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丝绸进出口总公司副总经理汤咏在2006(三亚)全国蚕茧收烘工作研讨会上的讲话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6-04-18 13:20:00
各位代表,同志们:
在过去的2005年,丝绸产销继续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茧丝突破了历史高位,这既给行业发展带来了有利因素,又有可能出现价格大起大落造成损害。因此,此次会议开得很及时。一方面我们要回顾一下去年所做的各项工作;另一方面我们要认真分析茧丝产销形势,提出2006年的工作思路,为如何避免茧丝价格的剧烈波动、促进行业的良性发展提供政策依据。根据会议的安排,我先向大家通报一下2005年蚕茧工作和丝绸出口等方面的情况,并就今年的产销形势和春茧收烘工作谈点个人看法。
一、2005年蚕茧生产收烘工作情况
在国家和地方各级主管部门的指导下,经过各地蚕茧单位职工的艰苦努力,去年蚕茧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根据对全国20个省市区的统计,2005年全国的桑园面积为1160.46万亩,与2004年相比减少0.96%;发种量为1705.76万张,同比增加8.93%;蚕茧产量为61.61万吨,同比增加12.00%;收购量为50.57万吨,同比增加18.13%;收购综合均价为977.71元/50公斤,同比提高22.64%。
在去年的蚕茧生产收烘工作中,各部委对收烘工作中能够预见的和已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及时的控制,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商务部、农业部《2005年度全国桑蚕种桑蚕茧桑蚕丝生产指导性计划》,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关于做好2005年蚕茧收购价格及加强收购管理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做好2005年秋茧生产与收购工作的通知》,对保护蚕农利益、稳定蚕茧生产和收购价格,促进行业健康发展进行了积极的引导。各省市区主管委、厅对春茧收烘工作十分重视,根据以上文件精神和各地的具体情况,下发了相应的政策指导性文件。各级行政管理部门的重视和正确引导,对蚕桑生产的适度发展和维护良好的收购秩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去年蚕茧收烘工作的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是:
(一)蚕茧产量继续保持增长。2005年茧丝行情看好,各地蚕农的生产积极性普遍有所提高,蚕茧生产部门和蚕农注重加强桑园管理,提高生产能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尤其是春茧的生产总体形势好于往年,取得了丰产增收的良好成效。东部一些主产区在夏秋季受灾害性气候和桑园病虫害等影响,造成蚕茧产量下降。但是以广西为代表的西部产区迅速崛起,生产量大幅增加,使2005年全国蚕茧产量与上年相比增长12%。增产幅度较大的省区市有:广西(产量14.01万吨,增幅52%)、广东(产量3.43万吨,增幅27%)、安徽(产量3.38万吨,增幅25%)、陕西(产量2.03万吨,增幅24%)、重庆(产量3.10万吨,增幅21%)。
(二)蚕茧质量有所提高。经过近几年的蚕业结构调整,各地蚕桑生产的基础得到进一步的加强,种桑养蚕技术规范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受到各地蚕农的重视和接受。尤其是一些西部产区,在收烘工作中能够推广和应用科学化、适度规模化种桑养蚕等新技术,进行科学的生产和收烘,并能够选用和推广适合当地条件的优良品种,使丝长和解舒率提高,含水率下降。但在今年夏、秋季,我国东部部分主产区因遭遇自然灾害,部分优良蚕种的蚕茧质量略有下降。
