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丝绸协会副会长、中国丝绸进出口总公司副总经理汤勇在全国蚕茧收烘工作研讨会上的讲话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4-04-07 15:28:00
在全国蚕茧收烘工作研讨会上的讲话
中国丝绸协会副会长
中国丝绸进出口总公司副总经理 汤 勇
各位代表,同志们:
过去的一年,各地从维护“三农”和行业发展大局出发,在继续推进蚕茧流通体制改革,保护蚕农利益,稳定蚕桑生产基础,搞好蚕茧生产和收烘工作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此,我就2003年的蚕茧生产、收烘工作情况和茧丝产销形势等问题做个发言,供大家讨论时参考。
一、蚕茧生产和收烘工作情况
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我国19个省(市、区)共有桑园面积1,140.6万亩,和2002年相比下降1.13%(部份地区调整了2002年的统计数据);发种量为1,474.96万张,减少13.83%(其中:春季减少9.98%,夏秋季减少16.45%);产茧量为480,435.35吨,减少11.92%(其中:春季减少4.34%,夏秋季减少17.92%);收购量为384,347.27吨,减少13.32%(其中:春季减少8.53%,夏秋季减少16.64%);综合均价为669.43元/50公斤,上升24.31%(其中:春季下降4.68%,夏秋季上升50.78%)。
从上述统计数据和各地的具体情况看,2003年的蚕茧生产和收烘工作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桑园面积基本稳定,蚕茧产量下降幅度较大
2003年上半年各地蚕茧生产部门针对茧丝市场供大于求、预期行情较差的不利局面,采取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春茧收购价格低对蚕农积极性不高的不利影响,较好地保护了桑园基础。尽管山东因土地调整,浙江、江苏由于小城镇建设桑园面积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新兴蚕区广西、云南、陕西等省(区)的桑园面积却有不同程度的增加。2003年全国的桑园面积只比2002年下降1.13%,保持了桑园面积的基本稳定。
受蚕茧生产比较效益低、蚕农种桑养蚕积极性不高(桑园失管、蚕种发放困难、弃养、少养)和灾害性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2003年全国的蚕茧产量比2002年下降11.92%。除陕西、云南、山西、河南等个别地区的蚕茧产量与上年基本持平或略有增加外,全国绝大部份地区的蚕茧产量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浙江下降32.07%(占全国总减产量65,061.45吨的46.83%),重庆、山东、广东等蚕茧主产区的减产幅度也都超过了10%。
2.春茧质优价低,秋茧价高质低
在春季发种量下降、市场预期鲜茧价格较低的情况下,各地把提高蚕茧质量提到了重要位置,增加科技投入,加强生产技术辅导,狠抓小蚕共育、大蚕省力化饲养、严格消毒防病及优良簇具推广等措施的落实;加之绝大部分地区春蚕饲养期间的气候比较适宜,桑叶充足,张种产量有所提高,春茧质量较好。但因茧丝行情低迷,全国春茧收购综合均价仅552.01元/50公斤(其中:重庆最低为410.5元/50公斤),比2002年同期下降4.68%。
部份蚕茧主产区受秋季持续高温干旱或连续阴雨、洪涝等灾害性气候的影响,加之鲜茧收购秩序较乱,导致全国的秋茧质量较差。但因粮食、棉花价格大幅上扬(据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监测,全年棉花市场销售价格比2002年高出48.8%),预期全国蚕茧大幅减产,许多客商纷纷大量进货,加之中间环节囤货待沽,使茧丝流通量大幅减少,导致秋茧价格报复性上涨,全国秋茧收购综合均价达831.88元/50公斤(其中:江苏最高为1054.00元/50公斤),比当年春茧收购综合均价高50.7%,比2002年同期高60.29%。
