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州市蚕业发展状况与思考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4-12-27 08:27:00
一、宜州桑蚕业的基本情况
种桑养蚕这项投资少,见效快的项目,已日益成为河池、广西不少县市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支柱产业。宜州蚕业近年一直保持着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成为"西桑东移"过程中发展最快的一个县市。
宜州发展桑蚕生产得天独厚,优势突出。宜州位于桂中偏西北部,地处河池市东部,总面积3869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69.2万亩,辖21个乡镇、205个行政村(社区),总人口6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1万人,人均耕地面积1.35亩,几乎所有的耕地和大部分山坡、丘陵用地都适宜种桑。宜州劳动力资源丰富,剩余劳力数万人,劳动力成本相对低廉,适合发展劳动密集型的种桑养蚕业。这里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平均气温在19.6-22℃之间,年均降雨量1300-1325毫米,年无霜期323天,非常适合种桑养蚕。宜州素有种桑养蚕的传统,有着470多年的养蚕史,早已远近闻名。如今,这里的蚕业生产已成规模,蚕茧产量多,质量好,效益突出,当地群众已有相当的种桑养蚕经验和适应市场、驾驭市场的能力,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左右广西的蚕茧价格,规模生产的良好效应已逐步显示出来。
近几年来,该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桑蚕生产,紧紧抓住东桑西移和西部大开发等机遇,积极发挥比较优势,大力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把桑蚕业作为新的增长点和全市的支柱产业来培育发展,市、乡镇成立了专门的组织领导机构,使全市的蚕业生产从种桑养蚕到鲜茧收购、干茧销售各个环节都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特别是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政策措施加快蚕业发展。如鼓励扶持农民种桑养蚕,给予蚕农小额信贷、财政贴息;鼓励连片种植、规模化生产,凡连片种植500亩以上的每亩由财政补助50-100元;农民建蚕房用地按临时生产用地给予优先审批,取消有关费用。这些政策的出台,调动了农民种桑养蚕的积极性。他们重视发挥典型和样板的作用,把桑蚕基础较好的太平乡山湾村、流河乡孟山屯、石别镇屯蒙村、洛东乡大曹村等村屯作为全市桑蚕生产示范基地,各乡镇也相应建立桑蚕示范基地,以点带面,使桑蚕生产逐步发展成为全市仅次于蔗糖的第二大支柱产业,成为广大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他们加大对蚕农进行技术培训的力度,努力搞好跟踪指导和技物服务,大力推广应用桂桑优12、62良种桑树、"桂蚕一号、二号"优良蚕种和方格簇、"小蚕共育"、简易大棚养蚕、省力化蚕台饲养等先进养蚕技术,指导群众建立高产稳产高效桑园,种好桑养好蚕。市里早就建有蚕种站为蚕农组织和生产优质蚕种。还在全区率先放开了蚕茧经营,允许有条件、合规定的单位和个人参与鲜茧的收购、烘烤,由于蚕茧流通顺畅,茧价高,农民得利,积极性高。与此同时,注意加强蚕茧质量管理。由于宣传发动、引导服务、管理监督比较到位,该市的桑蚕生产发展迅猛,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新台阶。