(三)收购价格大幅提高,蚕农增收明显。2005年我国丝绸商品在国际市场的走势向好,国内的需求也很旺盛,国内外丝价上升带动了茧价上升, 全年蚕茧收购综合均价为977.71元/50公斤,比2004年提高180.47元,创历史新高。全国不同省市区收购价格提高的程度不同,很多地区蚕茧卖出了历史高价,其中江西年均收购价格为1208.77元/50公斤、江苏1148元/50公斤、山东1133.5元/50公斤、河南1076元/50公斤、浙江1045.97元/50公斤。蚕农因蚕茧收购价格提高而增加收入约22.24亿元。
(四)全国“东桑西移”及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近年来,经政策引导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推动,全国和部分主产省区“东桑西移”,保持了桑园面积和蚕茧生产的基本稳定。目前,“东桑西移”又被列入商务部的重点工程之一。国家宏观重视,地方积极努力,西部地区的蚕茧生产迅速发展。2005年,广西的桑园面积和蚕茧产量分别达到140万亩和14万吨,蚕茧产量已跃居全国第一。四川、重庆、陕西、宁夏等中西部省、市、区桑蚕业发展也呈现迅速增长势头。中西部地区蚕茧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例逐年增加,已占全国产量的一半以上。
(五)2005年的蚕茧工作也存在一些不足,需要予以改进。
1、去年的蚕茧供应偏紧,价格一路攀升,这主要是供求关系所致,但有些地区也出现了投机和哄抬价格的现象,使蚕茧收购价格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这可能会对今后的蚕茧生产产生误导。
2、无证收购的问题仍在一些地区较为突出,部分地区放松对蚕茧收购环节的管理,对蚕茧收购秩序造成不利影响。因此,鲜茧收购资格认证需要严肃对待。
3、各产区基层蚕茧技术人员较为缺乏,生产技术力量薄弱,已导致部分产区蚕茧质量下降,应引起有关部门重视。
二、2005年全年茧丝产销情况
在分析去年的茧丝产销形势之前,我先谈一下去年的丝绸消费情况。
(一)2005年丝绸商品出口情况
去年是我国真丝绸出口最好的一年。据海关统计,2005年1-12月丝绸全商品(真丝产品)出口37.52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5.60%。具体情况如下:
1、蚕丝类商品出口量价齐升,出口金额大幅增加。
1-12月蚕丝类商品出口3.05万吨,同比增长10.59%;平均单价为20.18美元/公斤,同比上升15.87%;全年蚕丝类商品出口金额达6.15亿美元,同比增长28.3%。蚕丝类商品中主要出口产品依次为绢纺纱线、厂丝、捻线丝,3种商品累计出口额占丝类商品出口的比重为78.42%。其中绢纺纱线出口1.24万吨,金额2.3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了28.22%和49.67%;厂丝出口继续大幅增长,出口量为6722吨,金额达1.54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了89%和120.92%。
2、真丝绸缎出口稳定增长。
1-12月,真丝绸缎商品出口2.9亿米,金额7.33亿美元,平均单价2.52美元/米,同比分别增长15.04%、23.98%、7.77%。其中:坯绸出口2.36亿米、金额5.21亿美元,同比数量增加14.53%、金额增长25.52%;印染绸出口5261万米、金额2亿美元,同比数量增16.16%、金额增长19.37%。
3、丝绸制成品出口以丝绸服装为主,出口额增幅放缓。
1-12月丝绸制成品出口24.04亿美元,同比增加10.53%,略低于丝绸商品出口整体增幅。其中:服装出口20487.69万件套、19.11亿美元,同比数量仅增加1.04%、金额增长6.82%。
4、对主要市场的出口总体增加。
