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栽桑养蚕 推进富民强市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6-04-14 15:56:00
东台市是全国重要的优质茧丝生产基地,目前发展蚕桑生产的热气较高,为确保广大蚕农栽桑养蚕实现优质、高产、高效,快速做大做强茧丝绸支柱产业,现就大家关心的有关问题谈一点认识,供参考。
一、东台市茧丝绸产业的现状
1、基本情况和发展目标
全市现有新、老桑园面积13万亩,养蚕农户6.5万户,2005年饲养蚕种42.5万张,生产蚕茧近30万担,蚕农养蚕收入3.7亿元,亩平投产桑园产值3300元,高的镇平均达到近4000元,茧丝绸全行业总产值突破12亿元,创利税达到8000万元。近年东台市获得“全国蚕业科技推广示范基地”、“全国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国家级蚕桑标准化示范区”和全国首家“中国茧丝绸基地”等荣誉称号。
根据市委、市政府意见,今后2—3年全市的蚕业发展目标是“桑园面积拓足15万亩,蚕茧产量达到40万担,茧丝质量全国第一,行业产值实现20亿元”。
2、东台市茧丝绸产业的“四大特色”
一是区域规模优势明显。现有桑园13万亩、蚕茧30万担、白厂丝2300吨,占盐城市的70%和江苏省的16%。
二是产业化经营模式先进。现有两个龙头企业:江苏民星茧丝绸股份有限公司和江苏富安茧丝绸股份有限公司,分别是部级和国家级重点产业化龙头企业;组织蚕桑生产的部门是林牧业局的市蚕桑技术指导管理中心;全市有12个丝厂和6.5万户蚕农,由两个龙头企业和生产部门发起,工厂和蚕农参与建立起蚕业合作组织即利益共同体,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工厂+蚕农”的运行模式,发挥了龙头企业的牵动作用,对蚕农实行保护价收购或“二次分配”,对工厂实行茧本加费用的联合经营办法,调动了贸工农三方热情。
三是社会化服务周到全面。由龙头企业、生产部门和蚕业合作社牵头,组织对蚕农开展“统一蚕种配供、统一小蚕共育、统一蚕室消毒、统一桑园治虫、统一物资供应、统一技术辅导”六统一服务。
四是茧丝质量全国行业领先。东台市的富安牌和星云牌茧丝分别成为全国和全省的名牌产品,市场供不应求。
3、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蚕桑生产上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稳产高产技术普及不够或蚕农掌握不全;
第二,服务指导力量有待加强和服务经费不足、交通工具不配套,广播线路有时不畅,到户指导率不高。
第三,部分蚕农养蚕设备太差,如没有专用大蚕室,即使有但没有纱门纱窗、地面没有水泥地坪,搭建的大棚地势太低,湿度很大,上面盖草又少,完全不适合养蚕。特别是大户,蚕具严重不足,加之劳动力紧张,粗放粗养,造成发病较多,产量低、质量差等等。
第四,重蚕轻桑,不注重桑园管理和投入。桑园冬季不挖翻,有机肥和秸杆施入较少,土壤板结,树势不旺,有的密度太稀,与每亩“千株万条”要求比差距很远。特别是春期不能做到边吃边伐条,有的推迟伐条时间达半月以上,白白浪费桑树有效生长时间,秋叶产量损失多的每亩超过300斤桑叶,明显少养蚕种,影响效益。
第五,防病方法不会或不当。如消毒过迟造成共育室、小蚕室湿度过大,易发黑尾病、曲霉病和僵病;有的方格蔟用后不消毒成为病菌传染源;有的添食水剂药品过多(有的不听劝阻,错误添食“402”、“蚕用饲料”和脓微灵等)。
二、东台市培植茧丝绸支柱产业的意义和发展前景
东台市快速发展栽桑养蚕意义重大:一是致富农民。按现行蚕茧价格计算,每亩产值可达3500元,高的4500元;二是企业增效。东台市现有12家丝厂,全年蚕茧原料缺口四分之一,如果蚕茧充足,每年可增产白厂丝600吨,增加利润数百万元;三是财政增税。蚕茧供应充足后龙头企业和丝厂全年可增加利税1000多万元。四是扩大外销。东台市现有茧丝虽是名牌,但拿不出来向外销售,市场抢手。目前发展栽桑养蚕前景良好:第一,国外市场需求量增加。每年出口以20%以上速度增加;第二,内销市场扩大。丝绸热在国内外同时掀起;第三,加工能力增强。原料蚕茧供不应求,东台市蚕茧总量再增三分之一都不会出现过剩。
三、实现栽桑养蚕高产、优质、高效的措施
我这里提出几条原则意见。
1、桑园丰产关键措施
⑴桑园增枝增条:新栽桑园于七月中旬离地面50公分高剪梢,促进分枝增条;老桑缺株多的春季压条增株或冬季补缺;每亩不足10000根枝条的,夏伐时离地50公分伐条即提高剪定增枝增条。
⑵按时夏伐:春期一定要边采叶边伐条,为桑树多争取夏秋生长时间。