2003年,全市桑园面积由上年的9万亩发展到10.4万亩,养蚕户达5.86万户,占农村总户数的55%;全市共饲养蚕种41.4万张,比上年增加11万张,增长30%;鲜茧产量1.41万吨,比上年增加4100吨,增长50%;全市农民养蚕总收入达1.86亿元,比上年增加8600万元,50万农民人均养蚕收入372元,比上年增加172元;养蚕专业村、屯、户的效益更为显著,全市养蚕收入超过2万元的农户达880多户,比上年增加530多户。由于2003年下半年蚕价飙升,加上取消了特产税,又大大刺激了农民的积极性,2004年尽管遭遇历史罕见的旱灾,全市桑园面积仍急遽增加到14.35万亩(投产11.7万亩),遍及全市21个乡镇200多个行政村(社区),养蚕户70800户,占农村总户数的70%,年饲养量53.1万张,年产鲜茧1.834万吨,占广西总产量的20%左右。今年蚕茧价格居高不下,鲜茧每市斤平均价达8.5元,全市农民养蚕总收入3.4亿元,农民人均养蚕收入640元,同比增收268元,增长72%,是当地农民增收最主要的来源。从宜州今年看,群众每种1亩桑,平均可养4.5张蚕种,可产315斤鲜茧,总收入2678元,纯收入2000元出头,是种蔗的4倍多,效益十分显著。宜州桑蚕业发展势头迅猛,已当之无愧的成为广西乃至全国最大的蚕茧生产基地县市(据了解,原江苏省海安县为全国最大,2004年有桑园14.5万亩,发种47万张,产茧1.82万吨)。目前宜州正向全国第一大桑蚕生产基地县市乘胜前进,计划到2005年桑园面积发展到16万亩以上,饲养量67万张,产鲜茧2.41万吨,农民养蚕收入3.4亿元。
该市在建立优势特色桑蚕生产基地的同时,积极发展蚕茧加工业,大力鼓励国有、集体、个人一起上,想方设法多渠道引资1000多万元,先后兴建了160多个蚕茧烤房,完全可就地收烘完鲜茧。还成立了20多家蚕茧公司,下设烤房。 宜州现约有蚕茧烤房160家,其中133家经广西区经贸委审核备案,有28家为原宜州市蚕业指挥部发给临时证,2003年收烘加工干茧5000多吨,2004年收烘加工干茧7000多吨。该市筹措资金买设备、引技术,建有两家缫丝厂,去年以来又引来嘉联、茂源、廖燕等蚕丝加工企业,嘉联第一期工程生产白厂丝300吨,现已竣工投产。全市现有茧丝加工厂家4家, 2003年生产白厂丝200吨左右,2004年估计生产白厂丝300吨,约可消化当地五分之一的干茧。下岗职工黄素芳看好宜州盛产蚕茧,在自己家里办起丝绵厂,利用双宫茧、下脚料等加工丝棉被,行情看好。在宜州像黄素芳这样办起小加工的已有10余家。
二、宜州市蚕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这几年宜州努力挖掘和利用自身潜力、优势与各种有利条件,加快桑蚕业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区域经济发展。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专业技术人员少,技术培训、指导跟不上。宜州有7万多户种桑养蚕,新区多,而全市从事桑蚕生产的专业技术人员只有15人,养蚕季节难以进行现场指导,难以做到有求必应。
(二)蚕种供应跟不上。该市2003年缺种3万张,2004年缺种5万张。
(三)蚕种市场较为混乱,质量得不到保证,管理监督难度大。由于蚕种供不应求,一些不法商贩甚至蚕业辅导员,受利益的驱动,擅自从外地通过非法渠道调入蚕种发放给农民。这些蚕种质量良莠不齐,饲养易造成损失。另外,桑苗、蚕药、蚕具市场也较为混乱,而这方面的法律、法规也欠健全和完善。
(四)烤房设置不合理,审批不规范。烤房初审不规范,蚕茧收烘点设置过多,易造成无序竞争、恶性竞争。
(五)蚕茧质量不容乐观,造就品牌尚需努力。由于有的蚕农只顾赚钱,不顾信誉,在养蚕过程中,胡乱喂饲料和添加剂,或者不适当地使用脱皮激素,不到期就售出,一些烤房和蚕茧贩子也不顾质量,违规收购毛脚茧、统茧、质劣茧,造成有些蚕茧质量下降。特别是现在摩托、的士流动性大,茧贩子走村串户抢购蚕茧,监管难度大。
