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English
总部客服电话 : 13506730168 0573-82111407 广西办事处 : 13567378882 湖州办事处 : 13957350021 茧丝公检信息查询
深化改革  努力提升蚕业产业化贸工农一体化水平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4-04-12 08:22:00
深化改革  努力提升蚕业产业化贸工农一体化水平
      广东省丝绸(集团)公司
  

  广东省丝绸(集团)公司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和国家茧丝办等上级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指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依托和发挥国有资产授权经营的有利条件,牢牢把握我国入世的机遇,深化改革,整合资源,加快发展,依靠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各项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绩。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 基本情况
  1、茧丝生产收购情况。蚕茧生产继前几年持续增长后,2003年略有下降。据统计,至2003年底全省桑园面积30.5万亩,比上年同期32.8万亩,减少7.01%;2003年全省生产普通种100万张,与上年持平,发放普通种85万张,比上年95张,减少10.53%;生产蚕茧50.5万担,比上年55.44万担,减少9.42%;收购蚕茧23.77万担,比上年32.62万担,减少27.13%;收茧均价11.93元/公斤,上升2.53元,升幅26.91%。始兴、曲江、南海、化州、翁源等5家缫丝厂生产厂丝880吨,比上年873.27吨,增长0.77%,厂丝质量比上年有所提高,平均等3A+68,比上年3A+61提高7个级分,正品率99.36%,比上年98.34%提高1.02个百分点。
  2、进出口贸易快速增长。进出口贸易继前几年持续增长后,2003年再创新高,全年外贸进出口总值14亿美元,其中出口11.5亿美元。集团在国内大企业及同行中排位进一步上升:2003年集团分别被国家商务部、中国企业联合会等评为“中国出口企业200强”第19位(上年23位),“中国企业500强”第110位(上年130位),“全国外经贸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广东工业50强”第33位、“广东省最具竞争力50强”第31位。
  3、资产重组和产权多元化改制工作取得重大进展。按照授权经营的要求和市场经济发展态势,集团公司不移的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和劣势企业的退出工作。经各子公司的共同努力,至2003年底已完成省政府授权经营82户企业中76户企业的改制工作,达92.7%,除拟退出劣势企业4户,因多种原因未退出外,仍有1户良性企业未改制,占1.2%。劣势企业退出平稳有序,已退出劣势企业48户,占应退劣势企业的92.3%,安置人员2280人,安置费用3850万元。

