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茧丝绸贸产业整合与发展规划纲要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5-07-25 08:33:00
丝绸行业是我国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优势的传统产业,也是我国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精湛艺术的象征。丝绸产品一直是我国重要的出口商品。随着我国入世过渡期的结束和国家“东桑西移”战略的实施,茧丝绸生产区域分布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茧丝绸行业的企业组织结构、投资结构和技术结构也相应发生了变化。迅速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满足国内外茧丝绸市场的需求,发挥市场在配置茧丝资源上的基础性作用,加快我省茧丝绸资源的优化配置,充分发挥我省丝绸生产的比较优势,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重点培育一批以贸易为龙头的优势企业,建设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出口生产基地,尽快提高我省丝绸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占有率,达到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城镇人口就业、扩大出口创汇,进而整合茧丝绸内外贸资源,促进全行业健康协调发展的目标。
一、基本情况
2004年我省生产蚕种280万张,发种268张,生产蚕茧165万担,收购蚕茧158万担;1-10月生产丝类产品产量13432吨,预计全年生产丝类产品约15000吨,同比增长约10%;1-10生产丝织品近7000万多米,预计全年产量将超过8000万米,同比增长近一倍。全省现有蚕农约300万户,栽桑面积折合约160万亩;现有蚕茧经营单位169个,今年蚕农栽桑养蚕收入约13亿元;丝绸工业企业226家,其中缫丝企业126家,生产规模46万绪;全部丝绸企业出口创汇预计超过3亿美元,其中出口真丝绸超过1.5亿美元。
二、主要问题
(一)企业过于分散,产业聚集度低
丝绸产业是一个产业链比较长,产业链相对封闭,上下游之间联系十分紧密的产业。近年来,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过去长期以城市为生产中心的格局已经改变,大部分缫丝生产已转移到蚕茧生产县。但是,我省茧丝绸企业分散、规模较小,大部分企业还不具备市场开拓、资金运作、技术创新和应对风险能力,企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程度较低,企业生产装备落后,技术水平不高,产品单一,质量不高,出口创汇能力不强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四川茧丝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2、销售市场单一,市场开拓能力较弱
由于历史因素,我省丝绸产品主要销往印度,近年来一些企业在开拓国际市场上方面作了不少尝试,但成效不大。究其主要原因一方面是产品质量不能满足欧美日等西方国家的要求,另一方面还是安于现状,对国际市场缺乏开拓意识和愿望。面对去年印度对我国生丝的反倾销案,我省企业较为团结,集体应对,但过度依赖印度市场,对我省丝绸行业发展十分不利。
3、技术进步缓慢,产品研开能力不足
长期以来,国家定位我省是原料生产基地,受我省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丝绸业一直是地方财政的来源之一。行业的发展以企业自身积累为主,缺乏政策支持。造成我省丝绸生产集中在蚕茧、缫丝和坯绸等原料性产品上。代表丝绸行业先进技术的无梭织机、印染后整理工艺技术装备水平远远落后于沿海地区。全省仅有剑杆织机251台,绢纺生产能力还不到浙江的1/10,印染和服装业仍处于起步阶段。由于缺少银行支持,造成技改欠帐过大,严重制约了行业的发展和龙头企业带动作用的发挥,也制约了提高产品质量、发展精深加工和品牌的创立。
4、诚信建设滞后,制约产业的提升
我省茧丝绸产品曾经在国内外市场上有着良好的信誉,但随着市场开放,市场规范化问题显得越来越突出,部分企业诚信意识不强,损害了我省丝绸产品的声誉,导致我省部分优势产品逐步失去传统市场。加之蚕茧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契约观念不强,合同执行不力等问题,直接影响了行业的形象,制约了产业的提升。
三、面临的发展机遇
1、出口管理方式的改变,有利于我省企业扩大出口
根据入世承诺,我国已于2005年1月1日起取消茧丝类出口企业的资格审批,取消坯绸和部分加工丝类的出口配额,继续保留丝类产品出口配额管理。我省是生丝和坯绸的生产及出口大省,2004年1-10月份出口丝类产品出口近7000万美元,坯绸7000多万美元,占据我国生丝和坯绸出口的2成以上份额。出口管理方式的改变对我省丝绸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十分有利,我们要抓住机遇,进一步扩大出口份额。
2、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有利于我省企业参与国内市场竞争