(六)茧丝加工滞后,企业规模小。全市没一家上规模上档次的茧丝加工企业,现有的3家加工企业估计只能加工1000吨左右的干茧,生产300吨白厂丝,远远跟不上蚕茧生产的发展进程,大量的干茧还是靠外调外销。由于缺乏龙头加工企业,产业链过短,没有形成农工贸一体化产业体系,财政基本没有收入,严重制约了整个产业的做大做强。
(七)养蚕大环境污染趋重。由于私贩蚕种、蚕种发放批次过多,养蚕批次太多、一些蚕农给蚕添加饲料,加上多年来没有进行彻底有效的消毒治理,造成宜州养蚕环境污染严重,如得不到及时治理,将给蚕业生产带来毁灭性打击。
三、解决问题的思路与建议
(一)实施"科技兴蚕"战略,加快推进蚕业技术进步,努力提高桑蚕生产的科技含量。从总体上看,宜州蚕农的养蚕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该市平均亩桑产茧量为158.4公斤,单张蚕种产茧量平均为36公斤,比江浙一带低8公斤左右,质量上也存在差距。必须大力实施"科技兴蚕"战略,依靠科技进步抓好桑蚕的标准化、科学化生产,确保养蚕的稳产、高产和优质。人才兴事业旺。要创造引进和稳定桑蚕专业人才的良好环境,为其提供施展才能的用武之地。
这两年宜州桑园面积发展快,技术培训相对滞后,要进一步加强种桑养蚕培训力度,开办养蚕培训班,以500亩为一个蚕区,在养蚕不同季节有针对性培训指导,并将加强面上培训与重点指导新蚕区新蚕户相结合。要加大对桑蚕生产的科技投入,完善科技信息推广服务体系,积极做好蚕、桑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示范和推广。如加快高效蚕品种"桂蚕一号"、"桂蚕二号"及高产高效杂交桑树新组合"桂桑优12"、"桂桑优62"的推广;大力发展小蚕共育户,推广小蚕共育技术,逐步实现小蚕专业化饲养; 做好简易大棚、省力化蚕台养蚕技术示范、推广; 推广普及桑蚕病虫害防治技术,提高养蚕成功率; 全面普及优良蔟具方格蔟及上蔟管理技术推广力度,提高蚕茧质量; 推广桑树优质高产种植管理技术和低产桑园改造技术,建立高产、稳产桑园;搞好桑园套种、围园养鸡和冬闲桑园地开发利用,推广"蚕+沼+果"等生态蚕业模式,建设若干个"生态型优质、高产、高效桑蚕生产示范村(屯)"。等等。要加大投入,续建西南出海大通道高效农业示范带桑蚕高产示范区,积极发展一批桑蚕专业乡(镇)、村和大户。可先选择在基础良好的山湾村的一个屯建立全市乃至全区标准化养蚕示范点,实行标准化操作,并不断推广开去,扩大应用规模,力争用2-3年时间在全市全面实行蚕业标准化生产。希望上级扶持建好宜州桑蚕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并争取将该市列为国家级桑蚕综合标准化示范区,加速桑蚕生产标准化进程。
(二)加大对蚕种站的扶持力度。目前宜州蚕种站的生产条件年生产能力只有20万张,适应本地饲养的蚕种在全区的蚕种场生产量中还趋于紧缺,该市桑园面积要扩大到20万亩,每年蚕种需求量将是80万张,而现有的蚕种生产能力难以保证蚕种充足供应。应依靠争取项目资金和引进技术力量,增加投资,增加设备,改善生产条件,扩大良种繁育生产能力,提高蚕种产量、质量和效益,以充足优质的蚕种供应,保证全市蚕业的稳健发展。希望自治区重点扶持宜州蚕种站,帮助改善基础设施,提高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培植蚕种品牌,走品牌发展之路。同时,搞好桂桑优12、62等高产杂交桑的种子生产和育苗基地建设,保证生产供应。
(三)加强蚕用物资生产经营管理,保证桑蚕产品质量。要进一步明确监督管理单位职责,完善《宜州市蚕种管理办法》。加强对经营蚕种、蚕药蚕具、桑种、桑苗的门面、摊点进行执法检查。农业行政执法大队要切实把好蚕种流通关,坚决杜绝质量低劣蚕种流入市场。蚕种、桑苗经营者的经营行为要规范,如注明产品的来源、产地、品种、价格等。同时希望广西区农业厅蚕桑产业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机构进一步加强对全区蚕桑产品质量检验监督和控制,建立蚕种质量监督检验制度,杜绝不合格产品的流通和在生产上的使用,切实维护农民利益,保障全区蚕桑生产安全。