3.仪评情况较差,部份地区的秋茧收购秩序较乱
部份地区蚕茧收购部门因担心春茧经营亏损,使用仪评收茧的程度不高,有压低鲜茧收购价格的情况发生;随着秋季茧丝价格的暴涨,又担心收不到蚕茧、赚不到钱,不用仪评而用手估目测评级计价,有意抬高鲜茧收购价格,扰乱了秋茧的收购秩序。从总体情况看,2003年全国的仪评情况较差,部份地区秋茧的收购秩序较乱。
4.蚕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
近年来,各地普遍加强了对传统蚕桑产业结构改造,强化基础建设,加大科技投入,实现了以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走专业化分工,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路子,推动了产业结构升级。四川、广东、山东等省紧紧抓住这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主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布局,放弃风险承受力较弱的零星、分散产区,集中力量发展优势产区,基本实现了产区的相对集中。
随着丝绸企业改组改制力度的加大,一个以市场价值规律为基础的市场调控体系初步形成,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逐步得到发挥;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因劳动力、土地等资源要素的成本越来越高,蚕桑生产的优势正在逐步弱化(如苏南地区蚕茧生产已基本退出,嘉湖地区的蚕茧产量持续下降),许多优势企业为追求投资收益的最大化,实现资源的最优利用,纷纷到投资环境较好但经济欠发达地区及中西部地区投资建设蚕桑基地,带动了蚕茧产区的转移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二、2003年丝绸出口的基本情况
据海关统计,2003年我国真丝绸全商品出口25.06亿美元,比上年增加9.97%。与2002年相比,除蚕丝类出口额略有下降外蚕丝织物类、蚕丝制成品类商品的出口额增长都在10%以上。其中:蚕丝类出口28,240吨、4.19亿美元,同比出口量增加6.52%、出口额减少1.97%;蚕丝织物类出口4.13亿美元,同比增加18.17% ;蚕丝制成品出口16.74亿美元,同比增加11.45%。
(一) 从商品结构看,2003年丝绸出口有以下几个特点:
1.出口增长主要靠丝织物及制成品出口增长的拉动。据匡算,2003年全年丝绸全商品出口折丝量(冲抵进口折丝量后,下同)71,029吨,比上年增加6,760吨,同比增长10.52%。其中:丝类出口23,010吨,同比减少0.13%;绸缎出口折丝量约12,875吨,同比增加3,103吨,增长31.75%;服装和制成品出口折丝量约35,143吨,同比增加3,952吨,增长12.67%。
2.生丝、厂丝、土丝、双宫丝等传统的丝类出口商品的出口量、出口金额及平均单价全面下降,其中厂丝和土丝的出口降幅达30%以上;其它丝类的出口增幅较大,其中:其他生丝、其他桑蚕丝、柞丝的出口量分别增长30.71%、20.46%、28.82%,而出口平均价格却低于上年同期;绸丝纱线的出口一枝独秀,量增价涨。
3.蚕丝机织物及制成品出口额和出口量均有不同程度增加。蚕丝机织物出口折丝(未冲减进口)15,786.94吨,较2002年增长26.78%;除坯绸、绢织物及丝绢织物出口量下降外,其它品种的出口量、出口额均有增长。其中:桑蚕丝机织坯绸出口15,727万米,同比增长27.27%;其他桑蚕丝机织物出口2,745万米,同比增长46.32%。出口价格从第四季度开始逐月走高,与丝绸全商品出口价格走势相同。
蚕丝制成品出口量和出口额除2月为负增长外,呈全面增长态势。全年累计出口蚕丝服装16,775万件套、14.09亿美元,同比数量增加11.15%、金额增加9.89%;其中套头衫(含开襟衫、背心及类似品)出口占丝绸服装出口的42.90%;在丝绸服装出口中女式裙子、T恤衫、男衬衫、男睡衣、领带全年都保持了较大增幅。
(二)对丝绸主销市场的出口都有增长。其中:蚕丝类的出口除对日本在数量和金额上都有较大增长外,其余市场出口数量勉强保持、出口金额却有不同程度下降;绸缎对印度、意大利、新加坡的出口有较大增幅;服装出口除对日本出口量未增长外,其余主销市场均有不同程度增长。