我省作为茧丝绸主产省,在国内市场上占有较大份额。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我省茧丝原料生产的优势将得到进一步发挥,特别是生丝、双宫丝、土丝和传统坯绸等原料性产品,我省在市场上占有数量、成本的竞争优势,具有较强的发展优势和较大的发展空间。充分利用中国茧丝绸交易市场这一平台,建立四川丝绸企业团队优势,强化整体竞争意识,把我省丝绸企业的单打独斗转变为集团作战,真正形成我省的市场竞争优势。
3、沿海地区的产业升级,有利于我省企业发展壮大
国内沿海地区经济的高速增长,加速了产业的升级和转移,丝绸业是我国特有的传统产业,具有生产技术成熟、需要大量劳动力和生产成本以人力成本为主的特点,特别适合于我省广大的农村地区。按照国家提出“东桑西移”的发展战略,今后随着我国东部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丝绸产业将加快向西部地区转移,茧丝绸产业将成为西部农民增收、职工就业的产业之一,这对我省发展丝绸业十分有利。
4、绿色消费的兴起,为丝绸产品扩大市场容量创造了机遇
真丝绸是蛋白纤维,具有独特的舒适感和视觉效果,尽管丝绸产品价格昂贵,但在西方发达国家仍是男士高档领带和女士方巾、礼服的首选面料,也是日本、印度等具有传统丝绸消费习惯的国家的民族服装的首选面料。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全球正在兴起回归自然的绿色消费趋势,在合成纤维的生产原料石油储量不断下降的情况下,丝绸作为一种天然纤维,具有可再生和可降解的特性,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因此,越来越受到市场的欢迎。丝绸产品在战后60年期间,始终保持了稳定增长的基本格局。
四、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加快资源整合,促进我省茧丝绸业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从入世后应对后配额时代的要求出发,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实施扶优扶强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在发挥市场在配置茧丝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加强宏观调控,实施政策倾斜,发挥贸易流通在茧丝绸贸工农一体化经营中的龙头作用,合理配置生产要素,重点培育出口龙头企业,提高茧丝绸生产基地产业聚集度,形成合理的区域分布和专业合作,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显著提高我省茧丝绸业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出口创汇能力,为我省的经济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二)2005年及今后发展目标
2005年全省丝绸企业出口创汇实现3.5亿美元,其中真丝绸产品出口1.5亿美元,力争达到1.8亿美元。2008年,全省丝绸企业出口达到4.5亿美元,其中真丝产品出口超过2亿美元。发展目标具体分解为:
1、壮大两个龙头企业
2005年,省丝绸进出口公司出口突破2.50亿美元,其中真丝绸产品出口超过5000万美元;成都天友发展有限公司实现销售收入突破8亿元人民币,真丝绸出口3000多万美元。2008年,省丝绸进出口公司实现生产蚕茧20万担,生产生丝1000吨,生产绸缎200万米,实现出口创汇3亿美元,其中真丝绸类产品出口6000万美元,完成从贸易公司向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的企业集团转变;成都天友发展公司实现生产蚕茧30万担,生产生丝2000多吨,生产绸缎800万米,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出口创汇5000多万美元,成为我国最大的茧丝绸贸工农一体化企业集团。
2、培育一批出口骨干企业
2005年重点培育年出口创汇在500万美元以上的10户骨干丝绸出口企业:南充六合(金嘉)、南充依格尔、内江松林、安岳锦绣、成都裕邑、成都蜀锦川丝、成都世聪(含世富)、德阳新世纪、隆昌银华和内江宏和等一批企业;加快培育发展前景良好、年出口创汇在200万美元以上的10户重点丝绸出口企业:乐山康泉、南充嘉兴、南充银河丝毯、内江亚特、雅安名山、宜宾凯华、巴中永益、省丝绸研究所、成都智溢、绵阳游仙等一批企业,以此带动区域茧丝绸产业发展。2008年,培育3户年出口2000万美元以上的丝绸企业,5户年出口1000万美元以上的丝绸企业,15户年出口500万美元以上的丝绸企业(不含省丝绸进出口公司和成都天友发展有限公司)。
3、整合内销茧丝绸资源
我省是国内主要的丝绸供应地,在中国茧丝绸交易市场上的占有较大份额,川丝的年成交额接近整个交易市场总成交总量的一半。在积极扩大出口的同时,整合我省茧丝绸内销资源,进一步提高我省茧丝绸在国内市场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是近几年必须重点做好的工作之一。2005年组织主要茧丝绸内销企业并邀请中国茧丝绸交易市场在成都研讨如何提高川丝内销竞争力,扩大川丝内销市场的专题研讨会,同时研究在成都建立中国茧丝交易市场交货仓库事宜。2008年前力争在成都建立茧丝绸交货仓库,达到在中国茧丝绸交易市场交易,在成都交货的目的,从而减少企业运行成本,提高行业经济效益。
