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English
总部客服电话 : 13506730168 0573-82111407 广西办事处 : 13567378882 湖州办事处 : 13957350021 茧丝公检信息查询
关注丝绸行业的几个问题--陈亦庆[Esilk.net专稿]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6-06-26 08:40:00
(一)丝绸出口量的下降已成定局

  按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丝绸分会发布的海关统计匡算,今年1-4月丝绸全商品(真丝产品,下同)出口折丝量(长短纤维,下同)约25,569吨,同比减少约14.28%。长丝类出口量同比减少32.6%,其中桑蚕丝出口1,935吨,同比减少38.52%;短丝类出口增加31.71%,其中绢纺纱线出口4,278吨(主要是纟由丝纱线),同比增加44.52%;绸缎出口量同比减少20.59%,其中坯绸出口5,258万米,同比减少25.44%;服装出口量同比减少16.47%,其中梭织服装出口3,347万件(套),同比减少20.93%。

  1-4月,占全国丝绸全商品出口折丝量约76.07%的7个主销市场出口丝量约19,450吨,同比减少约17.13%。其中对美国、香港、印度和德国出口的丝量分别同比减少约21.28%、15.22%、39.91%和12.75%,对日本、意大利和韩国出口的丝量分别同比增加约5.57%、6.70%和1.48%。

  上述出口量大幅度减少,主要是因我国茧丝价格大起大落造成的。近年来,国际市场丝绸产品库存大幅度下降,我国茧丝生产跟不上内外销需求的增长,以及产能的扩张等使供求矛盾逐渐加深,引发了去年下半年11月以后茧丝价格的暴涨。国内外供求矛盾的加深,使我国内初期的价格上涨较快地得到了国外市场的积极认可,尤其是印度市场。据报道,去年11月印度市场的中国丝价同比上涨53%,其班加罗尔交易市场桑蚕丝现货价后来也上涨了40%。接着,日本和欧洲市场也相继接受了我国的报价。然而,高价格支撑不了高需求。我国内价格持续地非理性冲高,严重背离了其价值和市场的供求实际。首先是印度市场表现出难以承受,其丝绸生产相继出现了减产、转产的调整,进口停滞,其他主销市场也随着“变脸”,从而国际市场对我价格上涨的认可没能继续。

  尽管国际市场需求客观存在,但价格非理性的急速攀升,迫使市场需求犹如“昙花一现”后大幅下降,加上对我国春茧增产预期的炒作,国内茧丝价格从此持续下泻。价格的暴涨暴跌使业内各方无法对行情形成合理的预期,客户普遍观望,出口急剧下降,消费一度“真空”。尤其是丝类和坯绸出口的下降最为敏感,其次是服装等制成品,由于贻误了销售季节,失去了出口机会,同样影响很大。因此,1-4月对印度出口的丝量(主要是丝类和坯绸)减少了约39.91%,对美国出口的丝量(主要是服装)也减少了约21.28%。

  业内人士认为,国际市场有需求,只要国内价格稳定,信心就会恢复,下半年的销售形势总体上也会比上半年好。然而,也必须看到,今年销售已失去的季节难以找回。一旦误了“农时”,全年的“收成”就成了问题。此外,诸如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税率的可能下降、印度对我绸缎的反倾销,以及新的贸易磨擦等也将制约着今后的丝绸出口。1-4月的出口仅是全年出口量的三分之一,要据此来较准确地预计全年的情况是困难的。不过,从目前的情况看,今年全年出口的丝量将出现负增长已成定局,下降15%也可能是乐观的估计。