1.美国仍是我国丝绸全商品、服装及制成品出口的第一大市场,印染绸出口的第二大市场。2003年对美出口占我国丝绸出口总额的18%左右,其中对其丝绸服装出口分别占我丝绸服装出口量和出口额的60.86%和63.26%,同比数量增长8.73%、金额增长9.47%;丝绸制成品中除地毯出口增幅不大外,其余均有大幅增长。对美印染绸出口同比增长46.05%。
2.印度是我蚕丝类和坯绸出口的第一大市场。2003年对其出口蚕丝类10,893吨(占我丝类出口总量的39.10%),同比增长2.36%,其中:长纤维出口(占我国生丝出口总量的48.55%)同比减少6.19%,主要是厂丝和双宫丝下降的幅度较大,而其它桑蚕丝和柞蚕丝有较大幅度增长。短纤维对印度出口(占我国出口总量的58.42%)有较大幅度增长,同比增长55.6%,其中绢纺纱线(主要是细丝纱线)增长65.41%。对印度绸缎出口在2002年巨大增幅的基础上又增长89.19%(其中坯绸增长78.19%),出口量是2001年我对印度出口坯绸的7倍多(印度因丝绸服装加工业的迅猛发展,对丝绸面料的需求大幅度增加)。
3.香港是我丝绸全商品出口的第二大市场。2003年对其出口同比增长17.8%(真丝绸商品的出口逐渐萎缩),其中蚕丝类、坯绸出口同比下降,印染绸出口增长29.31%,丝绸制成品出口增长18%。
4.日本是我国蚕丝类和服装出口的第二大市场。2003年对其出口丝类4,230吨(占我蚕丝类出口总量的15.18%),同比增加16.08%;其中桑蚕丝出口(主要是其它桑蚕丝)同比增长2.65%,丝纱线出口增长22.96%;绢纺纱线出口增长17.82%。绸缎出口增长19.37%,丝绸服装出口减少0.31%。
5.对意大利的蚕丝类出口长纤维减少19.8%、短纤维增长61.36%;对其绸缎出口同比增长29.6%(其中坯绸出口增长23.57%);丝绸服装出口同比增长35.08%(针织服装增长较大)。 2003年对德国蚕丝类出口增长1.86%;绸缎出口增长54.97%(其中真丝绸缎出口仅增长11.59%);丝绸服装出口增长5.28%。
6.对韩出口全面萎缩,但出口价格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蚕丝类出口同比减少9.06%,除捻丝和绢纺纱线有较大增幅外,其余均呈现较大减幅。真丝绸出口同比减少约4%;服装出口量减少39.22%。
7.对伊朗和阿拉伯酋长国的出口呈现较大增幅,其中对伊朗出口蚕丝类产品出现较大增幅,对阿拉伯酋长国的真丝绸缎出口和服装的出口增幅也不小。
另外,在亚太地区对越南、孟加拉、泰国、新加坡的丝类出口也有较大增长,坯绸出口对新加坡、巴基斯坦的增幅也不小。
三、2003年的茧丝供求基本平衡
根据2003年的蚕茧产量和丝绸出口情况,以及2002年过剩的茧丝量匡算,去年上半年丝(长短纤维,下同)的供应量约4.79万吨,下半年约4.94万吨,全年蚕丝供应量共计约9.73万吨。上半年内外销需丝约4.41万吨,下半年需丝量约5.06万吨,全年需丝量共约9.47万吨。
根据以上匡算,去年上半年茧丝供求形势仍是供大于求。茧丝价格持续低迷,年初的茧丝过剩量较大,生产企业对茧丝价格走势的看法较为悲观;同时受“非典”影响,国内市场交易不活跃,区域流动性差,企业生产速度放缓;出口产品遭受病疫检验,订单减少,出口渠道受阻(据报道,到去年5月至少有5%的欧盟订单从中国流向印度),再加上印度对我采取厂丝反倾销措施,导致5-6月我丝绸出口增速、出口单价逐月降低,上半年供大于求的局面没有大的改变。
非典疫情结束后,随着世界经济增长的升温,出口订单不断增加,许多企业为缓解库存压力,抢占市场份额,纷纷大量出货, 8月至10月的丝绸产品出口高速增长(8 月份当月的丝绸出口折丝量较上年同期增长35.62%)。随着国内市场库存压力的逐渐释放,同时受国内农产品涨价,特别是棉花价格的急剧攀升(据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监测, 9月下旬棉花标准级收购价格较2002年同期上涨40.6%,全年棉花市场销售均价上涨48.8%)和蚕茧减产预期及印度近几年连续干旱的影响,茧丝价格迅速飙升。由于价格上升过快,客商开始观望,推迟进货,订单一时减少,再加上茧丝绸上下游产品间价格暂时倒挂,国内生产企业因担心亏损而放慢生产速度,导致年底前最后两个月出口增长速度放缓(11、12月丝绸商品当月出口折丝量为负增长)。
