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English
总部客服电话 : 13506730168 0573-82111407 广西办事处 : 13567378882 湖州办事处 : 13957350021 茧丝公检信息查询
嘉兴市桐乡实施“东桑西移”、“产业提升”战略的做法与成效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6-01-27 08:41:00


  嘉兴市所辖县级市——桐乡市是浙江省重要蚕桑产区,全市共有蚕农12万户,专桑面积16万亩,年产鲜茧1.25万吨,占全省蚕茧年产量的16%,年产白厂丝3800吨,占全省总产量的30%左右。近年来,该市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充分发挥本地资金、技术、人才优势和西部地区气候、环境、资源优势,实施“东桑西移”、“产业提升”战略,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主要做法

  1、建立种桑养蚕基地。该市有一定实力的茧丝绸企业在西部有关市(县)政府的支持下,投资创办集蚕种培育、桑苗供应、蚕桑生产、蚕茧收购为一体的茧丝绸龙头企业(公司),由当地政府和公司共同扶持农民种桑养蚕,并通过该公司建立的优质示范基地,引导广大农民扩大种桑养蚕规模,以此作为桐乡茧丝绸企业的原料或半成品供应基地。几年来,该市先后有20余家企业到中西部地区投资创办蚕桑基地和缫丝加工企业,总投资达5亿多元,在中西部地区建立蚕桑生产基地60万亩。

  2、构筑技术服务网络。一是在县级建立公司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要是开展全县蚕桑技术总体指导、培训和新蚕种、新桑种、新蚕具、新型肥料农药以及其他新技术的对比试验和推广工作;二是在乡(镇)级根据蚕桑基地的规模和区域范围建立公司中心技术服务站(组),配合中心进行培训辅导和推广工作;三是在村、组设立公司中心技术辅导员,具体负责对农户的辅导工作;四是在农户中建立科技示范户(兼小蚕共育户)。以浙江花神丝绸集团和桐乡市骑塘丝厂在云南省祥云县总投资7500万元成立的银龙公司为例,公司已建立了一个较为完善的技术推广服务网络,总人数达到257人,其中县蚕桑技术推广服务中心5人,乡(镇)级技术服务站(组)15个、66人,村、组半脱产技术辅导员186人,建立科技示范户兼小蚕共育户596户。

  3、完善风险激励机制。以祥云县银龙公司为例:一是提取蚕茧收购经营风险金。根据茧丝绸销售市场价格起伏较大的特点,为保持产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公司在蚕茧收购时,按每公斤鲜茧1元提取风险金,积累作为今后茧丝价格下跌时补贴给蚕农;二是提取生产扶持费。按每公斤鲜茧0.5元提取,上缴县财政专项用于蚕茧生产的扶持和奖励;三是建立产业发展激励机制。除县政府对部门、乡镇奖励外,公司对完成工作目标好的村(组)干部、科技人员、养蚕户实行奖励,2005年安排奖励资金40多万元。另外桐乡市中鑫实业有限公司在云南省弥渡县总投资7800万元建立的弥渡县中兴茧丝绸实业有限公司,公司按每公斤干茧提取2元,其中0.6元缴县财政、0.5元缴乡(镇)、0.6元缴县农业部门、0.3元留企业,均用作为对种桑养蚕的扶持金、风险金和奖励金,并由弥渡县政府制订一整套规范的资金使用制度。

  4、探索蚕茧收购体制。蚕茧收购体制是关系到从蚕农到缫丝厂整个产业链各个节点的利益,保持蚕茧生产稳定发展的大问题,一直以来受到各方关注,也一直不断在改革探索。实施蚕桑“走出去”的企业充分利用桐乡在蚕茧收购体制改革的经验和成果,结合当地实际,努力探索建立维护各方长期稳定利益的蚕茧收购体制。首先由茧丝绸公司统一向农户提供优质保量的蚕种,同时公司投入资金技术,通过建立的技术服务网络,及时开展对农户种桑养蚕、防虫治病技术扶持。然后在当地政府的积极支持下,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在坚持“随行就市、按质论价、现金兑付”原则的基础上,由公司对蚕茧实行统一收购,并实行最低保护价政策,即行情上扬时随行就市,行情低迷时价格保底,切实保护蚕农的长远利益,保持蚕桑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5、推行贸工农一体化。该市到西部投资兴办的蚕桑项目一般均体现为贸工农一体化的特点,一是建立一个以广大农户种桑养蚕为基础的蚕桑基地,此谓“农”;二是成立一家公司在坚持“随行就市、按质论价、现金兑付”原则的基础上,对蚕茧实行统一收购,并实行最低保护价政策,此谓“贸”;三是在当地种桑养蚕达到一定规模后,企业一般均会在当地兴建缫丝厂,甚至织造厂,延伸产业链,此谓“工”。如花神丝绸集团公司在云南祥云、广西东兰,桐乡骑塘丝厂在安徽绩溪,桐乡凯迪丝业公司在江西、广西上林分别投资建设缫丝厂等,规划总规模达70组自动缫丝机。其中6家在外企业已成为当地带动蚕桑产业发展的农业龙头企业。

