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用纺织品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1-08-15 11:04:00
生物医用纺织品包括机织物、针织物和无纺织物,所使用的材料包括短纤维、单丝、复丝及复合材料,最终产品范围很广,而且新品层出不穷,其中约70%为一次性产品,30%为重复使用产品。
一、生物体植入物的纺织材料
1、医用真丝纺织缝合线
医用缝合线是手术中十分重要的缝合材料。据报道,国外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逐步采用编织缝合线,到70年代编织型丝线在医用丝线中所占的比例已达到70%,在80年代中后期编织丝线已基本取代了捻合丝线,在医用丝线中的占有率接近100%。目前,国内市场上是单丝型、编织型和捻合型并存,但前两者所占比例正在逐年提高,特别是编织型缝合线,虽然开发时间不长,但发展很快。医用真丝编织缝合线是当前国际上在医疗手术中广泛采用的、较为优异的产品之一,也是医用丝线升级换代产品。与捻合线相比,它具有如下优点:结构稳定,表面光滑,柔软性好;打结顺利,使用方便;打结后结节小,结节抱合力强,不易松散。
东华大学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自上世纪80年代后期着手于医用编织线的研究,1989年完成上海市科委“医用缝合线研究”项目,1990年完成原纺织部“可吸收医用缝合线”项目,1994年完成上海市教委“复合型医用缝合线”项目,1999年完成上海市教委青年基金项目“医用真丝编织缝合线的研究”项目。在此基础上,与国内生产企业合作,进行产业化推广应用工作,产品已在国内外销售,获得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针织医用内支架
针织医用内支架包括用于人体内狭窄扩张用针织医用金属内支架和用于植入病员病灶的可溶性针织内支架。
针织医用金属内支架采用新一代生物医学工程材料--镍钛形状记忆合金丝经特殊的加工技术和后整理技术制成,它不但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而且还具有独特的形状记忆特性。当前,国际上流行的金属内支架品种有:螺旋状内支架、手工编织网状内支架、针织内支架、多股编织内支架。东华大学研制的针织医用金属内支架其长度根据需要可以剪裁,不会脱散,且边缘光洁;当内支架在弯曲时,其弯曲部位孔径不会增大;需要伸长时,内支架孔径不会缩小,更适合于食道、前列腺手术中。自1996年起,东华大学承担了原纺织总会的“针织医用金属内支架的研制”项目,率先在国内研制开发出针织医用金属内支架样机及其产品,该项目经上海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国际国内联机检索,达到了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目前,东华大学正承担上海市科委“新一代医用人体内管道的研究”项目及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研究针织医用金属内支架输送装置及其产业化。
可溶性针织内支架是通过可降解材料筛选、生物学特性研究和动物试验,研制出在纵横向具有很好弹性和良好延伸性的管状可降解食管网套,将药物放入网套内,植入病员的病灶,随着药物的释放网套逐渐溶解,直至全部化解,用于血管重建术。通过材料的生物降解与自生食管组织再生,最终食管再生完全替代人工食管。目前,东华大学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正进一步与新加坡合作开发再生神经导管。
二、透析过滤用的纺织材料
1、人工肾
东华大学于1974年起参加上海市人工肾透析器攻关组并参与研究我国第一型人工肾透析器,于1978年获得全国第一届科技大会奖,该产品在全国各大医院投入使用。在此基础上,东华大学课题组继续坚持对人工肾透析器研究,采用直接溶剂法生产第二型人工肾透析器。其中《溶剂法纤维素中空纤维膜和人工肾的研制》于1988年获得上海市优秀发明二等奖;《人工肾透析器新材料及制造技术》于1990年获国家发明三等奖;1994年东华大学课题组研究成功改性聚丙烯腈人工肾透析器,该成果经改进应用于腹水超滤浓缩器,2000年1月获教育部科技发明三等奖;东华大学第四型人工肾透析器采用共混聚醚矾,其模拟试验已达到标准,目前正在进行转产工作,并在申请专利。
2、血液过滤器
血液过滤器主要用于全血过滤、红细胞浓缩过滤,去除输血中的白细胞,目前主要有膜过滤法、非织造材料过滤法。非织造白细胞过滤器以深层过滤的优势和低成本的特点而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关注,其中非织造过滤材料是白细胞过滤的关键,目前所采取的表面改性技术有等离子体法、(射线法、化学改性法以及涂层法)。东华大学于1998年完成上海市教委青年基金《用于白细胞过滤滤材研制》项目,已探明白细胞过滤理论、滤材结构设计原理以及表面改性技术,研制的全血、红细胞过滤器,过滤效果理想。经大量实验表明,等离子体法滤材具有过滤效率高、红细胞回收率高、与血液相容性好等特点。经上海市血液中心测试,白细胞去除率高达99%以上,红细胞回收率高于90%。目前该大学正在进行PBT非织造血液过滤材料的系列化及产业化工艺技术研究。