综上所述,尽管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或制约,2003年总的出口形势仍是全面好转,前年过剩到去年的1万多吨丝已全部消化,产销趋于基本平衡。
四、今年的茧丝产销形势
根据目前的情况分析,今年的蚕茧产量将有一定幅度的增加,丝绸出口要保持去年的增长幅度难度较大,茧丝价格将趋于基本合理。
1.今年的蚕茧产量将有一定幅度的增加。茧丝价格低迷、种桑养蚕比较效益低、农户投入减少、桑园失管、发种减少、蚕农弃养以及自然灾害是2003年蚕茧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但蚕桑生产的基础和桑园面积并没有多大变化。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市场行情、产销形势已经发生逆转;同时受今年中央1号文件的鼓舞,各地会相应增加对农业的投入,蚕农种桑养蚕的积极性将会有所提高。中西部及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中西部的一些老蚕区,在国家西部开发和退耕还林政策的支持下,受去年秋季过高茧价的刺激,发展可能更快些;东部地区尽管在某些主产地因城市化建设桑园面积有一定减少,但其集约化、规模化程度较高,生产水平、蚕茧质量也较高,今年的蚕茧产量也可能有一定量的增长;两广地区因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速生桑园可当年投产,在市场行情和气候条件较好的情况下还可能增加饲养造数,估计今年的蚕茧产量将会有一定幅度的增长。
2.今年的丝绸出口要保持去年的增长幅度难度较大。
(1)世界经济全面复苏将带动丝绸出口的增长。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2004年世界经济将增长4.1%,世界贸易量增长速度将由2003年的2.9%上升到5.5%。2004年世界经济的进一步复苏将有利于我国丝绸出口的增加。
(2)出口基数较大将制约我国今年丝绸出口数量的增加。近两三年来,我国的丝绸出口数量逐年增加(2003年的出口折丝量已达到7.10万吨,比2002年增加10.52%),随着基数的增大,继续增长的难度加大。
(3)随着出口配额取消的日趋临近,国际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区域经贸合作步伐加快,欧美等发达国家对我国出口产品的技术性壁垒也越来越多,以及出口退税政策调整、能源价格上涨等都会对我国今年的丝绸出口产生不利影响。
3.国内茧丝价格将趋于基本合理,丝绸出口价格稳步回升。
去年受不实蚕茧减产预期和客商集中进货的影响,加之中间环节囤货待沽推波助澜,造成短期供应紧张的假象,导致茧丝价格虚高,随着国内蚕茧生产情况的明朗化,自去年10月下旬以来, 茧丝市场价格经过多空双方的多轮剧烈振荡,目前茧丝价位已能基本体现供求情况,属历史正常价格水平。今年(特别是春茧)如无大面积的自然灾害或人为过分炒作,茧丝价格走势将趋于基本合理。
从去年11月、12月和今年1 月丝绸出口情况看,与上年同期相比,当月丝绸出口额增幅大于出口量的增长,丝绸出口价格有稳步回升的趋势。
综合考虑上述众多因素的影响,估计我国今年的丝绸出口仍会在去年的基础上有所增长,但增长幅度不大;若不出现大范围的严重的灾害性气候,今年的蚕茧产量将会有较大幅度的增加,茧丝供求可能将基本平衡略为偏紧,国内的茧丝价格将基本趋于合理,丝绸出口价格可望有所回升。
由于我国丝绸行业的宏观调控体系尚待进一步完善,受丝绸行业开放程度加大、丝绸经营主体增加以及印度市场不确定性等因素的影响,国内茧丝价格的波动可能会比较频繁,今年仍不排除国内的茧丝价格出现期间性背离其供求关系的可能,建议大家予以密切关注,正确把握。
各位代表,同志们,虽然供大于求的茧丝产销形势在去年已发生逆转,行业的发展趋势较好,但去年下半年茧丝价格跌宕起伏、剧烈震荡以及秋茧收购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反思。希望大家在讨论中积极发言,充分阐述自己的观点,为做好今年的蚕茧生产和收购工作,为促进丝绸行业的健康发展出谋划策。
谢谢大家!
