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丝绸出口情况分析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3-02-17 13:01:00
据海关统计,2002年全年丝绸商品出口39.9亿美元,占全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的6.3%,进口20.6亿美元,占进口总额的11.9%,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5%和下降了15.9%;其中真丝绸商品(不含合纤绸和人丝绸)出口21.7亿美元,进口1.1亿美元,同比分别下降11.3%、18.6%。具体情况如下:
一、从出口商品结构看,与去年同期相比,原料性商品、半成品出口呈量增价跌的走势,制成品出口有升有降,变化不大。
与2001年相比,尽管丝类、绸缎出口数量都有增长,但丝类、绸缎累计出口金额都下降。其中丝类出口24568吨,同比增长8.1%,出口金额3.99亿美元,减少16.3%(桑蚕丝出口数量增长6%,出口金额减少18.1%);真丝绸缎出口(含真丝织物)13794万米,同比增长8.8%,金额3.2亿美元,减少10.6% (坯绸出口11433万米,增长9.31%,金额减少13.5%)。从出口平均单价看,除服装外各类丝绸产品同比均下降,尤其是丝类产品的平均出口单价的降幅一般在20-30%。在几个主要丝类商品中,降幅最大的是厂丝出口1292吨,同比下降58.7%,出口保持增长的商品有其它生丝、双宫丝、柞蚕丝和其它桑蚕丝。其中其它生丝增幅最大,出口2041吨,增幅达764.8%,其次为其它桑蚕丝,出口2492吨,增长56.1%,双宫丝出口5985吨,增长38.1%。
由于丝绸原料性商品对国际市场需求的反映较为敏感,加上2001年原料性产品的出口基数较低,去年这类产品的出口量已经开始恢复性增长,但出口单价持续下滑的局面尚没有根本性的改变。
丝绸制成品中,丝绸服装仍是出口创汇的主要产品。出口额为11.99亿美元,尽管如此,降幅仍然达到了16.2%。其中针织服装出口5亿美元,同比下降14.8%;梭织服装出口6.95亿美元, 降幅为17.1%。值得注意的是,服装的价格相对去年同期有所上升,增幅为2.4%。
从真丝绸商品出口构成上来看,茧丝原料占20%、绸缎占14%、制成品占66%。
二、从出口市场看,主要的四大市场仍占据着较大的市场份额。
从出口市场看,2002年出口增幅较大的国别、地区,丝类主要是印度(双宫丝、其他生丝、绢纺纱线),对意大利、日本丝类出口基本持平,出口保持增长的产品日本有其他桑蚕丝、捻丝、绢纺纱线,意大利有双宫丝、其他桑蚕丝,德国有废丝,韩国有废丝、绢纺纱线,巴基斯坦有纺纱线,坯绸主要市场是韩国、印度、香港、意大利,印染绸主要市场是香港、美国、韩国、意大利、阿联酋等。主要市场的具体出口情况如下:
印度:
印度仍是我国丝类第一大出口市场。2002年印度进口中国丝类商品和坯绸较多,2002年我对印度蚕丝类出口10209吨,占我丝类总出口的41%,同比增长8%,金额3.95亿美元,同比减少16.8%,平均单价下降22.3%。其中出口双宫丝5034吨,同比增长49.2%;出口柞蚕丝856.7吨,同比增长47.6%;出口其它生丝1264吨,增长596%; 出口绢纺纱线1099吨,主要是油丝同比增长40.6%;出口坯绸2946万米,同比增长249%。
欧洲:
欧洲市场主要是意大利和德国,对这两个国家的丝类出口占总出口的21.4%。其中,意大利是我丝类出口第二大市场,2002年对意大利丝类出口3536.8吨,占丝类总出口的14.4%,出口金额6289万美元,数量和金额分别比去年同期下降了0.6%和20.3%;对德国出口1713.4吨,数量和金额分别比去年同期下降了5.6%和33.6%,平均单价下跌29.7%。
日本:
日本是我国丝类第三大出口市场。2002年对日出口3382吨,占我蚕丝类出口的13.8%,出口数量和金额分别比去年同期下降1.8%和16.4%。
