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江苏省蚕业生产概况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4-10-11 08:33:00
2004年江苏省的蚕业生产已基本结束。全省共出库蚕种258.8万张,与去年260万张基本持平,其中春期发种113万张、夏蚕2.7万张、秋蚕143.1万张,分别比上年-14%、+6%、+13.5%。预计全年产茧10.6万吨,与去年10.5773万吨基本持平,其中春期产茧5.25万吨、夏茧约0.1万吨、秋茧约5.25万吨。今年的蚕茧价格比上年有较大幅度增加,全省每50kg蚕茧收购均价预计在850~900元左右,其中春茧892元。目前全省桑园面积基本稳定在150万亩。
由于茧丝绸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微妙变化,今年的茧价保持在较高水平,使实施区域化、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蚕茧重点产区,在其它农幅产品价格上调的情况下,蚕业生产仍保持一定优势,某种程度上稳定了经济较发达的东部老蚕区的蚕业生产。回顾江苏今年的蚕业生产有如下特点:
1、经济效益的提高增强了江苏蚕业的稳定性
受2003年秋茧价格大幅上扬的刺激,江苏蚕农的蚕茧生产积极性得到激发,去冬今春桑园管理水平明显提高。海安县现有桑园面积14.5万亩,2004年在春期遭受严重冻害的情况下,全年发种量仍达到47万张,产茧约1.82万吨,全年平均亩发种3.25张、亩产茧127公斤、张产茧39公斤、亩桑经济收入2400元左右,蚕业生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明显。
2、创品牌产品是江苏蚕业稳定的战略决策
优质的蚕种是江苏蚕业生产稳定的基础。随着政府管理职能的转变,江苏蚕业管理部门始终把蚕种质量作为行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工作重点,并联结市、县、场、库共同加强蚕种的品质监管。2004年全省约生产蚕种310万张,经江苏省技术监督蚕种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对890批2004年秋用和春制越年种进行母蛾微粒子病检疫,批合格率达99.5%以上;经对2004年全省312万张成品蚕种进行检验,成品卵检疫合格率100%,平均孵化率达98.5%以上,平均杂交率、良卵率均可达99%以上。
蚕品种是影响茧丝质量的重要因素,近年江苏加大了推广优质蚕品种力度。2004年全省出库的258.8万张蚕种中,春用或春秋兼用多丝量品种占98.6%,全省共出库苏菊、明虎等新蚕品种139万张,占总量53.8%,菁松皓月102万张,占总量39.57%。
优质的蚕种、科学的养蚕技术、优质优价的蚕茧收购政策与蚕业产业化的有机结合,促进了江苏茧丝绸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的提高。据蚕茧收购、加工部门反映,今年春、秋蚕茧的质量都达到能缫制高品位生丝的水平,真正使蚕农、蚕茧收购部门、行业管理部门和政府满意。富安镇现有桑园3万亩,今年饲养蚕种12万张,产茧4750吨,平均亩发种4张、亩产茧158公斤、张产茧40公斤、茧价1000元/50kg、亩桑效益3000元以上。富安的蚕茧全部由富安丝绸公司内部加工缫丝,除夏茧外,80%的生丝都达到6A级以上,品牌战略增强了茧丝绸全行业的市场竞争力。
3、蚕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稳定和卓有成效地工作增强了蚕农抗灾夺丰收的信心。今年江苏省的气候不尽人意,春期全省大面积严重的晚霜危害,使全省减发蚕种近20万张。秋期又久旱少雨,局部地区降水量仅是常年的30%左右,农药中毒等情况时有发生。面对春期的灾害性气候,南通、盐城等市、县的蚕业技术推广部门认真履行技术服务职能,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层层发动,向蚕农宣传蚕茧市场行情;指导蚕农加强灾后桑园的肥、水、重剪梢等技术管理;适当推迟蚕种出库时间……最终全省仍取得春期张产41.8公斤、张种经济效益750元左右的理想成绩,实现了蚕农增收的目标。
4、积极探索省力化、适度规模化蚕茧生产新技术,是江苏蚕业稳定的重要途径。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劳动强度、工作环境、生活质量、经济效益的要求不断提高,又由于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外出,今年蚕业生产中暴露的劳动力紧张的矛盾比较突出。为巩固江苏蚕业区域经济优势,结合生产实际,广大蚕业科技人员在规模化、省力化蚕业生产新技术方面进行探索,如东台、大丰等地推广的大棚养蚕的投入少、见效快、效益高的设备改进技术;富安镇建成的年蚕种催青能力达20万张的全自动、高标准的蚕种保护设备建设;如东推广的小蚕框饲、壮蚕大棚育、移动式蚕台、省力化蚕沙隔离等高产、高效、实用技术创新;常州市蚕桑站探讨的秋期摘芯促腋芽萌发的省力化条桑育新技术……受到蚕农的欢迎。
5、实现蚕业的产业化经营是稳定江苏蚕业的重要举措。以市场为导向、以蚕农为基础、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科技为动力、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系列化服务为手段,使蚕茧的生产与经营环节连接,使蚕农与企业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利益同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有利于蚕农增收、茧质提高、企业增效、蚕业稳定。目前江苏蚕业产业化搞得比较成功的有富安、东台、海安、大丰、泗洪、金湖、金坛等茧丝绸公司,并在通过资本的、技术等多种方式的联合,向其它蚕业生产区域辐射。
