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English
总部客服电话 : 13506730168 0573-82111407 广西办事处 : 13567378882 湖州办事处 : 13957350021 茧丝公检信息查询
在全国蚕茧收烘工作研讨会上的讲话-[陈亦庆]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3-05-06 16:04:00
在全国蚕茧收烘工作研讨会上的讲话
中国丝绸协会副会长中国蚕学会副理事长    陈亦庆
各位代表,同志们:
          2002年是各地具体贯彻国办发[2001]44号文件精神的第一年,从全国来看,蚕茧流通体制改革进展较为顺利,蚕茧生产和收烘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值得我们认真加以总结和研究。根据本次会议的议程,我先就去年的蚕茧收烘工作情况和今年的茧丝产销形势及相关问题作个发言,供大家讨论时参考。
一、2002年的蚕茧生产、收烘工作情况
受国际丝绸市场疲软、茧丝价格长期低迷和灾害性气候等因素的影响,2002年的蚕茧产量、质量和收购综合均价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据不完全统计,2002年我国20个省、市、区的桑园面积为1,131.42万亩,和上年相比增加4.61% (广西将2001年的产量由38,400吨调整为46,250吨,收购量由36,200吨调整为43,600吨。从而使2001年全国的桑蚕茧产量变为520,557.68吨,收购量变为419,167.63吨,收购价格变为757.50元/50公斤);发种量为1,651.30万张,增加3.55%,其中春季增加11.25%,夏季增加5.44%,秋季减少2.01%(分季同比不含新疆、贵州、上海,下同);产茧量为515,884.85吨,减少0.90%,其中春季增加5.40%,夏季减少2.58%,秋季减少5.96%;收购量为423,486.38吨,增加1.03%,其中春季增加8.66%,夏季增加6.71%,秋季减少1.46%;综合均价为535.96元/50公斤,下降29.25%,其中春季下降29.02%,夏季下降23.88%,秋季下降31.45%。
1.大部份地区的蚕茧产量和质量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广西、广东的蚕茧产量增幅较大(均在25%左右)。2002年我国部份蚕茧主产区的气候较为异常,春季低温多雨或发生严重冻害,秋季长期干旱或降温过早等,影响了桑叶的质量和产量,从而导致蚕茧的产量和质量都有所下降。面对严重的灾害性气候,各地蚕茧生产技术指导部门从强化技术指导着手,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大量工作,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灾害性气候影响。山东、江苏等蚕业生产规模较大、优质优价的蚕茧收购政策执行情况较好及蚕业技术服务体系较稳定的部份地区,抗御灾害性气候的能力相对较强,受到的不利影响较小,个别地区的蚕茧产量和质量还有所提高。
          2.收购价格大幅度下降,蚕农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一定影响,蚕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因茧丝价格持续下滑,2002年各地的蚕茧收购价格一路走低,全国全年的综合均价下降29.25%(个别地区的早秋茧收购价在300元/50公斤左右)。其中浙江、安徽、陕西、广西、河南、湖北、山西等省、区全年综合均价的降幅超过30%,江苏、四川、重庆、山东、广东等省、市的综合均价降幅在20%左右。面对茧丝价格的持续下降,各地大都采取了一些措施保护蚕农利益和生产基础,但因蚕业产业化的程度不同,各地的蚕茧收购价格差异较大。山东全年的综合均价为658.5元/50公斤,湖北为445.50元/50公斤,两者相差213元/50公斤(其中有质量差异的因素)。
