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English
总部客服电话 : 13506730168 0573-82111407 广西办事处 : 13567378882 湖州办事处 : 13957350021 茧丝公检信息查询
深化改革、着力创新 全面提升浙江茧丝绸的竞争力---全国茧丝绸工作会议之浙江篇(Esilk.net稿件)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3-11-20 09:28:00
深化改革、着力创新
全面提升浙江茧丝绸的竞争力
浙江省经贸委
二零零三年十月

浙江素有“丝绸之府”之称, 丝绸的历史非常悠久, 约6700年前的先民已初步接触蚕丝,4700年前能完整地利用丝绸。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 浙江丝绸经历了高速发展。在较强的市场化环境影响下, 在不断强化的市场化运作下, 浙江丝绸业经过多年的结构调整、资产整合、国企改制、民企发展、产品研发、品牌建设等各方面的努力, 取得较好的成效,尽管当前整个丝绸行业仍面临较严峻的形势, 困难很多,但浙江丝绸业的基础已得到进一步加强, 竞争力得到较大提高, 生产量和出口量在全国丝绸业的比例从三分之一到半壁江山,产值、销售、利润、出口等主要经济指标都超过50%。
一、浙江丝绸工业的发展现状
2002年全省现有桑园面积116万亩, 占全国的11%, 年蚕茧产量9.5万吨,占全国产量的18%,蚕桑生产涉及到75万农户, 全国约有2000万农户。2002年完成生丝产量1.5万吨,占全国产量的40%,绢丝产量1.7万吨, 占全国产量的70%, 丝织品产量33.5亿米,占全国产量的62%(国家和省统计局的统计口径丝织品包括人造丝和合纤丝), 印染丝织品产量12.8亿米, 占全国产量的47%, 年产丝绸服装4500万件, 占全国产量的60%, 丝绸领带2.8亿条,占全国产量的80%以上。
据省统计局统计, 全省国有及500万元销售收入以上的丝绸企业962家,2002年,工业总产值563.4亿元, 产品销售收入541.9亿元, 利润总额22.7亿元,资产负债率59.6%, 从业
人数22.6万, 全员劳动生产率46261.7元/人。
据海关统计,2002年全国丝绸商品出口金额为39.9亿美元(注:丝绸商品出口总额中含合纤绸,其比例占丝绸商品出口总额45%), 其中浙江省丝绸商品出口额为23亿美元, 占全国丝绸出口总额的52.9%,比上年增长32.6%, 比全国平均增幅高18.1个百分点。据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统计, 2002年我省丝类商品出口量占全国的20.49%, 坯绸出口量占全国的29.5%,印染绸出口量占全国的14.5%,丝绸服装出口量占全国的17.7%。
全省建有多个丝绸专业和相关市场,如:嘉兴中国茧丝绸交易市场年成交额150亿元、杭州中国丝绸城年交易额30亿元、嵊州领带城年交易额16亿元、绍兴轻纺城年交易额200亿元等。这些专业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带动了相关配套产业如物流配送、信息服务等体系的发展, 而且已逐步向辐射全国的专业化销售网络和供应链系统发展, 市场的不断发育进一步促进了产业集聚。
二 近年来我省茧丝绸行业的主要工作
近年来, 浙江丝绸行业狠抓结构调整、严格控制低水平加工能力的扩张;深化企业改革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快技术改造步伐,培育重点骨干企业, 实施名牌战略, 从数量发展型
逐渐步入以品牌、质量为中心的质量效益型的良性发展轨道。
(一)压缩落后加工能力 优化产业结构
前两年我省抓住全国丝绸工业调整时机,率先开展压缩淘汰落后缓丝加工能力工作, 缫丝企业从407家压缩到175家, 缫丝加工能力从108万绪压缩到48万绪。通过整顿, 缫丝企业的主机得到了升级换代。全省自动缫丝机比例由整顿前的13.7%提高到75%以上;蚕茧原料自给率由整顿前的50%提高到70%;缫丝企业劳动生产率由4.1万元/人提高到5.2万元/人;吨丝工本费由4.6万元/吨降低到2.5万元/吨;生丝质量平均等级从3A71提高到3A82,居全国之首。通过调整, 产业结构更趋合理, 我省蚕茧原料占全国18%, 初加工生丝占全国40%, 而丝织品占全国62%.丝绸服装占全国60%, 可以看出,从原料到成品整个产业链中, 越往后道比重越大, 实现了从发展资源型产业向发展关联型产业转移。
(二)深化企业改革,促进机制创新
我省在企业改革起步较早。我省的国有丝绸企业大部分集中在杭嘉湖等城市,企业历史长, 职工多,负担重, 推进兼并、破产、联合, 加快企业改制是国有丝绸企业走出困境的必
