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蚕丝业 能否化蛹成蝶?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4-11-15 08:20:00
中国蚕茧业经过近几年发展,正呈现“东桑西移”格局。“东桑西移”给位于我国中部的安徽带来了机遇。安徽省茧丝业正强劲复苏,桑蚕生产已由过去零星分散型逐步向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然而,业内人士清醒指出,机遇虽到来,但并没有完全准备好,茧丝绸产业化还面临诸多问题———
目前安徽省的蚕桑生产已由1996年以前的62个县集中到36个县,其中15万担(100公斤为一担)以上的主产区蚕茧量占全省86%以上,亩桑产茧量较“八五”期间提高了25%。安徽省的蚕茧产量已由最低时的36万担/年上升至1995年后的历史最高水平。今年蚕茧产量达到60万担,相对于去年的49万担,增幅达1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预计到2007年蚕茧产量将达到90万担。
全国“东桑西移”成定局
由于桑蚕老产区江苏、浙江、广东等东部地区日益工业化、城市化,种桑发展空间受限,劳动力成本增加,而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广人稀、劳动力密集,桑蚕业比较效益高于其它经济作物,并且桑蚕业实行“贸工农一体化”发展模式,农民亏损风险小,乐于接受。因此,中西部地区,都将种桑养蚕作为调整农业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措施,大面积扩桑养蚕,全国“东桑西移”已成定局。
安徽省商务厅副厅长张光建分析说,安徽茧丝绸产业化面临着诸多机遇。而中国茧丝绸产业一直集中在以江苏、浙江为代表的东部,在“桑”往“西”转移的同时,这些省份的茧丝绸产业化的初级加工链也在往中西部转移。茧丝绸也一直是安徽的优势传统产业,无论是桑园面积、茧丝绸产量、产值还是出口创汇额,多年来始终居于全国前列,一批龙头企业和企业家队伍正在形成,再加上劳动力优势,“安徽可以说是承接茧丝绸产业梯度转移、加快发展的最佳省份之一。”
四大问题阻挠茧丝绸产业
8月底召开的安徽省近年来规模最大的茧丝绸产业化工作会议提出:到2007年,全省桑园面积达到90万亩,蚕茧产量4.5万吨,缫丝机装备技术居世界领先水平,全省生产厂丝6000吨,丝织品5000万米;茧丝绸行业总产值30亿元,提供就业岗位3万个,带动农户45万户,丝绸出口创汇额达1亿美元。
安徽省要借“东桑西移”给茧丝绸业发展带来的机遇,然而,业内人士清醒指出,机遇虽到来,但并没有完全准备好,茧丝绸产业化还面临诸多问题。
一是产业化服务体系“腿短”,这其中包括供销体系和技术服务体系。茧丝绸专家杨美娟说,1999年安徽省人大发布的《安徽省蚕种管理条例》中规定,农业技术服务站卖蚕种,产业化企业不能参与蚕种经营;在鲜茧收购中,农业技术服务站又不能参与收购。这样造成供销体系脱节,加上技术服务站事业单位性质,难以跟蚕桑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这些都导致桑蚕业技术“短腿”,对蚕茧质量造成影响。
二是龙头企业带动力弱,产业化经营进程慢。虽然安徽省丝绸行业民营企业所占比例达到95%以上,涌出一批“公司+合作组织+农户”、“公司+科技人员+农户”等多种形式的产业化经营骨干企业,但龙头企业带动能力有限。现有企业加工工艺技术设备落后,特别是在丝绸深加工方面力量薄弱,缺乏具有竞争力和高附加值的最终产品和知名品牌,抗风险能力差。
三是鲜茧流通领域不畅,市场秩序差。由于鲜茧收购存在暴利,收购企业目前大多存在短期行为,蚕农利益得不到保护,茧丝质量下降。蚕农与收购、加工企业之间的合理利益分配机制尚未完全形成,蚕种市场垄断、鲜茧市场收购大战的现象仍时有发生。
四是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科研创新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
警惕蚕茧热背后的危机
“东桑西移”给安徽省茧丝绸业带来了发展机遇,然而,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在掀起蚕茧产业新热潮背后,应该清醒地看到目前蚕茧产业潜在的危机。
安徽省丝绸进出口公司副总经理陶文瑞说,茧丝业是个对外依存度特别高的行业,每年的茧丝绸产量70%以上用于出口,国际市场的风吹草动,会引发国内茧丝业发生震荡,甚至大起大落。
近几年,国际市场对丝绸的需求没有大的波动,但在向萎缩方向变化。桑蚕丝出口价格一直在不断下滑,出口量也持续下降。据海关统计,2003年全国桑蚕丝出口9822吨,比2002年下降15.13%,今年上半年的出口继续较大幅度减少,出口量同比下降20.86%。
此外,我国蚕茧产业发展的态势也不容乐观。安徽省丝绸进出口公司囊括着安徽省丝绸95%的出口量。然而出口只限于丝类。因为安徽省的丝绸工艺上不去,从安徽省出口的绸缎70%是从浙江等地收购的。陶文瑞说,国际市场上对好品质的丝绸需求较高。如果丝的品质不抓好,规模越大,次品越多,废品越多,反过来影响到蚕农生产。虽然安徽省蚕茧质量一直是中上水平,但缫丝企业工艺设备大多落后,有的龙头企业的企业家,基本上不懂管理。
