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丝绸业走出低谷再风光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4-02-09 08:09:00
近年来,在国家、四川省一系列优惠政策的扶持下,南充市丝绸行业紧紧围绕体制创新与技术创新,强力推进企业改革,为甩掉沉重的债务、人员包袱的企业蓄积了新一轮发展动能。在2001年全行业实现整体扭亏增盈的基础上,全行业再次迎来发展的“春天”,2003年全行业利润突破1000万元,出口创汇突破2000万元,创近10年新高,稳居全省丝绸行业第一梯队
曾与自贡“盐业”、内江“甜业”而齐名全川的南充市丝绸行业从1994年以来,产销形势急剧下滑,全行业累计亏损5.23亿元,平均资产负债率达91%,如何破解丝绸之困成为全市经济、政治难题。针对全行业经营机制落后的现实,南充市委、市政府按照四川省委、省政府“一厂一策,分块搞活”的思路,强力推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从1997年起,南充市先后将阆中丝绸集团、南充绢纺集团等5户企业纳入《全国企业兼并破产和职工再就业计划》,核销银行呆坏帐6.95亿元。
“政企合一”、高度垄断的茧丝绸管理体制却成为制约企业改革强力推进的”瓶颈”。2002年,南充市剥离原行业主管部门市茧丝绸公司的行政职能,将全市总资产达8000多万元的375个茧站下放于各县(市、区)茧丝绸分公司;并设立蚕业管理总站、茧丝绸行办分别实施蚕桑、蚕种、蚕药等执法管理及行业管理、指导、协调职能,而新成立的市茧丝绸公司一跃成为独闯市场的贸易型企业。
企业改革齐头并进,2002年,南充市采取租、股、并、卖等措施转变23户中小国有、集体丝绸丝企业经营机制,2003年,“锦泰绢纺”、“云禾印染”、“美亚”等6户市属国有丝绸企业均转变“国有”身份,成为自负盈亏的民营企业、股份公司。截至目前,全市共解除3万名国有企业职工身份,丝绸企业由174户压缩为45户,全市规模以上的丝绸企业基本实现了国有资产的有序退出,
产权制度、丝绸管理体制改革激发了企业活力,使企业成为自主拓展新产业、开发新产品的市场主体。从2002年起,南充市经贸委、市茧丝绸行办按照“跳出丝绸抓丝绸的思路”,以创新技术装备为突破口,全面调整行业产业、产品结构。两年来,全行业共投入技改资金7680万元,完成技术改造项目43个,全市自动缫丝由2000年的2.3万绪达到目前的3.5万绪,促进了新产品开发能力的提高。六合集团引进24台剑杆织机及150台针织横机服装生产线,服装加工量首次突破200万套(件),一举成为了四川省最大的丝绸服装出口生产基地。全行业新增了棉织印染、建材市场、房地产开发等10余个新型产业,新增双宫绸、蛹蛋白纤维等新产品200余只,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2003年,全行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75830万元(90不变价),税金2205万元,利润1023万元,同比分别增长27.31%、28.94%、34.7%。
(短评)
绝地反弹见精神
南充市丝绸行业终于摆脱困境,起死回生,令人钦佩。南充丝绸业界“有志者”们硬是把这传统行业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并使之充满生机与活力,整个过程体现了一种可贵的主人翁精神!
“全国丝绸看四川,四川丝绸看南充”、“十万丝绸大军顶起南充工业脊梁”。这是丝绸行业兴旺年代,人们对这个行业的溢美之词。
到了上世纪初叶,国内外市场风云突变,丝绸行业每况愈下,全省全国丝绸业不见昔日辉煌,有的已荡然无存。南充丝绸行业步入低谷,“十万大军”成为包袱。
面对逆境,南充市委、市政府频频支招,全方位扶持,丝绸业界选择了改革,选择了风险,他们忍受改革的阵痛,承担改革的成本。企业改体制、职工变身份,调整产业结构、调整产品结构、调整装备结构、调整资产结构,“连珠炮”式的改革相继推出、成功运作,终于使丝绸主业绝地反弹,新兴的棉织印染、房产建材、汽车交易等产业成为亮点。
十年磨一剑。丝绸行业今日的辉煌,经历腥风血雨,来之不易!
