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前的曙光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3-10-20 08:19:00
金秋时节,尽管憨态可掬的蚕宝宝没有能够让蚕农们体会到丰收的喜悦,但是已经显现未来蚕业发展的一丝曙光:茧、丝价格见底反弹,一路攀升,干茧每吨突破5万元,鲜茧每担直超800元。蚕人们开始焕发昨日的激情和憧憬,将信将疑去迎接黎明前的曙光。
人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力量使得处于历史低位的中国蚕业焕发丝丝曙光呢?
细细想来,原因有三:
其一,主产省普遍减产(预计江苏减少14.4%,浙江减少20%,四川减少11.9%,山东减少9.3%,安徽减少10.2%,重庆减少23.2%,广东减少9.8%,广西增加8.1%);
其二,天灾虫害制约生产,蚕茧一减再减,可谓“雪上加霜”;
其三,基于上述,商家持货惜售,引发价格上升。
这恰恰印证了一名古话:物以稀为贵。
看来,蚕桑的问题起因主要还是“产与销”或者说“供与求”的失衡矛盾。而促使“矛盾”对立或统一的力量源于“市场”这只无形的手。
那么,这种“曙光”是否就昙花一现了呢?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
我们认为,今年的蚕业的全面减产,虽有行情不景气的因素,但是主因有别于往年的任何时期,具体说就是,中国经济的产业结构和中国蚕业的区域格局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大调整,例如面对长三角经济的迅猛崛起,浙江提出了“蚕桑西进”的战略;江苏“北蚕南丝”的格局面临考验;国家“东桑西移”的战略必将推动西部蚕业新布局、新调整。这种调整与裂变,可能使得过去蚕丝业长时间“供大于求”的局面发生改变,继而进入一种新的相对平衡。当然,改革与调整必将伴随风险与成本,同时蚕业发展的“曙光”也正是在这种裂变中应运而生了。
坚信我们的理念,铺设好蚕业发展中质量、水平、结构、效益四大基石,紧抓住“市场”这只手,让我们共同去迎接蚕业美好的明天与未来。
(来源:<<苏州蚕桑>>)
人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力量使得处于历史低位的中国蚕业焕发丝丝曙光呢?
细细想来,原因有三:
其一,主产省普遍减产(预计江苏减少14.4%,浙江减少20%,四川减少11.9%,山东减少9.3%,安徽减少10.2%,重庆减少23.2%,广东减少9.8%,广西增加8.1%);
其二,天灾虫害制约生产,蚕茧一减再减,可谓“雪上加霜”;
其三,基于上述,商家持货惜售,引发价格上升。
这恰恰印证了一名古话:物以稀为贵。
看来,蚕桑的问题起因主要还是“产与销”或者说“供与求”的失衡矛盾。而促使“矛盾”对立或统一的力量源于“市场”这只无形的手。
那么,这种“曙光”是否就昙花一现了呢?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
我们认为,今年的蚕业的全面减产,虽有行情不景气的因素,但是主因有别于往年的任何时期,具体说就是,中国经济的产业结构和中国蚕业的区域格局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大调整,例如面对长三角经济的迅猛崛起,浙江提出了“蚕桑西进”的战略;江苏“北蚕南丝”的格局面临考验;国家“东桑西移”的战略必将推动西部蚕业新布局、新调整。这种调整与裂变,可能使得过去蚕丝业长时间“供大于求”的局面发生改变,继而进入一种新的相对平衡。当然,改革与调整必将伴随风险与成本,同时蚕业发展的“曙光”也正是在这种裂变中应运而生了。
坚信我们的理念,铺设好蚕业发展中质量、水平、结构、效益四大基石,紧抓住“市场”这只手,让我们共同去迎接蚕业美好的明天与未来。
(来源:<<苏州蚕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