一、生物体植入物的纺织材料
1、医用真丝纺织缝合线
医用缝合线是手术中十分重要的缝合材料。据报道,国外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逐步采用编织缝合线,到70年代编织型丝线在医用丝线中所占的比例已达到70%,在80年代中后期编织丝线已基本取代了捻合丝线,在医用丝线中的占有率接近100%。目前,国内市场上是单丝型、编织型和捻合型并存,但前两者所占比例正在逐年提高,特别是编织型缝合线,虽然开发时间不长,但发展很快。医用真丝编织缝合线是当前国际上在医疗手术中广泛采用的、较为优异的产品之一,也是医用丝线升级换代产品。与捻合线相比,它具有如下优点:结构稳定,表面光滑,柔软性好;打结顺利,使用方便;打结后结节小,结节抱合力强,不易松散。
东华大学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自上世纪80年代后期着手于医用编织线的研究,1989年完成上海市科委“医用缝合线研究”项目,1990年完成原纺织部“可吸收医用缝合线”项目,1994年完成上海市教委“复合型医用缝合线”项目,1999年完成上海市教委青年基金项目“医用真丝编织缝合线的研究”项目。在此基础上,与国内生产企业合作,进行产业化推广应用工作,产品已在国内外销售,获得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针织医用内支架
针织医用内支架包括用于人体内狭窄扩张用针织医用金属内支架和用于植入病员病灶的可溶性针织内支架。
针织医用金属内支架采用新一代生物医学工程材料--镍钛形状记忆合金丝经特殊的加工技术和后整理技术制成,它不但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而且还具有独特的形状记忆特性。当前,国际上流行的金属内支架品种有:螺旋状内支架、手工编织网状内支架、针织内支架、多股编织内支架。东华大学研制的针织医用金属内支架其长度根据需要可以剪裁,不会脱散,且边缘光洁;当内支架在弯曲时,其弯曲部位孔径不会增大;需要伸长时,内支架孔径不会缩小,更适合于食道、前列腺手术中。自1996年起,东华大学承担了原纺织总会的“针织医用金属内支架的研制”项目,率先在国内研制开发出针织医用金属内支架样机及其产品,该项目经上海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国际国内联机检索,达到了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目前,东华大学正承担上海市科委“新一代医用人体内管道的研究”项目及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研究针织医用金属内支架输送装置及其产业化。
可溶性针织内支架是通过可降解材料筛选、生物学特性研究和动物试验,研制出在纵横向具有很好弹性和良好延伸性的管状可降解食管网套,将药物放入网套内,植入病员的病灶,随着药物的释放网套逐渐溶解,直至全部化解,用于血管重建术。通过材料的生物降解与自生食管组织再生,最终食管再生完全替代人工食管。目前,东华大学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正进一步与新加坡合作开发再生神经导管。
二、透析过滤用的纺织材料
1、人工肾
东华大学于1974年起参加上海市人工肾透析器攻关组并参与研究我国第一型人工肾透析器,于1978年获得全国第一届科技大会奖,该产品在全国各大医院投入使用。在此基础上,东华大学课题组继续坚持对人工肾透析器研究,采用直接溶剂法生产第二型人工肾透析器。其中《溶剂法纤维素中空纤维膜和人工肾的研制》于1988年获得上海市优秀发明二等奖;《人工肾透析器新材料及制造技术》于1990年获国家发明三等奖;1994年东华大学课题组研究成功改性聚丙烯腈人工肾透析器,该成果经改进应用于腹水超滤浓缩器,2000年1月获教育部科技发明三等奖;东华大学第四型人工肾透析器采用共混聚醚矾,其模拟试验已达到标准,目前正在进行转产工作,并在申请专利。
2、血液过滤器
血液过滤器主要用于全血过滤、红细胞浓缩过滤,去除输血中的白细胞,目前主要有膜过滤法、非织造材料过滤法。非织造白细胞过滤器以深层过滤的优势和低成本的特点而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关注,其中非织造过滤材料是白细胞过滤的关键,目前所采取的表面改性技术有等离子体法、(射线法、化学改性法以及涂层法)。东华大学于1998年完成上海市教委青年基金《用于白细胞过滤滤材研制》项目,已探明白细胞过滤理论、滤材结构设计原理以及表面改性技术,研制的全血、红细胞过滤器,过滤效果理想。经大量实验表明,等离子体法滤材具有过滤效率高、红细胞回收率高、与血液相容性好等特点。经上海市血液中心测试,白细胞去除率高达99%以上,红细胞回收率高于90%。目前该大学正在进行PBT非织造血液过滤材料的系列化及产业化工艺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