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2004年我国的茧丝产销形势和价格--陈亦庆[Esilk.net专稿]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4-03-01 08:42:00
关于2004年我国的茧丝产销形势和价格
陈亦庆
一,今年的丝绸出口继续看好
(一) 2003年丝绸出口全面好转
据海关统计,去年我国丝绸全商品(真丝产品,下同)出口25.06亿美元,同比增长9.97%,其中丝类出口28,155吨(含出口蚕茧142吨)、4.19亿美元,同比出口数量增长6.52%、金额下降1.97%(其中桑蚕丝出口9,822吨,同比下降15.13%,柞蚕丝出口1,234吨,同比增长28.82%);绸缎出口4.13亿美元,同比增长18.17%(其中坯绸出口1.57亿米、2.84亿美元,出口量和出口值分别同比增长27.27%和16.64%);服装和其它制成品出口16.74亿美元,同比增长11.45%(其中服装出口16,775万件套,14.09亿美元,出口量和出口值分别同比增长11.15%和9.89%) 。去年,各大类丝绸产品出口平均单价仍处在下降中。
去年进口的丝类和绸缎量较大,按进口折丝量(长短纤维,下同)匡算,共进口约8,057吨,同比增长40.51%。其中进口丝类5,145吨(含进口蚕茧432吨),同比增长68.47%;进口绸缎约2,912吨(即0.35亿米和94吨),同比增长8.66% 。
据匡算,去年丝绸全商品实际出口总折丝量约79,082吨,同比增长12.97%。冲抵进口后的丝绸全商品出口折丝量约71,025吨,同比增长10.51%,其中丝类出口23,010吨,同比下降1.27%;绸缎出口约12,872吨(即1.6亿米和78吨),同比增长31.72%;服装和其它制成品出口约35,143吨,同比增长12.67% 。
去年,对印度出口额为3.03亿美元,同比增长18.15%。对印度丝类出口10,893吨,同比增长2.36%,其中桑蚕丝出口5,819吨(约占全国桑蚕丝出口总 量的59.25%,2002年占67.41%),同比减少15.06%(平均每吨1.445万美元,下降11.52%);柞蚕丝出口1,152吨(约占全国柞丝出口总量的93.31%),同比增长33.27%;YOU丝出口1,841吨,同比增长69.22%。对印度出口坯绸6,112万米(平均每米1.36美元,在前年下降25.25%的基础上,又下降8.23%),同比增长78.46%;印染绸出口110万米,同比增长74.27% 。
海关统计显示,去年我国各类丝绸产品对其它主销市场的出口情况也普遍较好,其中对大部分主销地区和国家的出口量和出口额增幅较大。大部分产品出口平均单价虽然仍处在下降中,但已显回升,其中很多产品单价减幅已不大。
从上看出,与2002年相比,2003年丝绸全商品的出口量和出口额都有较好的增长,各类产品价格下跌势头有了明显的抑制,因此,2003年丝绸出口已基本摆脱了2002年以前那种总体疲软的状态,出现了总体好转的局面。
(二) 今年的丝绸出口仍有可能保持较好的势头
从近五、六年的情况看,我国丝绸出口逐步增长,基数也不断提高,尤其近两年来出口增长较快。今年再出现更大的增幅虽然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但从今年的国内外形势分析,预计全年继续增长5%以上的可能性仍是存在的。
首先,世界经济的好转有利于出口。今年的世界经济虽然仍有不少变数,如地缘政治的影响还难以估量,发达国家经济复苏仍有不少脆弱因素,问题仍然较多,但普遍认为今年世界经济的复苏步伐将明显加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今年世界经济增速将超过4%,而全球贸易增速将在6%和8%之间。世界经贸增长的良好前景,将带动国际商品市场需求的持续增长,也为我国丝绸出口的增长创造了条件。