4、建立茧丝绸出口生产基地,形成产业聚集区
为提高我省丝绸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增加出口创汇,按照我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和老工业基地改造的设想,加快我省优质茧丝绸生产基地的建设步伐,进一步提高产业的聚集度。2005年,全省蚕茧产量力争达到170万担,其中四个主要优质蚕茧产区和两次产区中,凉山州鲜茧产量达28万担,绵阳、南充、宜宾蚕茧产量分别达到25、22和20万担以上,资阳、德阳分别达到10万担以上,形成重点地区区域优势;全省丝类产品产量达到1.6万吨以上,其中:南充、绵阳达到2000吨以上,德阳、内江、资阳达到1200吨以上,凉山、宜宾、乐山达到800吨以上,南充丝绸工业得到进一步发展。2008年全省蚕茧产量达到200万担,丝类产品产量达到1.8万吨,织绸超过1亿米,形成南充、绵阳、凉山、宜宾四个主产区和德阳、资阳、内江、乐山四个次主产区,其中南充打造成西部丝绸、服装名城,凉山建成国内最大的优质茧丝生产基地,全省建成8个产茧量10万担级以上的主产县,12个产茧量超过5万担的重点县,茧丝绸生产聚集度和出口竞争力进一步提高,成为我国重要的丝绸出口基地。
五、工作措施
1、发挥产业政策的调控作用,积极扩大出口创汇
我省丝绸产品中70%最终出口到国外。制定以扩大出口创汇为目标的产业政策,是推进行业发展的突破口。
一要优化产业发展政策。围绕提高出口竞争力的目标,实施品牌战略,全面提高我省茧丝绸产品质量。
二要调整产业布局政策。实施产业资源整合和龙头企业跨区域扩散发展的战略,扩大出口企业对资源的占有率。
三要提升产业技术政策。重点提升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和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我省丝绸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四要完善产业组织政策。支持优势企业扩张发展,构建企业战略联盟,形成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出口龙头企业,扩大出口创汇。
2、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优化发展环境
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改进和提高服务质量,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是我省各级茧丝绸行业管理部门的主要内容。
一是要全面依法行政。各级茧丝绸管理部门认真执行国家有关茧丝绸管理的法规,强化对行业准入、质量标准、价格制定的管理,促进行业诚信建设。
二是强化服务和提高工作效率。蚕茧收购准入管理等行政审批通过政务中心统一受理,公开审批过程,实现茧丝绸行业的透明管理。
三是充分发挥行业中介组织的作用,完善中介组织,加强对中介组织的规范和监督,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茧丝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通过依法行政和强化服务,为行业营造成良好的发展环境。
3、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
推进丝绸行业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茧丝绸生产过程对环境保护的积极作用和其资源具有可再生的特点,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一要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抓好人才培训和基地建设。充分发挥我省农业人口具有栽桑养蚕的习惯,重点培养专业大户,按照“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全村,一村连多村,多村成基地”的模式,发展蚕茧出口生产基地。同时,要加快企业家队伍、专业人才队伍和技能型队伍建设,积极组织职工培训,提高全行业职工队伍的操作技能。
二要进一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积极探索降低资源消耗的生产模式。积极研究一步法缫丝等节能、降耗的新工艺、新技术,实现节煤、节电、节水和降低原材料消耗。
三要发挥蚕桑对环境的保护作用,重点建设好全省“退耕还林”所植的60多万亩桑园,使其成为上江上游退耕还林中环境保护成效明显、经济效益良好的典范,促进茧丝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4、壮大龙头企业,培育优势产业集群
丝绸行业是一个规模经济十分明显的产业,因此,必须解决我省丝绸产业集中度低,企业布局分散,行业内部协调成本过高和企业间的过度竞争等问题,实现产业集约化经营的目标。
一要提升产业集中度,加快产业聚集,培育优势产业集群,形成规模经济和优势龙头企业,从而提高我省茧丝绸行业的竞争力。今后按照企业自愿和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淘汰规模过小、质量不达标的落后企业,促使资源向优势龙头企业集中,通过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组建大型企业或企业战略联盟。