          受蚕茧收购价格大幅下降的影响,部份地区蚕农的生产积极性受挫,浙江等部份地区还出现了弃养、弃管现象,并导致桑、蚕病虫爆发。从全国的情况看,因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和收购价格下降的程度不同,各地蚕农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影响的程度差异较大。山东、江苏等规模化、产业化程度较高,竞争力强、比较优势明显的地区抗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强,能根据丝绸市场行情、当地的蚕业生产规模、蚕业发展前景及自身的经济承受能力等,出台一些稳定蚕业的保护性政策,收购价格下降幅度较小,蚕茧生产受到的影响较小,部份地区的蚕茧产量还有增加,蚕农的心态较为稳定;产业化程度低、竞争力较弱的零星产区收购价格下降幅度较大,蚕茧生产受到的影响较大并呈加速衰退之势。从全国来看,蚕茧生产的发展很不平衡,总体上向基础化建设、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等优势地区转移、集中的趋势较为明显。
3.蚕茧流通体制改革顺利到位。国办发[2001]44号文件出台以后,各级政府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及时出台了蚕茧流通体制改革实施细则,严格执行了蚕茧收购资格认证制度;积极指导组建行业协会,拓展服务职能,积极探索在新的蚕茧流通体制下的收烘管理模式,较好地防止了管理脱节。
二、2002年丝绸出口的基本情况
         据海关统计,2002年我国丝绸全商品(真丝产品)出口22.79亿美元,比上年减少7.10%。与前年相比,去年蚕丝类、蚕丝织物类、蚕丝制成品类商品的出口额全面下降;主要品种的出口量增加,单价下降。其中,蚕丝类出口26,512吨,4.27亿美元,同比出口量增加14.46%,出口额减少11.06%(桑蚕丝出口量增加12.26%,出口金额减少13.40%,单价下降22.86%) ;蚕丝织物类出口3.50亿美元,同比减少1.56%(坯绸出口量增加22.5%,金额减少4.27%,单价下降21.83%);蚕丝制成品出口15.02亿美元,同比减少7.14%(服装出口15,092万件套,12.83亿美元,同比数量减少12.54%,金额减少10.31%)。
          根据海关统计分析,2002年丝绸出口有以下几个基本情况:
(一)丝绸全商品出口量增价降,出口量增幅逐渐增大,出口金额减幅逐渐缩小。1-6月出口折丝量累计同比增长1.03%。1-9月累计增长3.77%,1-12月累计增长10.34%;出口金额1-6月累计同比减少15.97%,1-9月累计减少11.96%,1-12月累计减少7.1%。从每月出口环比看,全年出口波浪起伏,并且出现了4月、7月和11月的三个出口高峰。
(二)丝绸全商品出口额全年都处在负增长中,而其原料性商品出口量的增长显现得较早、较快。如桑蚕丝1-3月出口量累计同比增长8.72%,1-6月累计增长26.84%,1-12月累计增长12.26%;坯绸1-3月出口量累计同比增长0.66%,1-6月累计增长3%,1-12月累计增长22.56%。
(三)由于大家知道的原因,桑蚕丝中的厂丝出口量在海关统计中显示大幅度减少,而其它品种的出口量大幅度增加。如厂丝全年累计出口1,304.3吨,同比减少58.4%,而双宫丝累计出口6,296.9吨,同比增长45.2%,其它桑蚕丝累计出口2,749.8吨,同比增长72.2%。
(四)丝绸服装出口量和出口金额一直呈现较大的减幅,但减幅逐渐下降,显示好转。例如,1-6月出口量累计同比减少20.44%,1-12月累计同比减少12.54%;出口金额1-6月累计同比减少18.22%,1-12月累计减少10.31%。
         丝绸制成品中的领带出口量和出口额全年保持了较大增幅,全年出口5,696万条,1.1亿美元,分别同比增加34.5%和34%。
          (五)据海关统计和匡算,2002年全年丝绸全商品出口折丝量(冲抵进口折丝量后)约64,269吨,比上年增加约6,024吨,即增加约10.34%。其中,丝类出口23,306吨,同比增 加5,187吨,即增长约28.63%;绸缎出口(折丝量)约9,772吨,同比增加约2,495吨,即增长约34.30%;服装和制成品出口(折丝量)约31,192吨,同比减少约1,658吨,即减少约5.05%。
