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丝绸业火起来还要多久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3-05-05 10:52:00
徜徉在上海南京路上大名鼎鼎的新世界商场,人们很容易被二楼拐角处丝绸饰品的大声叫卖所吸引,的确是顶好的质量,价格却便宜得让人吃惊。南京路上的此情此景,放眼全国其实只是寻常的一幕。曾经只在王公贵族的豪门中幸得一见的丝绸服饰,如今走人寻常百姓家,成为再平淡不过的小插曲,不得不让人由衷感叹时代的变迁。然而联想起数千年前古丝绸之路上,“纤维皇后”在遥远的异邦受到的众星捧月般的礼遇,又让人唏嘘不已。中国丝绸,难道这就是你真实的境遇吗?
问题与危机:什么导致了丝绸业“有市无价”的尴尬?
很多业内入土都无法忘记:2002年在美国纽约贾维茨展览中心举行的“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展览会”上,中国丝绸纺织品身价大跌,几乎所有产品的批发单价都在10美元以下,而这些丝绸制品在美国商场里的零售价却在100美元以上。而按正常的利润分配,零售价为100美元的丝绸制品,批发交易价应为40-50美元。有识之士指出,以上数字变化的背后隐藏着一个可怕的事实,那就是中国丝绸第一大国的地位已岌岌可危,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其实岂止是出口,在国内市场,丝绸服饰及饰品大量充斥于中低端市场,有品牌、高附加值的丝绸商品鲜有其例。究竟什么导致了丝绸业“有市无价”的尴尬?这是非常引入深思的。记者认为,其根本的原因在于中国茧丝绸业总体上基础薄弱,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名品牌难以形成。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近乎严酷的事实:我国蚕茧的生产还没有摆脱几千年以来形成的分户种养模式,种桑养茧尚未形成规模;桑蚕品种改良、蚕病防冶等基础研究还很薄弱。我国目前蚕丝加工企业主要是国有企业改制后的股份制企业,它们大多小而分散,现代企业制度还不够健全,基础环节和加工环节实力薄弱,在资金、科研、技术等方面都无法与国际名牌公司相抗衡。目前日本、巴西、韩国企业自动缫丝机占85%以上,而我国只有42.6%;意大利企业无梭织机比例达90%以上,我国仅为15.4%。一些优秀企业也只能以为外国品牌贴牌的方式出口,收取加工费,或者以低于世界品牌数倍的价格出口,经济效益难以提升。有识之士指出:中国丝绸业存在着致命的症结,即偏于低端产品和过分依赖订单生产。中国生产的丝80%以上用于出口,每年出口量保持在4万吨,中国的生丝和坯绸分别占国际市场贸易量的六成到八成,就连产量居世界第二位的印度,也要购进部分中国生丝,其中浙江省的生丝占了近50%。可以说,中国几乎垄断了全世界丝绸产业链的前端。但令人遗憾的是,中国现在仅是国际丝绸市场的“原料输出国”,尤其缺乏有影响力、知名度的丝绸品牌,以致被称为“中国的原料、意大利的品牌、国际市场的价格”。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为了争取更多的订单,企业之间又不得不展开“自相残杀”式的恶性竞争,致使原料、中低档丝绸产品沦落到任人杀价的地步。过度内耗又使得企业无力进行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久而久之便丧失了对国际市场需求动态的敏感性和生产的创造力,不仅影响了产品的市场应变能力和竞争力,也难以增加丝纤维的消费总量,陷入了恶性循环。
按世贸组织有关规定,2005年1月1日将取消中国丝绸出口配额限制。当前这段时间可以说是中国丝绸业的危急存亡之秋,面临这样几个重大考验:一是“串证”出口屡禁不止,且有不断上升趋势,致使产丝配额实际收入下降。二是根据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2004年末将取消丝类出口配额。三是随着丝绸出口结构的优化,原料出口减少,高附加值产成品出口增加,如国家茧丝绸发展风险基金来源继续依靠产丝原料出口,将无法适应支持行业发展的要求。
探索与希望:丝绸创牌怎一个“知’字了得?!