其次,从丝绸的主销市场看,也较为乐观。去年的海关统计显示,我国丝绸对其它主销市场的出口总的情况较好,对多数地区和国家的出口有增长。在今年的国际经贸环境里,虽然在某些方面仍有困难,但总的预计将会继续保持良好的势头,或有进一步的增长。例如,对印度的出口,近年来年年创新高。去年印度对我生丝出口实施了反倾销和复检措施,但这一年我国对印度出口额增长18.15%,丝类和坯绸(折 丝)出口量共约15,870吨,比2002年(约13,433吨)又有所增加。印度当局采取措施限制中国的生丝进口量,从而保护其茧丝生产。但是,印度生丝及其原料茧的品种、质量等方面的问题,在短期内很难得到解决,也就难以满足其丝绸内外销持续增长的需要(有报道称,印度已成为美国丝绸进口的第一来源国)。去年,印度为减轻其生丝供应的压力,继续超常规地大量进口我国的坯绸。这些情况说明,印度虽然在某些国际机构和国家的帮助下,正在采取种种发展丝绸业的措施,但面对其内外销需求的增长,短期内还难以摆脱我国的生丝等产品的供应。据报道,去年第四季度印度对生丝和坯绸的进口税作了下调,其中生丝由每公斤227卢比下调到129卢比。因此,种种情况预计,今年对印度的出口仍会较好。
第三,从年初以来,各地企业反映出口势头较好,目前出口单子较多,各地工厂安排较紧。这些都预示今年出口将有一个良好的形势。
此外,丝绸工业运行良好,也为扩大丝绸出口奠定了基础。
二,蚕茧生产预计会比去年有增长
2003年的蚕茧生产减产较多。春茧生产因行情长期低迷,全国弃管、弃养情况比较严重。夏秋茧生产遇到了较严重的旱涝、高温等自然灾害和病虫害,同时,有些主产区因经济高速发展,以及城市化建设等减少了桑园面积,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蚕业的拓展空间。与前年相比,去年全国春夏秋茧生产分别下降3.44%、38.39%和11.91%,使全年产量降为48.08万吨,同比下降11.86%,出现了连续三年增长后的较大降幅;全国除陕西省外的各主产省(市、区)都减产,浙江、重庆、山东、广西、江苏五省(市、区)减产总量达5.35万吨,占全国减产总量的82.63%,其中浙江省减产达32.07%。此外,由于受自然灾害和病虫害的影响,全国夏秋茧质量下降,有的主产县减产幅度及出丝率和出丝量的下降是“史无前例”的。
近年来,我国的蚕桑业遇到了程度不同的各种灾害,行业也经历了起起落落,但总体上仍相对稳定,而且在不断改革和调整中进一步巩固基础,提高经济效益。从中西部地区看,广大农民致富门路少,增加收入的途径也很有限,相对而言,蚕茧生产的收入还算稳定。尤其是随着新技术、新品种的大力推广,产业化程度的提高,不断改变着零星分散和粗放的生产方式,种桑养蚕的水平有了提高,经济效益也有了明显的增加,从而加强了蚕茧生产的稳定性。经济发展水平高的东部地区,因经济发展和城镇、交通建设等需要,蚕桑业的布局正在进行着省内、区内的调整,在一些地区正在萎缩,甚至退出,而另一些地区正在高水平、高起点地发展。一般来说,市场和成本是产业转移的基本条件。从全国来看,我国的茧丝生产其上游产业正在向经济欠发达,成本相对低的地区转移。与此同时,也实现着资源、资金、技术、人才等的互动、互补和互利,从而推动着全国蚕茧生产的“巩固、提高、稳步发展”。
此外,目前党和国家高度重视“ 三农”问题,各地在安排蚕茧生产和收烘体制改革中认真对待了与农民的关系,密切关注了农民的经济利益,从而增强了广大蚕农稳定产业的安全感。
还有 一个重要因素是,从去年12月初以来,茧丝价格相对稳定并有回升。从全年的形势预计分析,茧丝行情总体上利好因素较多,这将有利于提高农民发展蚕桑生产的积极性和信心,各地将会依靠科技进步,推动各方面的改革,并加强管理,改进种养方式,从而增加生产和提高质量。
但是,从多年来的情况看,我国的蚕茧生产基本上仍是“靠天吃饭”。今年全国的蚕茧生产,如果撇开难以预料的天气等自然因素,根据上述较为稳固的蚕桑基础和良好的客观环境和条件,总体上应该比去年会有增长,甚至有可能达到2001年的水平。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增幅会比东部主产区大些。