          (六)在主销市场方面,出口量有增加或增长较大的,丝类主要有印度、意大利、日本、韩国、阿联酋、印尼和巴基斯坦等,绸缎主要有印度、意大利、日本、韩国、美国、新加坡、伊朗、阿联酋等。服装在美国、日本、香港等主销市场上显示了程度不同的减幅。具体情况如下:
         1.美国:多年来,美国是我国丝绸出口的第一大市场,2002年占我国丝绸出口总额的37%左右,其中主要是服装,出口9,325万件套,8.29亿美元(其中,梭织服装出口5,645万件套,针织服装出口3,680万件套),分别同比减少11.03%和10.96%。对美国的丝绸服装出口额占我丝绸服装出口总额的64.58%。
          2.香港:对其出口的主要丝绸产品都呈现较大的减幅。如丝类出口802吨(其中绢纺纱线出口706吨),同比减少48.62%;坯绸出口1,743万米,同比减少7.3%;印染绸出口957万米,同比减少10%;丝绸服装出口1,810万件套(其中,梭织服装出口1,245万件套,针织服装565万件套),同比减少11.07%。
          3.日本:是我国丝类出口第三大市场,2002年对其出口丝类3,644吨,同比增加5.79%(占我丝类出口总量的13.9%)。其中捻丝出口841吨,同比增长10.68%t;绢纺纱线出口835吨,同比增长22.07%;废丝出口344吨,同比减少18.97%。坯绸出口1,561万米,同比增长23.44%。丝绸服装出口1,385万件套,同比减少16%(其中梭织服装出口365万件套,针织服装出口1,019万件套)。
          4.欧洲:主要是对意大利和德国的出口。
          意大利:是我国丝类出口第二大市场。2002年对其丝类出口3,826吨(占我丝类出口总量的14.59%),同比增长7.6%。其中,双宫丝、其它桑蚕丝、捻丝和绢纺纱线的出口量增幅较大,如双宫丝出口548吨,同比增加25.11%;其它桑蚕丝出口500吨,同比增长1,255.82%;捻丝出口1,114吨,同比增长15.04%;绢纺纱线出口484吨,同比增长17.54%。坯绸出口1,295万米,同比增长29.63%。印染绸出口74万米,同比增长29.49%。丝绸服装出口317万件套,同比减少3.5%(其中梭织服装出口194万件套,针织服装123万件套)。
          德国:2002年对德国丝类出口与上年基本持平,印染绸出口有较大增长,其它品种出口减幅较大。如丝类出口1,810吨,同比减少0.26%。其中,捻丝出口702吨,同比减少29.28%;绢纺纱线出口122吨,同比减少23.32%;废丝出口增加较多,出口487吨,同比增长35.78%。坯绸出口185万米,同比减少20.81%。印染绸出口34万米,同比增长16.87%。丝绸服装出口427万件套,同比减少18.46% (其中梭织服装出口157万件套,针织服装270万件套)。
          5.印度:是近年来我丝类出口的第一大市场。对其出口丝类10,643吨(占我丝类出口总量的40.59%),1.67亿美元,分别同比增加33.8%和2.44%。其中桑蚕丝出口7,801吨,同比增长41.48%,占我国桑蚕丝出口总量的67.41%,主要是双宫丝、其它桑蚕丝、柞丝、绢纺纱线出口增长明显。如双宫丝出口5,261吨(占全国双宫丝出口总量的83.55%),同比增长55.97%;其它桑蚕丝出口1,314吨,同比增长623.65%;柞丝出口864吨(占全国柞蚕丝出口总量的90.19%),同比增长48.89%;绢纺纱线出口1,217吨,同比增长35.9%。2002年对印度的坯绸出口增幅巨大,出口3,425万米(占我坯绸出口总量26.98%),同比增长306.23%。印染绸出口63万米,同比增长22.24%。
          6.韩国:对其丝类和服装出口量增幅较大,坯绸出口与上年基本持平。如:丝类出口1,884吨,同比增长23.24%。其中,捻丝、绢纺纱线和废丝出口量有较大增幅,其它丝类均有不同幅度下降。如捻丝出口131吨,同比增长89.61%,绢纺纱线出口237吨,同比增长37.03%;废丝出口167吨,同比增长310.01%。坯 绸出口2,331万米,同比增长0.66%。印染绸出口159万米,同比减少12.7%。丝绸服装出口166万件套,同比增长34.35% (其中梭织服装出口73万件套,针织服装出口93万件套)。