  (二)预计秋茧生产增幅较大

  从目前情况看,今年的春茧生产低于人们的预期,其主要原因是:
  1、蚕种紧张,种源复杂,品种繁多,质量不一。后经各地努力很多问题虽基本得到了解决,但某些(蚕种)“多国部队”的“水土不服”,或“亚健康”,影响了蚕茧产量和质量。有的甚至因蚕种方面的某些问题造成了局部的社会问题。
  2、一些产区前期干旱,后期暴雨、洪涝,也有的地方在重要的饲养阶段气温不稳定或偏低,或雨水偏多。
  3、各地发种量(张数)虽然增加较多,但张种的卵量减少。此外,由于蚕种紧张,今年各地缺了往年的计划外的外来种,这也部分地影响了蚕茧的产量。
  4、某些主产区因经济相对落后、困难,养蚕设施、条件等方面难以跟上迅速扩张的规模要求。
  5、蚕茧与粮食等其它经济作物的比价虽然有很大的提高,但其比价效应有所削弱。首先,粮、棉、油本身的价格也在不断上涨;其次,国家对它们的收购实行最低保护价,相比之下,种桑养蚕的市场风险和自然(气候)风险比它们高得多;第三,每年要为恶化的养蚕环境付出代价;第四,随着城市农民工生活条件的改善,工资待遇有保障,一些产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增加,比价虽高,但养蚕人越来越少,导致部分地区桑园闲置,科学养蚕也几乎成了空话。
今年的秋茧生产,如果没有大的自然灾害和病虫害,估计会有较大的增加。第一,虽然上述某些制约因素依然存在,但其中影响今年春茧生产的蚕种方面的一些问题,在秋期来临前各地会陆续得到妥善解决;第二,今年虽因国内外销售减少使茧丝供求矛盾全面缓解,但从总量匡算,全年供应仍会有一些缺口,尤其是产能的扩涨(有人统计,近年新增350组自动缫丝机,一年将增加一个浙江省的蚕茧需求量),年内供应紧张的状况还难以完全消除,这对价格仍有一定的支撑力。第三,近年蚕茧收购价大幅度上升,虽然有其合理的因素,但历史告诉我们,它与粮、棉、油的比价如果过度失衡,可能会给蚕茧生产的发展带来盲目性。2005年的秋茧与粮、棉的比价已是1:13.02:1.91,有的地方甚至达到1:17.69:2.61。第四,国家启动实施“东桑西移”工程,也将会推动秋茧生产的发展。

  (三)下半年的行情可能会较平稳运行

  从今年1-4月的出口情况和上半年的出口走势预计,整个上半年的出口量有可能同比减少20%左右,出口的丝量约3.75万吨,进口茧丝绸的折丝量约0.38万吨,冲抵进口后的丝绸全商品出口折丝量约3.37万吨,内外销需丝量约4.49万吨。在供应量方面,按行业常年安排,将去年的蚕茧产量中留到今年上半年用的那部分茧,加上今年两广、云南等南方产区有可能使用的春茧(按去年这些产区的春茧总量计入)和柞蚕丝。此外,再扣除去年下半年“寅吃卯粮”转升到今年的缺口。这样,按正常的原料消费进度,上半年的茧丝供应缺口预计有40%左右。

  从全年看,假设全年出口量同比减少约15%,则全年丝绸全商品出口折丝量约为8.24万吨,进口的茧丝绸折丝量若按10%的增幅,则约为0.968万吨,冲抵出口后的丝绸全商品出口折丝量约7.27万吨,全年内外销需丝量预计约9.69万吨。全年全国的蚕茧生产若增长10%,即68万吨左右,预计今年年底的茧丝供应仍可能有10%以上的缺口。考虑到去年下半年的出口量比上半年大等因素,今年全年出口量的降幅有可能超过15%,同时蚕茧生产如果也有更大的增长,则全年的茧丝供求矛盾就会得到基本缓解。

  上半年,在茧丝价格“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的情况下,厂丝现货价仍能维持在每吨20-23万元的历史较高价位,这完全是由客观的供求矛盾支撑的。下半年,预计内外销情况会随着订单的增加而改善,也会好于上半年,尽管秋茧生产可能增加较多,但从供求总量匡算看,供应仍有一定的缺口;虽然可以“寅吃卯粮”来缓和,但由于产能过剩,供应紧张的气氛还难以完全消除。因此,一般预计,下半年的行情应该会在一个相对合理的价位上较平稳运行。

  (四)印度的绸缎反倾销对我国对印度的出口总体影响不会大

  我曾经说过,中印丝绸贸易相互依赖,既无奈又矛盾,但又必须面对。从近年我国海关统计和印方发布的信息看,印度每年内外销需要的长短纤维(丝)约4万吨,其中50%需要从中国进口。2005年我对印出口的长短纤维的丝量共约1.998万吨(占我全国出口总丝量的20.6%左右),其中丝类和绸缎约占95%(绸缎中坯绸占97%)。中印丝类和坯绸贸易各自已成了对方的第一大市场,各自又都难以找到第三者来替代对方。