在对我国丝绸商品5个出口额最大的主销市场中,对美国绸缎出口量增长9.62%、出口额增长21.67%,丝绸服装出口量增长7.09%、出口额增长8.27%;对印度蚕丝类商品出口量增长1.42%、出口额增长22.60%,绸缎出口量下降1.8%、但是出口金额增长13.95%;对日本蚕丝类出口增幅较大,出口量和出口额分别增长了25.63%和45.55%,真丝绸缎的出口量和出口额也增长了16.05%和27.50%;对意大利的各类丝绸商品出口均有较大的增幅,其中蚕丝类商品出口量和出口金额分别增长18.94%、34.04%,真丝绸缎的出口量和出口额分别增长了34.93%和33.91%。主销市场中对香港各类丝绸商品的出口量和出口金额都有所下降。
5、去年丝绸出口还呈现出以下二大特点。
一是各类商品出口量和出口额同步增长,出口金额增幅高于出口量增幅,已走出“量增价跌”的怪圈。
二是从出口商品结构看,深加工产品出口已占出口总值的近80%,丝类和坯绸仅占22.7%。出现了以初级产品数量增长型到以高附加值产品效益增长型的转变。
(二)丝绸商品国内需求情况
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丝绸需求日益增加,真丝产品的内销比例有所增加,床上用品如蚕丝被、真丝内衣等丝绸产品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蚕丝被等床上用品的耗丝量较大,其在国内市场的热销带动了丝绸原料的消费。据估算,去年国内丝绸消费量增幅达到20%以上。
(三)2005年的茧丝产销情况
2005年茧丝产销的总体情况为:出口、内销大幅增长,产量增幅有限,茧丝供应紧张。
根据海关出口统计数据匡算,2005年1-12月我国丝绸全商品出口折丝约为9.66万吨,蚕丝类商品和蚕丝织物类商品进口的折丝量为0.89吨,进出口相抵后的净出口折丝量约8.77万吨,同比增加16.93%。
据今年3月份调整数据后的最新统计,2005年全国20个蚕茧生产省(区、市)的蚕茧产量为61.61万吨,折合茧丝供应量约为10.52万吨。根据2005年的净出口折丝量以及蚕丝内销需求量测算,2005年的蚕丝需求量约12万吨,对于供应量来说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口。
通过统计和预算可以看出,出口和内销的增幅大于蚕茧产量的增幅,再加上04年茧丝原料供求偏紧,05年起供需矛盾显现。上半年春茧产量稳步上升,茧丝供需基本平衡,茧丝价格上升缓慢;下半年由于气候原因江苏、浙江等东部主要产区蚕茧产量和质量略有下降,再加上库存的逐步减少,原料供不应求更为突出。估计全年茧丝供应缺口在10%-20%之间。
三、今年的茧丝产销形势分析
(一)丝绸出口继续增长,但增幅不可能太大。
从目前出口情况看,今年1-2月丝绸全商品出口仍保持一定幅度的增长。主要是因为世界经济形势的稳定使消费稳步增长和主销市场出现了一些对我丝绸出口有利的因素。这些因素是:1、天然纤维的流行,使欧美纺织业界用丝量增多。2、印度国内对丝的需求量较大,其制定的蚕业计划失败导致丝绸原料缺口严重,必须要靠进口弥补,而目前我国丝价上涨,幅度已超过印度对我丝类反倾销最低限价,使其反倾销行动失去实际意义。3、巴西作为高档丝产区,去年由于气候原因导致产量大幅下降,且价格昂贵,失去对我商品的竞争力。4、日本终止了近30年对我国丝类商品的配额限制,有利于我高档丝类产品的出口。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一些不利因素对出口增长幅度形成制约。一是丝绸产品的国际市场需求相对稳定,消费总量有限,丝价上涨过猛会使客户难以接受,这在今年香港丝绸小交会上已得到了印证,到会客户大多采取观望态度,不下订单或减少订单,成交很不理想,势必影响今后几个月的出口。二是反倾销的可能性仍然存在。目前,由于出口价格居高不下,主销市场印度虽已放慢了对我绸缎进行反倾销调查的进程,但随着我出口增长,贸易摩擦难于避免,进口国针对我国出口丝绸的贸易保护措施时有可能发生。三是存在被其他纺织原料替代的风险。丝绸不是必需品,不会在价格高企时生产多少就销售多少。价格太高时,客户可能选择其它纺织品替代。四是存在刺激其他蚕桑生产国提高产量,在国际市场上挤占我份额的可能。茧丝价格居高不下会刺激与我竞争的国家和地区的蚕茧生产,有消息显示越南、巴西、乌兹别克等国今年也在安排蚕茧增产,提高茧丝产量。