  二、 主要工作
  1、全面推进和进一步完善“公司+基地+农户”蚕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增强抗风险能力。
  去年初以来,鲜茧和厂丝价格下滑至10多年来的最低点,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集团公司充分发挥贸工农一体的整体优势,依托改制后新的产权体制和“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全面推进和提升蚕业化经营水平。
  一是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2003年集团公司在湛江、茂名、韶关市分片召开经理会议,全面推进“公司+基地+农户”的蚕业产业化经营,学习始兴、雷州等县(市)先进经验,促进公司与农户联结,要求各子公司认真形势,深化和完善茧丝绸贸工农一体化改革。各茧丝生产企业进一步完善“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提高产前、产中、产后配套服务的产业化水平,实行订单农业,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经营的蚕户不断扩大,规模以上蚕桑专业户桑园面积占全省面积的24%以上,最大蚕户桑园面积达300多亩,徐闻、始兴、乳源、廉江、雷州、阳春、遂溪、曲江、阳山、连南等一批公司被列为省市农业(扶贫)龙头企业。
  二是强化联结与服务。实行供种、收茧、服务全程管理,促进市场秩序进一步好转,通过加强与农户的联结,多数地区蚕种供应和蚕茧收购市场秩序得到稳定。蚕茧收购超万担的有阳春、始兴、化州等9个县(市)丝绸有限公司。丝源蚕业有限公司各蚕种场统一销售渠道、价格、双向选择向各丝绸公司供种,有效遏制了过去那种蚕种发放无序、内部低价倾销状况。并在蚕业系统中率先通过ISO9000、2000质量认证,进一步提高了管理水平。
  三是贴近市场经营。尽管今年蚕种价格和茧丝价格波动较大,但由于加强了内部管理,降低了成本,以及采取了恰当的营销策略,大部分茧丝企业仍然取得了比预期好的经济效益。
  四是发挥集团整体优势。集团公司根据集团发展战略布局,在资金、人力、技术等方面大力支持始兴金兴茧丝绸有限公司等一批农业龙头企业,着眼建立稳固优质的茧丝出口生产基地,不断提高集团公司贸工农一体化水平。为蚕桑生产的稳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五是组织市县货源公司认真学习领会贯彻执行国办发44号文《关于深化蚕茧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和《蚕丝价格和流通管理办法》,协助省茧丝办依法核发鲜茧收购许可证,对不符合资质申报的经营单位和非法经营单位,提请当地政府和省茧丝办不发经营许可证或予以取缔。
  六是做好集团公司对口帮扶遂溪县界炮镇西湾村2300亩优质蚕茧高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建设。集团公司拨出专款70多万,为基地优良桑、蚕品种、生物有机肥料,打井、推广小蚕共育、省力化种养蚕技术,开展技术培训等,支持示范基地建设。2003年已种下的2300亩新桑,实现了当年投入当年产出。计划将该基地办成技术高起点、蚕茧质量优、管理规范化、科学化、标准化的“公司+基地+农户”蚕业产业化优质蚕茧生产示范基地。并以此带动湛江市乃至全省的蚕业产业化发展。与此同时,集团公司与华南农业大学共同研究提出《湛江市蚕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建议书》,送湛江市委、市政府,规划湛江市2005年发展桑园面积达19万亩,年产47万担优质蚕茧。
  2、稳步推进资产重组产权多元化改制和劣势企业退出工作
  集团公司2000年5月授权经营以来,认真贯彻执行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十六大和省委有关会议精神,积极稳妥的推进属下企业改制工作。按照授权经营的要求,对属下公司进行全面清产核资,摸清掌握各子公司的资产、资源等情况,并加以分类,按照“有进有退,一司一策”的原则,稳步推进企业改制,对资产良性,发展前景较好的企业实行由集团控股或相对控股的整体改制;对资不抵债,但有较好发展前景的企业,实行由集团控股或参股重新组建有限责任公司(即建新租旧);对资不低债。又无发展前景的企业实行关闭、破产、注销退出市场。
企业改制的主要形式有:主体重组改制,整体改制,风险抵押经营,整合重组,破产重组,租赁(建新租旧),关闭破产等七种形式。
  (1)主体重组改制。即原集团公司本部的各分公司的改制。2000年底集团公司在原各分公司的基础上拿出一部分资金引入分公司的经营班子和职工投资参股发起设立有限公司;组建了由集团控股的9家有限责任公司、1家股份有限公司和5家孙公司,共15家公司。2002年底集团公司根据主业突出专业化经营的发展战略考虑,进行了二次重组,改制为3家有限责任公司、1家股份有限公司和4家孙公司,集团公司持股比例调整为40-51%。
  (2)整体改制。即对资产良性的子公司,由集团聘请中介机构对企业资产进行全面评估,集团以评估净资产出资投入与经营班子和职工投资参股重组有限责任公司。改制后企业整体承接原企业的资产和债权债务。采用这种方式的子公司有:中山、惠州、东莞、南海、汕头、徐闻、雷州等公司。集团公司持股40-51%。
  (3)风险抵押租赁经营。即由集团公司制订年度经营目标,经营班子拿出一定额度的风险金作为1年的经营抵押,如果在经营期内达到或超过考核指标,集团支付规定的年薪和奖励,如果出现亏损或达不到考核指标,则部份或全部扣减抵押风险金。采用这种方式的子公司有:东方丝绸大酒店、丝绸中专等资产量较大的企业。
  (4)整合重组。丝绸集团公司为了促进所属蚕种场国有资产的战备调整,充分发挥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规模经营、规范经营,进一步提高国有资产的运营效率,将11家蚕种场整合在一起,组建广东丝源蚕业有限责任公司。各蚕种场再整体改制为由丝源蚕业有限公司控股、蚕种场的经营班子和职工参股的有限责任公司(即集团公司的孙公司)丝源蚕业有限公司持股51-68%。
  (5)破产重组。即将严重资不低债的企业实施破产,再根据企业所在地的实际情况,集团公司和经营者群体投资组建多元化投资主体的有限责任公司,对破产企业实施整体收购或部份收购。采用这种形式的有始兴、乳源茧丝绸有限公司2家。集团公司持股34-51%。
  (6)“建新租旧”租赁经营。即对资不抵债、但有较好的发展前景的企业实行由集团控股或参股重新组建有限责任公司(即建新租旧),新公司承接发展原企业的资源和业务、有偿租赁旧公司的有效资产和经营权。旧公司停止动作,职工按照劣势企业的安置遣散。这种形式主要适用于集团所属托管企业。集团现在已完成这类公司改制工作的有茂名、高州、化州等21家公司。集团公司持股10-51%。
  (7)关闭破产。即企业依照《破产法》的法定程序向所在地人发法院申请破产或企业实施鹪关闭的改制方式。这种形式主要是适用于严重资不低债、基本停止运作和资源枯竭的劣势企业。按照省政府《关于加快省属国有劣势企业退出市场的试点意见》(粤府办[2001]72)精神实施退出市场。
  3、依靠科技进步,促进茧丝绸业发展。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支持,结合我省实际,立项开展茧丝绸科研推广试验示范和丝绸工业技术改造工作。2003年共申报试验示范和技术项目5项,经国家茧丝办批准立项四项。省茧丝办技术改造项目一批。并重点抓国家“九五”重点科技项目,国家茧丝绸发展风险基金发展项目的实施以及雷州、遂溪、廉江蚕业产业化经营试验示范和优质、抗病、易繁的桑、蚕新品种选育品比试验,家蚕微粒子病综合防治、省力化栽桑养蚕技术研究计划调节试验示范和丝绸工业技术改造项目。大力推广“九五”科技成果,使科技成果尽快转化成生产力,重点推广新蚕品种、优质高产抗病桑树品种和小蚕共育、省力化种桑养蚕技术。