  二、主要成效

  桐乡市按照产业梯度转移理论,“跳出桐乡,发展桐乡”,实施“东桑西移”,把丝绸产业链前端失去比较优势的蚕桑及初级加工产业逐步转移到具有一定优势的中西部地区,建立蚕桑及加工基地,为我所用;同时,整合节约下来的资源要素,“腾笼换鸟”,进一步在丝绸产业上做精、深文章,有效地促进了丝绸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提升,主要有五个方面的成效。

  1、稳定了丝绸工业原料供应。东部地区由于现代农业、效益农业的发展,蚕桑生产比较效益优势逐渐减弱,蚕种饲养量明显减少。如2004年桐乡市农户饲养蚕种33.51万张,比2002年减少17.48万张,比历史最高年份1990年减少42.23万张。该市缫丝企业原料缺口达50%左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茧丝绸产业的稳定和发展。实施蚕桑“走出去”,在中西部地区发展一批新的种桑养蚕基地,每年回运桐乡的蚕茧约15万吨,促进了东部地区茧丝绸产业的持续发展。

  2、“腾挪”出土地利用空间。实施“东桑西移”后,有效地利用了西部土地资源解决了丝绸工业原料问题,促进了桐乡市种植结构的调整。据不完全统计,桐乡市自2002年来,通过“东桑西移”和市内集约化发展丰产桑园,共减少桑园种植面积1.15万亩,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土地供需矛盾。

  3、提高了西部农民收入。如该市花神集团和骑塘丝厂在云南省祥云县投资7500万元成立贸工农一体化的银龙丝绸公司,全年上缴财政税收163万元,种植基地亩产值1568元,帮助当地农民人均增收206元;同时解决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

  4、保证了丝绸产品品质。随着桐乡市建材行业的发展,不同程度的大气污染给蚕桑品质带来一定影响。该市本地产的春蚕平均茧级已从1993年4.9级下降到2004年的6级。而云南、贵州等西部地区环境条件优越,年平均气温15℃左右,年降雨量900毫米左右,冬无寒冬、夏无酷暑,雨量充沛,日照充足,环境清洁,被业内专家誉为种桑养蚕的“天堂”,已成为该市丝绸加工业的优质茧供应基地。

  5、提升了丝绸产业层次。结合“东桑西移”,该市本地重点开发蚕品种更新改良技术、彩色蚕茧研究和成果推广应用技术,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丝绸行业、延伸丝绸产业链,推动丝绸产业不断向集群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形成了一批特色丝绸企业及生产基地。目前桐乡市共有蚕丝被、真丝毯生产企业315家,年产各类蚕丝被3000万条、真丝毯30万条,被命名为“中国蚕丝被、真丝毯生产基地”。全市各类丝绸产品年出口创汇5000余万美元。逐步形成茧丝绸原料基地和初级产品加工基地在外,科研开发中心、品牌产品加工基地、市场交易中心在内的新格局。

  三、问题和建议

  “东桑西移”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有:西部地区农户对种桑养蚕的认识不足,存在单纯为获得国家补助而种桑、重栽轻管,或只种桑不养蚕现象;蚕茧收购体制不够完善,未取得鲜茧收购资格的单位和个人,非法收购鲜茧现象较为突出,扰乱了蚕茧收购秩序,损害了“走出去”企业的利益。

  为进一步推动促进“东桑西移”战略的顺利实施,建议:

  1、加强省级政府间沟通和合作,为蚕桑“走出去”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通过政府的桥梁作用,有组织地帮助指导当地政府科学合理发展蚕茧生产,组织培训和技术辅导,按“公司+基地+农户”运作模式,形成长期稳定发展机制。同时,在开辟新的蚕桑基地中,面临周边省市企业竞争,要积极做好当地政府层面的协调服务,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同时要依法维护企业的合法利益。

  2、完善政策保障体系。要吸取东部地区蚕桑业几起几落的经验教训,配合当地政府严格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坚持蚕茧依法统一收购,维护蚕茧收购秩序,规范蚕茧市场管理,打击非法收购,保护合法经营。

  3、加强政府统一规划引导。坚持总量控制、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相对集中、配套开发,按照产业化、规模化、专业化的要求,选择条件比较成熟的基地发展。积极争取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扩大试点项目的示范效应,高起点、高水平、高质量地建设优质蚕茧基地。

  信息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浙江省嘉兴市发展改革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