综上分析,今年前几个月的丝绸出口承接去年的增长惯性,会有所增长,此后会因供求和价格的影响逐步放慢,增幅回落。从今年2月份的海关统计看,真丝绸商品2月份出口2.27亿美元,比1月份3.6亿美元减少37%。其中蚕丝类2月份出口1612吨,4250万美元,比1月份量减少41%,值减少38.6%,真丝绸缎出口4279万美元,比1月份减少37%。如几种不利因素同时产生,还有出现增幅回落甚至下降的可能。从全年形势估计,出口会有所增长,但增幅有限。
(二)茧丝供应量将有所增加。
1、桑园面积有所增加。受2005年茧价上涨的影响,蚕农种桑养蚕的积极性高涨,许多地方已经在2月份前后开始有规模地扩种桑园。商务部“东桑西移”工程的大举实施,更鼓励了西部地区的桑园扩建和蚕桑业的发展。
2、蚕茧产量应有所增长。从春茧形势看,虽然去年秋季部分地区发生灾害性气候,对今年春茧的发种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但受灾产区积极想办法克服困难,加强桑园维护、管理,并从外区调入蚕种,尽快做好了发种工作。
目前,春茧增产已成定势,但因蚕种不足等原因,估计增产不会太大。从走势上看,如果价格大起大落局面能够控制,茧丝价格相对稳定,春茧出台后供求矛盾将趋缓和,夏秋茧可能根据市场需求保持合理的增长。预计今年蚕茧产量增幅仍不会少于去年,但因去年原料不足造成的缺口,全年茧源供应仍偏紧张,供不应求局面仍将持续。
(三)对今年春茧收烘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目前我国的丝绸业正处在多年来少有的良好发展机遇期,同时也出现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关键时刻,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既顺应市场需求,又要在宏观和微观方面合理调控,以把握规律、抓住机遇,进一步做强做大丝绸产业。建议下一步要做的工作是:
1、认真分析行情,把握合理的价格水平。
今年以来,丝类价格波动很大。年初丝价继续保持增长态势,2月底3A级厂丝达到34.5万元/吨的高价,而进入3月以后开始下滑,3A级长丝已降至目前25万元/吨左右。为此,不少人心有余悸,担心以往大起大落悲剧又要重演,行业再次陷入困难局面。
面对这种情况,要认真分析导致价格涨落的各种因素。决定茧丝价格的主要有供求关系、成本拉动及人为炒作等因素,这中间主要是供求因素。从市场经济的观点看,一种商品长期涨价的结果必然出现跌价,爆涨就有可能造成大跌。这一轮茧丝价格的涨落,其成因和以前不完全相同,我们现在行业竞争能力和所处的国际环境,与10多年前大起大落情况相比也不一样。为此,我们应该面对复杂的市场行情,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认真分析价格形成机制,找准合理的价格水平,提出合理的价格建议,以便做好市场调节。同时要尽力发现和排斥人为投机哄抬等因素,使茧丝价格真正体现市场供求关系。
2、合理安排生产。
各地对于今年的蚕茧生产,要做适当安排,做好发种工作。目前,商务部和农业部下发了《2006年度全国桑蚕种桑蚕茧桑蚕丝生产指导性计划的通知》,各地要按照计划精神,结合本地实际和市场情况安排好今年的蚕桑生产。同时在蚕桑生产过程中,加强基础管理,普及蚕业科学技术,推广种桑养蚕模式化管理,依靠提高科技含量降低成本、提高产量、改善品质、增加效益,帮助蚕农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
3、维护良好的收购秩序。
由于去年蚕茧供应短缺,今年缫丝企业有1-2个月的原料缺口期,目前有原料维持生产的缫丝厂已不多,许多工厂在“等米下锅”,春茧下来后极可能发生抢茧现象。为防止发生“蚕茧大战”,各地要提前做好预防工作,建立良好的预警机制,建议各地制定《鲜茧收购经营资格认定实施细则》,完善蚕茧收购制度。各级蚕桑管理部门认真履行职责,严格把关,杜绝无证收购,同时根据蚕茧产量合理设立收购站点,防止抢购、哄抬茧价、收购毛脚茧和低价垄断、强买强卖等不良现象,以维持良好的收购秩序。
各位代表、同志们,我以上所谈的仅是我的个人看法,在这次会上抛砖引玉,供大家参考。希望大家根据本次会议的议题,结合各地的实际工作情况,对今年的茧丝产销形势及如何做好蚕茧生产收烘工作充分发表意见,为行业的健康发展献计献策。
谢谢大家!