⑶治虫:按蚕技人员布置要求治虫,做到治早、治小、治了;特别是春秋蚕种到户前一周左右,要用短效农药治一遍,不可不治。治虫药水机,事前要用石灰水、清水浸渍、反复清洗,防止烈性农药残留污染桑叶;其他农田治虫不用禁用农药品种,蚕期桑园200米范围内不用弥雾机;治虫要注意风向,防污染桑园,治虫人员要洗澡换衣后才可进入蚕室。
⑷防治桑树黄白化病:东台市大部份蚕区属碱性土壤,土壤易板结,桑树根系通气性差,微量元素吸收利用困难,易发生黄白化病,造成桑叶减产10—50%。主要防治措施:冬季开沟深埋黄豆秸、玉米秸、稻麦秸、菜籽秸等;注意增施灰杂肥、多种绿肥埋青。桑田避免施用蚕沙、鸡粪等碱性肥料。
2、养蚕合理布局
养蚕布局是指全年养蚕批数,间隔时间、品种、数量等。目前东台市的养蚕布局模式是“两大两小”即春蚕和一秋蚕大,夏蚕和二秋蚕小,一秋蚕与二秋蚕重叠饲养。
为什么秋蚕布局要两秋蚕套叠呢?不少蚕农对这种布局不理解,有不少人建议把一秋提前二秋拖后,认为这样劳力、蚕室、蚕具好安排,又防止二秋蚕病大发,但实际上是不能的。其理由:一是防高温。一秋蚕9月5日前开始饲养易遇高温,造成蚕茧小、产量低、易发病,近几年来东台市虽然一秋在9月5日以后饲养仍有一半年份碰到高温冲击影响,特别是2005年影响很大。二是防农药。过去进入9月份防棉铃虫和水稻泼浇不再用药,而现在大批用药推迟到9月中旬,提前养蚕农药中毒无法避免。三是防低温。二秋蚕也不能推迟,现在二秋饲养量较大,不少蚕农养在简易蚕室和大棚内无法加温,过迟根本无法保证蚕茧质量,因此,现在的布局是合理的。
3、蚕室蚕具影响养蚕成绩情况和应达的基本要求
⑴据调查遇多雨、闷热、蚕病暴发季节养蚕成绩最好的是楼上,其次楼下—→平房—→简易蚕室(有水泥地坪)—→简易蚕室(无水泥地坪、地势低洼)—→大棚(盖草防热、地势较高)—→大棚(地势低洼)。
⑵高温干旱时,养蚕成绩最差的是大棚,其次是楼上(防热性能较差的)。
⑶不少蚕农蚕室蚕具数量不足、无纱门纱窗,没有温湿度计、地坪不能防潮、大棚盖草不足10公分,不隔热。
⑷提倡发展标准简易蚕室。达到四有标准:有对开窗户不少于墙面四分之一、有纱门纱窗、有水泥地坪;有养蚕蚕台(一般2—3层,含地面一层)。规格要求:檐高2.米以上,开间进深8—12米,可搭3—4排蚕台。屋顶盖草或瓦上加草。
4、综合防治蚕儿病害的关键
发病原因:东台市目前危害最大的蚕病(包括中毒)有四种:僵病(曲霉、黑尾病)、脓病、蝇蛆病和农药中毒。造成损失的主要原因是:一是蚕室、共育室不消毒或消毒过迟,造成共育室、蚕室湿度过大,易发生僵病、曲霉病(黑尾病);二是共育期间共育量过大时粗放饲养,用药量不足,或病菌污染;三是养蚕设施设备太差。如窗户太小、无纱门纱窗、无水泥地坪、大棚地势过低、温度高,蚕室或大棚隔热性能差,蚕具不足等等。四是不能科学养蚕:养蚕通风不够,特别是大蚕受闷、养蚕过密;没有避免高温闷热;用药不连续(如防僵粉必须12小时至少用一次,否则前功尽弃);用药不合理:如过多使用水剂,不按时使用灭蚕蝇,瞎用“402”添食、水剂饲料添食、脓微灵添食等,以及方格蔟用后不消毒保管。五是农药污染严重:新药品种太多、农药成份混杂,弄不清对蚕儿残毒期;农田治虫太多,污染机会增加;治虫机械不专用,增加污染机会和工厂污染物增加等等。
防治关键:坚持综合防治,同时注意五点。一是抓好消毒彻底,按时消毒;二是养蚕蚕室蚕具达到要求;三是科学养蚕,防闷防热,大蚕通风,稀放畅养、良桑饱食;四是合理用药,撒、喷、食、熏按要求到位;五是防毒防蝇。
5、强化社会化服务
我们将组织生产收购人员,利用市镇村服务网络开展蚕种统一配供、蚕室统一消毒、桑园统一治虫、小蚕统一共育、蚕用物资统一供应、技术统一指导“六统一”服务,同时实施“双万”工程,抓好万人培训,树立万户示范。为广大蚕农实行全程服务,促进优质高产。
6、坚持产业化经营方向
全市现有两个茧丝绸龙头企业、12家丝厂、6.5万户蚕农。蚕桑生产由市林牧业局蚕桑中心牵头。全市建立了蚕业合作组织成为联合贸工农三方的载体和利益共同体。龙头企业对蚕农实行蚕茧保护价收购和“二次分配”,与工厂实行联合经营和让利拉动发展,又为生产部门提供资金支撑;龙头企业从生产部门强化服务、增加产量、提高质量中得到回报;加工企业参与生产基地建设和支持蚕茧收购,得到了充足优质原料,可见,各方形成了利益共享机制。完善“公司+合作社+工厂+蚕农”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得到贸工农三方支持。实践证明,只要长期坚持产业化经营方向,加强各方联结,增强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就能做大做强东台市茧丝绸支柱产业,创造新的辉煌。
作者:盐城市茧丝绸行业协会副会长 丁志用
信息来源:盐城市茧丝绸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