(四)确保蚕茧质量稳定,创宜州蚕茧品牌。要加强对小蚕共育的规范管理,严把烤房布局关,切实加强蚕茧市场监管。对蚕茧收购加工全面实行资格认定制度,做好蚕区的"仪器评茧"工作,重视蚕茧收烘站的技术改造,提高蚕茧收烘技术水平和蚕茧质量。要制定一些切实可行、可操作的具体办法,确保蚕茧收烘程序的正常化,保护合法经营、打击非法经营。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要严格执行《茧丝质量监督管理办法》,对违反质量标准收购鲜茧的,严加处罚。工商部门对无证经营者要严肃查处。要把蚕茧质量管理列入乡镇和有关部门目标管理进行考核。要抓紧注册宜州优质蚕茧原产地商标,创知名品牌。
(五)大力引进资金,加快发展茧丝加工企业。由于没有加工龙头企业,农业特产税取消后,今年宜州财政从桑蚕这一大支柱产业得来的收入才区区几十万元。必须借助外力,激活内力,尽快培育、扶持、发展能带动蚕业产业化升级、结构优化的茧丝绸加工龙头企业,把桑蚕生产产业链拉长,增加附加值,实现农民增收,财政增长。要加强与东部地区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在茧丝绸生产加工和贸易等方面加强合作和产业化开发,共同做大做强做优茧丝业。目前宜州正在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培育和发展具有资源优势的茧丝绸产业上来,计划到"十一五"期末,实现年产白厂丝3千吨,丝绸1000万米,服装5000万件,年产值20亿元,税利4亿元,安排就业人员20万人以上。当务之急是引资发展与优质原料茧生产基地县市建设相适应的初级加工龙头企业,生产优质茧丝,创立品牌。
希望上级重点扶持宜州这一全国最大的蚕桑生产基地县市发展茧丝绸行业大型龙头企业(年产生丝能力达到1000吨以上),对龙头企业在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给予政策性倾斜,增强其内在活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推动蚕桑规模化、集约化、区域化和产业化经营。
(六)完善蚕业管理体制。目前宜州已成立蚕办,落实了机构、人员,但职能尚未明确,经费没有保障。要完善蚕业管理监督机构,把与种桑养蚕业有关的业务统一由市蚕业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常设办事机构(即蚕办)行使蚕业生产的组织、指导、检查、督促和蚕茧经营管理,以确保政府在蚕业宏观管理、发展规划上统一协调,整合和发挥行业的整体优势,避免政出多门,同时对蚕办这一重要职能部门,在经费和办公条件方面也应给予有力保障。当然也可以考虑争取组建全市性的茧丝绸龙头公司,统一蚕业生产经营管理及产前、产中、产后综合配套服务,使蚕业的生产与经营环环连接,蚕农与企业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利益共同体,实现整个蚕业的产业化经营。积极发展连接龙头企业和农户的蚕业合作组织,搞好一批蚕业合作社示范建设,通过示范点的带动,引导广大养蚕户自发组建农村蚕业合作社,提高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希望上级加强宏观调控,规范行业管理;地方政府每年拿出一定资金,对工作出色,贡献大的单位、乡镇、企业和个人给予奖励。
我们相信,有得天独厚的种养条件,有难得的发展机遇,有良好的政策环境,有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有群众高涨的积极性,宜州的茧丝绸发展一定会如鱼得水,如虎添翼,一定会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桑蚕生产基地县市和中国茧丝绸加工中心,为区域经济的提速发展和全面加快小康社会进程作出更大贡献。