2004年3月25日
中国丝绸协会副会长
中国丝绸进出口总公司副总经理 汤 勇
各位代表,同志们:
过去的一年,各地从维护“三农”和行业发展大局出发,在继续推进蚕茧流通体制改革,保护蚕农利益,稳定蚕桑生产基础,搞好蚕茧生产和收烘工作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此,我就2003年的蚕茧生产、收烘工作情况和茧丝产销形势等问题做个发言,供大家讨论时参考。
一、蚕茧生产和收烘工作情况
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我国19个省(市、区)共有桑园面积1,140.6万亩,和2002年相比下降1.13%(部份地区调整了2002年的统计数据);发种量为1,474.96万张,减少13.83%(其中:春季减少9.98%,夏秋季减少16.45%);产茧量为480,435.35吨,减少11.92%(其中:春季减少4.34%,夏秋季减少17.92%);收购量为384,347.27吨,减少13.32%(其中:春季减少8.53%,夏秋季减少16.64%);综合均价为669.43元/50公斤,上升24.31%(其中:春季下降4.68%,夏秋季上升50.78%)。
从上述统计数据和各地的具体情况看,2003年的蚕茧生产和收烘工作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桑园面积基本稳定,蚕茧产量下降幅度较大
2003年上半年各地蚕茧生产部门针对茧丝市场供大于求、预期行情较差的不利局面,采取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春茧收购价格低对蚕农积极性不高的不利影响,较好地保护了桑园基础。尽管山东因土地调整,浙江、江苏由于小城镇建设桑园面积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新兴蚕区广西、云南、陕西等省(区)的桑园面积却有不同程度的增加。2003年全国的桑园面积只比2002年下降1.13%,保持了桑园面积的基本稳定。
受蚕茧生产比较效益低、蚕农种桑养蚕积极性不高(桑园失管、蚕种发放困难、弃养、少养)和灾害性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2003年全国的蚕茧产量比2002年下降11.92%。除陕西、云南、山西、河南等个别地区的蚕茧产量与上年基本持平或略有增加外,全国绝大部份地区的蚕茧产量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浙江下降32.07%(占全国总减产量65,061.45吨的46.83%),重庆、山东、广东等蚕茧主产区的减产幅度也都超过了10%。
2.春茧质优价低,秋茧价高质低
在春季发种量下降、市场预期鲜茧价格较低的情况下,各地把提高蚕茧质量提到了重要位置,增加科技投入,加强生产技术辅导,狠抓小蚕共育、大蚕省力化饲养、严格消毒防病及优良簇具推广等措施的落实;加之绝大部分地区春蚕饲养期间的气候比较适宜,桑叶充足,张种产量有所提高,春茧质量较好。但因茧丝行情低迷,全国春茧收购综合均价仅552.01元/50公斤(其中:重庆最低为410.5元/50公斤),比2002年同期下降4.68%。
部份蚕茧主产区受秋季持续高温干旱或连续阴雨、洪涝等灾害性气候的影响,加之鲜茧收购秩序较乱,导致全国的秋茧质量较差。但因粮食、棉花价格大幅上扬(据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监测,全年棉花市场销售价格比2002年高出48.8%),预期全国蚕茧大幅减产,许多客商纷纷大量进货,加之中间环节囤货待沽,使茧丝流通量大幅减少,导致秋茧价格报复性上涨,全国秋茧收购综合均价达831.88元/50公斤(其中:江苏最高为1054.00元/50公斤),比当年春茧收购综合均价高50.7%,比2002年同期高60.29%。
3.仪评情况较差,部份地区的秋茧收购秩序较乱
部份地区蚕茧收购部门因担心春茧经营亏损,使用仪评收茧的程度不高,有压低鲜茧收购价格的情况发生;随着秋季茧丝价格的暴涨,又担心收不到蚕茧、赚不到钱,不用仪评而用手估目测评级计价,有意抬高鲜茧收购价格,扰乱了秋茧的收购秩序。从总体情况看,2003年全国的仪评情况较差,部份地区秋茧的收购秩序较乱。