二要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发展蚕业产业,扶持龙头企业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开发市场适销产品,支持龙头企业的技术改造、扩大生产能力和提升产品结构,帮助龙头企业拓展国内外市场。通过在蚕茧收购准入、缫丝企业生产准产证核发和茧丝出口配额等方面给予倾斜,促进龙头企业发展壮大。
三要整合产业资源,重点支持我省现有攀西、川北、川南三大茧丝绸出口生产基地建设力度,重点建设南充、绵阳、凉山、宜宾四个主产区和资阳、德阳、内江、乐山四个次主产区,形成区域优势,提高竞争力。
5、争取政策支持,加快技术进步
我省丝绸行业作为优势农产品深加工业,已经列入了我省老工业基地重点改造的五个产业之一,也列入了省上扶持的六大农业深加工产业链。加快应用高新技术改造茧丝绸产业步伐,推动全行业技术进步,提高行业自身技术创新能力是行业发展的重要环节。要重点争取国家对南充丝绸老工业基地改造的投入力度,提升南充丝绸产业的加工深度,加快把南充建设成为西部丝绸服装名城的步伐。在此同时,争取各部门加大对茧丝绸龙头企业和优质出口基地技改投入,推动企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对于技术含量高的新纤维材料、印染后整理、服装深加工等项目给予优先支持,从而推动行业技术进步,提高市场竞争力。
6、做好行业监测统计,强化宏观调控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茧丝绸行业对市场价格的波动反应越来越敏感,加强市场监测,反映和预测市场行情变化,及时为企业提供正确的市场信息,为国家决策和调控市场提供依据。今后一段时间将按照各地企业提供的统计信息,继续做好年度的茧丝绸指导计划,对行业生产进行宏观指导,防止生产出现“大起大落”现象,稳定市场供应,保证行业健康协调发展。
六、政策建议
我省是一个正在掘起中的西部大省,人力资源丰富,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丝绸企业,符合党的十六精神,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国策。也符合我省农村人口多、城镇职工就业难的省情。加快整合茧丝绸行业资源,推进我省茧丝绸产业发展,需要对重点优势产区和龙头企业实行政策倾斜,培育以出口贸易为龙头,以产业化出口生产基地为主体,发展贸工农一体化经营,以此,带动全省茧丝绸行业的发展。为此建议。
(一)建立政策引导资金,加大投资力度
茧丝绸产业是我省在国内外具有优势竞争力的产业,目前我省蚕茧生产发展基本建立在蚕农自发发展的基础上,缺乏有效的技术服务和支持;企业发展缺少政策性引导投入,技术改造和产品研发基本依靠企业的自身积累,行业发展面临较大困难。建议省商务厅、省发改委和省经委等部门应集中必要的发展资金,有针对性地扶优势扶强,重点加大对出口龙头企业和优势产区的支持力度。积极争取中央有关部门的投资项目对我省茧丝绸产业的支持,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茧丝绸产业。积极争取设立省级茧丝绸产业发展基金,专门用于桑、蚕品种改良推广、产品研发、企业技术改造贴息以及市场开拓。
(二)争取金融部门支持,扶持龙头企业
茧丝绸原料收购有一定的季节性,建议商业银行要把支持茧丝绸原料收购作为信贷工作的重要内容,及时满足龙头企业和出口企业在蚕茧收购季节时的合理资金需求。对龙头企业生产和出口所需流动资金,有关银行要积极予以支持。对重点龙头企业申请贷款,应视项目用途与实际需要,适当放宽担保抵押条件,合理确定贷款期限,把茧丝绸加工企业列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优先扶持对象。
(三)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以企业技术中心为主体的创新平台
长期以来,我省茧丝绸教育、科研体系完整,人才数量一直在国内处于前列。但是,近年来,教育、科研经费不足,人才外流、人才老化现象日益严重,行业正面临人才断层的困境。加快人才培养,不仅需要全行业的努力,更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和政府各部门的扶持。建议科技管理部门在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开发丝绸产品项目方面给予支持。有关部门对科研项目的转化以及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在待遇上给予一定倾斜,以事业、待遇留住人才,创造一个有利于茧丝绸产业发展的良好科研环境。
(四)改革行业准入和价格管理制度,发挥市场在茧丝资源配置和价格上的基础作用
鲜茧收购资质准入管理是为了保护茧丝资料和保护蚕农利益的,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如何发挥市场的作用,改善准入管理办法和改进价格政策,是行业进一步发展的一项重要政策。为了保护企业和蚕农的合法利益,提高企业和蚕农投资的积极性,今后应适当提高蚕茧收购企业准入的条件,鼓励龙头企业兼并、收购重组其他企业,形成优势龙头企业。建议国家适时放开蚕茧收购价格,国家可采取价格预测引导,通过国家厂丝贮备等方式对茧丝价格进行宏观调控,以利于市场在茧丝价格形成机制上的基础性作用得以发挥。