2006年4月6日于三亚
信息来源:中国丝绸进出口总公司
在过去的2005年,丝绸产销继续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茧丝突破了历史高位,这既给行业发展带来了有利因素,又有可能出现价格大起大落造成损害。因此,此次会议开得很及时。一方面我们要回顾一下去年所做的各项工作;另一方面我们要认真分析茧丝产销形势,提出2006年的工作思路,为如何避免茧丝价格的剧烈波动、促进行业的良性发展提供政策依据。根据会议的安排,我先向大家通报一下2005年蚕茧工作和丝绸出口等方面的情况,并就今年的产销形势和春茧收烘工作谈点个人看法。
一、2005年蚕茧生产收烘工作情况
在国家和地方各级主管部门的指导下,经过各地蚕茧单位职工的艰苦努力,去年蚕茧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根据对全国20个省市区的统计,2005年全国的桑园面积为1160.46万亩,与2004年相比减少0.96%;发种量为1705.76万张,同比增加8.93%;蚕茧产量为61.61万吨,同比增加12.00%;收购量为50.57万吨,同比增加18.13%;收购综合均价为977.71元/50公斤,同比提高22.64%。
在去年的蚕茧生产收烘工作中,各部委对收烘工作中能够预见的和已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及时的控制,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商务部、农业部《2005年度全国桑蚕种桑蚕茧桑蚕丝生产指导性计划》,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关于做好2005年蚕茧收购价格及加强收购管理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做好2005年秋茧生产与收购工作的通知》,对保护蚕农利益、稳定蚕茧生产和收购价格,促进行业健康发展进行了积极的引导。各省市区主管委、厅对春茧收烘工作十分重视,根据以上文件精神和各地的具体情况,下发了相应的政策指导性文件。各级行政管理部门的重视和正确引导,对蚕桑生产的适度发展和维护良好的收购秩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去年蚕茧收烘工作的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是:
(一)蚕茧产量继续保持增长。2005年茧丝行情看好,各地蚕农的生产积极性普遍有所提高,蚕茧生产部门和蚕农注重加强桑园管理,提高生产能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尤其是春茧的生产总体形势好于往年,取得了丰产增收的良好成效。东部一些主产区在夏秋季受灾害性气候和桑园病虫害等影响,造成蚕茧产量下降。但是以广西为代表的西部产区迅速崛起,生产量大幅增加,使2005年全国蚕茧产量与上年相比增长12%。增产幅度较大的省区市有:广西(产量14.01万吨,增幅52%)、广东(产量3.43万吨,增幅27%)、安徽(产量3.38万吨,增幅25%)、陕西(产量2.03万吨,增幅24%)、重庆(产量3.10万吨,增幅21%)。
(二)蚕茧质量有所提高。经过近几年的蚕业结构调整,各地蚕桑生产的基础得到进一步的加强,种桑养蚕技术规范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受到各地蚕农的重视和接受。尤其是一些西部产区,在收烘工作中能够推广和应用科学化、适度规模化种桑养蚕等新技术,进行科学的生产和收烘,并能够选用和推广适合当地条件的优良品种,使丝长和解舒率提高,含水率下降。但在今年夏、秋季,我国东部部分主产区因遭遇自然灾害,部分优良蚕种的蚕茧质量略有下降。
(三)收购价格大幅提高,蚕农增收明显。2005年我国丝绸商品在国际市场的走势向好,国内的需求也很旺盛,国内外丝价上升带动了茧价上升, 全年蚕茧收购综合均价为977.71元/50公斤,比2004年提高180.47元,创历史新高。全国不同省市区收购价格提高的程度不同,很多地区蚕茧卖出了历史高价,其中江西年均收购价格为1208.77元/50公斤、江苏1148元/50公斤、山东1133.5元/50公斤、河南1076元/50公斤、浙江1045.97元/50公斤。蚕农因蚕茧收购价格提高而增加收入约22.24亿元。
