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English
总部客服电话 : 13506730168 0573-82111407 广西办事处 : 13567378882 湖州办事处 : 13957350021 茧丝公检信息查询
创新蚕茧收烘体制 推进产业良性发展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4-04-16 16:23:00
创新蚕茧收烘体制 推进产业良性发展
       江苏海安茧丝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近年来,江苏海安茧丝绸集团公司围绕做大做强茧丝绸产业,积极创新蚕茧收烘管理体制,优化茧丝绸产业结构,实现了海安茧丝绸产品由以量取胜向以质取胜转变,由原料生产经营向以深加工生产经营转变,维护了苏中蚕区蚕茧收烘秩序的相对稳定。探索和创新了一条“公司﹢工厂﹢农户”的茧丝绸产业化发展之路,壮大和发展了从制种、栽桑养蚕、蚕茧收烘、缫丝、绢纺、织绸、服装一条龙生产经营体系。蚕茧生产收购量连续23年列江苏省县(市)级第一名,总量跃居全国第一位,质量指标位居全国前列。茧丝绸集团带动了全县11.4万户蚕农每年从栽桑养蚕中收益近3亿元。2000年集团公司被国家农业部等8部委联合确认的首批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的监测验收。2003年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荣获了“江苏省农业产业化经营辐射带动先进集体”和“中国特产之乡优秀企业”荣誉称号。2003年全县茧丝绸行业实现销售总产值10亿元,利税8000多万元。

  一、 统一认识,坚持产业化经营一体化收烘动作不动摇
  面对国际、国内变幻莫测的茧丝绸行情,面对市场经济进程的强势推进,对于蚕茧收烘问题,我经历了“统”与“放”的思想争论过程。每年到蚕茧收烘时都要争论这个问题,都要来统一思想。我们在实践中充分认识到,海安有较稳固的蚕桑生产基础和生产技术服务管理网络,有一支技术过硬的蚕茧生产收烘队伍,有一批加工能力较强的缫丝加工企业。要做大做强茧丝绸产业,优质蚕茧资源是基础,只有收购秩序的相对稳定,蚕茧的质量才能提高,丝厂才有足够的优质原料,缫丝生产成本才能降低,厂丝的品位才能进一步提高,整个茧丝绸产业才能沿着良性循环的轨道发展。反之,则会削弱茧丝绸产业发展的基础,谈不上做大做强茧丝绸产业。海安茧丝绸产业通过几十年的努力已成为海安的支柱产业,茧丝绸集团公司成为茧丝绸行业的龙头企业,引导农民进行了生产结构调整,形成了特色的优势产业,实现了蚕农收入增加,财政税收增长,社会就业稳定。全县11.4万户农参与蚕茧生产从中收益3亿元,2万多名产业工人得到安置从中收入2亿多元,创造税收6000多万元。海安茧丝绸业发展成今天的支柱产业,与一些放开收烘经营,导致茧丝绸产业逐步走向萎缩的地区相比,我们的结论是:海安茧丝绸产业的成功是坚持产业化经营、一体化收烘管理的结果。在这当中龙头企业的龙头带动保护起到了关键作用。因此,我们始终坚持茧丝绸产业化经营,始终不放松生产技术服务管理,不放松蚕茧收烘秩序管理,如果简单地放开,在一个地区多头争先抢购,我们多年来探索建立的组织服务体系就会散掉,艰苦创业的基础就会垮掉,农民增收、财政增税的渠道就会丢掉。我们很自信:坚持市场化动作,实现茧丝绸产业经营、一体化收烘运作是我们不懈的追求。

  二、改革蚕茧收烘经营管理体制,加强产业化经营一体化运作的利益连接
海安茧丝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坚持改革创新,依托资产连接,理顺利益关系,建立起了茧丝绸产业化经营、一体化收烘运行模式。
  (一)创新收烘机制,实施产业化经营战略