天有不测风云,市场瞬息万变。一些企业、行业随时可能面临生存危机,一旦身处逆境,就要像丝绸行业的同志们这样,不屈不挠,勇于拼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杀出一条“血路”——一条再创业的成功之路!
曾与自贡“盐业”、内江“甜业”而齐名全川的南充市丝绸行业从1994年以来,产销形势急剧下滑,全行业累计亏损5.23亿元,平均资产负债率达91%,如何破解丝绸之困成为全市经济、政治难题。针对全行业经营机制落后的现实,南充市委、市政府按照四川省委、省政府“一厂一策,分块搞活”的思路,强力推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从1997年起,南充市先后将阆中丝绸集团、南充绢纺集团等5户企业纳入《全国企业兼并破产和职工再就业计划》,核销银行呆坏帐6.95亿元。
“政企合一”、高度垄断的茧丝绸管理体制却成为制约企业改革强力推进的”瓶颈”。2002年,南充市剥离原行业主管部门市茧丝绸公司的行政职能,将全市总资产达8000多万元的375个茧站下放于各县(市、区)茧丝绸分公司;并设立蚕业管理总站、茧丝绸行办分别实施蚕桑、蚕种、蚕药等执法管理及行业管理、指导、协调职能,而新成立的市茧丝绸公司一跃成为独闯市场的贸易型企业。
企业改革齐头并进,2002年,南充市采取租、股、并、卖等措施转变23户中小国有、集体丝绸丝企业经营机制,2003年,“锦泰绢纺”、“云禾印染”、“美亚”等6户市属国有丝绸企业均转变“国有”身份,成为自负盈亏的民营企业、股份公司。截至目前,全市共解除3万名国有企业职工身份,丝绸企业由174户压缩为45户,全市规模以上的丝绸企业基本实现了国有资产的有序退出,
产权制度、丝绸管理体制改革激发了企业活力,使企业成为自主拓展新产业、开发新产品的市场主体。从2002年起,南充市经贸委、市茧丝绸行办按照“跳出丝绸抓丝绸的思路”,以创新技术装备为突破口,全面调整行业产业、产品结构。两年来,全行业共投入技改资金7680万元,完成技术改造项目43个,全市自动缫丝由2000年的2.3万绪达到目前的3.5万绪,促进了新产品开发能力的提高。六合集团引进24台剑杆织机及150台针织横机服装生产线,服装加工量首次突破200万套(件),一举成为了四川省最大的丝绸服装出口生产基地。全行业新增了棉织印染、建材市场、房地产开发等10余个新型产业,新增双宫绸、蛹蛋白纤维等新产品200余只,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2003年,全行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75830万元(90不变价),税金2205万元,利润1023万元,同比分别增长27.31%、28.94%、34.7%。
(短评)
绝地反弹见精神
南充市丝绸行业终于摆脱困境,起死回生,令人钦佩。南充丝绸业界“有志者”们硬是把这传统行业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并使之充满生机与活力,整个过程体现了一种可贵的主人翁精神!
“全国丝绸看四川,四川丝绸看南充”、“十万丝绸大军顶起南充工业脊梁”。这是丝绸行业兴旺年代,人们对这个行业的溢美之词。
到了上世纪初叶,国内外市场风云突变,丝绸行业每况愈下,全省全国丝绸业不见昔日辉煌,有的已荡然无存。南充丝绸行业步入低谷,“十万大军”成为包袱。
面对逆境,南充市委、市政府频频支招,全方位扶持,丝绸业界选择了改革,选择了风险,他们忍受改革的阵痛,承担改革的成本。企业改体制、职工变身份,调整产业结构、调整产品结构、调整装备结构、调整资产结构,“连珠炮”式的改革相继推出、成功运作,终于使丝绸主业绝地反弹,新兴的棉织印染、房产建材、汽车交易等产业成为亮点。
十年磨一剑。丝绸行业今日的辉煌,经历腥风血雨,来之不易!
天有不测风云,市场瞬息万变。一些企业、行业随时可能面临生存危机,一旦身处逆境,就要像丝绸行业的同志们这样,不屈不挠,勇于拼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杀出一条“血路”——一条再创业的成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