三,预计今年的茧丝价格将会有一个相对合理的走势,一般较为坚挺
去年的茧丝行情跌宕起伏。在上半年以前,茧丝价格强势下滑,超低运行,干茧和生丝(3 A 20/22D,下同)价每吨曾分别跌破3万元和11万元,甚至分别跌至2.7万元和10万元。去年,由于出口持续增长,而蚕茧生产减少,特别是随着一些主产区夏秋茧的产量和质量较大幅度的下降,茧丝产销和供求形势及其预期逐渐发生变化,加上当时某些炒作,价格出现了很大的波动和攀升。中国茧丝绸交易市场的干茧和生丝远期价一度分别涨到每吨6.4万元和19.28万元。7月中旬至10月中旬,干茧和生丝价分别上涨约80%和50%,其中涨幅最大的9月份,一个月内分别上涨40%和35%。短期内出现这种涨势是不符合当时的产销和供求实际的。10月中旬以后,随着供求矛盾的演变,经过多空双方的较量,茧丝价格开始掉头向下,频繁波动,干茧和生丝的最高和最低价的波幅达20%以上,干茧和生丝的远期价最低分别降至每吨4.85万元和14.63万元。11月下旬以后,价格又开始走向相对稳定并有回升。年底,茧丝价分别回升到了每吨5.5万元和16.1万元。
近两年来,丝绸内外销需求较旺,对以前相对过剩的茧丝作了较强的消化。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丝绸行业有可能从过去较长期的供大于求进入一个原料供应相对偏紧的时期。
我国的丝绸出口量连续两年保持了10%左右的增速,而国内蚕茧生产继2001年的52万吨和2002年的54万吨后 ,2003年出现了近12%的减产,去年下半年以后产销和供求形势逐渐发生了变化,茧丝供应时显偏紧。加上去年夏秋茧质量较差,有效供丝量减少,预计今年春茧上市前将有一定数量的“青黄不接”。茧丝价格应还有一定的上升空间。
据上述分析,预计今年的出口仍能保持较好的水平,或有所增长;而蚕茧生产如无大的灾害,按目前情况预计,春茧生产会“丰调雨顺”;如果春茧价格较高,夏秋茧生产可能会有较大的增长。这样,下半年茧丝供应虽然仍有缺口,但总体上矛盾将可能较为缓和。
因此,从今年的产销和供求形势分析、预计,今年的茧丝行情如无过多炒作和其它特殊原因,一般不可能再出现去年上半年以前那样的持续、超常低位运行,总体上应该处于一个相对合理的态势。同时,从全年实际产销和供求量匡算、预计,茧丝供应毕竟仍有近万吨的缺口,所以,今年的价格一般应该较为坚挺。如果由于灾害等原因,蚕茧生产增加不多,甚至继续减产,那下半年及年底又将出现供求更严重的失衡,行情也将随之攀升或震荡。
四、影响我国丝绸出口及茧丝产销和供求的因素
(一)贸易障碍增加,出口环境可能更加严峻
有关专家认为,按“入世”承诺,今年是“入世”以来开放度最大的一年。近年来,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大幅度增加,企业进出口经营权进一步放开,以及发达国家对我国出口配额取消的日趋临近,这一方面意味着国际市场竞争将出现一个新高潮,同时,我国的产品也将进入国际摩擦的高发期。很多情况表明,欧美国家对我国越来越强的竞争力表示担忧,要求加大采取更强硬对华贸易立场的压力。今年又时值美国总统大选,在对华产品进口问题上,政治因素具有较强的影响力,设限预期已影响美国进口商的采购计划。而且,一旦美国对我产品重新设限成功,对欧盟等地区和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将起到仿效效应。此外,欧盟新成员的加入,在生产、贸易等方面新的政策措施,又势必影响其内部纺织丝绸贸易和投资格局的变化。还有,世贸组织坎昆会议后,多边贸易体制前景黯淡,发展中国家与某些发达国家间的某些经济矛盾加深;美日欧与有关国家的双边和区域贸易协定谈判明显升温。这将对世界经济贸易形成重大影响,对我国产生贸易转移效应,从而对我出口造成负面影响。
( 二 )需继续关注印度对我国产品的需求情况