由之路。在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 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 我省国有丝绸工业实施了“企业兼并、规模压缩、退城进郊、盘活存量”的大调整, 理顺了企业的资产, 实现了产权多元化, 企业户数和用工人数大幅度减少, 绝大多数丝绸企业完成改制后形成了灵活的经营机制, 企业重新焕发了生机,生产经营都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到目前,全省丝绸行业改制面已达到95%, 国有资产已逐步从中小丝绸企业中退出。通过这些改革, 浙江丝绸企业经历了脱胎换骨的升华。随着深化改革和加快发展,丝绸工业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一大批多种经济成份的丝绸企业历经“大浪淘沙”脱颖而出, 涌现出浙江嘉欣、万事利、金富春、西湖达利、神鹰等一大批骨干企业。
(三)加快科技进步, 提升产业层次
我省丝绸行业坚持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为指导思想,积极贯彻建设“丝绸强省”的结构调整战略, 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丝绸产业, 大力推进科技进步, 加大技改投入力度, 以科技振兴企业, 增强装备技术含量, 以提高产品档次、加工深度和产品附加值,培育了一大批高新技术产品和优秀名牌产品。
就技术装备而言, 我省丝绸工业的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大部分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八、九十年代先进水平。自动缫丝机比重已达到75%以上, 丝织企业无梭织机比例达到40%,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真丝绸印染新技术、新设备的开发应用, 诸如星形架精炼、染色, 高精度全自动印花机等, 极大地推动了真丝印染后整理生产加工的技术进步, 更加适应小批量、多品种和精、深加工的市场需求;色织真丝织造技术提高,扩大了真丝绸、经编针织的产量及应用领域, 在防拔染印花、特种风格整理、减碱量加工等后加工方面努力赶超国际先进水平;运用现代微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印花图案自动分色描稿系统、电子提花、电子多臂装备相继开发和应用成功, 一些关键技术装备已实现了机电一体化, 服装、印染CAD的应用越来越广, 丝绸染色电脑测配色研究, 数码仿真彩色丝织技术等走在全国前列。
产品结构上, 近几年丝绸新产品、新品种开发层出不穷。新型复合型真丝产品及加工技术研究开发取得较大发展,交络、网络、包覆、包缠复合丝等相继开发成功, 顺应了当前国
际纺织多元化、复合化、时尚化的发展潮流, 为丰富丝绸产品的花色品种提供了原料基础。 丝毛、丝棉、丝涤、丝氢等含丝复合纤维及面料,适应国际市场上纺织原料向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粗旦型蚕丝纤维、重磅真丝织物、弹性织物面料、真丝艺术绸画系列,合纤仿真印花和染色绸类及符合流行趋势的高档产品, 真丝针织高档服装系列、装饰及床上用品系列等纷纷面世、以上新产品、新品种, 赋予丝绸产品新颖风格和良好服用、装饰性能, 对行业产品结构调整, 拉动国内外市场, 起到积极的作用。“九五”以来, 浙江省丝绸行业已有30多项新技术和40多只新产品获得国家、省、部级的科技进步奖和优秀新产品奖。
(四)加强质量管理,提高产品竞争力
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 企业要在对外贸易上站稳脚跟, 必须拥有优质的产品, 企业的质量管理必须与国际接轨, 产品才具有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我省坚持不懈每年进行全
行业丝绸四新产品评比, 依托丝绸协会组织全省丝绸质量成果发表和评选, 开展省级名牌产品的评价工作, 组织缫丝工操作比赛, 这些活动的开展, 有力地推动了企业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
许多企业建立了内部的质量保证体系, 严格按标准组织生产, 强化测试手段。行业内有不少企业通过ISO9002:94质量体系认证, 有效地带动了企业整体素质的提高, 确保出口产品质量, 使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有了通行证。
(五)实施品牌战略, 提高产品附加值