4.蚕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
近年来,各地普遍加强了对传统蚕桑产业结构改造,强化基础建设,加大科技投入,实现了以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走专业化分工,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路子,推动了产业结构升级。四川、广东、山东等省紧紧抓住这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主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布局,放弃风险承受力较弱的零星、分散产区,集中力量发展优势产区,基本实现了产区的相对集中。
随着丝绸企业改组改制力度的加大,一个以市场价值规律为基础的市场调控体系初步形成,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逐步得到发挥;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因劳动力、土地等资源要素的成本越来越高,蚕桑生产的优势正在逐步弱化(如苏南地区蚕茧生产已基本退出,嘉湖地区的蚕茧产量持续下降),许多优势企业为追求投资收益的最大化,实现资源的最优利用,纷纷到投资环境较好但经济欠发达地区及中西部地区投资建设蚕桑基地,带动了蚕茧产区的转移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二、2003年丝绸出口的基本情况
据海关统计,2003年我国真丝绸全商品出口25.06亿美元,比上年增加9.97%。与2002年相比,除蚕丝类出口额略有下降外蚕丝织物类、蚕丝制成品类商品的出口额增长都在10%以上。其中:蚕丝类出口28,240吨、4.19亿美元,同比出口量增加6.52%、出口额减少1.97%;蚕丝织物类出口4.13亿美元,同比增加18.17% ;蚕丝制成品出口16.74亿美元,同比增加11.45%。
(一) 从商品结构看,2003年丝绸出口有以下几个特点:
1.出口增长主要靠丝织物及制成品出口增长的拉动。据匡算,2003年全年丝绸全商品出口折丝量(冲抵进口折丝量后,下同)71,029吨,比上年增加6,760吨,同比增长10.52%。其中:丝类出口23,010吨,同比减少0.13%;绸缎出口折丝量约12,875吨,同比增加3,103吨,增长31.75%;服装和制成品出口折丝量约35,143吨,同比增加3,952吨,增长12.67%。
2.生丝、厂丝、土丝、双宫丝等传统的丝类出口商品的出口量、出口金额及平均单价全面下降,其中厂丝和土丝的出口降幅达30%以上;其它丝类的出口增幅较大,其中:其他生丝、其他桑蚕丝、柞丝的出口量分别增长30.71%、20.46%、28.82%,而出口平均价格却低于上年同期;绸丝纱线的出口一枝独秀,量增价涨。
3.蚕丝机织物及制成品出口额和出口量均有不同程度增加。蚕丝机织物出口折丝(未冲减进口)15,786.94吨,较2002年增长26.78%;除坯绸、绢织物及丝绢织物出口量下降外,其它品种的出口量、出口额均有增长。其中:桑蚕丝机织坯绸出口15,727万米,同比增长27.27%;其他桑蚕丝机织物出口2,745万米,同比增长46.32%。出口价格从第四季度开始逐月走高,与丝绸全商品出口价格走势相同。
蚕丝制成品出口量和出口额除2月为负增长外,呈全面增长态势。全年累计出口蚕丝服装16,775万件套、14.09亿美元,同比数量增加11.15%、金额增加9.89%;其中套头衫(含开襟衫、背心及类似品)出口占丝绸服装出口的42.90%;在丝绸服装出口中女式裙子、T恤衫、男衬衫、男睡衣、领带全年都保持了较大增幅。
(二)对丝绸主销市场的出口都有增长。其中:蚕丝类的出口除对日本在数量和金额上都有较大增长外,其余市场出口数量勉强保持、出口金额却有不同程度下降;绸缎对印度、意大利、新加坡的出口有较大增幅;服装出口除对日本出口量未增长外,其余主销市场均有不同程度增长。