加快茧丝绸产业发展,进一步扩大出口创汇,提高行业经济效益,要尊重茧丝绸行业发展的自然规律和市场规律,重点产区地方政府要把发展茧丝绸产业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地方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的工作重点,将其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计划,统筹安排。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加强协作,改善服务,共同推动我省茧丝绸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基本情况
2004年我省生产蚕种280万张,发种268张,生产蚕茧165万担,收购蚕茧158万担;1-10月生产丝类产品产量13432吨,预计全年生产丝类产品约15000吨,同比增长约10%;1-10生产丝织品近7000万多米,预计全年产量将超过8000万米,同比增长近一倍。全省现有蚕农约300万户,栽桑面积折合约160万亩;现有蚕茧经营单位169个,今年蚕农栽桑养蚕收入约13亿元;丝绸工业企业226家,其中缫丝企业126家,生产规模46万绪;全部丝绸企业出口创汇预计超过3亿美元,其中出口真丝绸超过1.5亿美元。
二、主要问题
(一)企业过于分散,产业聚集度低
丝绸产业是一个产业链比较长,产业链相对封闭,上下游之间联系十分紧密的产业。近年来,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过去长期以城市为生产中心的格局已经改变,大部分缫丝生产已转移到蚕茧生产县。但是,我省茧丝绸企业分散、规模较小,大部分企业还不具备市场开拓、资金运作、技术创新和应对风险能力,企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程度较低,企业生产装备落后,技术水平不高,产品单一,质量不高,出口创汇能力不强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四川茧丝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2、销售市场单一,市场开拓能力较弱
由于历史因素,我省丝绸产品主要销往印度,近年来一些企业在开拓国际市场上方面作了不少尝试,但成效不大。究其主要原因一方面是产品质量不能满足欧美日等西方国家的要求,另一方面还是安于现状,对国际市场缺乏开拓意识和愿望。面对去年印度对我国生丝的反倾销案,我省企业较为团结,集体应对,但过度依赖印度市场,对我省丝绸行业发展十分不利。
3、技术进步缓慢,产品研开能力不足
长期以来,国家定位我省是原料生产基地,受我省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丝绸业一直是地方财政的来源之一。行业的发展以企业自身积累为主,缺乏政策支持。造成我省丝绸生产集中在蚕茧、缫丝和坯绸等原料性产品上。代表丝绸行业先进技术的无梭织机、印染后整理工艺技术装备水平远远落后于沿海地区。全省仅有剑杆织机251台,绢纺生产能力还不到浙江的1/10,印染和服装业仍处于起步阶段。由于缺少银行支持,造成技改欠帐过大,严重制约了行业的发展和龙头企业带动作用的发挥,也制约了提高产品质量、发展精深加工和品牌的创立。
4、诚信建设滞后,制约产业的提升
我省茧丝绸产品曾经在国内外市场上有着良好的信誉,但随着市场开放,市场规范化问题显得越来越突出,部分企业诚信意识不强,损害了我省丝绸产品的声誉,导致我省部分优势产品逐步失去传统市场。加之蚕茧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契约观念不强,合同执行不力等问题,直接影响了行业的形象,制约了产业的提升。
三、面临的发展机遇
1、出口管理方式的改变,有利于我省企业扩大出口
根据入世承诺,我国已于2005年1月1日起取消茧丝类出口企业的资格审批,取消坯绸和部分加工丝类的出口配额,继续保留丝类产品出口配额管理。我省是生丝和坯绸的生产及出口大省,2004年1-10月份出口丝类产品出口近7000万美元,坯绸7000多万美元,占据我国生丝和坯绸出口的2成以上份额。出口管理方式的改变对我省丝绸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十分有利,我们要抓住机遇,进一步扩大出口份额。
2、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有利于我省企业参与国内市场竞争
我省作为茧丝绸主产省,在国内市场上占有较大份额。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我省茧丝原料生产的优势将得到进一步发挥,特别是生丝、双宫丝、土丝和传统坯绸等原料性产品,我省在市场上占有数量、成本的竞争优势,具有较强的发展优势和较大的发展空间。充分利用中国茧丝绸交易市场这一平台,建立四川丝绸企业团队优势,强化整体竞争意识,把我省丝绸企业的单打独斗转变为集团作战,真正形成我省的市场竞争优势。
3、沿海地区的产业升级,有利于我省企业发展壮大
国内沿海地区经济的高速增长,加速了产业的升级和转移,丝绸业是我国特有的传统产业,具有生产技术成熟、需要大量劳动力和生产成本以人力成本为主的特点,特别适合于我省广大的农村地区。按照国家提出“东桑西移”的发展战略,今后随着我国东部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丝绸产业将加快向西部地区转移,茧丝绸产业将成为西部农民增收、职工就业的产业之一,这对我省发展丝绸业十分有利。