          (七)全国各省、市、区丝绸商品出口情况好于上年。全国民营丝绸企业对各类产品的出口总体上比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相对好一些。
          根据海关统计,在全国31个省、市、区中,丝绸商品的出口额比上年有增长的有18个(2001年仅11个),其中出口有增长并金额较大的有浙江、江苏、上海、四川、福建、北京、河南、辽宁、重庆等省市。在这18个省市中增幅较大的有浙江(增长32.55%)、河南(增长224.48%)、重庆(增长167.42%)、内蒙古(增长101.15%)、天津(增长31.51%)、陕西(增长47.87%)、黑龙江(增长138.06%)。
          从全国主要丝绸出口企业看,多数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的丝类出口量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但其中有不少企业的出口额都下降,且降幅一般都较大。这类企业中有不少是绸缎出口减幅较大,也有些增幅较大,情况很不平衡。从梭织服装出口来看,大多数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的出口量和出口金额减幅较大。出口统计数字还反映,从事绸缎、服装出口的民营丝绸企业总体上业务发展较快,势头也较好,其中不少民营企业2002年的绸缎、服装出口都有增长,而且从出口金额看出它们的价格也卖得不错。
          综上所述,2002年丝绸出口总额因价格低落而同比下降,丝绸服装及除领带以外的丝绸制成品出口全年仍有一定的降幅(尽管降幅逐步缩小),同时,有的主销市场仍显困难,这些都说明2002年国际丝绸市场总体上仍未完全摆脱疲软的状态。但是,上述数据同时也显示2002年丝类和绸缎出口量及其某些主销市场的需求量的增加较为明显,而且增幅在起伏中上升;从丝绸全商品出口折丝量匡算看,上半年比上年同期约增长1.03%,下半年约增长20%,全年约增长10.34%,即全年相当于比上年多出口约6,000吨丝。此外,全国各省、市、区丝绸出口情况总体上也有所好转。因此,综合分析说明,2002年的丝绸出口总体情况好于上年,国际丝绸市场有好转。
          三、2002年的茧丝产销和供求矛盾有所缓解
          根据前年和去年的蚕茧生产,以及前年过剩到去年的茧丝,我们匡算,去年上半年丝(长短纤维,下同)的供应量约4.38万吨,下半年约5.29万吨,全年桑、柞丝供应量共约9.67万吨。
          从内外销需求量来看,去年上半年需丝量约3.93万吨,下半年约4.64万吨,全年需丝量共约8.57万吨。
          这样,去年产销相抵约过剩丝1.1万吨。考虑到去年一些主产区蚕茧质量下降而出丝率减少和国家宏观调控等因素,估计到去年年底实际过剩量已不很大。
          上述匡算,一方面说明全国茧丝产大于销、供大于求的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同时又说明全国的茧丝产销和供求形势已明显好于去年8月哈尔滨蚕茧收烘工作座谈会会议的预计。尤其是去年下半年的出口增长明显,其出口折丝量比上半年增长约17.97%,比前年下半年增长约20%。
          目前,人们也普遍认为,从去年年底以来的茧丝价格已基本处在谷底了。在流通领域里的茧丝库存量已有较大幅度下降,甚至有些地方反映今年春茧上市前原料将短缺1-2个月。还反映绸厂、服装厂的订单很多。此外,蚕茧生产存在不少负面预期,如北方干旱而少养,南方因价格低迷而弃管、弃养等。在这种情况下,茧丝价格理应有回升的迹象,但实际情况是仍较长期地在低位上俳徊,甚至出现过不升反降的情况。据分析估计,主要原因是①行业的茧丝库存虽已大幅下降,但仍存在一定的压力;②受伊拉克战争可能导致国际经济不确定性的影响;③人们对印度对我国生丝出口反倾销的担心;④据反映也存在某些人为因素。
          四、预计年内茧丝产销形势将继续趋向好转,但要彻底改变失衡局面仍有一定难度
