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人家,南充茧丝绸业的路子该咋走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4-11-09 09:04:00
上个月,记者随市茧丝绸行业办公室组织的南充茧丝绸调研组前往宜宾、凉山、绵阳、资阳、内江5个市、州,就茧丝绸产业的发展进行了学习、调研,眼界大开。学习借鉴兄弟市、州抓好茧丝绸产业的经验,对我们南充丝绸产业的发展、加速打造成中国西部丝绸服装名城是一条捷径。
上篇
构建茧丝绸产业链条
体制机制活而不乱
体制创新产业富民
记者来到了有“万里长江第一城”之称的宜宾市。
我们一行在宜宾市丝绸行业办公室副主任罗聂的陪同下,乘车来到了宜宾凯华丝绸有限责任公司。这个企业于去年3月整体收购了高县茧丝绸公司和1个蚕种场、2个缫丝厂、1个织绸分厂,企业完全按照“贸工农”一体化模式运作。新组建的宜宾凯华丝绸有限责任公司以生产蚕种、收茧、缫丝、织绸和租赁土地发展蚕桑为基础,以蚕业协会为依托,走出了一条“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茧丝绸产业化经营之路。该公司通过技术帮扶、资金投入,桑树由前年的1.2亿株增加到现在的1.5亿株,带动了全县10万农民养蚕,年收茧能力达7.2万担。今年收茧量达到了8.2万担,生产桑蚕丝500吨,织绸80万米,制种20万张,年创产值2亿元、利税1000万元,成为了四川省和宜宾市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走进宜宾市高县罗场镇马店村,虽然时值晚秋时节,但见这里河滩、坡地、田园……满山遍野的桑树郁郁葱葱,身背背篓的一位农妇边摘桑叶边对记者讲道:我家春、夏、秋共养蚕13张,卖鲜茧收入5300多元,这一季我又养了两张晚秋蚕。我们这里的农民主要收入靠养蚕。在马店村采访时,我们得知,凯华丝绸有限责任公司与这里的养蚕户签订了最低保护价收购合同,吃上“定心丸”的蚕农一般每季户均养蚕都在3张以上,多的在10张。农民每季茧款收入都在1400元左右。
规范收购主体确保蚕业发展
宜宾市为了规范收购秩序,每个收购主体向市蚕业协会缴纳5至10万元的风险保证金,若违反了行业自律规定,就在保证金中扣除。比如,该市今年就是执行的省上指导价、市上定价、边界协议,今年平均正茧收购均价为13元。通过这样一抓,农民卖“毛脚茧”没有超过8%。
[考察感言]蚕茧收购主体过多,导致收购渠道混乱,其危害性不言而喻。仅我市的仪陇县蚕茧收购就有20多个收购主体,茧站与茧贩子相互抢购,农民卖“毛脚茧”、“吐丝茧”,这种恶性竞争最终导致蚕桑生产滑坡、下游产业无法运作。本地许多缫丝企业“舍近求远”,纷纷到广西、广东、浙江等地购茧。
宜宾市在茧丝绸体制上是如何完善的呢?蚕种场、蚕桑、蚕茧、缫丝、织绸合并组建为民营性质的企业集团,走“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经营之路。他们通过每公斤干正茧提取一定的蚕桑发展基金用于劣质桑的改造、“一步成园”的桑园规模化建设、省力化养蚕和纸板方格簇的推行等,仅方格簇全市推广面就达到了80%,高县100%的农户推广了纸板方格簇,这样,大大地提高了解舒率和上车率。而且,他们用的纸板方格簇就是南充蚕具研究中心开发的产品。但在南充推广纸板方格簇却不到20%,可以想象,南充的蚕茧质量如何提高。
[专家点评]南充蚕具研究中心主任、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副研究员张治康认为,当务之急就是要推行科技兴蚕,提高单产,提升质量。同时,要彻底改革蚕茧收购体制,引进业主收购或兼并蚕茧公司。规范收购主体,蚕茧收购实行优质优价。
中篇
要致富栽桑树
蚕业驶上高速路
凉山彝族自治州有优质良桑8.9亿株,确定了8个重点县222个乡镇作为蚕桑基地,有13.5万农民养蚕,年产茧27万担,缫丝能力10400绪。全州主要搞商品蚕茧,以70%的解舒率和1100米的茧丝长、90%的上车率三大质量指标优势,平均每公斤干正茧价格达到了54元,每公斤干正茧价格高出全省8元。每年在满足本州用茧的基础上,有4000多吨干茧进入市场。全州农民茧款收入达到1.7亿元。
商品蚕茧富了10万农民
这些年来凉山的蚕茧一直位居全省第一位,无论是产量、质量、效益三大指标都令人刮目相看。全州每年投入60万元用于蚕业科技推广的补助经费,另外,每公斤干正茧提取1元并进入茧本,所提取资金作为产业扶持和奖励蚕桑基地完成得好的乡镇。如:推行纸板方格簇每张向农民补助0.15元,新栽桑每株补助0.02元,地火笼升温每个补助20元,乡镇每超1担蚕茧奖励30元,蚕桑专用复合肥每吨补助200元。
[考察感言]我们南充现有桑园20万亩,桑树7.8亿株,这么好的蚕桑基础,为何我们的蚕茧产量、质量还落后于凉山、绵阳,其实,值得我们借鉴的就是要解决好投入机制的问题。凉山的经验告诉我们,没有投入,这个产业肯定要萎缩。
“宁南模式”创造全国优质蚕茧品牌