“中国丝绸无品牌”,这在丝绸界似乎已成共识。再细细探究一番,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重外轻内”的产业格局,长期以来,中国的丝绸产品大都以订单贸易的形式出口,产品不是直接进入国外市场的销售终端,而是通过中间商供货。这样的销售渠道人为割裂了制造业与商业企业间的联系,造成中国的丝绸商品无法自主进入国际市场。这种间接贸易,使得许多丝绸企业习惯于躺在订单上闭着眼睛生产,在参加各类交易展览会时,仅仅满足于有订单即可,追求小富即安,而不是积极地推销自身产品和品牌,造成了整个丝绸业“有产品无品牌、有品牌无知名度”的国际形象。而外向型的丝绸企业又占据着我国丝绸业的主体,这些企业死守着订单贸易的狭小的利益空间,对潜力巨大的国内市场无暇顾及,使得无品牌、低附加值的丝绸服饰及制品成为国内丝绸消费的主流。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一些丝绸外留企业开始尝试打造内销品牌,然而真正成功的微乎其微。其根本原因在于思维模式上脱离不了“重外轻内”的窠臼,具体操作上,不能有效地借助国际市场上的设计及品牌资源,同时不正视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的差异性,将两个市场的管理与设计置于同一个平台,以致于出现了将出口丝绸商品摆上国内商场货架的奇怪局面。“外销内行,内销外行”成了外向型丝绸企业开拓国内市场的硬伤。然而,今年3月北京的一场名为走进西藏的别开生面的时装发布会,又让人们看到了丝绸品牌在国内市场中兴的希望。在此次发布会上,浙江凯喜雅国际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地将著名画家的的绘画艺术融入丝绸设计,运用精湛的高科技手段,用代表中华文明高水准的瑰丽丝绸,演绎了绘画神韵,同时为丝绸服装设计的革新与发展开辟了全新的天地。凯喜雅的高明之处在于,此举既大大提升了丝绸产品的文化内涵,又能以自主知识产权有效抵挡丝绸界花样设计抄袭成风的侵扰。更值得注意的是,这家中国丝绸界最大的出口商面对“外销内行,内销外行”的难题,选择了与专业品牌营销机构北京凯丽服饰有限公司协同发展、共赢市场的全新模式——后者成为“凯喜雅”的中国总代理。事实表明,北京凯丽服饰有限公司充分利用其雄厚的买手资源和“为本土定做”的营销理念,使“凯喜雅”在CHIC期间一跃成为全国加盟商眼中炙手可热的“红筹股”。
遗憾的是,即便成功如“凯喜雅”者,在中国丝绸界还只是屈指可数的个案,记者深深感到,丝绸创牌知易行难。在文化层面上,可以毫不客气的说,“古丝绸之路”的灿烂光辉,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丧失殆尽。强势品牌的背后必然是强势文化,如何将丝绸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现代的营销模式相结合,是摆在丝绸企业面前的一道极为现实的难题。在行业层面上,由于政府机构改革等原因,丝绸行业管理和指导部门分割,导致不应有的管理真空,虽然把“无形的手”还给市场是大势所趋,但不少丝绸企业表示,政府和行业部门“有形的手”错位,无益于丝绸业的更好发展。比如在行业推广方面,有关部门和组织能否借鉴美国棉花公司和国际羊毛局的做法,探索出中国丝绸的规范和标准模式?而在企业层面上,有识之士呼吁,丝绸企业急需建立诚信机制、协同机制和创新机制,这实在是金玉良言。试问,心照不宣的“拿来主义”、老死不相往来的割据状态、陈旧落后的设备工艺及管理模式不是早巳成为非除不可的痼疾吗?另外,对于丝绸消费市场的有效引导与系统研究,似乎也并未进入国内丝绸企业的视野。
创牌不是一个带着忧患意识的流行语,对于正处于多事之秋的中国丝绸业来说,它是一次艰难的破冰之旅,承载着开创中国新丝绸之路的历史使命。路漫漫兮其修远,在每一个丝绸人的坚实的脚下,一个神圣行业的复兴已经不远了。
问题与危机:什么导致了丝绸业“有市无价”的尴尬?