(四)全国“东桑西移”及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近年来,经政策引导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推动,全国和部分主产省区“东桑西移”,保持了桑园面积和蚕茧生产的基本稳定。目前,“东桑西移”又被列入商务部的重点工程之一。国家宏观重视,地方积极努力,西部地区的蚕茧生产迅速发展。2005年,广西的桑园面积和蚕茧产量分别达到140万亩和14万吨,蚕茧产量已跃居全国第一。四川、重庆、陕西、宁夏等中西部省、市、区桑蚕业发展也呈现迅速增长势头。中西部地区蚕茧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例逐年增加,已占全国产量的一半以上。
(五)2005年的蚕茧工作也存在一些不足,需要予以改进。
1、去年的蚕茧供应偏紧,价格一路攀升,这主要是供求关系所致,但有些地区也出现了投机和哄抬价格的现象,使蚕茧收购价格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这可能会对今后的蚕茧生产产生误导。
2、无证收购的问题仍在一些地区较为突出,部分地区放松对蚕茧收购环节的管理,对蚕茧收购秩序造成不利影响。因此,鲜茧收购资格认证需要严肃对待。
3、各产区基层蚕茧技术人员较为缺乏,生产技术力量薄弱,已导致部分产区蚕茧质量下降,应引起有关部门重视。
二、2005年全年茧丝产销情况
在分析去年的茧丝产销形势之前,我先谈一下去年的丝绸消费情况。
(一)2005年丝绸商品出口情况
去年是我国真丝绸出口最好的一年。据海关统计,2005年1-12月丝绸全商品(真丝产品)出口37.52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5.60%。具体情况如下:
1、蚕丝类商品出口量价齐升,出口金额大幅增加。
1-12月蚕丝类商品出口3.05万吨,同比增长10.59%;平均单价为20.18美元/公斤,同比上升15.87%;全年蚕丝类商品出口金额达6.15亿美元,同比增长28.3%。蚕丝类商品中主要出口产品依次为绢纺纱线、厂丝、捻线丝,3种商品累计出口额占丝类商品出口的比重为78.42%。其中绢纺纱线出口1.24万吨,金额2.3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了28.22%和49.67%;厂丝出口继续大幅增长,出口量为6722吨,金额达1.54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了89%和120.92%。
2、真丝绸缎出口稳定增长。
1-12月,真丝绸缎商品出口2.9亿米,金额7.33亿美元,平均单价2.52美元/米,同比分别增长15.04%、23.98%、7.77%。其中:坯绸出口2.36亿米、金额5.21亿美元,同比数量增加14.53%、金额增长25.52%;印染绸出口5261万米、金额2亿美元,同比数量增16.16%、金额增长19.37%。
3、丝绸制成品出口以丝绸服装为主,出口额增幅放缓。
1-12月丝绸制成品出口24.04亿美元,同比增加10.53%,略低于丝绸商品出口整体增幅。其中:服装出口20487.69万件套、19.11亿美元,同比数量仅增加1.04%、金额增长6.82%。
4、对主要市场的出口总体增加。
在对我国丝绸商品5个出口额最大的主销市场中,对美国绸缎出口量增长9.62%、出口额增长21.67%,丝绸服装出口量增长7.09%、出口额增长8.27%;对印度蚕丝类商品出口量增长1.42%、出口额增长22.60%,绸缎出口量下降1.8%、但是出口金额增长13.95%;对日本蚕丝类出口增幅较大,出口量和出口额分别增长了25.63%和45.55%,真丝绸缎的出口量和出口额也增长了16.05%和27.50%;对意大利的各类丝绸商品出口均有较大的增幅,其中蚕丝类商品出口量和出口金额分别增长18.94%、34.04%,真丝绸缎的出口量和出口额分别增长了34.93%和33.91%。主销市场中对香港各类丝绸商品的出口量和出口金额都有所下降。