“市场是最大的风险。”陶文瑞提醒说,现在在茧丝绸产业化的口号下,要避免盲目乐观,看到潜在的风险,找准市场定位,否则受害的就是桑农和企业。
目前安徽省的蚕桑生产已由1996年以前的62个县集中到36个县,其中15万担(100公斤为一担)以上的主产区蚕茧量占全省86%以上,亩桑产茧量较“八五”期间提高了25%。安徽省的蚕茧产量已由最低时的36万担/年上升至1995年后的历史最高水平。今年蚕茧产量达到60万担,相对于去年的49万担,增幅达1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预计到2007年蚕茧产量将达到90万担。
全国“东桑西移”成定局
由于桑蚕老产区江苏、浙江、广东等东部地区日益工业化、城市化,种桑发展空间受限,劳动力成本增加,而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广人稀、劳动力密集,桑蚕业比较效益高于其它经济作物,并且桑蚕业实行“贸工农一体化”发展模式,农民亏损风险小,乐于接受。因此,中西部地区,都将种桑养蚕作为调整农业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措施,大面积扩桑养蚕,全国“东桑西移”已成定局。
安徽省商务厅副厅长张光建分析说,安徽茧丝绸产业化面临着诸多机遇。而中国茧丝绸产业一直集中在以江苏、浙江为代表的东部,在“桑”往“西”转移的同时,这些省份的茧丝绸产业化的初级加工链也在往中西部转移。茧丝绸也一直是安徽的优势传统产业,无论是桑园面积、茧丝绸产量、产值还是出口创汇额,多年来始终居于全国前列,一批龙头企业和企业家队伍正在形成,再加上劳动力优势,“安徽可以说是承接茧丝绸产业梯度转移、加快发展的最佳省份之一。”
四大问题阻挠茧丝绸产业
8月底召开的安徽省近年来规模最大的茧丝绸产业化工作会议提出:到2007年,全省桑园面积达到90万亩,蚕茧产量4.5万吨,缫丝机装备技术居世界领先水平,全省生产厂丝6000吨,丝织品5000万米;茧丝绸行业总产值30亿元,提供就业岗位3万个,带动农户45万户,丝绸出口创汇额达1亿美元。
安徽省要借“东桑西移”给茧丝绸业发展带来的机遇,然而,业内人士清醒指出,机遇虽到来,但并没有完全准备好,茧丝绸产业化还面临诸多问题。
一是产业化服务体系“腿短”,这其中包括供销体系和技术服务体系。茧丝绸专家杨美娟说,1999年安徽省人大发布的《安徽省蚕种管理条例》中规定,农业技术服务站卖蚕种,产业化企业不能参与蚕种经营;在鲜茧收购中,农业技术服务站又不能参与收购。这样造成供销体系脱节,加上技术服务站事业单位性质,难以跟蚕桑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这些都导致桑蚕业技术“短腿”,对蚕茧质量造成影响。
二是龙头企业带动力弱,产业化经营进程慢。虽然安徽省丝绸行业民营企业所占比例达到95%以上,涌出一批“公司+合作组织+农户”、“公司+科技人员+农户”等多种形式的产业化经营骨干企业,但龙头企业带动能力有限。现有企业加工工艺技术设备落后,特别是在丝绸深加工方面力量薄弱,缺乏具有竞争力和高附加值的最终产品和知名品牌,抗风险能力差。
三是鲜茧流通领域不畅,市场秩序差。由于鲜茧收购存在暴利,收购企业目前大多存在短期行为,蚕农利益得不到保护,茧丝质量下降。蚕农与收购、加工企业之间的合理利益分配机制尚未完全形成,蚕种市场垄断、鲜茧市场收购大战的现象仍时有发生。
四是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科研创新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
警惕蚕茧热背后的危机
“东桑西移”给安徽省茧丝绸业带来了发展机遇,然而,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在掀起蚕茧产业新热潮背后,应该清醒地看到目前蚕茧产业潜在的危机。
安徽省丝绸进出口公司副总经理陶文瑞说,茧丝业是个对外依存度特别高的行业,每年的茧丝绸产量70%以上用于出口,国际市场的风吹草动,会引发国内茧丝业发生震荡,甚至大起大落。
近几年,国际市场对丝绸的需求没有大的波动,但在向萎缩方向变化。桑蚕丝出口价格一直在不断下滑,出口量也持续下降。据海关统计,2003年全国桑蚕丝出口9822吨,比2002年下降15.13%,今年上半年的出口继续较大幅度减少,出口量同比下降20.86%。
此外,我国蚕茧产业发展的态势也不容乐观。安徽省丝绸进出口公司囊括着安徽省丝绸95%的出口量。然而出口只限于丝类。因为安徽省的丝绸工艺上不去,从安徽省出口的绸缎70%是从浙江等地收购的。陶文瑞说,国际市场上对好品质的丝绸需求较高。如果丝的品质不抓好,规模越大,次品越多,废品越多,反过来影响到蚕农生产。虽然安徽省蚕茧质量一直是中上水平,但缫丝企业工艺设备大多落后,有的龙头企业的企业家,基本上不懂管理。
“市场是最大的风险。”陶文瑞提醒说,现在在茧丝绸产业化的口号下,要避免盲目乐观,看到潜在的风险,找准市场定位,否则受害的就是桑农和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