据反映,自去年印度对我出口的生丝实施反倾销和复检措施后,其国内丝价上涨了约1/3。按印中央银行公布的汇率折算,印度生丝均价已上升到每吨21.85万,而从我国进口的生丝价加上反倾销税后达到了每吨23.87万元。这说明了印度当局的限制措施不仅对其丝绸业发展的保护作用已开始显现,同时,对从我国进口生丝也得到了较有效的控制。从我国海关统计看,去年下半年以来,我对印度的桑蚕丝出口进度确实有所放慢,数量也有减少(全年对印出口桑蚕丝仅为5,819吨,比前年减少15.05%)。今年,这种影响仍可能继续。此外,去年印度还传出了对我坯绸出口进行反倾销调查的意向。近年来,我对印出口约占我国丝绸出口总量的22%,可谓举足轻重。因此,在我们关注印度市场需求情况的同时,需要研究对印出口的总体对策,未雨绸缪。
(三)出口退税率的下调对我国丝绸出口的影响,取决于各企业经营方式和管理水平的不同而所受影响程度不同,而且这又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显现,甚至有可能对出口增长态势产生负面作用。
(四)全国的缫丝生产能力对原料的需求表现出了很大的弹性,从而容易影响我国茧丝的产销和供求。据中国丝绸协会统计,目前我国申报复审企业的缫丝生产总能力为223万绪,其中自动缫为138万绪(占62%)。若按最低的原料需求量和全年最保守的生产时间匡算,去年全国缫丝生产所需的原料缺口约50%。自动缫占75%的浙江省,去年生产能力所需的蚕茧缺口约58%,预计今年上半年缺口约达65%左右。当行情好的时候,这些生产能力会开足马力增加生产,原料需求迅速膨胀,这就会加速推动茧丝供应走向紧张;当行情不好时,客观上就会促使茧丝过剩情况进一步严重。因此,我们不仅应该动态地看待目前我国的缫丝生产能力对原料的需求,同时,是否也要进一步研究如何在生产方面有所调控,以便减少或避免其对茧丝价格非理性的推波助澜。
(五)去年下半年以来,一些主产区干旱少雨,以及全国农产品价格普偏上涨,此外某些地区原油、电力供应紧张等也可能影响茧丝生产和产品加工成本的增加。
(六)国家宏观调控因素。例如,厂丝储备政策的实施情况等。
(2004年2月28日)
新闻添加:李华
陈亦庆
一,今年的丝绸出口继续看好
(一) 2003年丝绸出口全面好转
据海关统计,去年我国丝绸全商品(真丝产品,下同)出口25.06亿美元,同比增长9.97%,其中丝类出口28,155吨(含出口蚕茧142吨)、4.19亿美元,同比出口数量增长6.52%、金额下降1.97%(其中桑蚕丝出口9,822吨,同比下降15.13%,柞蚕丝出口1,234吨,同比增长28.82%);绸缎出口4.13亿美元,同比增长18.17%(其中坯绸出口1.57亿米、2.84亿美元,出口量和出口值分别同比增长27.27%和16.64%);服装和其它制成品出口16.74亿美元,同比增长11.45%(其中服装出口16,775万件套,14.09亿美元,出口量和出口值分别同比增长11.15%和9.89%) 。去年,各大类丝绸产品出口平均单价仍处在下降中。
去年进口的丝类和绸缎量较大,按进口折丝量(长短纤维,下同)匡算,共进口约8,057吨,同比增长40.51%。其中进口丝类5,145吨(含进口蚕茧432吨),同比增长68.47%;进口绸缎约2,912吨(即0.35亿米和94吨),同比增长8.66% 。
据匡算,去年丝绸全商品实际出口总折丝量约79,082吨,同比增长12.97%。冲抵进口后的丝绸全商品出口折丝量约71,025吨,同比增长10.51%,其中丝类出口23,010吨,同比下降1.27%;绸缎出口约12,872吨(即1.6亿米和78吨),同比增长31.72%;服装和其它制成品出口约35,143吨,同比增长12.67% 。