很多业内入土都无法忘记:2002年在美国纽约贾维茨展览中心举行的“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展览会”上,中国丝绸纺织品身价大跌,几乎所有产品的批发单价都在10美元以下,而这些丝绸制品在美国商场里的零售价却在100美元以上。而按正常的利润分配,零售价为100美元的丝绸制品,批发交易价应为40-50美元。有识之士指出,以上数字变化的背后隐藏着一个可怕的事实,那就是中国丝绸第一大国的地位已岌岌可危,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其实岂止是出口,在国内市场,丝绸服饰及饰品大量充斥于中低端市场,有品牌、高附加值的丝绸商品鲜有其例。究竟什么导致了丝绸业“有市无价”的尴尬?这是非常引入深思的。记者认为,其根本的原因在于中国茧丝绸业总体上基础薄弱,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名品牌难以形成。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近乎严酷的事实:我国蚕茧的生产还没有摆脱几千年以来形成的分户种养模式,种桑养茧尚未形成规模;桑蚕品种改良、蚕病防冶等基础研究还很薄弱。我国目前蚕丝加工企业主要是国有企业改制后的股份制企业,它们大多小而分散,现代企业制度还不够健全,基础环节和加工环节实力薄弱,在资金、科研、技术等方面都无法与国际名牌公司相抗衡。目前日本、巴西、韩国企业自动缫丝机占85%以上,而我国只有42.6%;意大利企业无梭织机比例达90%以上,我国仅为15.4%。一些优秀企业也只能以为外国品牌贴牌的方式出口,收取加工费,或者以低于世界品牌数倍的价格出口,经济效益难以提升。有识之士指出:中国丝绸业存在着致命的症结,即偏于低端产品和过分依赖订单生产。中国生产的丝80%以上用于出口,每年出口量保持在4万吨,中国的生丝和坯绸分别占国际市场贸易量的六成到八成,就连产量居世界第二位的印度,也要购进部分中国生丝,其中浙江省的生丝占了近50%。可以说,中国几乎垄断了全世界丝绸产业链的前端。但令人遗憾的是,中国现在仅是国际丝绸市场的“原料输出国”,尤其缺乏有影响力、知名度的丝绸品牌,以致被称为“中国的原料、意大利的品牌、国际市场的价格”。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为了争取更多的订单,企业之间又不得不展开“自相残杀”式的恶性竞争,致使原料、中低档丝绸产品沦落到任人杀价的地步。过度内耗又使得企业无力进行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久而久之便丧失了对国际市场需求动态的敏感性和生产的创造力,不仅影响了产品的市场应变能力和竞争力,也难以增加丝纤维的消费总量,陷入了恶性循环。
按世贸组织有关规定,2005年1月1日将取消中国丝绸出口配额限制。当前这段时间可以说是中国丝绸业的危急存亡之秋,面临这样几个重大考验:一是“串证”出口屡禁不止,且有不断上升趋势,致使产丝配额实际收入下降。二是根据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2004年末将取消丝类出口配额。三是随着丝绸出口结构的优化,原料出口减少,高附加值产成品出口增加,如国家茧丝绸发展风险基金来源继续依靠产丝原料出口,将无法适应支持行业发展的要求。
探索与希望:丝绸创牌怎一个“知’字了得?!
