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桑业怎么了?解读绵阳蚕桑产业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3-04-21 11:05:00
传统优势正在丧失
绵阳市大部分地方都有栽桑养蚕的传统习惯,梓潼、游仙、三台、盐亭4个县(区)被命名为省级优质蚕茧基地县。绵阳产茧量多年来均居全省第一位。2002年全市有桑树40万亩,全年发种45万张,产茧26万担,蚕农售茧收入1.3亿元,蚕农人均茧款收入80元以上,因为如此,蚕桑产业被市政府确定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八大主导产业之一。
然而,蚕丝业由多个环节构成,横跨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两大领域,注定了它面临着极大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据调查,蚕茧的自然风险为0.296,市场风险为0.293。风险使绵阳市蚕丝产业出现非良性循环趋势。
2002年,绵阳市缫丝企业17个,亏损面达90%以上。自2001年以来,国内生丝价格持续在低位徘徊,受此影响,全市桑茧综合均价同比下降38%,每公斤仅为9元。蚕茧经营企业和缫丝企业因生丝价格下跌,不愿投入抓基地建设,茧贱伤农,蚕农利益受损,便出现了毁桑或弃桑不养的现象。据统计,2002年全市有50%的茧丝绸公司处于亏损状态,绵阳蚕丝业产业优势正在丧失。
适应市场能力较差
受全国蚕丝行业大气候制约,目前国内蚕茧需求量为700-800万担,而全国产量为1500万担左右。生产能力过剩,质量低劣,结构性矛盾突出,供求失衡。生丝加工及丝绸服装企业,由于缺乏统一对外协调和约束机制,出口相互低价竞销,增大了市场风险。
蚕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大部分地方还是分散经营,规模较小,市场意识低,盲目性很大,因而造成供需上的大起大落。另外,小农的传统经营方式,在资金和技术力量上都很单薄,养蚕环境差,设施落后,先进适用技术难以推广普及,阻碍了蚕茧产量及质量的提高,从而影响了蚕农和丝绸工业的经济效益。
龙头企业机制不活。有的龙头企业在体制创新上有待突破,经营理念落后,经营管理粗放,不注重原料基地建设,加工设备落后,增值利润空间有限,抗衡市场风险能力弱。与此同时,龙头的带动能力不强,未能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公司+农户”产业链。
服务管理体制不顺。绵阳蚕桑、蚕种、蚕茧的生产管理归市农业局,蚕业管理部门除了几个工作人员外,没有工作所需的经费和设施;蚕药生产归市畜牧局管理;蚕茧的收购、加工等归市经贸委管理。这种服务管理体制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更不利于茧丝绸行业的快速发展。
如何做大蚕桑产业
蚕桑专家认为,绵阳的蚕桑产业要做大做强,必须大力推进蚕桑产业化经营,建设优质蚕桑基地。我市目前有蚕桑产业龙头企业和“五专”经营组织8个。
加强原料基地建设,强化科技推广,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产品竞争力,从根本上化解和降低风险。在蚕桑生产方面要不断推广运用新技术,抓好小蚕共育、大蚕省力化、优良簇具使用等几个关键技术环节。
转换企业机制,完善经营理念。龙头企业要在机制创新上下功夫,同时要武装先进加工设备,降低加工成本,以品牌、质量、服务求效益,从而增强抗衡市场风险的能力。
顺应“东桑西移”趋势,大力招商引资。充分利用蚕桑产业优势和初加工能力,针对浙江、江苏等地一批大型丝绸企业进行招商,引进“大树”到绵阳扎根,开花结果,带动现有蚕茧、缫丝业,从而规避市场风险。
绵阳市大部分地方都有栽桑养蚕的传统习惯,梓潼、游仙、三台、盐亭4个县(区)被命名为省级优质蚕茧基地县。绵阳产茧量多年来均居全省第一位。2002年全市有桑树40万亩,全年发种45万张,产茧26万担,蚕农售茧收入1.3亿元,蚕农人均茧款收入80元以上,因为如此,蚕桑产业被市政府确定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八大主导产业之一。
然而,蚕丝业由多个环节构成,横跨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两大领域,注定了它面临着极大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据调查,蚕茧的自然风险为0.296,市场风险为0.293。风险使绵阳市蚕丝产业出现非良性循环趋势。
2002年,绵阳市缫丝企业17个,亏损面达90%以上。自2001年以来,国内生丝价格持续在低位徘徊,受此影响,全市桑茧综合均价同比下降38%,每公斤仅为9元。蚕茧经营企业和缫丝企业因生丝价格下跌,不愿投入抓基地建设,茧贱伤农,蚕农利益受损,便出现了毁桑或弃桑不养的现象。据统计,2002年全市有50%的茧丝绸公司处于亏损状态,绵阳蚕丝业产业优势正在丧失。
适应市场能力较差
受全国蚕丝行业大气候制约,目前国内蚕茧需求量为700-800万担,而全国产量为1500万担左右。生产能力过剩,质量低劣,结构性矛盾突出,供求失衡。生丝加工及丝绸服装企业,由于缺乏统一对外协调和约束机制,出口相互低价竞销,增大了市场风险。
蚕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大部分地方还是分散经营,规模较小,市场意识低,盲目性很大,因而造成供需上的大起大落。另外,小农的传统经营方式,在资金和技术力量上都很单薄,养蚕环境差,设施落后,先进适用技术难以推广普及,阻碍了蚕茧产量及质量的提高,从而影响了蚕农和丝绸工业的经济效益。
龙头企业机制不活。有的龙头企业在体制创新上有待突破,经营理念落后,经营管理粗放,不注重原料基地建设,加工设备落后,增值利润空间有限,抗衡市场风险能力弱。与此同时,龙头的带动能力不强,未能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公司+农户”产业链。
服务管理体制不顺。绵阳蚕桑、蚕种、蚕茧的生产管理归市农业局,蚕业管理部门除了几个工作人员外,没有工作所需的经费和设施;蚕药生产归市畜牧局管理;蚕茧的收购、加工等归市经贸委管理。这种服务管理体制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更不利于茧丝绸行业的快速发展。
如何做大蚕桑产业
蚕桑专家认为,绵阳的蚕桑产业要做大做强,必须大力推进蚕桑产业化经营,建设优质蚕桑基地。我市目前有蚕桑产业龙头企业和“五专”经营组织8个。
加强原料基地建设,强化科技推广,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产品竞争力,从根本上化解和降低风险。在蚕桑生产方面要不断推广运用新技术,抓好小蚕共育、大蚕省力化、优良簇具使用等几个关键技术环节。
转换企业机制,完善经营理念。龙头企业要在机制创新上下功夫,同时要武装先进加工设备,降低加工成本,以品牌、质量、服务求效益,从而增强抗衡市场风险的能力。
顺应“东桑西移”趋势,大力招商引资。充分利用蚕桑产业优势和初加工能力,针对浙江、江苏等地一批大型丝绸企业进行招商,引进“大树”到绵阳扎根,开花结果,带动现有蚕茧、缫丝业,从而规避市场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