1.美国仍是我国丝绸全商品、服装及制成品出口的第一大市场,印染绸出口的第二大市场。2003年对美出口占我国丝绸出口总额的18%左右,其中对其丝绸服装出口分别占我丝绸服装出口量和出口额的60.86%和63.26%,同比数量增长8.73%、金额增长9.47%;丝绸制成品中除地毯出口增幅不大外,其余均有大幅增长。对美印染绸出口同比增长46.05%。
2.印度是我蚕丝类和坯绸出口的第一大市场。2003年对其出口蚕丝类10,893吨(占我丝类出口总量的39.10%),同比增长2.36%,其中:长纤维出口(占我国生丝出口总量的48.55%)同比减少6.19%,主要是厂丝和双宫丝下降的幅度较大,而其它桑蚕丝和柞蚕丝有较大幅度增长。短纤维对印度出口(占我国出口总量的58.42%)有较大幅度增长,同比增长55.6%,其中绢纺纱线(主要是细丝纱线)增长65.41%。对印度绸缎出口在2002年巨大增幅的基础上又增长89.19%(其中坯绸增长78.19%),出口量是2001年我对印度出口坯绸的7倍多(印度因丝绸服装加工业的迅猛发展,对丝绸面料的需求大幅度增加)。
3.香港是我丝绸全商品出口的第二大市场。2003年对其出口同比增长17.8%(真丝绸商品的出口逐渐萎缩),其中蚕丝类、坯绸出口同比下降,印染绸出口增长29.31%,丝绸制成品出口增长18%。
4.日本是我国蚕丝类和服装出口的第二大市场。2003年对其出口丝类4,230吨(占我蚕丝类出口总量的15.18%),同比增加16.08%;其中桑蚕丝出口(主要是其它桑蚕丝)同比增长2.65%,丝纱线出口增长22.96%;绢纺纱线出口增长17.82%。绸缎出口增长19.37%,丝绸服装出口减少0.31%。
5.对意大利的蚕丝类出口长纤维减少19.8%、短纤维增长61.36%;对其绸缎出口同比增长29.6%(其中坯绸出口增长23.57%);丝绸服装出口同比增长35.08%(针织服装增长较大)。 2003年对德国蚕丝类出口增长1.86%;绸缎出口增长54.97%(其中真丝绸缎出口仅增长11.59%);丝绸服装出口增长5.28%。
6.对韩出口全面萎缩,但出口价格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蚕丝类出口同比减少9.06%,除捻丝和绢纺纱线有较大增幅外,其余均呈现较大减幅。真丝绸出口同比减少约4%;服装出口量减少39.22%。
7.对伊朗和阿拉伯酋长国的出口呈现较大增幅,其中对伊朗出口蚕丝类产品出现较大增幅,对阿拉伯酋长国的真丝绸缎出口和服装的出口增幅也不小。
另外,在亚太地区对越南、孟加拉、泰国、新加坡的丝类出口也有较大增长,坯绸出口对新加坡、巴基斯坦的增幅也不小。
三、2003年的茧丝供求基本平衡
根据2003年的蚕茧产量和丝绸出口情况,以及2002年过剩的茧丝量匡算,去年上半年丝(长短纤维,下同)的供应量约4.79万吨,下半年约4.94万吨,全年蚕丝供应量共计约9.73万吨。上半年内外销需丝约4.41万吨,下半年需丝量约5.06万吨,全年需丝量共约9.47万吨。
根据以上匡算,去年上半年茧丝供求形势仍是供大于求。茧丝价格持续低迷,年初的茧丝过剩量较大,生产企业对茧丝价格走势的看法较为悲观;同时受“非典”影响,国内市场交易不活跃,区域流动性差,企业生产速度放缓;出口产品遭受病疫检验,订单减少,出口渠道受阻(据报道,到去年5月至少有5%的欧盟订单从中国流向印度),再加上印度对我采取厂丝反倾销措施,导致5-6月我丝绸出口增速、出口单价逐月降低,上半年供大于求的局面没有大的改变。
非典疫情结束后,随着世界经济增长的升温,出口订单不断增加,许多企业为缓解库存压力,抢占市场份额,纷纷大量出货, 8月至10月的丝绸产品出口高速增长(8 月份当月的丝绸出口折丝量较上年同期增长35.62%)。随着国内市场库存压力的逐渐释放,同时受国内农产品涨价,特别是棉花价格的急剧攀升(据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监测, 9月下旬棉花标准级收购价格较2002年同期上涨40.6%,全年棉花市场销售均价上涨48.8%)和蚕茧减产预期及印度近几年连续干旱的影响,茧丝价格迅速飙升。由于价格上升过快,客商开始观望,推迟进货,订单一时减少,再加上茧丝绸上下游产品间价格暂时倒挂,国内生产企业因担心亏损而放慢生产速度,导致年底前最后两个月出口增长速度放缓(11、12月丝绸商品当月出口折丝量为负增长)。