4、绿色消费的兴起,为丝绸产品扩大市场容量创造了机遇
真丝绸是蛋白纤维,具有独特的舒适感和视觉效果,尽管丝绸产品价格昂贵,但在西方发达国家仍是男士高档领带和女士方巾、礼服的首选面料,也是日本、印度等具有传统丝绸消费习惯的国家的民族服装的首选面料。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全球正在兴起回归自然的绿色消费趋势,在合成纤维的生产原料石油储量不断下降的情况下,丝绸作为一种天然纤维,具有可再生和可降解的特性,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因此,越来越受到市场的欢迎。丝绸产品在战后60年期间,始终保持了稳定增长的基本格局。
四、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加快资源整合,促进我省茧丝绸业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从入世后应对后配额时代的要求出发,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实施扶优扶强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在发挥市场在配置茧丝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加强宏观调控,实施政策倾斜,发挥贸易流通在茧丝绸贸工农一体化经营中的龙头作用,合理配置生产要素,重点培育出口龙头企业,提高茧丝绸生产基地产业聚集度,形成合理的区域分布和专业合作,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显著提高我省茧丝绸业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出口创汇能力,为我省的经济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二)2005年及今后发展目标
2005年全省丝绸企业出口创汇实现3.5亿美元,其中真丝绸产品出口1.5亿美元,力争达到1.8亿美元。2008年,全省丝绸企业出口达到4.5亿美元,其中真丝产品出口超过2亿美元。发展目标具体分解为:
1、壮大两个龙头企业
2005年,省丝绸进出口公司出口突破2.50亿美元,其中真丝绸产品出口超过5000万美元;成都天友发展有限公司实现销售收入突破8亿元人民币,真丝绸出口3000多万美元。2008年,省丝绸进出口公司实现生产蚕茧20万担,生产生丝1000吨,生产绸缎200万米,实现出口创汇3亿美元,其中真丝绸类产品出口6000万美元,完成从贸易公司向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的企业集团转变;成都天友发展公司实现生产蚕茧30万担,生产生丝2000多吨,生产绸缎800万米,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出口创汇5000多万美元,成为我国最大的茧丝绸贸工农一体化企业集团。
2、培育一批出口骨干企业
2005年重点培育年出口创汇在500万美元以上的10户骨干丝绸出口企业:南充六合(金嘉)、南充依格尔、内江松林、安岳锦绣、成都裕邑、成都蜀锦川丝、成都世聪(含世富)、德阳新世纪、隆昌银华和内江宏和等一批企业;加快培育发展前景良好、年出口创汇在200万美元以上的10户重点丝绸出口企业:乐山康泉、南充嘉兴、南充银河丝毯、内江亚特、雅安名山、宜宾凯华、巴中永益、省丝绸研究所、成都智溢、绵阳游仙等一批企业,以此带动区域茧丝绸产业发展。2008年,培育3户年出口2000万美元以上的丝绸企业,5户年出口1000万美元以上的丝绸企业,15户年出口500万美元以上的丝绸企业(不含省丝绸进出口公司和成都天友发展有限公司)。
3、整合内销茧丝绸资源
我省是国内主要的丝绸供应地,在中国茧丝绸交易市场上的占有较大份额,川丝的年成交额接近整个交易市场总成交总量的一半。在积极扩大出口的同时,整合我省茧丝绸内销资源,进一步提高我省茧丝绸在国内市场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是近几年必须重点做好的工作之一。2005年组织主要茧丝绸内销企业并邀请中国茧丝绸交易市场在成都研讨如何提高川丝内销竞争力,扩大川丝内销市场的专题研讨会,同时研究在成都建立中国茧丝交易市场交货仓库事宜。2008年前力争在成都建立茧丝绸交货仓库,达到在中国茧丝绸交易市场交易,在成都交货的目的,从而减少企业运行成本,提高行业经济效益。
4、建立茧丝绸出口生产基地,形成产业聚集区
为提高我省丝绸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增加出口创汇,按照我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和老工业基地改造的设想,加快我省优质茧丝绸生产基地的建设步伐,进一步提高产业的聚集度。2005年,全省蚕茧产量力争达到170万担,其中四个主要优质蚕茧产区和两次产区中,凉山州鲜茧产量达28万担,绵阳、南充、宜宾蚕茧产量分别达到25、22和20万担以上,资阳、德阳分别达到10万担以上,形成重点地区区域优势;全省丝类产品产量达到1.6万吨以上,其中:南充、绵阳达到2000吨以上,德阳、内江、资阳达到1200吨以上,凉山、宜宾、乐山达到800吨以上,南充丝绸工业得到进一步发展。2008年全省蚕茧产量达到200万担,丝类产品产量达到1.8万吨,织绸超过1亿米,形成南充、绵阳、凉山、宜宾四个主产区和德阳、资阳、内江、乐山四个次主产区,其中南充打造成西部丝绸、服装名城,凉山建成国内最大的优质茧丝生产基地,全省建成8个产茧量10万担级以上的主产县,12个产茧量超过5万担的重点县,茧丝绸生产聚集度和出口竞争力进一步提高,成为我国重要的丝绸出口基地。