(调研组由联系宜州市工作的广西区审计厅领导牵头,宜州市有关方面人员参加。本文综合执笔:宜州市委办 吕展宏 邮编:546300 2004年12月16日稿)
种桑养蚕这项投资少,见效快的项目,已日益成为河池、广西不少县市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支柱产业。宜州蚕业近年一直保持着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成为"西桑东移"过程中发展最快的一个县市。
宜州发展桑蚕生产得天独厚,优势突出。宜州位于桂中偏西北部,地处河池市东部,总面积3869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69.2万亩,辖21个乡镇、205个行政村(社区),总人口6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1万人,人均耕地面积1.35亩,几乎所有的耕地和大部分山坡、丘陵用地都适宜种桑。宜州劳动力资源丰富,剩余劳力数万人,劳动力成本相对低廉,适合发展劳动密集型的种桑养蚕业。这里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平均气温在19.6-22℃之间,年均降雨量1300-1325毫米,年无霜期323天,非常适合种桑养蚕。宜州素有种桑养蚕的传统,有着470多年的养蚕史,早已远近闻名。如今,这里的蚕业生产已成规模,蚕茧产量多,质量好,效益突出,当地群众已有相当的种桑养蚕经验和适应市场、驾驭市场的能力,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左右广西的蚕茧价格,规模生产的良好效应已逐步显示出来。
近几年来,该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桑蚕生产,紧紧抓住东桑西移和西部大开发等机遇,积极发挥比较优势,大力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把桑蚕业作为新的增长点和全市的支柱产业来培育发展,市、乡镇成立了专门的组织领导机构,使全市的蚕业生产从种桑养蚕到鲜茧收购、干茧销售各个环节都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特别是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政策措施加快蚕业发展。如鼓励扶持农民种桑养蚕,给予蚕农小额信贷、财政贴息;鼓励连片种植、规模化生产,凡连片种植500亩以上的每亩由财政补助50-100元;农民建蚕房用地按临时生产用地给予优先审批,取消有关费用。这些政策的出台,调动了农民种桑养蚕的积极性。他们重视发挥典型和样板的作用,把桑蚕基础较好的太平乡山湾村、流河乡孟山屯、石别镇屯蒙村、洛东乡大曹村等村屯作为全市桑蚕生产示范基地,各乡镇也相应建立桑蚕示范基地,以点带面,使桑蚕生产逐步发展成为全市仅次于蔗糖的第二大支柱产业,成为广大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他们加大对蚕农进行技术培训的力度,努力搞好跟踪指导和技物服务,大力推广应用桂桑优12、62良种桑树、"桂蚕一号、二号"优良蚕种和方格簇、"小蚕共育"、简易大棚养蚕、省力化蚕台饲养等先进养蚕技术,指导群众建立高产稳产高效桑园,种好桑养好蚕。市里早就建有蚕种站为蚕农组织和生产优质蚕种。还在全区率先放开了蚕茧经营,允许有条件、合规定的单位和个人参与鲜茧的收购、烘烤,由于蚕茧流通顺畅,茧价高,农民得利,积极性高。与此同时,注意加强蚕茧质量管理。由于宣传发动、引导服务、管理监督比较到位,该市的桑蚕生产发展迅猛,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新台阶。