5、去年丝绸出口还呈现出以下二大特点。
一是各类商品出口量和出口额同步增长,出口金额增幅高于出口量增幅,已走出“量增价跌”的怪圈。
二是从出口商品结构看,深加工产品出口已占出口总值的近80%,丝类和坯绸仅占22.7%。出现了以初级产品数量增长型到以高附加值产品效益增长型的转变。
(二)丝绸商品国内需求情况
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丝绸需求日益增加,真丝产品的内销比例有所增加,床上用品如蚕丝被、真丝内衣等丝绸产品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蚕丝被等床上用品的耗丝量较大,其在国内市场的热销带动了丝绸原料的消费。据估算,去年国内丝绸消费量增幅达到20%以上。
(三)2005年的茧丝产销情况
2005年茧丝产销的总体情况为:出口、内销大幅增长,产量增幅有限,茧丝供应紧张。
根据海关出口统计数据匡算,2005年1-12月我国丝绸全商品出口折丝约为9.66万吨,蚕丝类商品和蚕丝织物类商品进口的折丝量为0.89吨,进出口相抵后的净出口折丝量约8.77万吨,同比增加16.93%。
据今年3月份调整数据后的最新统计,2005年全国20个蚕茧生产省(区、市)的蚕茧产量为61.61万吨,折合茧丝供应量约为10.52万吨。根据2005年的净出口折丝量以及蚕丝内销需求量测算,2005年的蚕丝需求量约12万吨,对于供应量来说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口。
通过统计和预算可以看出,出口和内销的增幅大于蚕茧产量的增幅,再加上04年茧丝原料供求偏紧,05年起供需矛盾显现。上半年春茧产量稳步上升,茧丝供需基本平衡,茧丝价格上升缓慢;下半年由于气候原因江苏、浙江等东部主要产区蚕茧产量和质量略有下降,再加上库存的逐步减少,原料供不应求更为突出。估计全年茧丝供应缺口在10%-20%之间。
三、今年的茧丝产销形势分析
(一)丝绸出口继续增长,但增幅不可能太大。
从目前出口情况看,今年1-2月丝绸全商品出口仍保持一定幅度的增长。主要是因为世界经济形势的稳定使消费稳步增长和主销市场出现了一些对我丝绸出口有利的因素。这些因素是:1、天然纤维的流行,使欧美纺织业界用丝量增多。2、印度国内对丝的需求量较大,其制定的蚕业计划失败导致丝绸原料缺口严重,必须要靠进口弥补,而目前我国丝价上涨,幅度已超过印度对我丝类反倾销最低限价,使其反倾销行动失去实际意义。3、巴西作为高档丝产区,去年由于气候原因导致产量大幅下降,且价格昂贵,失去对我商品的竞争力。4、日本终止了近30年对我国丝类商品的配额限制,有利于我高档丝类产品的出口。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一些不利因素对出口增长幅度形成制约。一是丝绸产品的国际市场需求相对稳定,消费总量有限,丝价上涨过猛会使客户难以接受,这在今年香港丝绸小交会上已得到了印证,到会客户大多采取观望态度,不下订单或减少订单,成交很不理想,势必影响今后几个月的出口。二是反倾销的可能性仍然存在。目前,由于出口价格居高不下,主销市场印度虽已放慢了对我绸缎进行反倾销调查的进程,但随着我出口增长,贸易摩擦难于避免,进口国针对我国出口丝绸的贸易保护措施时有可能发生。三是存在被其他纺织原料替代的风险。丝绸不是必需品,不会在价格高企时生产多少就销售多少。价格太高时,客户可能选择其它纺织品替代。四是存在刺激其他蚕桑生产国提高产量,在国际市场上挤占我份额的可能。茧丝价格居高不下会刺激与我竞争的国家和地区的蚕茧生产,有消息显示越南、巴西、乌兹别克等国今年也在安排蚕茧增产,提高茧丝产量。
综上分析,今年前几个月的丝绸出口承接去年的增长惯性,会有所增长,此后会因供求和价格的影响逐步放慢,增幅回落。从今年2月份的海关统计看,真丝绸商品2月份出口2.27亿美元,比1月份3.6亿美元减少37%。其中蚕丝类2月份出口1612吨,4250万美元,比1月份量减少41%,值减少38.6%,真丝绸缎出口4279万美元,比1月份减少37%。如几种不利因素同时产生,还有出现增幅回落甚至下降的可能。从全年形势估计,出口会有所增长,但增幅有限。