“中国丝绸无品牌”,这在丝绸界似乎已成共识。再细细探究一番,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重外轻内”的产业格局,长期以来,中国的丝绸产品大都以订单贸易的形式出口,产品不是直接进入国外市场的销售终端,而是通过中间商供货。这样的销售渠道人为割裂了制造业与商业企业间的联系,造成中国的丝绸商品无法自主进入国际市场。这种间接贸易,使得许多丝绸企业习惯于躺在订单上闭着眼睛生产,在参加各类交易展览会时,仅仅满足于有订单即可,追求小富即安,而不是积极地推销自身产品和品牌,造成了整个丝绸业“有产品无品牌、有品牌无知名度”的国际形象。而外向型的丝绸企业又占据着我国丝绸业的主体,这些企业死守着订单贸易的狭小的利益空间,对潜力巨大的国内市场无暇顾及,使得无品牌、低附加值的丝绸服饰及制品成为国内丝绸消费的主流。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一些丝绸外留企业开始尝试打造内销品牌,然而真正成功的微乎其微。其根本原因在于思维模式上脱离不了“重外轻内”的窠臼,具体操作上,不能有效地借助国际市场上的设计及品牌资源,同时不正视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的差异性,将两个市场的管理与设计置于同一个平台,以致于出现了将出口丝绸商品摆上国内商场货架的奇怪局面。“外销内行,内销外行”成了外向型丝绸企业开拓国内市场的硬伤。然而,今年3月北京的一场名为走进西藏的别开生面的时装发布会,又让人们看到了丝绸品牌在国内市场中兴的希望。在此次发布会上,浙江凯喜雅国际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地将著名画家的的绘画艺术融入丝绸设计,运用精湛的高科技手段,用代表中华文明高水准的瑰丽丝绸,演绎了绘画神韵,同时为丝绸服装设计的革新与发展开辟了全新的天地。凯喜雅的高明之处在于,此举既大大提升了丝绸产品的文化内涵,又能以自主知识产权有效抵挡丝绸界花样设计抄袭成风的侵扰。更值得注意的是,这家中国丝绸界最大的出口商面对“外销内行,内销外行”的难题,选择了与专业品牌营销机构北京凯丽服饰有限公司协同发展、共赢市场的全新模式——后者成为“凯喜雅”的中国总代理。事实表明,北京凯丽服饰有限公司充分利用其雄厚的买手资源和“为本土定做”的营销理念,使“凯喜雅”在CHIC期间一跃成为全国加盟商眼中炙手可热的“红筹股”。
遗憾的是,即便成功如“凯喜雅”者,在中国丝绸界还只是屈指可数的个案,记者深深感到,丝绸创牌知易行难。在文化层面上,可以毫不客气的说,“古丝绸之路”的灿烂光辉,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丧失殆尽。强势品牌的背后必然是强势文化,如何将丝绸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现代的营销模式相结合,是摆在丝绸企业面前的一道极为现实的难题。在行业层面上,由于政府机构改革等原因,丝绸行业管理和指导部门分割,导致不应有的管理真空,虽然把“无形的手”还给市场是大势所趋,但不少丝绸企业表示,政府和行业部门“有形的手”错位,无益于丝绸业的更好发展。比如在行业推广方面,有关部门和组织能否借鉴美国棉花公司和国际羊毛局的做法,探索出中国丝绸的规范和标准模式?而在企业层面上,有识之士呼吁,丝绸企业急需建立诚信机制、协同机制和创新机制,这实在是金玉良言。试问,心照不宣的“拿来主义”、老死不相往来的割据状态、陈旧落后的设备工艺及管理模式不是早巳成为非除不可的痼疾吗?另外,对于丝绸消费市场的有效引导与系统研究,似乎也并未进入国内丝绸企业的视野。
创牌不是一个带着忧患意识的流行语,对于正处于多事之秋的中国丝绸业来说,它是一次艰难的破冰之旅,承载着开创中国新丝绸之路的历史使命。路漫漫兮其修远,在每一个丝绸人的坚实的脚下,一个神圣行业的复兴已经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