2003年,全市桑园面积由上年的9万亩发展到10.4万亩,养蚕户达5.86万户,占农村总户数的55%;全市共饲养蚕种41.4万张,比上年增加11万张,增长30%;鲜茧产量1.41万吨,比上年增加4100吨,增长50%;全市农民养蚕总收入达1.86亿元,比上年增加8600万元,50万农民人均养蚕收入372元,比上年增加172元;养蚕专业村、屯、户的效益更为显著,全市养蚕收入超过2万元的农户达880多户,比上年增加530多户。由于2003年下半年蚕价飙升,加上取消了特产税,又大大刺激了农民的积极性,2004年尽管遭遇历史罕见的旱灾,全市桑园面积仍急遽增加到14.35万亩(投产11.7万亩),遍及全市21个乡镇200多个行政村(社区),养蚕户70800户,占农村总户数的70%,年饲养量53.1万张,年产鲜茧1.834万吨,占广西总产量的20%左右。今年蚕茧价格居高不下,鲜茧每市斤平均价达8.5元,全市农民养蚕总收入3.4亿元,农民人均养蚕收入640元,同比增收268元,增长72%,是当地农民增收最主要的来源。从宜州今年看,群众每种1亩桑,平均可养4.5张蚕种,可产315斤鲜茧,总收入2678元,纯收入2000元出头,是种蔗的4倍多,效益十分显著。宜州桑蚕业发展势头迅猛,已当之无愧的成为广西乃至全国最大的蚕茧生产基地县市(据了解,原江苏省海安县为全国最大,2004年有桑园14.5万亩,发种47万张,产茧1.82万吨)。目前宜州正向全国第一大桑蚕生产基地县市乘胜前进,计划到2005年桑园面积发展到16万亩以上,饲养量67万张,产鲜茧2.41万吨,农民养蚕收入3.4亿元。
该市在建立优势特色桑蚕生产基地的同时,积极发展蚕茧加工业,大力鼓励国有、集体、个人一起上,想方设法多渠道引资1000多万元,先后兴建了160多个蚕茧烤房,完全可就地收烘完鲜茧。还成立了20多家蚕茧公司,下设烤房。 宜州现约有蚕茧烤房160家,其中133家经广西区经贸委审核备案,有28家为原宜州市蚕业指挥部发给临时证,2003年收烘加工干茧5000多吨,2004年收烘加工干茧7000多吨。该市筹措资金买设备、引技术,建有两家缫丝厂,去年以来又引来嘉联、茂源、廖燕等蚕丝加工企业,嘉联第一期工程生产白厂丝300吨,现已竣工投产。全市现有茧丝加工厂家4家, 2003年生产白厂丝200吨左右,2004年估计生产白厂丝300吨,约可消化当地五分之一的干茧。下岗职工黄素芳看好宜州盛产蚕茧,在自己家里办起丝绵厂,利用双宫茧、下脚料等加工丝棉被,行情看好。在宜州像黄素芳这样办起小加工的已有10余家。
二、宜州市蚕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这几年宜州努力挖掘和利用自身潜力、优势与各种有利条件,加快桑蚕业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区域经济发展。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专业技术人员少,技术培训、指导跟不上。宜州有7万多户种桑养蚕,新区多,而全市从事桑蚕生产的专业技术人员只有15人,养蚕季节难以进行现场指导,难以做到有求必应。
(二)蚕种供应跟不上。该市2003年缺种3万张,2004年缺种5万张。
(三)蚕种市场较为混乱,质量得不到保证,管理监督难度大。由于蚕种供不应求,一些不法商贩甚至蚕业辅导员,受利益的驱动,擅自从外地通过非法渠道调入蚕种发放给农民。这些蚕种质量良莠不齐,饲养易造成损失。另外,桑苗、蚕药、蚕具市场也较为混乱,而这方面的法律、法规也欠健全和完善。
(四)烤房设置不合理,审批不规范。烤房初审不规范,蚕茧收烘点设置过多,易造成无序竞争、恶性竞争。
(五)蚕茧质量不容乐观,造就品牌尚需努力。由于有的蚕农只顾赚钱,不顾信誉,在养蚕过程中,胡乱喂饲料和添加剂,或者不适当地使用脱皮激素,不到期就售出,一些烤房和蚕茧贩子也不顾质量,违规收购毛脚茧、统茧、质劣茧,造成有些蚕茧质量下降。特别是现在摩托、的士流动性大,茧贩子走村串户抢购蚕茧,监管难度大。
(六)茧丝加工滞后,企业规模小。全市没一家上规模上档次的茧丝加工企业,现有的3家加工企业估计只能加工1000吨左右的干茧,生产300吨白厂丝,远远跟不上蚕茧生产的发展进程,大量的干茧还是靠外调外销。由于缺乏龙头加工企业,产业链过短,没有形成农工贸一体化产业体系,财政基本没有收入,严重制约了整个产业的做大做强。
