同时也希望各蚕茧收购单位、蚕丝加工企业认清形势,定好价格,共同维护丝绸行业原料价格的稳定,减少人为炒作造成的不利影响。
各位代表、同志们,我以上所谈的仅是我的个人看法,在这次会上抛砖引玉,供大家参考。希望大家根据本次会议的议题,结合各地的实际工作情况,对今年的茧丝产销形势及如何做好蚕茧生产收烘工作充分发表意见,为行业的健康发展献计献策。
谢谢大家!
2007年4月5日于重庆
信息来源:中国丝绸进出口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