          根据去年丝绸的出口势头(尤其是下半年的出口势头)和蚕茧生产有所控制的情况,预计今年全年争取多出口6,000多吨丝(即增长10%左右),并在下半年或年底产销和供求出现明显好转或进而达到相对平衡是有可能的。但是,随着形势的变化,不确定因素的逐渐凸显,对我国丝绸出口产生某种程度制约的可能性也随之显露,产销和供求矛盾的进一步缓解有可能被相应延缓。因此,虽然年内形势估计将继续趋好,但要完全改变失衡局面恐有难度。主要因为:
          (一)伊拉克战争将拖累美国和世界经济复苏,恶化国际经贸环境,给市场需求造成了很大的不确定
战争首先给美国的消费者、投资者心理造成极大的影响,消费下降,股市下跌,财富“缩水”,美元贬值,通货紧缩,使本已缓慢复苏的经济更为黯淡。其次,巨大的军费开支给美国造成巨大的实际损失。美国善于利用战争拉动经济,聚敛财富。从海湾战争、到科索沃战争和阿富汗战争,都有盟国争相帮美国埋单。但这次情况不同,美国“盟国掏钱,自己打仗”的计划已经流产。根据美国总统的经济报告,2003年美国政府的国防开支为3,760亿美元,不久前美国国会又批准800亿美元的追加拨款,这样,一年近4,500多亿美元的军费开支对财政赤字高达3,000多亿美元,贸易赤字高达4,843亿美元的美国经济将遭到何等的冲击,是不言而喻的。这还不包括战后重建所需的巨额资金。
当前,美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火车头作用,尚无任何其他国家能替代,世界经济复苏前景仍取决于美国经济的增长势头。战争开始时,人们普遍认为,如果“速战速决”,油价将很快下跌,给美国和世界经济的复苏前景会带来希望。现在,战争已基本结束。战争的结束,油价的回落,这种因地缘政治因素而引发的不确定性会大大降低。但是,这并不能解决美国经济面临的全部问题。据经济学家调查分析认为,美国经济的基本面一直未得到改善,预计今年前两个季度的GDP增长率将持续下降,人们对美国经济前景的担忧在加剧。有经济学家说,这次战争会使美国积累的“双赤字”(财政和贸易赤字)进一步扩大,再次折磨美国经济的复苏,使经济在低速和衰退间徘徊,从而给当今萧条的世界经济雪上加霜。目前,国际一些经济机构都在调低对美、欧、日经济的预期,停滞或低速增长将是今年全球经济的基调。
与些同时,这场战争将可能引发一系列世界性的政治经济问题。例如,阿拉伯世界的分裂、动荡,恐怖活动的增加,欧美关系出现50多年以来从未有过的对立,等等。这不仅使国际政治经济可能发生重大变化,而且也恶化了国际经贸环境。
美、欧、日是我国丝绸出口的主销市场。以美国为例,它是我国丝绸出口的第一大市场,占我国丝绸出口量的1/4和出口总金额的1/3左右。因此,伊拉克战争会给我国丝绸出口造成很大的不确定。
(二)印度对我生丝实施反倾销,估计短期内对我丝类出口造成一定的影响
2002年,我国丝类和绸缎(含印染绸,均折合成丝)对印度的出口比前年增加约2,896吨,在全国丝绸全商品出口折丝量增加6,024吨中约占48.07%。这也就是说,全国增加的丝绸商品出口量中约有48.07%是由于对印度丝类和绸缎出口的大幅度增加而造成的。这一年也成为我国历史上对印度丝类和坯绸出口量最大的一年。引起了印方的极大关注。
2002年7月17日,印度反倾销局发布公告称,因有足够的证据表明,中国国内生丝价格远高于出口到印度的价格,印国内相关行业已受到损害,因此,决定对原产于中国的桑蚕丝正式立案进行反倾销调查。同时,据印度《金融快报》报道,从今年1月起,印度对我国2A级和2A级以下的桑蚕丝征收临时反倾销税,税率为每公斤33.19美元与到岸价的差价。
这样,从年初以来,我各公司的低等级厂丝基本上停止了对印出口。同时,还反映印方在实际进口中,要对我国3A级以上的生丝复验(换言之,印方对我国商检的真实性有怀疑),而且主持复验工作的正是对我国生丝要求实施反倾销措施的印度中央丝绸局,在实际复验中存在严重的不公正。因此,我各公司对3A级以上的丝一般也不敢对印出口。后经交涉,印方同意取消对中国3A级以上厂丝的复验。3月中旬后,3A级以上的中国厂丝对印出口恢复正常。印度是我国丝类出口的第一大市场。虽然此案还未最后裁定,但印方这一做法最终会给我国丝类出口造成一定的困难。
