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English
总部客服电话 : 13506730168 0573-82111407 广西办事处 : 13567378882 湖州办事处 : 13957350021 茧丝公检信息查询
嫘祖若在也伤神-四川省绵阳市蚕桑产业发展情况调查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5-09-23 08:34:00


  绵阳是“蚕母娘娘”嫘祖的故乡,四川优质蚕茧主产区之一。茧丝绸产品的产量、质量多年位居全省榜首,一直是发展县域经济、农民增收致富、企业出口创汇的传统优势产业。不过当丝绸行业刚刚复苏,迎来又一轮大好发展机遇的时候,蚕丝产业却危机四伏。业内人“救救蚕桑产业”的呼声日益强烈。绵阳蚕丝产业到底怎么了?记者进行了调查。

  优势产业陷入泥潭

  绵阳是优质蚕茧的优势产区。

  桑树是耐旱作物,在三台、盐亭、梓潼、游仙等十年九旱丘陵区,是农业结构调整的首选作物。在江油、平武、北川、安县等沿山冷凉地区,桑叶产量高、质量好,是优质蚕茧产区。绵阳之所以成为优势产区,是千百年来生态资源自然选择的结果,嫘祖的故里也证明了这一点。

  由于蚕丝产业在绵阳经济适宜、产业功能独特(蚕茧产品商品率高达100%,无论行情怎么低迷,无论产品质量多么低劣,几十年来从未出现蚕茧卖不掉的状况)、现实基础雄厚、潜在优势明显。辉煌时期,全市蚕丝产业一年为蚕农创收3.2亿元,工业总产值10亿元,实现税利6900万元。在三台、盐亭、梓潼等地,蚕茧丝绸创造的税收几乎占当地财政收入的半壁江山。即使在蚕丝行业最低迷的2002年,全市丝绸企业亏损面达90%以上的情况下,蚕农茧款收入仍达1.3亿元,工业总产值2.8亿元,解决就业人口2万多人,上缴税金5289万元;蚕丝业对促进农业商品化、工业反哺农业、促进工业化和县域经济有其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1998年以后,全行业经历了一次大洗牌,丝绸企业通过改革找到了新的出路,改变了原来政企不分的模式,走上了民营之路。资产重组取得成效,资本结构得到优化,优势企业正在逐步进入茧丝行业。贸工农一体化初具规模,蚕丝产业在为农民增收和发展县域经济中处于骨干地位。多年来,蚕茧基地规模、产品数量在四川及全国占据重要位置。绵阳蚕桑产业从蚕种质量监督检验、蚕种生产供应、蚕桑基地规模、科技推广水平以及所拥有的一批茧丝龙头企业,前几年在全省具有优势,在全国也有一定地位。

  但奇怪的是,尽管有诸多优势“扎起”,绵阳蚕丝产业如今的发展状况却非常尴尬。据统计,2004年桑园面积32万亩,比1995年的98.5万亩下降208%;发蚕种43.7万张,比1992年的106万张下降142%;产茧26.6万担,比1993年的53.8万担下降102%;茧款收入1.9亿元,比1993年3.2亿元下降68%。近几年绵阳还出现了“蚕种多,蚕茧少”现象,蚕种生产能力过剩达80万张之巨。由于产业大幅度萎缩,蚕茧数量远远不能满足缫丝需求,绵阳每年需从外面调入干茧2800吨。业内人预测,如果绵阳蚕茧生产基地再不发展,3-5年后不少企业因为缺乏原料将无法生存,财政税收也相应会大幅减少。

  蚕茧大战伤筋动骨

  市蚕业管理站的一份报告指出,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是蚕丝产业发展最快、形势最好的鼎盛时期,但由于宏观管理失控,各地盲目发展蚕桑,大量兴建小丝厂。盲目过度的发展,造成原料紧缺,于是爆发了争抢蚕茧原料的“蚕茧大战”,而且一直持续至今。

  报告指出,蚕茧大战实际上是蚕茧收购企业之间、蚕茧收购企业与蚕农之间、蚕茧收购企业与蚕种公司(场)等之间的多方博弈。蚕茧大战实质是一场价格博弈大战,对博弈参与方都是毁灭性的恶性竞争。蚕茧收购中的博弈实质是价格战博弈。最初,受益方是蚕农,损失方是收购方。然而,蚕农却并未真正受益和长期受益。蚕茧收购价格战主要是投入资金建设蚕茧基地的收购茧丝企业和没有建设蚕茧基地收购企业之间的价格竞争。企业为了多收购蚕茧而抬价,由此引起超核定收购范围收购鲜茧。

  报告还指出,非法收购鲜茧的企业多数是规模较小的企业,这些企业持未投入资金建设基地、偷漏税收、不对企业职工进行保险等竞争“优势”,有“本钱”擅自抬高收购价格扰乱市场。最终,合法企业也不甘心,也提高价格,导致非、合法企业的利润下降,最终形成两败俱伤,两种企业的生存状况都不好。特别是合法收购企业,尽管投入基地建设、合法纳税、职工福利保险等成本较高,但为了收购到自己基地农民的蚕茧,与非法入侵者竞争,不得不提高收购价格,导致企业效益降低甚至亏损。最后,合法企业面对企业亏损,为寻求利益最大化,不得不被迫“出此下策”:行情好时不会给出高价,不好时会不顾蚕农利益,还要在蚕种、蚕药等环节获取利益,对基地技术推广等更无从谈起,与蚕农进行一次性博弈。最后,蚕农对公司失去信任,对行情信息不了解,按照利益最大化原则选择了收购价高者。