去年,对印度出口额为3.03亿美元,同比增长18.15%。对印度丝类出口10,893吨,同比增长2.36%,其中桑蚕丝出口5,819吨(约占全国桑蚕丝出口总 量的59.25%,2002年占67.41%),同比减少15.06%(平均每吨1.445万美元,下降11.52%);柞蚕丝出口1,152吨(约占全国柞丝出口总量的93.31%),同比增长33.27%;YOU丝出口1,841吨,同比增长69.22%。对印度出口坯绸6,112万米(平均每米1.36美元,在前年下降25.25%的基础上,又下降8.23%),同比增长78.46%;印染绸出口110万米,同比增长74.27% 。
海关统计显示,去年我国各类丝绸产品对其它主销市场的出口情况也普遍较好,其中对大部分主销地区和国家的出口量和出口额增幅较大。大部分产品出口平均单价虽然仍处在下降中,但已显回升,其中很多产品单价减幅已不大。
从上看出,与2002年相比,2003年丝绸全商品的出口量和出口额都有较好的增长,各类产品价格下跌势头有了明显的抑制,因此,2003年丝绸出口已基本摆脱了2002年以前那种总体疲软的状态,出现了总体好转的局面。
(二) 今年的丝绸出口仍有可能保持较好的势头
从近五、六年的情况看,我国丝绸出口逐步增长,基数也不断提高,尤其近两年来出口增长较快。今年再出现更大的增幅虽然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但从今年的国内外形势分析,预计全年继续增长5%以上的可能性仍是存在的。
首先,世界经济的好转有利于出口。今年的世界经济虽然仍有不少变数,如地缘政治的影响还难以估量,发达国家经济复苏仍有不少脆弱因素,问题仍然较多,但普遍认为今年世界经济的复苏步伐将明显加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今年世界经济增速将超过4%,而全球贸易增速将在6%和8%之间。世界经贸增长的良好前景,将带动国际商品市场需求的持续增长,也为我国丝绸出口的增长创造了条件。
其次,从丝绸的主销市场看,也较为乐观。去年的海关统计显示,我国丝绸对其它主销市场的出口总的情况较好,对多数地区和国家的出口有增长。在今年的国际经贸环境里,虽然在某些方面仍有困难,但总的预计将会继续保持良好的势头,或有进一步的增长。例如,对印度的出口,近年来年年创新高。去年印度对我生丝出口实施了反倾销和复检措施,但这一年我国对印度出口额增长18.15%,丝类和坯绸(折 丝)出口量共约15,870吨,比2002年(约13,433吨)又有所增加。印度当局采取措施限制中国的生丝进口量,从而保护其茧丝生产。但是,印度生丝及其原料茧的品种、质量等方面的问题,在短期内很难得到解决,也就难以满足其丝绸内外销持续增长的需要(有报道称,印度已成为美国丝绸进口的第一来源国)。去年,印度为减轻其生丝供应的压力,继续超常规地大量进口我国的坯绸。这些情况说明,印度虽然在某些国际机构和国家的帮助下,正在采取种种发展丝绸业的措施,但面对其内外销需求的增长,短期内还难以摆脱我国的生丝等产品的供应。据报道,去年第四季度印度对生丝和坯绸的进口税作了下调,其中生丝由每公斤227卢比下调到129卢比。因此,种种情况预计,今年对印度的出口仍会较好。
第三,从年初以来,各地企业反映出口势头较好,目前出口单子较多,各地工厂安排较紧。这些都预示今年出口将有一个良好的形势。
此外,丝绸工业运行良好,也为扩大丝绸出口奠定了基础。
二,蚕茧生产预计会比去年有增长
2003年的蚕茧生产减产较多。春茧生产因行情长期低迷,全国弃管、弃养情况比较严重。夏秋茧生产遇到了较严重的旱涝、高温等自然灾害和病虫害,同时,有些主产区因经济高速发展,以及城市化建设等减少了桑园面积,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蚕业的拓展空间。与前年相比,去年全国春夏秋茧生产分别下降3.44%、38.39%和11.91%,使全年产量降为48.08万吨,同比下降11.86%,出现了连续三年增长后的较大降幅;全国除陕西省外的各主产省(市、区)都减产,浙江、重庆、山东、广西、江苏五省(市、区)减产总量达5.35万吨,占全国减产总量的82.63%,其中浙江省减产达32.07%。此外,由于受自然灾害和病虫害的影响,全国夏秋茧质量下降,有的主产县减产幅度及出丝率和出丝量的下降是“史无前例”的。