宁南县的农民家家户户都养蚕,如果养不来蚕,当地农民认为你莫出息。该县把蚕桑生产作为立县的支柱产业,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一届接着一届干,仅去年宁南县蚕茧公司向县财政入库费税4500万元,占当地财政收入的50%,去年,凉山州向宁南县兑现了18万元奖金。该县由3家丝厂和1个蚕茧公司、1个蚕种场联合组建了“宁南茧丝绸有限公司”,由企业直接向农民投入资金发展蚕桑,做到了产销见面。
[部门声音]市茧丝绸行业办公室副主任李伟认为,“宁南模式”成就了“南丝路”蚕茧品牌。作为蚕茧主产区的南充,我们就是要通过建立激励约束机制,来建设商品蚕茧基地,促进农工互动。
下篇
突破体制性障碍
茧丝绸产业活力无限
10月16日下午,我们来到了中国电子科技城绵阳。
绵阳茧丝绸企业2003年底全面完成改革,市丝绸公司的行政职能和企业进行了剥离,改制后的市丝绸公司完全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民营性质的独立法人企业。该市的北川、涪城、游仙等县(区)都对茧丝绸公司的行政职能进行了剥离,解除了原国有企业职工身份,重组资产,盘活存量。重组的企业实行竞争上岗,双向选择。该市的茧丝绸企业改一个活一个,而且运行相当好。
该市现有21户缫丝企业规模达60720绪,绢纺规模18060锭,丝织机492台。全市产茧26万担,农民茧款收入1.3亿元。
“游仙模式”构筑“增值返利”新机制
我们在绵阳游仙区了解到,游仙丝绸公司早在1993年就在同行业中率先推出蚕茧生产“公司+农户”的设想。他们在实践的基础上,于1995年又提出了“预约售茧、组合抽样、试缫计价、增值返利”的新机制,通过5年多的产业化建设,游仙蚕茧跃入了全省一流水平,蚕茧价格也位居全省榜首。5年来,已累计向蚕农支付茧款1.5亿元,二次返利1000万元,另向财政上缴税金2500万元。
[考察点评]参加这次丝绸调研的市茧丝绸行业办公室副主任吴斌体会到:“预约售茧、组合抽样、试缫计价、增值返利”的“游仙模式”是很值得南充学习和借鉴的。而我们许多缫丝企业购茧时根本没有采取“试缫定价”,结果因质次价高,人为增大了生产成本。点化这一招就是企业要与养蚕农民形成利益共同体。
绿山绿水绿产业富民富企富财政
北川蚕业有限责任公司结合退耕还林政策,加速成片桑园的发展,他们利用坡度25度以上的坡耕地栽植桑园5万亩。同时,公司在10个重点基地乡镇建立了蚕桑、蚕茧技术服务站,专职技术人员报酬由企业负担,财政不出一分钱。三台银泰丝绸公司通过提出以业主开发带动基地乡镇农民集约化栽桑,推广适应丘陵干旱区特点的优质蚕茧生产配套技术,带动全县蚕桑产业的发展。通过政策鼓励,该公司有10多位员工在10个乡镇成片租赁农民土地栽桑建园1300亩,构建起了优质蚕茧基地园建设。三台、北川蚕茧产值占农业产值的40%。
[考察感言]北川、三台利用退耕还林的优惠政策,引进业主搞集约化栽桑,绿了一片荒山、富了一方百姓。我市的“先锋蚕业合作社”就是打造优质蚕茧基地的样板。做大做强蚕业经济,我们更需要像“先锋蚕业合作社”这样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来支撑茧丝绸产业。
技术投入创品牌农工互动谋发展
在资阳、内江调研时,我们得知这两个市的“龙头”企业发展得比较好。乐至的红旗丝绸厂和内江的松林丝厂都是当地的明星企业,其销售收入占本市丝绸产业的60%以上。乐至红旗丝绸厂由成都天友集团收购,去年实现销售收入3400万元,实现利税430万元;内江松林丝厂去年完成产值1.45亿元,上缴税金650万元,出口创汇500万美元。这两个企业主导产品竞争力强,他们开发的双宫丝、重磅绸等产品直接出口泰国、印度市场。而松林丝厂的双宫丝价格比一般桑蚕丝价格每吨还高出1万多元左右。同时,两户丝绸企业的制丝设备都以目前国内最先进的“飞宇2000型”自动缫为主,而我市该型号的自动缫只有南部绿神丝绸公司有5组。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和定向收购是资阳、内江丝绸企业走“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延伸产业链条的一大特点,这样,活了企业、富了农民、富了财政。
[考察感言]打造中国西部丝绸服装名城,我们的优势何在?市茧丝绸行业办公室副主任吴斌有感而发:这次通过考察,我们有信心把茧丝绸产业这篇文章做好,因为我们南充产、学、研具备,有好的蚕桑基础,制种、收茧、缫丝、织绸、服装、炼染的产业链条形成,丝绸工业体系配套,这是我们的最大优势。因此,当务之急就是要增加茧丝绸产业的投入,尤其是要加大蚕桑生产的投入,在政策上给予扶持。同时,要规范蚕茧收购主体准入制度,防止新的“蚕茧”大战,通过走“贸工农”一体化的路子,来做大做强南充茧丝绸产业。
南充要向后来者“借光”,要向后来者挑战,辉煌就在前头!
来源:四川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