  三、 改革取得的成效。
  通过资产重组,产权多元化改制,大大促进了企业的发展。集团公司各企业改革形成的投资主体多元化(国资和发资、经营者及骨干员工持股)的新型公有制,有力地促进了企业生产经营的快速发展。全行业由授权经营前亏损1亿元到去年实现赢利1亿多元;集团公司出口也由改制前1999年出口5.7亿元到2003年的11.5亿元,四年增长1倍;蚕茧产量由1999年的30万担发展到去年的50.5万担,增幅68.33%,涌现一批快速发展的子公司。如中山丝绸进出口集团公司由改制前2000年出口5000万美元到 2003年出口1.6亿美元,增长两倍多;潮州丝绸进出口公司由改制前基本停止运作到年出口2000多万美元;一批货源公司也迅速走出困境。如始兴公司,通过破产重组,生产经营连年大幅增长,桑园面积由改制前的不足3800担到去年的4万担,增长十倍多,企业由亏损破产到连年盈利超过200万元,并被列为广东省农业龙头企业。

  四、 存在问题
  1、部分县(市)丝绸企业“公司+基地+农户”蚕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工作缓慢,个别企业经营亏损。全省除始兴、雷州、徐闻、阳春、德庆、曲江、乳源、连南等县(市)丝绸公司“公司+农户”蚕业产业化方面抓得比较好外,大部份县(市)丝绸货源公司与农户的联结不紧密,工作不落实,服务不到位,一些地区茧贩活动猖獗,蚕茧市场混乱。个别市县丝绸公司不能牢牢把握市场动态,经营灵活性与市场敏锐性不强,造成亏损。
  2、部分市县业务主管部门对国家茧丝绸产业政策认识存在偏差。误认为鲜茧收购已完全放开,同时又缺乏专业的组织机构对鲜茧收购资格单位进行审验,造成部份地区多头经营收购蚕茧。如阳春市2003年新增鲜茧收购资格单位达7家。
  3、尽管市县丝绸企业改制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仍有4户劣势企业未退出市场,大部分退出企业的注销工作仍然艰巨。已改制企业运作普遍不规范,一些“建新租旧”改制企业员工身份未置换,一些企业由于当地没有离退休医保配套政策。未能实现社会化管理。
  4、茧丝价格大起大落。去年上半年茧丝市场持续低迷,鲜茧收购全省平均仅为9.62元/公斤。8月后,茧丝价格持续强劲上升,鲜茧收购价格高达到21元/公斤,创下近年来的新高。茧丝价格大幅波动给蚕桑生产的持续健康发展带来隐患,茧丝经营困难和风险增大。

  五、 建议
  1、各级业务主管部门要加强宏观调控,规范丝绸行业的管理和信息指导,促进茧丝绸行业稳定、协调、健康发展。加强对丝绸出口形势的分析和预测,及时掌握茧丝绸产品产销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要加强对重大问题和带动倾向性、苗头性、普遍性问题的敏感度,加强信息沟通,及时掌握市场动态,正确把握茧丝绸市场产销形势,适时进行调控。
  2、各级业务管理部门要严格贯彻执行国办发44号《关于深化蚕茧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和《茧丝价格和流通管理办法》,依法核发鲜茧收购许可证,对不符合资质申报的经营单位坚决不发鲜茧收购许可证,严格取缔非法收购经营单位,稳定蚕茧收购市场秩序。
  3、严格执行茧丝绸出口最低限价制度。国家主管部门要加强管理,对违反规定的企业,坚决取消其茧、丝、绸出口经营资格,特别是对串证出口企业,一经发现即严厉处罚,取消经营权。
  4、发挥丝绸行业协会功能作用。使行业协会在传达政府意图、维护企业权益、加强行业自律、为政府提供决策依据和建议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把行业准入资格的认定、行业标准的制定以及培训考核年检和发证等职能逐步向丝绸协会移交,在与企业活动有关的茧丝价格、招商、贸易、反倾销的应诉和起诉等方面,赋予行业协会更多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