五、工作措施
1、发挥产业政策的调控作用,积极扩大出口创汇
我省丝绸产品中70%最终出口到国外。制定以扩大出口创汇为目标的产业政策,是推进行业发展的突破口。
一要优化产业发展政策。围绕提高出口竞争力的目标,实施品牌战略,全面提高我省茧丝绸产品质量。
二要调整产业布局政策。实施产业资源整合和龙头企业跨区域扩散发展的战略,扩大出口企业对资源的占有率。
三要提升产业技术政策。重点提升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和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我省丝绸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四要完善产业组织政策。支持优势企业扩张发展,构建企业战略联盟,形成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出口龙头企业,扩大出口创汇。
2、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优化发展环境
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改进和提高服务质量,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是我省各级茧丝绸行业管理部门的主要内容。
一是要全面依法行政。各级茧丝绸管理部门认真执行国家有关茧丝绸管理的法规,强化对行业准入、质量标准、价格制定的管理,促进行业诚信建设。
二是强化服务和提高工作效率。蚕茧收购准入管理等行政审批通过政务中心统一受理,公开审批过程,实现茧丝绸行业的透明管理。
三是充分发挥行业中介组织的作用,完善中介组织,加强对中介组织的规范和监督,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茧丝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通过依法行政和强化服务,为行业营造成良好的发展环境。
3、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
推进丝绸行业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茧丝绸生产过程对环境保护的积极作用和其资源具有可再生的特点,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一要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抓好人才培训和基地建设。充分发挥我省农业人口具有栽桑养蚕的习惯,重点培养专业大户,按照“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全村,一村连多村,多村成基地”的模式,发展蚕茧出口生产基地。同时,要加快企业家队伍、专业人才队伍和技能型队伍建设,积极组织职工培训,提高全行业职工队伍的操作技能。
二要进一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积极探索降低资源消耗的生产模式。积极研究一步法缫丝等节能、降耗的新工艺、新技术,实现节煤、节电、节水和降低原材料消耗。
三要发挥蚕桑对环境的保护作用,重点建设好全省“退耕还林”所植的60多万亩桑园,使其成为上江上游退耕还林中环境保护成效明显、经济效益良好的典范,促进茧丝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4、壮大龙头企业,培育优势产业集群
丝绸行业是一个规模经济十分明显的产业,因此,必须解决我省丝绸产业集中度低,企业布局分散,行业内部协调成本过高和企业间的过度竞争等问题,实现产业集约化经营的目标。
一要提升产业集中度,加快产业聚集,培育优势产业集群,形成规模经济和优势龙头企业,从而提高我省茧丝绸行业的竞争力。今后按照企业自愿和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淘汰规模过小、质量不达标的落后企业,促使资源向优势龙头企业集中,通过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组建大型企业或企业战略联盟。
二要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发展蚕业产业,扶持龙头企业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开发市场适销产品,支持龙头企业的技术改造、扩大生产能力和提升产品结构,帮助龙头企业拓展国内外市场。通过在蚕茧收购准入、缫丝企业生产准产证核发和茧丝出口配额等方面给予倾斜,促进龙头企业发展壮大。
三要整合产业资源,重点支持我省现有攀西、川北、川南三大茧丝绸出口生产基地建设力度,重点建设南充、绵阳、凉山、宜宾四个主产区和资阳、德阳、内江、乐山四个次主产区,形成区域优势,提高竞争力。
5、争取政策支持,加快技术进步