创品牌是提高企业知名度和竞争力的重要工作, 我省创牌起步较早,十几年前就有了“喜得宝”时装表演队, 宣传“喜得宝”品牌, 这在全国丝绸行业中也是首创。99年我们就提出在完成压缩落后的生产能力后, 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加快丝绸行业产品结构调整, 提高技术含量, 实现产业升级, 走创名牌、振兴民族丝绸工业之路上来的工作思路。充分利用浙江丝绸的传统优势和人才、技术云集、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等有利条件, 采取扶优扶强,抓大放小的措施, 积极培育有规模、品牌、技术优势的大企业、大集团作为“领头羊”, 从而拉动丝绸行业的整体发展, 重塑丝绸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形象。通过技术进步、科学管理, 大力调整产品结构,发展高、新、精、优、特产品,争创国内乃至国际品牌。
经过几年努力, 我省丝绸行业实施名牌战略已取得一定成绩。出现了凯喜雅、嘉欣、万事利、丝得莉、西湖达利、巴贝、神鹰等一批年销售5亿以上的大型丝绸企业,和“凯喜雅”、 “喜得宝”、“万事利”、“金三塔”、“臣臣”、“巴贝”、“金富春”、“永达兰”等在全省、全国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万事利”是丝绸行业唯—一个全国驰名商标。万事利、神鹰、巴贝是2002年度全国服装行业销售收入和利润“双百强”企业。通过扶持和培育一批丝绸品牌,重塑丝绸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形象, 提高了浙江丝绸竞争力。
三 我省茧丝绸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以机制创新促进行业结构调整, 以技术创新推进产业升级提高, 我省作为丝绸行业的生产大省、出口大省、市场大省、效益大省的地位进一步确立。浙江在国内竞争力上占有很大的优势, 但我们不能停留在与国内其他省市的比较, 而应更上一个台阶, 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较, 只有瞄准国际先进水平, 才能全面提升浙江丝绸竞争力。我省茧丝绸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蚕桑资源优势正逐步弱化。我省是蚕桑生产主产区, 又是经济比较发达的省份,可耕地的数量少,近几年地区工业经济快速发展以后, 蚕桑在农业比较效益上的优势越来越弱化,2002年蚕桑产值17.68亿元, 农业(种植业)产值511.42亿元, 近3年蚕桑产值在农业(种植业)产值的比重从2000年的6.04%,2001年的5.24%, 下降到2002年3.46%。我
省蚕桑业的地位已发生变化, 蚕茧的竞争力已明显减弱。在其他省区蚕茧生产迅猛发展和全国蚕茧市场流通一体化的情况下, 我省因劳动力、士地等要素成本高的原因,蚕茧的市场竞
争能力缺乏的问题日益显现。迫使蚕桑产业不得不向有更高资源产出价值的地区转移。我省蚕桑业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下逐渐萎缩势在必然。
(二)生产加工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尚有较大差距。印染后整理是制约丝绸业发展的最大瓶颈。目前, 丝绸印染后整理水平不仅远远落后于意大利等先进国家,甚至还低于韩国, 这
是制约丝绸最终产品附加值提高及实现的关键一环。以领带为列,嵊州每年生产领带2.8亿条, 出口1.5亿条, 占全世界领带销售量的30%左右,平均每条售价20多元人民币,而国外同类产品一般为20多美元,价格相差近十倍, 与更为高档的意大利名牌领带相比, 其几十倍的差距就更大了。其主要原因, 就在于我们的印染后整理不过关, 色泽、手感体现不了高档次、高品位。
(三)产品附加值不够高。主要是产品设计上文化、艺术的含量不足;缺乏国际品牌产品。我省丝绸产品在国际上叫得响的品牌几乎没有。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多方面,其中产业定位制约了品牌建设。长期以来,我国主要向国外提供生丝之类的上中游产品, 终端产品的出口又多以来样加工为主,很少用自己的品牌。资金实力不足是另一个主要原因。创品牌是一长期的过程,没有相当的资金根本无力投入, 而省内真正具备这种实力的茧丝绸企业并不多。认识水平也有差距, 许多业内人士感到花大本钱到国际上搞时装表演、流行趋势发布这类并不能立竿见影、促进销售的文化活动有点冤, 不如实实在在赚取看得见的利润,满足于来样加工之类的业务, 赚一点虽然微薄但较稳定的加工费。产品的吨丝换汇水平比日本、韩国低312%、142%,比意大利低400-500%;全省丝绸服装的价格仅为韩国产品的l/2,意大利、法国的1/6。