近年来,我国的蚕桑业遇到了程度不同的各种灾害,行业也经历了起起落落,但总体上仍相对稳定,而且在不断改革和调整中进一步巩固基础,提高经济效益。从中西部地区看,广大农民致富门路少,增加收入的途径也很有限,相对而言,蚕茧生产的收入还算稳定。尤其是随着新技术、新品种的大力推广,产业化程度的提高,不断改变着零星分散和粗放的生产方式,种桑养蚕的水平有了提高,经济效益也有了明显的增加,从而加强了蚕茧生产的稳定性。经济发展水平高的东部地区,因经济发展和城镇、交通建设等需要,蚕桑业的布局正在进行着省内、区内的调整,在一些地区正在萎缩,甚至退出,而另一些地区正在高水平、高起点地发展。一般来说,市场和成本是产业转移的基本条件。从全国来看,我国的茧丝生产其上游产业正在向经济欠发达,成本相对低的地区转移。与此同时,也实现着资源、资金、技术、人才等的互动、互补和互利,从而推动着全国蚕茧生产的“巩固、提高、稳步发展”。
此外,目前党和国家高度重视“ 三农”问题,各地在安排蚕茧生产和收烘体制改革中认真对待了与农民的关系,密切关注了农民的经济利益,从而增强了广大蚕农稳定产业的安全感。
还有 一个重要因素是,从去年12月初以来,茧丝价格相对稳定并有回升。从全年的形势预计分析,茧丝行情总体上利好因素较多,这将有利于提高农民发展蚕桑生产的积极性和信心,各地将会依靠科技进步,推动各方面的改革,并加强管理,改进种养方式,从而增加生产和提高质量。
但是,从多年来的情况看,我国的蚕茧生产基本上仍是“靠天吃饭”。今年全国的蚕茧生产,如果撇开难以预料的天气等自然因素,根据上述较为稳固的蚕桑基础和良好的客观环境和条件,总体上应该比去年会有增长,甚至有可能达到2001年的水平。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增幅会比东部主产区大些。
三,预计今年的茧丝价格将会有一个相对合理的走势,一般较为坚挺
去年的茧丝行情跌宕起伏。在上半年以前,茧丝价格强势下滑,超低运行,干茧和生丝(3 A 20/22D,下同)价每吨曾分别跌破3万元和11万元,甚至分别跌至2.7万元和10万元。去年,由于出口持续增长,而蚕茧生产减少,特别是随着一些主产区夏秋茧的产量和质量较大幅度的下降,茧丝产销和供求形势及其预期逐渐发生变化,加上当时某些炒作,价格出现了很大的波动和攀升。中国茧丝绸交易市场的干茧和生丝远期价一度分别涨到每吨6.4万元和19.28万元。7月中旬至10月中旬,干茧和生丝价分别上涨约80%和50%,其中涨幅最大的9月份,一个月内分别上涨40%和35%。短期内出现这种涨势是不符合当时的产销和供求实际的。10月中旬以后,随着供求矛盾的演变,经过多空双方的较量,茧丝价格开始掉头向下,频繁波动,干茧和生丝的最高和最低价的波幅达20%以上,干茧和生丝的远期价最低分别降至每吨4.85万元和14.63万元。11月下旬以后,价格又开始走向相对稳定并有回升。年底,茧丝价分别回升到了每吨5.5万元和16.1万元。
近两年来,丝绸内外销需求较旺,对以前相对过剩的茧丝作了较强的消化。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丝绸行业有可能从过去较长期的供大于求进入一个原料供应相对偏紧的时期。
我国的丝绸出口量连续两年保持了10%左右的增速,而国内蚕茧生产继2001年的52万吨和2002年的54万吨后 ,2003年出现了近12%的减产,去年下半年以后产销和供求形势逐渐发生了变化,茧丝供应时显偏紧。加上去年夏秋茧质量较差,有效供丝量减少,预计今年春茧上市前将有一定数量的“青黄不接”。茧丝价格应还有一定的上升空间。
据上述分析,预计今年的出口仍能保持较好的水平,或有所增长;而蚕茧生产如无大的灾害,按目前情况预计,春茧生产会“丰调雨顺”;如果春茧价格较高,夏秋茧生产可能会有较大的增长。这样,下半年茧丝供应虽然仍有缺口,但总体上矛盾将可能较为缓和。