  2002年秋茧,我们针对国家蚕茧流通体制改革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结合我县茧丝绸产业的实际情况,研究出台了“统一经营,厂站挂钩,核定费用,风险抵押,自负盈亏”的蚕茧收烘管理体制,蚕茧收烘经营模式由“公司﹢农户”延伸为“公司﹢工厂﹢农户”的经营模式,理顺了公司与15家丝厂和11.4万户蚕农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调动了方方面面的积极性。一方面实行了三个方面调整。在计价方式上,采取高价位、高质量、高标准,激发了蚕农交售蚕茧的热情。在中间费用上,每吨干茧压缩到6500元以内,既让利于蚕农和丝厂,又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在资源配置上,75%的蚕茧由丝厂直接使用,25%由集团公司统一调拨平衡,有利于蚕茧资源就地得到加工增值。另一方面激发了三个方面灵活性。在收烘方式上,改变全县蚕茧收烘由县茧丝绸集团公司统一组织收烘再按计划卖给丝厂的做法为县茧丝绸集团公司统一组织15家丝厂和分公司茧站共同参与蚕茧收购,提高了蚕茧生产收烘一体化组织程度。在价格机制上,改变以往实行一个头定价为县政府出台蚕茧收购指导价,茧丝绸集团公司和丝厂确定收购价,给予丝厂一定价格自主浮动权,发挥了丝厂的能动性,最大限度地保护了蚕茧资源。在开秤时间上,改变全县统一开秤时间为丝厂和分公司茧站根据挂钩区域内的蚕茧化蛹程度灵活掌握开秤时间,做到适时开秤。
  蚕茧收烘管理体制改革为做好蚕茧收烘工作奠定了基础。近年来尽管茧丝绸行情较为严峻,但我司对原有蚕茧收烘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经过2002年中秋茧的尝试和2003年春秋茧的完善,蚕茧收烘工作取得了预期的效果,蚕茧收购数量、质量达到历年来最好的业绩,赢得了蚕农、丝厂、政府多方面满意。一是收烘体制“顺”。现有蚕茧收烘体制进一步连接了公司与15家丝厂和11.4万户蚕农多方的利益关系。二是收购问题“足”。全县2003年全年发放蚕种476248张,尽管中秋蚕茧受到气候和病虫害影响,收购蚕茧量仍然达到13458.61吨,蚕茧生产收购量仍然连续23年居全省之冠,列全国第一,我们的蚕茧产量在南通市、江苏省、全国的比例是1:2:6:28。三是价格定位“准”。春茧收购均价为每50公斤643.05元,秋茧收购均价为每50公斤1085.30元,全年蚕茧收购均价829.62元,价格做到一步到位,体现优茧优价,劣茧低价,同质同价。四是收购质量“优”。集团公司加强生产收烘各个环节的技术改进和质量管理,“鑫缘”牌蚕茧的知名度越来越高。五是组织考核“严”。公司上下层层分解任务,实施员工绩效考核,做到收购准备工作早动手,措施早落实,责任考核动真格。
 (二)创新运行机制,产业经营增活力
  我们建立健全了以集团公司为龙头,以25家茧丝绸分公司、82个茧站和15家缫丝企业为主体、以数千名技术娴熟的组合组长为辐射点,以11.4万多户蚕农为基础的配套服务管理网络。建立健全了为农服务体系,拓展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将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触角延伸到千家万户。全县实行了签约合同有依据,上门服务有记载卡,交售蚕茧有凭证,每季售茧有记录,“二次返利”有记载,全程微机化管理。产前服务着力于指导蚕桑生产,巩固和加强生产基地建设,推广桑树栽培、小蚕共育、大蚕饲养和蔟中管理等方面新技术,做好组合茧的前期组织和服务工作,全程跟踪组合茧的生产技术服务,抓好组合售茧的规范运作。产中服务重点主攻蚕茧收烘规范操作,保全蚕茧质量,严格执行政策,保护蚕农利益。产后服务以抓市场营销、组合售茧利益分配和有关市场信息。
  (三)创新利益机制,加强复兴联结
  集团公司充分发挥“蓄水池”调控功能,增强茧丝绸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通过“组合售茧,试缫计价,依据效益,二次返还”机制的建立,尽管外界环境和市场行情较为恶劣,集团公司每年返利给蚕农1000万元左右,保证了蚕农的收入,稳住了蚕桑生产,发展了茧丝绸产业。

  三、 巩固和完善蚕茧收烘经营管理体制,做大做强蚕茧丝绸产业
  我们在抓好蚕茧收烘管理体制创新和生产收烘的同时,着力在厂丝、丝织品、绢丝、蚕丝被和真丝绸服饰等产品研发上下功夫,努力把资源优势变成产品优势、经济优势和产业优势。通过后道的加快发展,增强企业反哺农业基础,以增强茧丝绸产业化经营的凝聚力,做大做强茧丝绸产业。
 (一)加快后道延伸,增强经济实力,实现以工哺农
  集团公司加快技术创新,优化产业结构,充分发挥好龙头企业“上连市场,下带农户”纽带作用,延伸茧丝绸产业链,提升公司综合竞争力。