(二)茧丝供应量将有所增加。
1、桑园面积有所增加。受2005年茧价上涨的影响,蚕农种桑养蚕的积极性高涨,许多地方已经在2月份前后开始有规模地扩种桑园。商务部“东桑西移”工程的大举实施,更鼓励了西部地区的桑园扩建和蚕桑业的发展。
2、蚕茧产量应有所增长。从春茧形势看,虽然去年秋季部分地区发生灾害性气候,对今年春茧的发种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但受灾产区积极想办法克服困难,加强桑园维护、管理,并从外区调入蚕种,尽快做好了发种工作。
目前,春茧增产已成定势,但因蚕种不足等原因,估计增产不会太大。从走势上看,如果价格大起大落局面能够控制,茧丝价格相对稳定,春茧出台后供求矛盾将趋缓和,夏秋茧可能根据市场需求保持合理的增长。预计今年蚕茧产量增幅仍不会少于去年,但因去年原料不足造成的缺口,全年茧源供应仍偏紧张,供不应求局面仍将持续。
(三)对今年春茧收烘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目前我国的丝绸业正处在多年来少有的良好发展机遇期,同时也出现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关键时刻,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既顺应市场需求,又要在宏观和微观方面合理调控,以把握规律、抓住机遇,进一步做强做大丝绸产业。建议下一步要做的工作是:
1、认真分析行情,把握合理的价格水平。
今年以来,丝类价格波动很大。年初丝价继续保持增长态势,2月底3A级厂丝达到34.5万元/吨的高价,而进入3月以后开始下滑,3A级长丝已降至目前25万元/吨左右。为此,不少人心有余悸,担心以往大起大落悲剧又要重演,行业再次陷入困难局面。
面对这种情况,要认真分析导致价格涨落的各种因素。决定茧丝价格的主要有供求关系、成本拉动及人为炒作等因素,这中间主要是供求因素。从市场经济的观点看,一种商品长期涨价的结果必然出现跌价,爆涨就有可能造成大跌。这一轮茧丝价格的涨落,其成因和以前不完全相同,我们现在行业竞争能力和所处的国际环境,与10多年前大起大落情况相比也不一样。为此,我们应该面对复杂的市场行情,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认真分析价格形成机制,找准合理的价格水平,提出合理的价格建议,以便做好市场调节。同时要尽力发现和排斥人为投机哄抬等因素,使茧丝价格真正体现市场供求关系。
2、合理安排生产。
各地对于今年的蚕茧生产,要做适当安排,做好发种工作。目前,商务部和农业部下发了《2006年度全国桑蚕种桑蚕茧桑蚕丝生产指导性计划的通知》,各地要按照计划精神,结合本地实际和市场情况安排好今年的蚕桑生产。同时在蚕桑生产过程中,加强基础管理,普及蚕业科学技术,推广种桑养蚕模式化管理,依靠提高科技含量降低成本、提高产量、改善品质、增加效益,帮助蚕农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
3、维护良好的收购秩序。
由于去年蚕茧供应短缺,今年缫丝企业有1-2个月的原料缺口期,目前有原料维持生产的缫丝厂已不多,许多工厂在“等米下锅”,春茧下来后极可能发生抢茧现象。为防止发生“蚕茧大战”,各地要提前做好预防工作,建立良好的预警机制,建议各地制定《鲜茧收购经营资格认定实施细则》,完善蚕茧收购制度。各级蚕桑管理部门认真履行职责,严格把关,杜绝无证收购,同时根据蚕茧产量合理设立收购站点,防止抢购、哄抬茧价、收购毛脚茧和低价垄断、强买强卖等不良现象,以维持良好的收购秩序。
各位代表、同志们,我以上所谈的仅是我的个人看法,在这次会上抛砖引玉,供大家参考。希望大家根据本次会议的议题,结合各地的实际工作情况,对今年的茧丝产销形势及如何做好蚕茧生产收烘工作充分发表意见,为行业的健康发展献计献策。
谢谢大家!
2006年4月6日于三亚
信息来源:中国丝绸进出口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