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English
总部客服电话 : 13506730168 0573-82111407 广西办事处 : 13567378882 湖州办事处 : 13957350021 茧丝公检信息查询
今年夏秋季蚕茧生产形势初析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3-10-26 08:18:00
今年秋季蚕茧生产已近尾声,根据蚕业信息网近期调查以及综合前期各方面的茧丝绸信息,信息网办公室就全国蚕区夏秋季的蚕业生产进行初步的概述,以飨广大会员。
一、基本概况
1.夏秋期发种量较去年同比下降约10%。
由于受到连续两年茧价低迷的影响,今年夏秋季发种量较去年同比有所下降。其中,江苏省预计出库夏蚕2.5万张、秋期约126万张,和去年相比夏蚕减5%,秋期则减少21%左右;浙江省中、晚秋茧发种量减少30%以上去年同期发种量109万张。四川省全省夏季发种约62万张,比去年同期减13万张,减幅为17.3%,初步统计正、晚秋共发种103万张,比去年同期减发9万张,减8%。重庆市预计全市夏秋季发种49万张,比去年同期减发20.9万张,减29.9%。安徽全省夏秋季发种约30万张,比去年同期减3.5万张,减10.4%。在大部分省(市)减少发种量的同时,也有个别省份增加了发种量,如山东省夏季发种约17万张,比去年同期增长34.5%,预计秋季发种50万张,比去年同期增长38.3%;广东省夏季发种26万张,比去年同期增加1.5万张,增6.12%,预计秋季预计发种29万张,比去年同期增发1.8万张,增6.61%。
2.产茧量比去年同期下降15%左右。
由于发种量下降,加上江浙旱情严重,安徽、淮北水灾等原因,今年夏秋期蚕茧产量同比有所减少。江苏省夏秋期约生产蚕茧4.3万吨,减少24%左右;浙江省进入夏秋茧生产期间,由于持续高温干旱,使得原本就下降的蚕茧生产趋势更是“雪上加霜”。桑叶老化,虫害暴发,蚕病蔓延。今年浙江省夏茧产量约3500吨,同比下降27%。尽管各地中、晚秋补订了一些蚕种,但仍将出现近几年少有的减产幅度。四川省夏季生产蚕茧约17200吨,比去年同期减少约3500吨,减16。9%,预计秋季产茧26250吨,比去年减2000吨,减7%。重庆市预计夏秋期生产蚕茧12740吨,比去年同期减少4304吨,减25.3%。山东省预计夏季产茧9450吨,比去年增150吨,增1.61%,秋季生产蚕茧约15000吨,比去年同期减少27.4%。安徽省夏秋期生产蚕茧约9900吨,比去年同期减少约2200吨,减18.4%。广西区上半年,因干旱,价格低、蚕农积极性不高等原因,蚕茧产量略有下降;下半年,随着价格上扬,蚕农的积极性提高,加强了桑园管理,单产有所提高。此外广东省夏季生产蚕茧5800吨,比去年同期增加100吨,增1.75%,秋季预计产茧9450吨,比去年增150吨,增1.61%。
根据中国丝绸进出口总公司初步预计,江、浙、川、鲁、桂、渝、皖、粤等8个蚕茧主产区(其2002年的蚕茧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88.78%)预计全年共发种1264.36万张,比去年减少15.38%;生产蚕茧430810吨,同比下降11.26%。预计我国今年的蚕茧产量为49万吨左右,比上年(江苏、广西等调整后,去年全国的蚕茧产量为54.5万吨)下降10%左右其中:江苏减少14.4%,浙江减少20%,四川减少11.9%,山东减少9.3%,安徽减少10.2%,重庆减少23.2%,广东减少9.8%,广西增加8.1%。
3.茧价上升,茧质一般。
今年夏秋期茧丝价格开始回升,从嘉兴中国茧丝绸市场的资料分析,干茧价格从6、7月份现货交易的2.4-3.5万元/吨,到8月初的2.8-3.8万元/吨,中旬3.0-3.9万元/吨,下旬3.3-4.2万元/吨,到进入9月份以来,每吨干茧现货交易价达到4.2-4.9万元;9月底,白厂丝的现货交易价已达15.8-16.5万元/吨,2004年3月的期货交易价高达18万元以上;10月份初交货的干茧吨价在5万元以上。
期货市场的拉动,现货市场的跟进,使得部分企业异常得益,同时也蕴藏着不可轻视的市场风险。
从各个省(市)反馈的信息来看,由于第三季度生丝和干茧价格的持续攀升,导致夏秋茧鲜茧价格的不断上涨。江苏省经贸委确定今年秋季中准级鲜茧收购价每50公斤为650元,上下浮动15%,比春茧期间确定的收购中准价600元/50公斤价格上浮了8.3%。苏州蚕区在10月初的晚秋茧平均茧价达到1050元/50公斤,而且持续高位,价幅在980~1150元之间,比去年同期478元高出600多元,比春茧的580元将近翻了一番。浙江省湖州市今年每担秋茧价格也突破千元,比春茧的560元/50公斤翻了近一番。
德清、桐乡开秤收购的中秋鲜茧价格,都达到或超过900元/50公斤。四川省夏季茧价在400元/50公斤,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秋季预计综合均价在500元/50公斤以上,高于去年秋茧价。广东省夏茧综合均价496.5元/50公斤,比去年同期提高6.5元/50公斤,增1.33%;秋季预计综合均价在550元/50公斤左右,比去年同期高50元/50公斤,增10%。广西区秋茧开上市后,鲜茧收购价为530元-570元/50公斤,进入九月份后随着蚕茧的大批上市,各地客商进入收购,鲜茧收购价开始出现跳跃式上涨,9月7日,各蚕区鲜茧收购价普遍涨到750元/50公斤以上,9月中旬后,桂西北、桂中蚕区鲜茧收购价维持在800元-880元/50公斤,桂南蚕区价格在750元-780元/50公斤。9月份广西鲜茧平均收购价格达845元/50公斤,同比增120.05
