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English
总部客服电话 : 13506730168 0573-82111407 广西办事处 : 13567378882 湖州办事处 : 13957350021 茧丝公检信息查询
如何遏制丝绸出口量增价跌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3-07-14 07:03:00
目前,丝绸产品出口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量增价减,特别是原料性商品丝类出口平均单价仅为1.56万美元/吨,比2002年全年平均出口单价1.62万美元/吨下降了3.7%,是近年来的最低点。
  据海关统计,今年第一季度,我国丝绸出口金额5.6亿美元,同比增长2.94%,首次扭转自2002年 1月份以来出口额持续下降的局面。目前丝绸产品出口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量增价减,特别是原料性商品丝类出口平均单价仅为1.56万美元/吨,比2002年1月份平均出口单价1. 86万美元/吨下降了16%,比2002年全年平均出口单价1.62万美元/吨下降了3.7%,是近年来的最低点。丝类商品出口能否摆脱量增价减的惯性轨道,如何改善丝绸产销的宏观调控……千头万绪,困难重重。
  丝类产品出口量增价减原因多多。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产大于销、供大于求的结构性矛盾首当其冲。在国内外市场相对有限,增加农民收入难度加大等重重压力下,丝类产品供大于求的矛盾更集中、更尖锐地体现在出口环节,引发低价竞销、恶性竞争上。其实,不仅是丝类产品,许多出口产品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量增价减的现象。著名经济学家樊刚 日前撰文指出,经济学的基础其实就是供求关系。供求的变化直接导致了价格的变化,所谓“看不见的手”无非就是这么回事。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解决丝绸产品供求失衡这一关键问题。
  众所周知,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与其他经济作物相比,种桑养蚕的比较效益目前仍然相对较高,加上国家在西部大开发中给予蚕桑生产一系列优惠政策,因此,尽管国际丝绸市场价格不断下跌,国内蚕价连连下滑,蚕农的心态仍较稳定,蚕茧生产未出现过去大起大落(卖茧难、砍桑园)的现象。
  业内人士分析指出,我国真丝国内市场有限,以外销为主,国际市场的波动,对国内丝绸产业形成直接冲击并带来严重影响。丝绸产业链较长,不但横跨动植物两个领域,而且涉及农工贸三大产业,在市场预测方面难度大,主动调整牵涉方方面面,难于操作且有较强的滞后性。
  在国际市场需求疲软的同时,国内蚕茧生产总体上基本稳定,茧丝库存压力难以缓解,致使国内丝价持续走低,丝绸出口和内销价格跌至历史低位,丝绸出口量增价减正是供大于求、产大于销的直接表现。
  另外,我国丝绸工业总体上技术设备较为落后,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能力不高,丝绸制品附加值低,缺少知名品牌,不仅影响了产品的市场应变能力和竞争力,也难以刺激需求、增加丝纤维的消费总量。
  面对有限的市场,企业间竞争日趋激烈,出口难度加大。随着出口经营权的逐步扩大,经营主体的不断增加( 拥有丝绸出口经营权的企业已从前几年的三五十家增至目前的近百家),不同所有制企业在出口退税、银行贷款、成本构成、灵活经营等方面千差万别,加上地方利益掺杂其中,丝绸出口逐渐形成剪不断、理还乱的局面。
  解决丝绸出口量增价减这一老大难问题,从原则上讲,应当主要依赖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来解决,也就是优胜劣汰,强者胜出,弱者淘汰。但具体到丝绸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产品,仅靠市场手段,目前既不现实,也未必能够奏效。
  业内人士认为,原料性商品丝类出口单价急剧下滑的主因有二:一是中国丝类商品最大进口国印度对我国提起倾销诉讼;二是由于一些出口企业串证竞销,破坏公平竞争,扰乱出口秩序,不仅使厂丝在丝类商品中所占比重由正常情况下的35%左右降到2.2%,而且令出口价格因串证竞销不断走低,使原为稳定和提高原料性商品出口价格而实施的厂 丝出口配额有偿使用费政策,因串证竞销而无法起到稳定出口价格作用,进而导致国际丝价不稳定,客户进货心理走低,甚至左右逢源借机压价,使我国作为世界第一丝绸大国的地位与利益受损。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只对厂丝这一商品实施出口配额有偿使用,一些企业便以双宫丝等不需交纳配额有偿使用费的丝类产品名义出口厂丝,规避管理,致使出口秩序混乱,价格大战难以遏止。
  为解决愈演愈烈的串证竞销问题,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管理意见:一方认为应全面放开,取消对厂丝实行收取出口配额有偿使用费制度,因为这一制度已名存实亡;一方强调应强化全面管理,由现行对厂丝配额单一收取有偿使用费,调整完善为对所有丝类产品适当收取配额有偿使用费,以从根本上杜绝串证竞销,促使丝类产品出口价格回升,稳定 国际市场丝价行情,以维护农工贸各方及国外进口商的利益。以上两种意见表面看南辕北辙,实质上殊途同归。因为二者的立足点都是为丝类产品出口打造一个公平的市场竞争平台。
  对所有丝类出口产品收取一定费用,在其他因素(产量、市场容量等)不变或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势必抬升出口价格,这会不会影响国际市场份额,打击消费呢。业界资深人士指出,丝类是中国特产,在国际市场具有很强的独占性,而其他一些产丝国(如印度、巴西等),无论是在产量、质量以及成本上均远不及我国,价格的适当提升,不会危及我国的国际市场份额。国际市场丝类产品价格一度达到5万美元/吨,而总体质量不如中国产品的印度丝生产成本大致在3万美元/吨。另外,丝绸属于价格弹性不大的商品,价格的升跌并不直接影响丝绸商品的需求。如果能收取一定数量的使用费,对蚕茧生产的宏观调控、丝绸产业的升级换代、丝绸商品的市场推广都会带来一定益处。
  对于丝绸这一具有相当独占性的中国特产,从中长期看,解决量增价跌问题尚须标本兼治。
  可选路径之一是加强信息采集、传播、反馈力度,让丝绸产业链的相关各方(特别是蚕农)及时了解国内外市场供求信息,以便有的放矢地调整产量、结构,力争供求平衡、适销对路。
  可选路径之二是在不断深化改革的情况下,使农工贸各方面通过维护共同的市场利益结合起来,以龙头企业带动集约化经营,增强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
  可选路径之三是加强中介组织建设,规范市场竞争秩序,扩大有效需求。国家相关主管部门可以采取有力措施,促进中介组织的建立健全。
  可选路径之四是加大国际交流力度,争取国际组织支持,共同推动丝绸制品消费,形成多赢格局。我们在开拓出口市场时应换位思考,不能只顾眼前,漠视对方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