由于长三角经济的发展,要稳定江苏优质蚕茧生产基地还面临诸多矛盾和问题。我们要创新蚕业科技,创新适合市场经济发展方向的、提高蚕业生产力的蚕业生产方式,创新蚕业经营、管理体制、机制;我们要实施江苏茧丝绸的精品战略,通盐、徐宿淮蚕业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劳动力、土地资源、蚕业产品综合开发的资源复合利用战略;我们要最大限度提高蚕业生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促进江苏蚕业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茧丝绸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微妙变化,今年的茧价保持在较高水平,使实施区域化、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蚕茧重点产区,在其它农幅产品价格上调的情况下,蚕业生产仍保持一定优势,某种程度上稳定了经济较发达的东部老蚕区的蚕业生产。回顾江苏今年的蚕业生产有如下特点:
1、经济效益的提高增强了江苏蚕业的稳定性
受2003年秋茧价格大幅上扬的刺激,江苏蚕农的蚕茧生产积极性得到激发,去冬今春桑园管理水平明显提高。海安县现有桑园面积14.5万亩,2004年在春期遭受严重冻害的情况下,全年发种量仍达到47万张,产茧约1.82万吨,全年平均亩发种3.25张、亩产茧127公斤、张产茧39公斤、亩桑经济收入2400元左右,蚕业生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明显。
2、创品牌产品是江苏蚕业稳定的战略决策
优质的蚕种是江苏蚕业生产稳定的基础。随着政府管理职能的转变,江苏蚕业管理部门始终把蚕种质量作为行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工作重点,并联结市、县、场、库共同加强蚕种的品质监管。2004年全省约生产蚕种310万张,经江苏省技术监督蚕种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对890批2004年秋用和春制越年种进行母蛾微粒子病检疫,批合格率达99.5%以上;经对2004年全省312万张成品蚕种进行检验,成品卵检疫合格率100%,平均孵化率达98.5%以上,平均杂交率、良卵率均可达99%以上。
蚕品种是影响茧丝质量的重要因素,近年江苏加大了推广优质蚕品种力度。2004年全省出库的258.8万张蚕种中,春用或春秋兼用多丝量品种占98.6%,全省共出库苏菊、明虎等新蚕品种139万张,占总量53.8%,菁松皓月102万张,占总量39.57%。
优质的蚕种、科学的养蚕技术、优质优价的蚕茧收购政策与蚕业产业化的有机结合,促进了江苏茧丝绸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的提高。据蚕茧收购、加工部门反映,今年春、秋蚕茧的质量都达到能缫制高品位生丝的水平,真正使蚕农、蚕茧收购部门、行业管理部门和政府满意。富安镇现有桑园3万亩,今年饲养蚕种12万张,产茧4750吨,平均亩发种4张、亩产茧158公斤、张产茧40公斤、茧价1000元/50kg、亩桑效益3000元以上。富安的蚕茧全部由富安丝绸公司内部加工缫丝,除夏茧外,80%的生丝都达到6A级以上,品牌战略增强了茧丝绸全行业的市场竞争力。
3、蚕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稳定和卓有成效地工作增强了蚕农抗灾夺丰收的信心。今年江苏省的气候不尽人意,春期全省大面积严重的晚霜危害,使全省减发蚕种近20万张。秋期又久旱少雨,局部地区降水量仅是常年的30%左右,农药中毒等情况时有发生。面对春期的灾害性气候,南通、盐城等市、县的蚕业技术推广部门认真履行技术服务职能,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层层发动,向蚕农宣传蚕茧市场行情;指导蚕农加强灾后桑园的肥、水、重剪梢等技术管理;适当推迟蚕种出库时间……最终全省仍取得春期张产41.8公斤、张种经济效益750元左右的理想成绩,实现了蚕农增收的目标。
4、积极探索省力化、适度规模化蚕茧生产新技术,是江苏蚕业稳定的重要途径。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劳动强度、工作环境、生活质量、经济效益的要求不断提高,又由于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外出,今年蚕业生产中暴露的劳动力紧张的矛盾比较突出。为巩固江苏蚕业区域经济优势,结合生产实际,广大蚕业科技人员在规模化、省力化蚕业生产新技术方面进行探索,如东台、大丰等地推广的大棚养蚕的投入少、见效快、效益高的设备改进技术;富安镇建成的年蚕种催青能力达20万张的全自动、高标准的蚕种保护设备建设;如东推广的小蚕框饲、壮蚕大棚育、移动式蚕台、省力化蚕沙隔离等高产、高效、实用技术创新;常州市蚕桑站探讨的秋期摘芯促腋芽萌发的省力化条桑育新技术……受到蚕农的欢迎。
5、实现蚕业的产业化经营是稳定江苏蚕业的重要举措。以市场为导向、以蚕农为基础、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科技为动力、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系列化服务为手段,使蚕茧的生产与经营环节连接,使蚕农与企业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利益同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有利于蚕农增收、茧质提高、企业增效、蚕业稳定。目前江苏蚕业产业化搞得比较成功的有富安、东台、海安、大丰、泗洪、金湖、金坛等茧丝绸公司,并在通过资本的、技术等多种方式的联合,向其它蚕业生产区域辐射。
由于长三角经济的发展,要稳定江苏优质蚕茧生产基地还面临诸多矛盾和问题。我们要创新蚕业科技,创新适合市场经济发展方向的、提高蚕业生产力的蚕业生产方式,创新蚕业经营、管理体制、机制;我们要实施江苏茧丝绸的精品战略,通盐、徐宿淮蚕业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劳动力、土地资源、蚕业产品综合开发的资源复合利用战略;我们要最大限度提高蚕业生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促进江苏蚕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