综上所述,尽管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或制约,2003年总的出口形势仍是全面好转,前年过剩到去年的1万多吨丝已全部消化,产销趋于基本平衡。
四、今年的茧丝产销形势
根据目前的情况分析,今年的蚕茧产量将有一定幅度的增加,丝绸出口要保持去年的增长幅度难度较大,茧丝价格将趋于基本合理。
1.今年的蚕茧产量将有一定幅度的增加。茧丝价格低迷、种桑养蚕比较效益低、农户投入减少、桑园失管、发种减少、蚕农弃养以及自然灾害是2003年蚕茧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但蚕桑生产的基础和桑园面积并没有多大变化。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市场行情、产销形势已经发生逆转;同时受今年中央1号文件的鼓舞,各地会相应增加对农业的投入,蚕农种桑养蚕的积极性将会有所提高。中西部及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中西部的一些老蚕区,在国家西部开发和退耕还林政策的支持下,受去年秋季过高茧价的刺激,发展可能更快些;东部地区尽管在某些主产地因城市化建设桑园面积有一定减少,但其集约化、规模化程度较高,生产水平、蚕茧质量也较高,今年的蚕茧产量也可能有一定量的增长;两广地区因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速生桑园可当年投产,在市场行情和气候条件较好的情况下还可能增加饲养造数,估计今年的蚕茧产量将会有一定幅度的增长。
2.今年的丝绸出口要保持去年的增长幅度难度较大。
(1)世界经济全面复苏将带动丝绸出口的增长。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2004年世界经济将增长4.1%,世界贸易量增长速度将由2003年的2.9%上升到5.5%。2004年世界经济的进一步复苏将有利于我国丝绸出口的增加。
(2)出口基数较大将制约我国今年丝绸出口数量的增加。近两三年来,我国的丝绸出口数量逐年增加(2003年的出口折丝量已达到7.10万吨,比2002年增加10.52%),随着基数的增大,继续增长的难度加大。
(3)随着出口配额取消的日趋临近,国际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区域经贸合作步伐加快,欧美等发达国家对我国出口产品的技术性壁垒也越来越多,以及出口退税政策调整、能源价格上涨等都会对我国今年的丝绸出口产生不利影响。
3.国内茧丝价格将趋于基本合理,丝绸出口价格稳步回升。
去年受不实蚕茧减产预期和客商集中进货的影响,加之中间环节囤货待沽推波助澜,造成短期供应紧张的假象,导致茧丝价格虚高,随着国内蚕茧生产情况的明朗化,自去年10月下旬以来, 茧丝市场价格经过多空双方的多轮剧烈振荡,目前茧丝价位已能基本体现供求情况,属历史正常价格水平。今年(特别是春茧)如无大面积的自然灾害或人为过分炒作,茧丝价格走势将趋于基本合理。
从去年11月、12月和今年1 月丝绸出口情况看,与上年同期相比,当月丝绸出口额增幅大于出口量的增长,丝绸出口价格有稳步回升的趋势。
综合考虑上述众多因素的影响,估计我国今年的丝绸出口仍会在去年的基础上有所增长,但增长幅度不大;若不出现大范围的严重的灾害性气候,今年的蚕茧产量将会有较大幅度的增加,茧丝供求可能将基本平衡略为偏紧,国内的茧丝价格将基本趋于合理,丝绸出口价格可望有所回升。
由于我国丝绸行业的宏观调控体系尚待进一步完善,受丝绸行业开放程度加大、丝绸经营主体增加以及印度市场不确定性等因素的影响,国内茧丝价格的波动可能会比较频繁,今年仍不排除国内的茧丝价格出现期间性背离其供求关系的可能,建议大家予以密切关注,正确把握。
各位代表,同志们,虽然供大于求的茧丝产销形势在去年已发生逆转,行业的发展趋势较好,但去年下半年茧丝价格跌宕起伏、剧烈震荡以及秋茧收购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反思。希望大家在讨论中积极发言,充分阐述自己的观点,为做好今年的蚕茧生产和收购工作,为促进丝绸行业的健康发展出谋划策。
谢谢大家!
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