(七)养蚕大环境污染趋重。由于私贩蚕种、蚕种发放批次过多,养蚕批次太多、一些蚕农给蚕添加饲料,加上多年来没有进行彻底有效的消毒治理,造成宜州养蚕环境污染严重,如得不到及时治理,将给蚕业生产带来毁灭性打击。
三、解决问题的思路与建议
(一)实施"科技兴蚕"战略,加快推进蚕业技术进步,努力提高桑蚕生产的科技含量。从总体上看,宜州蚕农的养蚕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该市平均亩桑产茧量为158.4公斤,单张蚕种产茧量平均为36公斤,比江浙一带低8公斤左右,质量上也存在差距。必须大力实施"科技兴蚕"战略,依靠科技进步抓好桑蚕的标准化、科学化生产,确保养蚕的稳产、高产和优质。人才兴事业旺。要创造引进和稳定桑蚕专业人才的良好环境,为其提供施展才能的用武之地。
这两年宜州桑园面积发展快,技术培训相对滞后,要进一步加强种桑养蚕培训力度,开办养蚕培训班,以500亩为一个蚕区,在养蚕不同季节有针对性培训指导,并将加强面上培训与重点指导新蚕区新蚕户相结合。要加大对桑蚕生产的科技投入,完善科技信息推广服务体系,积极做好蚕、桑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示范和推广。如加快高效蚕品种"桂蚕一号"、"桂蚕二号"及高产高效杂交桑树新组合"桂桑优12"、"桂桑优62"的推广;大力发展小蚕共育户,推广小蚕共育技术,逐步实现小蚕专业化饲养; 做好简易大棚、省力化蚕台养蚕技术示范、推广; 推广普及桑蚕病虫害防治技术,提高养蚕成功率; 全面普及优良蔟具方格蔟及上蔟管理技术推广力度,提高蚕茧质量; 推广桑树优质高产种植管理技术和低产桑园改造技术,建立高产、稳产桑园;搞好桑园套种、围园养鸡和冬闲桑园地开发利用,推广"蚕+沼+果"等生态蚕业模式,建设若干个"生态型优质、高产、高效桑蚕生产示范村(屯)"。等等。要加大投入,续建西南出海大通道高效农业示范带桑蚕高产示范区,积极发展一批桑蚕专业乡(镇)、村和大户。可先选择在基础良好的山湾村的一个屯建立全市乃至全区标准化养蚕示范点,实行标准化操作,并不断推广开去,扩大应用规模,力争用2-3年时间在全市全面实行蚕业标准化生产。希望上级扶持建好宜州桑蚕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并争取将该市列为国家级桑蚕综合标准化示范区,加速桑蚕生产标准化进程。
(二)加大对蚕种站的扶持力度。目前宜州蚕种站的生产条件年生产能力只有20万张,适应本地饲养的蚕种在全区的蚕种场生产量中还趋于紧缺,该市桑园面积要扩大到20万亩,每年蚕种需求量将是80万张,而现有的蚕种生产能力难以保证蚕种充足供应。应依靠争取项目资金和引进技术力量,增加投资,增加设备,改善生产条件,扩大良种繁育生产能力,提高蚕种产量、质量和效益,以充足优质的蚕种供应,保证全市蚕业的稳健发展。希望自治区重点扶持宜州蚕种站,帮助改善基础设施,提高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培植蚕种品牌,走品牌发展之路。同时,搞好桂桑优12、62等高产杂交桑的种子生产和育苗基地建设,保证生产供应。
(三)加强蚕用物资生产经营管理,保证桑蚕产品质量。要进一步明确监督管理单位职责,完善《宜州市蚕种管理办法》。加强对经营蚕种、蚕药蚕具、桑种、桑苗的门面、摊点进行执法检查。农业行政执法大队要切实把好蚕种流通关,坚决杜绝质量低劣蚕种流入市场。蚕种、桑苗经营者的经营行为要规范,如注明产品的来源、产地、品种、价格等。同时希望广西区农业厅蚕桑产业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机构进一步加强对全区蚕桑产品质量检验监督和控制,建立蚕种质量监督检验制度,杜绝不合格产品的流通和在生产上的使用,切实维护农民利益,保障全区蚕桑生产安全。