我省丝绸行业作为优势农产品深加工业,已经列入了我省老工业基地重点改造的五个产业之一,也列入了省上扶持的六大农业深加工产业链。加快应用高新技术改造茧丝绸产业步伐,推动全行业技术进步,提高行业自身技术创新能力是行业发展的重要环节。要重点争取国家对南充丝绸老工业基地改造的投入力度,提升南充丝绸产业的加工深度,加快把南充建设成为西部丝绸服装名城的步伐。在此同时,争取各部门加大对茧丝绸龙头企业和优质出口基地技改投入,推动企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对于技术含量高的新纤维材料、印染后整理、服装深加工等项目给予优先支持,从而推动行业技术进步,提高市场竞争力。
6、做好行业监测统计,强化宏观调控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茧丝绸行业对市场价格的波动反应越来越敏感,加强市场监测,反映和预测市场行情变化,及时为企业提供正确的市场信息,为国家决策和调控市场提供依据。今后一段时间将按照各地企业提供的统计信息,继续做好年度的茧丝绸指导计划,对行业生产进行宏观指导,防止生产出现“大起大落”现象,稳定市场供应,保证行业健康协调发展。
六、政策建议
我省是一个正在掘起中的西部大省,人力资源丰富,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丝绸企业,符合党的十六精神,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国策。也符合我省农村人口多、城镇职工就业难的省情。加快整合茧丝绸行业资源,推进我省茧丝绸产业发展,需要对重点优势产区和龙头企业实行政策倾斜,培育以出口贸易为龙头,以产业化出口生产基地为主体,发展贸工农一体化经营,以此,带动全省茧丝绸行业的发展。为此建议。
(一)建立政策引导资金,加大投资力度
茧丝绸产业是我省在国内外具有优势竞争力的产业,目前我省蚕茧生产发展基本建立在蚕农自发发展的基础上,缺乏有效的技术服务和支持;企业发展缺少政策性引导投入,技术改造和产品研发基本依靠企业的自身积累,行业发展面临较大困难。建议省商务厅、省发改委和省经委等部门应集中必要的发展资金,有针对性地扶优势扶强,重点加大对出口龙头企业和优势产区的支持力度。积极争取中央有关部门的投资项目对我省茧丝绸产业的支持,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茧丝绸产业。积极争取设立省级茧丝绸产业发展基金,专门用于桑、蚕品种改良推广、产品研发、企业技术改造贴息以及市场开拓。
(二)争取金融部门支持,扶持龙头企业
茧丝绸原料收购有一定的季节性,建议商业银行要把支持茧丝绸原料收购作为信贷工作的重要内容,及时满足龙头企业和出口企业在蚕茧收购季节时的合理资金需求。对龙头企业生产和出口所需流动资金,有关银行要积极予以支持。对重点龙头企业申请贷款,应视项目用途与实际需要,适当放宽担保抵押条件,合理确定贷款期限,把茧丝绸加工企业列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优先扶持对象。
(三)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以企业技术中心为主体的创新平台
长期以来,我省茧丝绸教育、科研体系完整,人才数量一直在国内处于前列。但是,近年来,教育、科研经费不足,人才外流、人才老化现象日益严重,行业正面临人才断层的困境。加快人才培养,不仅需要全行业的努力,更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和政府各部门的扶持。建议科技管理部门在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开发丝绸产品项目方面给予支持。有关部门对科研项目的转化以及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在待遇上给予一定倾斜,以事业、待遇留住人才,创造一个有利于茧丝绸产业发展的良好科研环境。
(四)改革行业准入和价格管理制度,发挥市场在茧丝资源配置和价格上的基础作用
鲜茧收购资质准入管理是为了保护茧丝资料和保护蚕农利益的,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如何发挥市场的作用,改善准入管理办法和改进价格政策,是行业进一步发展的一项重要政策。为了保护企业和蚕农的合法利益,提高企业和蚕农投资的积极性,今后应适当提高蚕茧收购企业准入的条件,鼓励龙头企业兼并、收购重组其他企业,形成优势龙头企业。建议国家适时放开蚕茧收购价格,国家可采取价格预测引导,通过国家厂丝贮备等方式对茧丝价格进行宏观调控,以利于市场在茧丝价格形成机制上的基础性作用得以发挥。
加快茧丝绸产业发展,进一步扩大出口创汇,提高行业经济效益,要尊重茧丝绸行业发展的自然规律和市场规律,重点产区地方政府要把发展茧丝绸产业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地方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的工作重点,将其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计划,统筹安排。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加强协作,改善服务,共同推动我省茧丝绸产业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