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English
总部客服电话 : 13506730168 0573-82111407 广西办事处 : 13567378882 湖州办事处 : 13957350021 茧丝公检信息查询
丝绸市场低迷使人愁![黄建谟 Esilk.net专稿  4-2]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3-02-21 15:17:00
丝绸市场低迷使人愁!
                -------中国丝绸进出口总公司 原总经理  黄建谟
                ----编者注:共4段[4-2]

   
 从预测看,去年的茧价实际上已低于生产成本。蚕农今年对蚕茧生产得较为
谨慎,减少饲养量。目前出口价格也已处的低水平,对市场有吸引力,刺激进
货。
今年西方经济一般估计将会平稳增长。因此,宏观上,在市场经济无形巨手调节
下,茧丝供大于求的矛盾正在逐渐转化,很可能在今年下半年供求关系出现新的
相对平衡,从而扭转持续近两年的产大于销。供需失衡。价格低落的局面。如果
作深入一步的探讨,我们在90年代中期刚通过类似的沉痛经历,为什么几年后又
重蹈这一恶性循环呢?必须寻找暴发这些矛盾的较深层次的原因,才能探索解决
办法,使我国丝绸业稳步、持续、健康地发展。

    1、农经济的蚕桑生产方式已日益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我国的蚕桑生产有数千年历史。千百年来所形成的分户栽采养蚕的小农经济
的生产方式,一直未有根本性改变。解放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蚕农基本上按
国家的计划生产和按国家的收购价格出售。国家的计划安排形成了一堵无形的防
波堤,使蚕农免受国外市场波动的直接冲击。随着改革开放的深人发展,国家对
蚕茧生产和收购实行指导性计划。蚕农可按自己对市场的判断,自行决定饲养和
出售蚕茧;同时,自己承担起市场波动的风险。由于分散经营,规模很小,市场
意识低,信息不及时,盲目性很大,市场好时一哄而上。反之,又大幅度减产。
因此造成供需上的大上大下。蚕茧大战时有发生。小农的分散经营方式,在资金
和技术力量很单薄,无力进行采蚕品种改良,病虫害防治等基础方面的技术改造
。因而我们茧丝质量的提高落后于一些新兴的蚕桑生产国家。
    2、丝绸工业企业规模小,技术设备落后,产品缺乏竞争力。
    据<中国丝绸年鉴200年版>记载,在2000年年底,全国国有及年销售收人在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的丝绸工业企业共计1629家。实际上,在全国小企业仍占绝大多数。仅浙江一省,1997年就有丝绸生产企业 5000家左右。其中年销售额在2至3亿元以上的企业只有10家左右,年销售额5亿元以上的只有三、四家。目前全国上市的丝绸企业只有五、六家,在全国上市公司总数中微不足道。
    这些反映了我国丝绸工业企业大多小而分散。 即使在国内算得上是旗舰的企业,力量也很单薄,缺乏资金投入科研与开发,更难于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树立自己的名牌。我国加人WTO行 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逐步接轨,这些中小企业在资本主义经济海洋中犹如一叶扁舟,是经不起风浪的。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丝绸工业资金投入少,技术更新缓慢,因而技术设备
落后。近几年国家大力淘汰落后的过剩生产能力,但目前自动缫丝机仍只占
42.6%,而日本、巴西、 韩国的自动缫丝机占83%以上。在织绸方面,意大利
企业的无梭织机达90%以上,而我国只有 15.4%。印染后处理的技术差距更大
。我国仍以出口初级产品为主。虽然在出口产品结构中,成品比重逐年提高,但
尚未树立自己的国际名牌。一些优秀企业是以为外国名牌加工出口。仅收取加工
费;或者以自己商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