因此,从今年的产销和供求形势分析、预计,今年的茧丝行情如无过多炒作和其它特殊原因,一般不可能再出现去年上半年以前那样的持续、超常低位运行,总体上应该处于一个相对合理的态势。同时,从全年实际产销和供求量匡算、预计,茧丝供应毕竟仍有近万吨的缺口,所以,今年的价格一般应该较为坚挺。如果由于灾害等原因,蚕茧生产增加不多,甚至继续减产,那下半年及年底又将出现供求更严重的失衡,行情也将随之攀升或震荡。
四、影响我国丝绸出口及茧丝产销和供求的因素
(一)贸易障碍增加,出口环境可能更加严峻
有关专家认为,按“入世”承诺,今年是“入世”以来开放度最大的一年。近年来,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大幅度增加,企业进出口经营权进一步放开,以及发达国家对我国出口配额取消的日趋临近,这一方面意味着国际市场竞争将出现一个新高潮,同时,我国的产品也将进入国际摩擦的高发期。很多情况表明,欧美国家对我国越来越强的竞争力表示担忧,要求加大采取更强硬对华贸易立场的压力。今年又时值美国总统大选,在对华产品进口问题上,政治因素具有较强的影响力,设限预期已影响美国进口商的采购计划。而且,一旦美国对我产品重新设限成功,对欧盟等地区和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将起到仿效效应。此外,欧盟新成员的加入,在生产、贸易等方面新的政策措施,又势必影响其内部纺织丝绸贸易和投资格局的变化。还有,世贸组织坎昆会议后,多边贸易体制前景黯淡,发展中国家与某些发达国家间的某些经济矛盾加深;美日欧与有关国家的双边和区域贸易协定谈判明显升温。这将对世界经济贸易形成重大影响,对我国产生贸易转移效应,从而对我出口造成负面影响。
( 二 )需继续关注印度对我国产品的需求情况
据反映,自去年印度对我出口的生丝实施反倾销和复检措施后,其国内丝价上涨了约1/3。按印中央银行公布的汇率折算,印度生丝均价已上升到每吨21.85万,而从我国进口的生丝价加上反倾销税后达到了每吨23.87万元。这说明了印度当局的限制措施不仅对其丝绸业发展的保护作用已开始显现,同时,对从我国进口生丝也得到了较有效的控制。从我国海关统计看,去年下半年以来,我对印度的桑蚕丝出口进度确实有所放慢,数量也有减少(全年对印出口桑蚕丝仅为5,819吨,比前年减少15.05%)。今年,这种影响仍可能继续。此外,去年印度还传出了对我坯绸出口进行反倾销调查的意向。近年来,我对印出口约占我国丝绸出口总量的22%,可谓举足轻重。因此,在我们关注印度市场需求情况的同时,需要研究对印出口的总体对策,未雨绸缪。
(三)出口退税率的下调对我国丝绸出口的影响,取决于各企业经营方式和管理水平的不同而所受影响程度不同,而且这又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显现,甚至有可能对出口增长态势产生负面作用。
(四)全国的缫丝生产能力对原料的需求表现出了很大的弹性,从而容易影响我国茧丝的产销和供求。据中国丝绸协会统计,目前我国申报复审企业的缫丝生产总能力为223万绪,其中自动缫为138万绪(占62%)。若按最低的原料需求量和全年最保守的生产时间匡算,去年全国缫丝生产所需的原料缺口约50%。自动缫占75%的浙江省,去年生产能力所需的蚕茧缺口约58%,预计今年上半年缺口约达65%左右。当行情好的时候,这些生产能力会开足马力增加生产,原料需求迅速膨胀,这就会加速推动茧丝供应走向紧张;当行情不好时,客观上就会促使茧丝过剩情况进一步严重。因此,我们不仅应该动态地看待目前我国的缫丝生产能力对原料的需求,同时,是否也要进一步研究如何在生产方面有所调控,以便减少或避免其对茧丝价格非理性的推波助澜。
(五)去年下半年以来,一些主产区干旱少雨,以及全国农产品价格普偏上涨,此外某些地区原油、电力供应紧张等也可能影响茧丝生产和产品加工成本的增加。
(六)国家宏观调控因素。例如,厂丝储备政策的实施情况等。
(2004年2月28日)
新闻添加: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