然而,据了解分析,此问题的提出,虽然当时印方有其一定的政治背景,但实际上对印度也是很矛盾的。他们既不愿意看到低价的中国丝长期冲击其茧丝生产,又觉得在近年内发展自身的丝绸业要摆脱中国丝的进口,是十分困难的。根据近年来有关印度丝绸生产、出口、消费等方面的报道,由于近年印度天气干旱,蚕茧生产下降;丝绸出口增加,品种、质量要求的提高;人口众多,特别是妇女普遍要穿莎丽绸,内销量大。估计印度每年生丝消费量在25,000吨以上。除本国生产15,000吨左右外,约需进口10,000吨左右,其中大部份来自中国。同时,在丝绸产品的品种、质量方面,因其原料质量和生产技术等原因,目前尚难满足其内外销的需要。此外,由于质量和价格(印度丝每公斤约30美元)的原因,如果长期没有中国丝的供应,很多织绸厂可能因成本太高而长期亏损,被迫关闭,从而造成大批工人失业,这不仅会影响其内外销售,甚至可能会引发社会不稳定。因此,即使最后裁定对我生丝出口实施反倾销,印方有可能难以坚持这一做法,采取逐步放松管理的办法。例如,中印双方建立厂丝协议价格机制;或者限定某几家中国丝类出口公司按正常税率对其供丝;或者通过走私等非正规渠道,大量地从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关税相对低的国家进货。与此同时,也有可能进一步增加绸缎(尤其是坯绸)的进口(不过,届时又可能引发对我国绸缎的反倾销)。据了解,印度短期内并不缺丝,去年下半年进口量较大,目前巴西等国给印也有少量供应,其价格接近中国丝价。
从上述情况分析,我国丝类对印出口受阻的主要是2A级和2A级以下的厂丝,3A级以上的厂丝和其它生丝的出口不属于印反倾销范围内。再说,由于我国某些主产区的蚕茧质量的提高、技术设备的进步,低等级厂丝对印出口实际上也已有较大幅度的减少。因此,从总体上或长远看,印度这一反倾销措施对我丝类出口的影响可能不大,但短期内(尤其是今年上半年)将受到一定的影响。
(三)控制今年的蚕茧生产有难度
在近几年的正常年景,我国蚕茧生产呈上升趋势。前年以来,尽管茧价普遍很低,不少地区收入降幅也较大,但由于农村经济作物间的比较效益,不论基础水平较低的中西部地区,还是基础条件相对稳固的东部产区,广大蚕农种桑养蚕的心态总的来说仍较稳定,没有发生较大面积的砍桑现象,有的东部产区预计今年生产还可能稳中有升。特别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退耕还林的广大中西部地区,发展蚕桑生产能享受一系列优惠政策,蚕农的积极性普遍较高,近年来发展速度较猛,对拉动全国蚕茧生产增长将起重要作用。因此,在当前的产销形势下,要控制今年的蚕茧生产仍有难度。
(四)我国内丝绸生产企业(尤其是缫丝企业)亏损面扩大,不少出口企业因退税长期滞后而资金周转十分困难,出口价格又长期低迷,经营亏损严重;我国出口秩序较乱,产品自身又“不硬”,遭受进口国绿色壁垒、技术性贸易壁垒、保障措施等的冲击可能将越来越明显。
种种复杂的因素,给今年形势的估计带来了较大困难。今年由于某些主产区干旱严重,以及农村某些经济作物间的比较效益正在发生新的变化,特别是由于受持续低价的影响,今年春茧价格估计不会高,而且对今年秋茧价格的推动也将较弱,蚕茧生产出现弃管、弃养、少养的情况将可能更为普遍,甚至出现较大面积的挖桑,形势可能发生逆转。因此,今年春茧前后的价格走势较为关键。
尽管年内形势可能会继续趋向好转,但目前总体上仍属于低位调整,长期低位徘徊的行情正寻找其回升走势的切入点,一旦受某些因素的影响,不排除会产生某些震荡。

各位代表,同志们,从多年来丝绸出口情况看,国际市场的消费量是相对稳定的。可是,从我国丝绸业的实际情况看,按照目前的生产力水平和蚕茧生产基础,以及随着蚕业科技进步,每年茧丝供应出现较大增长又是完全可能的。这几年随着国际经贸环境和国内蚕茧生产的变化,并在某些因素的推动下,供不应求和供过于求经常交替出现,甚至有时“火药”味还较浓。使人感到我们这个行业多也多不得,少也少不起,似乎经常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如何改变这种局面,使我们对它有更多的主动和自由,这是需要探索的重要课题。如何使丝绸的国内外消费量有一个质的突破,如何避免蚕茧生产出现简单的、低水平的量的扩张,同时国家怎样在宏观上、总量上有效调控等,是深入研究这个课题的重点。

                                                                                                   2003年4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