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English
总部客服电话 : 13506730168 0573-82111407 广西办事处 : 13567378882 湖州办事处 : 13957350021 茧丝公检信息查询
“东桑西移”服务体系“短板”现状亟待转变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6-11-10 08:47:00
记者日前在浙江、江苏、陕西、甘肃、宁夏和新疆等省区调研时发现,近年来,中西部广大地区利用“东桑西移”带来的机遇,大力发展桑蚕业,提升产业档次,助农增收。然而,由于西部桑蚕产业基础服务体系缺失,“东桑西移”所应发挥的效应受到严重制约。业内人士指出,今年我国将投巨资在以西部为主的地区建设200个万亩蚕桑基地,西部省区应尽快扭转目前桑蚕产业服务体系“短板”的现状,抓住这个机遇,大力推进桑蚕产业的发展。

  --“东桑西移”促使西部桑蚕业产能迅速扩张

  国家提出“东桑西移”战略后,西部地区将种桑养蚕作为调整农业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措施,大面积扩桑养蚕。“十五”期间,宁夏桑园面积和蚕茧数量5年翻了3番,目前桑园面积已接近5万亩,年产蚕茧1万多担。广西桑园面积从2000年至今增长了100多万亩。截至今年7月底,广西桑园面积达136.6万亩,养蚕261.9万张,产鲜蚕147万担。预计到2006年底广西桑园面积可达到160万亩,养蚕280万张,蚕茧产量将达到180万担,蚕农实现销售蚕茧收入19亿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浙江和江苏等东部地区的丝绸企业加大了对西部桑蚕产业的投入力度。仅浙江省德清县就在全国办了37个丝厂和一个绢纺厂,主要集中在陕西、四川和广西等省区。另外,浙江桐乡丝绸公司在广西和云南也进行了基地建设和开办缫丝厂;浙江海宁市茧丝绸集团公司在云南保山建有桑蚕基地。即使在偏居西北一隅的宁夏也引来浙江温州正义集团公司上千万元的投资,建立起4000亩的企业桑蚕基地。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由于比较效益减少,桑蚕老产区江苏、浙江、广东等东部地区种桑面积日渐减少。而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桑蚕业比较效益高于其他经济作物,“贸工农一体化”减少了亏损风险,农户乐于接受。

  有关数据显示,2000年东部地区蚕茧产量为24.31万吨,占全国的比例为53.5%,而2005年蚕茧产量为24.19万吨,占全国的41.2%。在西部地区,2005年,广西、云南和江西的蚕茧产量分别是2000年的4.7倍、1.8倍和1.6倍。中西部地区蚕茧产量也从2000年占全国的47.5%上升至2005年的54.3%。

   --西部桑蚕业产业化服务体系“短板”现状制约行业发展

  曾经到广西和宁夏等西部省区进行了多次考察的苏州大学教授施明干和浙江工程学院的教授封云说,尽管西部桑蚕业近年来发展比较快,但是由于产业化服务体系远远不能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这个本应能给西部贫困地区人民带来巨大收益的产业却存在着较为突出的问题,主要是产业化服务体系出现了“短板”现象,表现为资金、技术和人才等产业化服务体系的缺失,以及高档丝绸生产厂家的缺乏。

  据记者调查,宁夏种桑养蚕的试验、示范、推广主要是在自治区蚕业工作站成立后才全面开展的,蚕业工作站是挂靠在自治区科技厅的一个事业单位,在职能上仅限于技术推广工作,与蚕桑企业形不成利益共同体,导致桑蚕业技术“短腿”。蚕种场、病虫害检疫防治、质量检测等设施、设备都需要政府给予投入支持。但是,陕西和宁夏等省区一直未能把蚕桑列入一般性支持的范围内。其中宁夏蚕种场成立6年来,仅靠自治区蚕业工作站提供的少量试验费和企业贷款维持,举步维艰。目前,宁夏亩桑产茧量远远低于浙江和江苏。不仅宁夏如此,甘肃和陕西等西部省区的桑蚕业状况也都大同小异。

  目前,蚕农与收购、加工企业之间的合理利益分配机制尚未完全形成,蚕种市场垄断、鲜茧市场收购大战现象仍时有发生。由于信息不畅,当地农民不了解市场行情,往往会损失很大利润。自治区商务厅市场运行调节处李军说,宁夏锦绣丝业公司曾出现过购买南方蚕茧的价格比收购本地蚕茧价格高2万元/吨的情况。另外,由于缺乏专项资金和贷款,蚕茧收购资金不能落实,往往造成给农民打白条的现象,伤害了农民的利益。

  宁夏回族自治区科技厅原厅长张吉生指出,陕西和宁夏等西部省区蚕桑业总体发展比较缓慢,还有一个原因是没有龙头企业带动,特别是在丝绸深加工方面力量薄弱,缺乏具有竞争力和高附加值的最终产品和知名品牌,抗风险能力较差。

 

  --拉长“短板”促进西部桑蚕业的产业化发展

  宁夏回族自治区商务厅厅长黑良杰说,西部有土地和光热等自然资源优势,但是技术条件和服务体系的滞后限制了桑蚕业的发展。“东桑西移”不仅是将蚕桑业转移到西部,更要把东部地区的蚕桑种植技术和人才同时转移到西部。对此,黑良杰与张吉生等人提出了四点建议:

  首先,尽快在西部省区建立桑蚕产业健康、稳步发展的服务保障体系。桑蚕产业涉及到农业、林业、轻纺、外贸等多个部门,需要尽快理顺管理体制和产业运行机制,建立一个栽桑养蚕的生产技术指导网络,统一完善生产管理及产前、产中、产后综合配套的服务体系。尤其是要设立苗木培育、蚕种生产、小蚕催青共育基地,对全国各省的主要优良桑树品种在西部省区建立对比试验点,以选育出适应西部的“高产、优质”的桑品种,建成成片优质高产抗逆的基地桑园。

  其次,培育一批规模大、牵动力强的桑蚕业龙头企业,走“公司+农户”的路子。目前,在条件成熟的地区争取培育一些集种养、加工、供销一体化的龙头企业,实行“订单农业”,直接和农户签订合同,为农户提供技术和物资一条龙服务。

  第三,尽快建立茧丝绸发展风险基金。可以从各地发改委和财政以及自治区农业产业化基金、科技兴农等基金中,统筹1000万元资金作为发展蚕桑产业的风险基金,主要用于茧丝市场低谷时茧价的补贴、蚕桑资源优势区域发展的引导和蚕茧服务体系等方面,实行补贴和有偿滚动使用,以保护蚕农的生产积极性,保证产业的良性发展。

  第四,努力提高行业的经济效益。从目前来看,西部最好是稳步发展缫丝业,提高产品的加工深度。考虑到西部缫丝技术力量比较薄弱的现状,可以采取对当地缫丝厂进行改造、降低企业负债率、提高操作技术水平等措施来增加企业效益。

信息来源:中国纺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