(四)确保蚕茧质量稳定,创宜州蚕茧品牌。要加强对小蚕共育的规范管理,严把烤房布局关,切实加强蚕茧市场监管。对蚕茧收购加工全面实行资格认定制度,做好蚕区的"仪器评茧"工作,重视蚕茧收烘站的技术改造,提高蚕茧收烘技术水平和蚕茧质量。要制定一些切实可行、可操作的具体办法,确保蚕茧收烘程序的正常化,保护合法经营、打击非法经营。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要严格执行《茧丝质量监督管理办法》,对违反质量标准收购鲜茧的,严加处罚。工商部门对无证经营者要严肃查处。要把蚕茧质量管理列入乡镇和有关部门目标管理进行考核。要抓紧注册宜州优质蚕茧原产地商标,创知名品牌。
(五)大力引进资金,加快发展茧丝加工企业。由于没有加工龙头企业,农业特产税取消后,今年宜州财政从桑蚕这一大支柱产业得来的收入才区区几十万元。必须借助外力,激活内力,尽快培育、扶持、发展能带动蚕业产业化升级、结构优化的茧丝绸加工龙头企业,把桑蚕生产产业链拉长,增加附加值,实现农民增收,财政增长。要加强与东部地区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在茧丝绸生产加工和贸易等方面加强合作和产业化开发,共同做大做强做优茧丝业。目前宜州正在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培育和发展具有资源优势的茧丝绸产业上来,计划到"十一五"期末,实现年产白厂丝3千吨,丝绸1000万米,服装5000万件,年产值20亿元,税利4亿元,安排就业人员20万人以上。当务之急是引资发展与优质原料茧生产基地县市建设相适应的初级加工龙头企业,生产优质茧丝,创立品牌。
希望上级重点扶持宜州这一全国最大的蚕桑生产基地县市发展茧丝绸行业大型龙头企业(年产生丝能力达到1000吨以上),对龙头企业在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给予政策性倾斜,增强其内在活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推动蚕桑规模化、集约化、区域化和产业化经营。
(六)完善蚕业管理体制。目前宜州已成立蚕办,落实了机构、人员,但职能尚未明确,经费没有保障。要完善蚕业管理监督机构,把与种桑养蚕业有关的业务统一由市蚕业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常设办事机构(即蚕办)行使蚕业生产的组织、指导、检查、督促和蚕茧经营管理,以确保政府在蚕业宏观管理、发展规划上统一协调,整合和发挥行业的整体优势,避免政出多门,同时对蚕办这一重要职能部门,在经费和办公条件方面也应给予有力保障。当然也可以考虑争取组建全市性的茧丝绸龙头公司,统一蚕业生产经营管理及产前、产中、产后综合配套服务,使蚕业的生产与经营环环连接,蚕农与企业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利益共同体,实现整个蚕业的产业化经营。积极发展连接龙头企业和农户的蚕业合作组织,搞好一批蚕业合作社示范建设,通过示范点的带动,引导广大养蚕户自发组建农村蚕业合作社,提高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希望上级加强宏观调控,规范行业管理;地方政府每年拿出一定资金,对工作出色,贡献大的单位、乡镇、企业和个人给予奖励。
我们相信,有得天独厚的种养条件,有难得的发展机遇,有良好的政策环境,有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有群众高涨的积极性,宜州的茧丝绸发展一定会如鱼得水,如虎添翼,一定会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桑蚕生产基地县市和中国茧丝绸加工中心,为区域经济的提速发展和全面加快小康社会进程作出更大贡献。
(调研组由联系宜州市工作的广西区审计厅领导牵头,宜州市有关方面人员参加。本文综合执笔:宜州市委办 吕展宏 邮编:546300 2004年12月16日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