  1、加强技术创新,夯实产业基础。我们公司围绕争创全国一流的目标,实施了万顷优质蚕茧生产基地建设项目上,制定推广了蚕茧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研发推广应用了家蚕自动加温补湿器,实行小蚕标准化共育;推广了五龄蚕条桑斜面育省力化技术;对现行烘茧设施进行智能化技术改造,成功研发出自动控温系统,提高了烘茧的适干率。在海安、大公、西场、古贲等乡镇投入1000多万元新建了4座现代化蚕茧收烘站。2000-2001年扶持蚕农250万元更新优良品种桑,桑园由12.5万亩发展到17万亩,建成万亩生产基地8个,千亩蚕桑专业村30个。2004年计划更新1万亩桑园,全县基本形成了规模化、区域化、专业化的蚕桑生产格局。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长期挂钩合作,开发了真丝膨化技术、拉绒技术,开发出了“鑫缘“牌真丝膨化被等系列床上用品和系列真丝服饰产品。在深圳建立了研发中心,在北京建立了科贸公司,增强了集团公司核心竞争力。
  2、猛攻技改投入,打造竞争优势。公司把开发和引进先进技术及一流设备,生产一流丝绸产品作为公司重中之重的工作。生产高品位白厂丝的规模和质量在全国同行中处于领先地位,服装生产成为荷兰、日本、法国名牌服装公司的合作伙伴,新上的剑杆织机等先进设备成为苏北地区丝绸织造装备技术方面的先进,生产的丝绸已打开了国内国际市场销路。2003年集团公司实现技改投入总量达4000万元,白厂丝及丝织产品的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产品质量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能力进一步增强。
  3、建设丝绸工业园,构筑产业新高地。公司把建设鑫缘丝绸工业园作为公司做大做强茧丝绸产业的重要举措,与科研院所进行产学研合作,计划3年内公司投融资、招商引资并举,投资2亿多元在海安开发区建成鑫缘科技丝绸工业园,形成产业集聚、企业集群的新型丝绸科技园区。
  4、突出项目建设,培育经济生长点。集团公司实施的万顷优质原料茧基地建设工程项目列入了国家茧丝绸发展风险基金发展性项目,顺利通过了验收;桑蚕培育及茧丝绸产品深加工被列为省级科技先导型支柱产业。新上的高档丝绸织造和丝绸印染项目被入国家“双高一优”计划;真丝织造项目一期工程新上了24台剑杆织机和48台套国内外先进的剑杆织机,生产的防缩抗皱真丝绸面料达到现行国内先进水平。
  5、打造品牌优势,拓展市场领域。开展争创名牌产品和著名、驰名商标活动,推出的“鑫缘”牌蚕种、白厂丝、真丝系列服饰、床上用品等产品荣获国家、省名牌产品。“鑫缘”牌蚕丝被成为江苏省消费者协会推荐产品,参加“中国国际丝绸博览会”喜获金奖。加快发展国内国际贸易,与印度、加拿大、法国、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加强了贸易交往。全年直接出口白厂丝140吨、服装150万件。
  (二)加强协调管理,完善收烘机制,实施茧丝绸产业化经营
集团公司通过产权制度改革,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对于蚕茧收烘将从依赖政府行政推力转向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真正从思想上、组织上、方法上实行转变。在现有蚕茧收烘管理工作中,扩大丝厂参与蚕茧收茧收烘的自主权,重点把握好收烘管理、定价和质量关,努力提高收烘运作技能,做到提质增效、笔茧争效。进一步规范运作,加强与丝厂和蚕农的利益连接。积极争取上级丝绸协会的领导和支持,联系周边县(市)组建苏中蚕区蚕茧协会,加强苏中蚕茧生产收烘经营的整体协调管理,努力提高运行质量。
  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对完善创新蚕茧收烘管理体制和茧丝绸产业化经营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兄弟单位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创新蚕茧收烘管理机制,加速海安茧丝绸产业“集团化、产业化、市场化“运行的进程,努力建成全国一流的优质原料茧生产基地、高档真丝绸面料生产基地、丝绸服饰生产基地和丝绸产品研究开发基地。

                        二○○四年三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