%,其中最高价达950元/公斤。目前广西的干茧调出价为4.5万元/吨左右。
受春茧收购价格较低,蚕农的生产积极性不高,桑园失管和作业粗放现象明显,部分蚕茧主产区夏秋季高温干旱或发生涝灾,桑、蚕病虫害严重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今年夏秋茧的单产普遍不很理想,蚕茧质量一般,鲜茧价格却异常高位。这与春茧质优价廉形成强力的反差。
二、原因分析
综观今年我国主要蚕区夏秋蚕期的生产、收购特点,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茧价持续上升这一现象,这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结果:
1.丝绸出口有所增长,拉动茧价提升。
从国际经济形势来看,由于美国和世界经济复苏逐渐增强,以及我国“非典”疫情影响的逐步消除等因素,加上国际市场对茧丝绸的需求量有微幅增长,在相对恒定进口量的基础上,生丝价格增长10%左右。主要是印度对我国丝绸反倾销最终裁定生效后,其国内需要一定量生丝作原料,而印度蚕区发生干旱,进口商手中因高额反倾销关税和苛刻的检验标准而手中缺货,加之近期我国国内市场行情上升,可与其国内价格接轨,因此销往印度的生丝走势趋好,促使我国丝绸出口加快增长。据海关统计,今年上半年我国丝绸全商品(真丝产品,下同)出口额为11.56亿美元,在大多数产品平均单价继续下跌的情况下,出口额同比增加7.68%。其中,蚕丝类出口量增加5.82%,绸缎出口量和金额分别增长47.64%和52.01%,服装出口量和金额分别增长10.92%和8.79%。丝类、绸缎和服装对多数主销市场的出口额都有不同幅度的增长。尤其是对我国丝绸出口第一大市场的美国,上半年这三大类产品对其出口(约占我丝绸全商品出口总额的40%),同比增长8.05%。同时,对香港出口增长15.24%,对意大利出口增长12%,对印度出口增长16.78%。此外,据匡算,上半年丝绸全商品出口折丝量为3.31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12.26%。丝绸出口的增长促进了原料蚕丝的供应,进而对今年夏秋茧价起到了促进作用。
2.产茧量减少,需求增加,影响价格上涨。
今年全国夏秋期发种量下降幅度大致在10%左右,加上江浙旱情严重,安徽、淮北水灾,导致产茧量减少,造成了茧丝库存大幅减少。另一方面,国家对缫丝企业实行生产许可证复审和压绪后,由于自动缫流水线大范围使用,使得总的原料需求不减反增。今年春、夏茧期间,多数购茧企业面对低迷的茧丝行情,有买涨不买跌的观望心理,加上今年春茧质量较好,夏茧质量稍差,相当部分缫丝企业手中原料不多,甚至有部分企业原料相当紧张。茧茧丝长、茧层率等指标不如春茧,但解舒率明显高于春茧。据此认为,秋茧供给缺口明显。供求关系的变化,影响了蚕茧价格,需求的上涨带动了价格的上浮,尤其是今年秋季蚕茧的价格创了三年以来的新高。
3.蚕桑生产仍能保持持续、稳定发展。
实施中西部开发战略所采取的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等优惠政策后,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与发展农业、稳定农村、致富农民的内在要求,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原有广东佛山、江苏无锡等局部主要蚕区萎缩,多种因素促成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了“东桑西移”、“南蚕北移”的舆论导向和市场趋势。在这样一种氛围下,广西、云南、重庆、四川、陕西、宁夏以及吉林等省(区、市),纷纷做出将蚕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支柱产业加以发展的决定。而浙江、江苏、山东、广东等4个东部沿海主产蚕区,囿于省内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难度,也在注重自身的巩固提升。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农民增收难度加大,种桑养蚕在西部省份比较效益仍相对较好,它与粮食、花卉苗木、茶叶相比,价格比较有优势。特别是对经济落后地区,种桑养蚕是他们发展地方经济的重要支柱,农民脱贫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消
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一种选择。加上经过九十年代中期生产大滑坡后,广大企业和蚕农对行业特点及其市场周期性变化有了一定的认识,面对价格低迷及可能带来的风险比较理智,承受能力有所增强。
4.茧丝绸一体化改革对蚕桑生产产生一定影响。
随着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龙头企业和民营企业已成为茧丝绸产业化运作的主体,并在体制、机制、科技和管理等方面不断改革和创新,使茧丝生产进入了产业化和市场化发展的新阶段。这些企业逐步成为支撑行业的骨干力量,企业的命运融入在行业的兴衰之中,不可能仅因行情的低落而半途而废。比如浙江省淳安县茧丝绸总公司组建的“公司+农户”一体化模式,使当地农民走上了订单农业的发展道路,实行的保护价大致保持在800元/50公斤水平,这样的收购有利于蚕桑生产基地稳定。 来源:<<蚕丝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