四、我省茧丝绸行业的发展思路和对策措施
总体思路:进一步深化改革, 完善蚕茧价格形成的市场化机制;促进各环节联动, 全面推进茧丝绸的精品化;发挥深加工优势, 加快建立技术创新机制, 不断提高终端产品的竟争力。
主要措施:
(一)调整产业布局, 促进地区间合理分工与协作。
着力改造传统蚕桑产业结构, 强化基础建设, 坚持科技进步, 以优质的产品占领市场,实现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 走专业化分工、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
发展优质茧、高档丝、精品绸的路子。加大中心城市的结构调整力度,在中心城市主要形成最终产品的开发中心、科研中心和出口及市场的信息中心, 加大技术进步的投资, 推动城市丝绸的产业结构升级。
(二)调整和优化丝绸产品结构, 开拓消费新领域。
调整和优化丝绸产品结构的方向是:主攻中高档服装面料, 增加品种, 发展装饰和保健产品。一是改进传统的真丝绸品种, 如双绉、电力纺、斜纹绸、素绉缎、丝绒、绢纺绸, 提高印染加工深度, 提高产品防缩、抗皱能力,提高色牢度和产品质量,增加花色品种;二是开发利用科技含量高的特细丝、蓬松丝、复合丝等差别化纤维以及包缠丝、疙瘩丝等各类真丝和真丝与其他纤维混纺、交织、复合的新型原料, 生产风格各异的丝绸产品;三是以服装等最终产品应用为目标, 主攻中高档面料开发, 力争达到意大利等国家水平, 同时, 大力开发针织面料及产品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是积极开拓新的消费领域, 扩大茧丝加工在室内及汽车装饰、军工配套布、商品包装、卫生医疗、保健食品、化妆品等领域的新用途。
(三)以培育国际名牌为目标, 推动一批品牌企业发展。
以塑造“世界时尚之府”、“丝绸文化之都”为目标, 加大对凯喜雅、万事利、喜得宝、梅月、米赛、金三塔、臣臣、巴贝、神鹰等国内服装(服饰)名牌的扶植力度, 配合企业自身的品牌宣传, 主要加强在大众消费和媒体宣传中对丝绸名牌消费和发展的引导与支持。同时, 促进省内丝绸名牌企业之间的相互联姻, 在同创丝绸品牌和维护品牌声誉方面结成利益同盟军, 变单兵作战为集团作战, 以谋求“1+1”>2的协同效应。共同扩大名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提高知名度, 从而增加丝绸的消费量, 带动全行业产品结构的调整和整体水平的提高。
(四)加快企业技术进步,推动产业升级。
对目前丝绸生产的瓶颈——印染后整理, 要引进意大利、法国、日本等先进技术, 采取合资或独资的方式,吸引外商来浙投资, 兴建国际一流的样板企业, 充分发挥其辐射和带动作用,尽快实现整个丝绸产业链的联合互动。可考虑以省内较有实力的几家印染企业加浙江华泰丝绸、浙江富利达、喜得宝等为重点扶持实验对象;另外, 嵊州领带城作为省政府定位的“21世纪国际性领带都市”, 应抓住意大利领带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机会, 支持其引进关键设备、技术及顶尖的设计人才或创意思路, 以占领发展的制高点。
加快企业集团技术开发中心的建立, 加大对科技开发的投入, 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与引进, 提高科技人员的比重。采取多种方式, 促进产学研结合, 如:企业与科研机构、院校的研发人员签定研发合同;政府将科研项目通过招投标方式下到企业,由企业寻找有关科研机构、院校合作攻关等, 以强化各方的责权利关系,使研发与市场紧密接轨,从而拔高并实现研发效率及效益。
(五)培育大公司大集团,形成以龙头带动全局协调发展的格局。
积极实施大企业集团战略, 鼓励以最终产品为龙头的大型企业的发展, 以资产为纽带,形成一大批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科、工、贸相结合的大型企业集团。使其成为代表浙江丝绸形象、具备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力、带动丝绸行业经济增长的支撑和骨干。引导中小型企业向“专、精、特、新”的方向发展。并要扶持起一批在产品品种、科研开发、贸工农一体化等方面有特色的中型企业。使众多的小企业与大集团及特色中型企业之间建立密切的协作关系, 形成龙头带动全局, 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格局。
我们相信,有商务部(国家茧丝办)的支持, 有兄弟省市的协作,浙江茧丝绸行业通过不断改革和创新, 必将迎来更加繁花似锦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