  在2003年1月印度对我2A及2A级以下的生丝实施反倾销并对我3A级以上生丝增加复验措施后,印从我国进口的总丝量(含服装等制成品)非但没有减少,反而有较大的增加。据我国海关统计匡算,2003年-2005年印度从我国进口的总丝量分别同比增长18%、19.6%和4.68%。其中桑蚕丝的进口有所减少,分别同比减少15%、4.12%和4.7%,而短丝类进口增加较多,尤其是坯绸的进口量急剧大幅度上升,2003年和2004年的进口量分别同比增加78.46%和51.92%,2005年进口量与2004年基本持平。今年对印度出口大幅度减少主要是因我国价格大起大落造成的,就其绸缎反倾销而言,从情况预计,很可能与当初印对我生丝反倾销后的情况相似,在短期内(如今明两年)会对我绸缎出口产生一定的影响,但从稍远一点看,对我国对印度的出口总体影响不会大。因为:

  1、多年来,印度为摆脱对我国的依赖,在其他国家和国际机构的帮助下,为提高丝绸产品的质量、档次作了很大努力,但据报道收效不大,有些发展计划也并未实现。
  2、为弥补印市场中国货的紧缺,印商将会通过走私、转口等其它渠道增加中国绸缎的进口。中国企业会及时采取措施,以应对这一情况的变化。
  3、印方多次报道,其生产增值类丝绸产品的原料非常紧张,当地产品远不如中国货,国外客户也不愿买用印本地坯绸加工的丝绸产品。如果中国坯绸因加征反倾销税而价格上涨,迫使印出口商不得不放弃国外的订单,这将眼看着自己的国外市场可能被中国货去占领而遭受更大的损失。从而将可能引发印商(向其政府)抗议或工人闹事等社会问题。在这些压力下,不排除印当局逐步放松执行终裁决定的可能性。
  4、印度迫于对绸缎巨大需求量的压力,短期内又无法找到新的供应渠道,而且对我反倾销后,其国内绸厂复工增加生产,这又增加了对丝的需求量。印方可能会采取增加丝类的进口量等变通办法,来满足其对原料的需求。这样,我对印度的绸缎出口虽然减少了,但对印出口的总丝量可能不会减少很多,总体上影响不会大。

  (五)待愿是“杞人忧天”

  去年下半年后期以来,我国茧丝价格的大起大落,给行业带来了很大的困难。首先,造成了国内外丝绸消费的大幅度减少;其次,行情的剧烈震荡使产业链各环节间的利益失衡,盛极而衰,衰极而盛,行业将可能重新洗牌,尤其是近年新增的不少生产能力将首当其冲,虽能优化行业,但原料需求将可能进一步萎缩;第三,丝绸并不是生活必需品,也不是不可替代的纤维,为规避风险而对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所作的调整,要重新恢复或再调整过来,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条件(包括国外市场);第四,全国的蚕茧生产受茧丝价格高涨的刺激和其它因素的推动,将会有较大的增长,并可能出现很大的盲目性;等等。结合今年以来上述茧丝产销和供求等情况和预计,使我首先感到我国的茧丝供应将可能进入新一轮的偏松或过剩时期。同时,希望业内各界对当前正在变化的行业形势予以高度关注,并在必要时采取有效措施,以避免行业陷入困境。

  记得1994年上半年,当我国的茧丝供应缺口达到50%左右时,国内丝价升到每吨24万元,当年全国蚕茧收购综合均价达到创记录的每担821.82元,并在此茧丝价格的刺激下,来年(1995年)的蚕茧生产继当年的67万吨后再次达到67万吨的又一个历史高峰。可与此同时,国内外需求却急转直下,1995年冲抵进口后的丝绸全商品出口折丝量同比减少约24%,内外销用丝量大幅度减少。接着,1996年全国发生了大面积的挖桑、弃桑弃养,桑园面积减少24%,东部有的省减少了40%左右。虽然这也可视为行业自我调整、修复并走向新的平衡的一个重要途径,但这毕竟是经济规律的惩罚,迫使我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丝绸业的特殊性年年考验着我们,每年大家也总是悬着一颗心。当然,不可否认我国今天的丝绸业不论在宏观层面还是在微观层面,与10多年前相比已有很大变化,它所处的客观环境和条件也大有改善,国家也有了有力的调控手段,尤其在面对风险的承受力,以及应对产销和供求矛盾的缓冲能力等方面,都已今非昔比。待愿这是“杞人忧天”。

                       (2006年6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