  蚕茧大战博弈的最后结果是,桑树面积下降,蚕茧质量和总量下降,蚕农收入下降,蚕种场亏损,合法收茧公司亏损,缫丝企业亏损,最后整个行业严重受损。市蚕业管理站人士推测,行业管理混乱,企业、蚕种、蚕农等之间的非合作博弈,造成了蚕丝产业的混乱。如果再这样下去,不出几年,绵阳蚕丝业必将被淘汰出局。

  五种缺位酿出苦酒

  据介绍,造成绵阳蚕丝产业今天的尴尬状况,与管理服务、行业组织、制度政策、理论观念、科学技术的五个缺位有很大关系。

  绵阳蚕业管理服务缺位主要体现在:多头管理分散、低效,最终造成政府部门管理弱化,该管的没有管住,不该管的管过头,行情好时争着管,行情不好没人管的体制性障碍。基地建设缺乏合理规划布局,集中程度低、政府没有对企业基地建设进行目标考核和选择淘汰以及政府、企业、专业合作组织技术服务缺失导致蚕桑基地缺乏管理。

  同时,当前绵阳蚕丝行业企业各自为政,企业面对政府存在行业组织缺位,企业与企业之间也存在行业自律的组织缺位,蚕种企业面对茧丝经营公司处于弱势地位而存在组织缺位,蚕农面对公司组织缺位,导致产业博弈各方不平等,不能形成共同遵守规则和在对抗中发展提高的良性发展机制,非公平竞争是产业萎缩的内在组织原因。

  据了解,在蚕丝产业中涉及政府行政许可的有蚕种生产许可证、蚕种经营许可证、蚕药生产许可证、鲜茧收购许可证、缫丝生产许可证等。许可证制度,对规范产业秩序意义重大。然而,由于这些许可证分属不同部门管理,许可程序不规范?熏管理中政府的管理资源被个人化,变政府“行政许可”为“人情许可”,企业苦不堪言,最后导致产业秩序混乱。

  一些未经许可和部分有许可证的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时,变着法子偷漏税收,不缴纳职工保险等等,出现了违规企业赢利,遵纪守法企业亏损,产业发展环境不公平。同时,蚕种管理制度落后,龙头企业垄断基地,一些地方政府狭隘的保护企业行为,扶持产业发展效果欠佳等现象也是原因之一。企业未与蚕农建立稳定的利益合作关系,低价收购蚕茧,甚至乱设关卡不准农民外卖蚕茧,执法部门不仅不予以制止,而且还帮助企业围追堵截,严重损害蚕农利益,导致养蚕效益低,极大地伤害了农民养蚕积极性。

  业内人士也指出,桑蚕品种研发推广落后,技术落后制约蚕业生产,生态蚕业综合开发水平低,加工企业设备差、工艺技术落后等科学技术缺位的现象也成为制约蚕丝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恢复元气须下猛药

  业内人士指出,蚕丝产业秩序混乱,首先乱在行政管理。绵阳体制改革相当部分机构是按照与省上管理对口原则进行的,而并不是按照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革的。从植桑到丝绸的一系列生产活动,构成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因为各个环节是互相依存的亲密关系,不论哪个环节不能及时衔接或自求其利,都会影响整个产业。要让蚕丝产业发展,首先必须理顺行政管理体制。

  蚕丝产业秩序混乱,主要还是乱在行业自己。如果组建产业行业协会,丝绸行业存在很多政府管不了、管不好的事情,可以由行业协会来解决。行业协会的建立,既是对政府宏观管理的补充,又可以制约政府部门、人员乱作为。同时,行业协会还可以通过加强对行业科技推广、技术改造及公益事业的扶持,引导企业进入茧丝期货市场规避市场风险,提高行业整体生产水平,将产业做大做强。

  蚕丝产业秩序混乱,源于竞争环境不公平。必须加强执法。蚕种生产、蚕种供应、蚕茧收购、生丝加工等许可证的办理,应严格按照程序审批,对无证和不符合条件进行生产经营者要予以取缔。对合法生产经营企业,执行统一的税率标准,坚决打击偷漏税收,严格执行统一的职工福利等政策,创造产业发展的公平竞争环境。为防止“不栽树只摘桃”,保护企业建设基地投入的合法收益,对不建基地收购蚕茧和超核定范围收购鲜茧的行为,要予以严厉打击,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同时,还要改革蚕种管理体制,革除垄断基地现象。

  业内人士认为,总之,通过制度改革、机制创新,把蚕业生产中“以利己为目的”的恶性竞争关系,调整为以“利他利己为目的”的对抗与合作关系,才能解放和发展蚕丝产业生产力,才能让嫘祖故乡的蚕丝产业发展壮大。否则,后果难以设想。

  信息来源:绵阳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