捻丝对日本出口782.5吨,金额11593万美元。数量和金额增幅分别为3%和16.8%,平均单价下跌19.2%。
坯绸对日本出口1402万米,金额2499万美元,出口数量和金额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0.9%和-6.2%,单价下跌了15.6%,低于对全球坯绸出口单价降幅4个百分点。
三、绝大多数省市出口下降,部分省市成倍下降。
全国31个省市中,21个省市丝绸商品出口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只有10个省市出口增长。出口主要省市中,只有浙江保持增长,增幅达15.5%,江苏、上海、广东、山东和四川均有所下降,上海和山东的下降幅度达15%以上。
四、出口价格较上年同期大幅下降。
蚕丝类平均价格下降22%,绸缎(含合纤绸、人丝绸)平均价格下降3.2%,制成品降幅最小为1.3%。
从总体上看,2002年国际丝绸市场仍显疲软,对美国的丝绸服装出口和对欧洲的丝类出口还未见大的起色,尤其是出口价格持续低迷,全国丝绸出口总额一直处于负增长状态。出口下降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际市场需求低迷。我国的丝绸业是一个外向型产业,对外依存度较高,加上丝绸产业链较长,不但跨动植物两个领域,而且涉及贸工农三个方面,在预测和主动调整方面有其难度和滞后性,所以每次国际市场的起落都给行业带来了振荡和损害。过去一年的种种迹象表明,世界经济状况复杂,复苏缓慢,国际市场对丝绸需求仍显疲软,国外客户定单少,数量小的现象仍然没有改变的迹象,客户下单越来越谨慎。印度是我丝类出口的第一大市场,2002年7月17日印度政府对我2A及2A以下等级的生丝出口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并于12月25日公布初裁结果,要求我出口生丝完税后价格须达33.19美元/公斤,严重阻碍我企业对印度市场的出口,为企业出口带来了新的困难。
二、供大于求的矛盾没有解决。国际市场疲软的同时,而国内蚕茧生产总体上仍然基本正常,茧丝库存压力没有缓解,造成国内丝价持续走低,丝绸出口和内销价格跌到历史低位,造成出口总额同比减幅较大。
三、我国丝绸业总体上技术设备较落后,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滞后,这不仅影响了产品的市场应变能力和竞争力,也难以增加丝纤维的消费总量。
四、企业间竞争激烈,企业出口困难增加。随着出口经营权的日益扩大,经营主体的增加,不同所有制企业间由于在出口退税、银行贷款、降低成本和灵活做法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彼此间的竞争日益激烈。
从多年来丝绸行业起起落落的情况来看,这一轮的调整将是优胜劣汰,强胜弱汰,随后更深层次的调整将更主要依靠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来完成。
一、从出口商品结构看,与去年同期相比,原料性商品、半成品出口呈量增价跌的走势,制成品出口有升有降,变化不大。
与2001年相比,尽管丝类、绸缎出口数量都有增长,但丝类、绸缎累计出口金额都下降。其中丝类出口24568吨,同比增长8.1%,出口金额3.99亿美元,减少16.3%(桑蚕丝出口数量增长6%,出口金额减少18.1%);真丝绸缎出口(含真丝织物)13794万米,同比增长8.8%,金额3.2亿美元,减少10.6% (坯绸出口11433万米,增长9.31%,金额减少13.5%)。从出口平均单价看,除服装外各类丝绸产品同比均下降,尤其是丝类产品的平均出口单价的降幅一般在20-30%。在几个主要丝类商品中,降幅最大的是厂丝出口1292吨,同比下降58.7%,出口保持增长的商品有其它生丝、双宫丝、柞蚕丝和其它桑蚕丝。其中其它生丝增幅最大,出口2041吨,增幅达764.8%,其次为其它桑蚕丝,出口2492吨,增长56.1%,双宫丝出口5985吨,增长38.1%。
由于丝绸原料性商品对国际市场需求的反映较为敏感,加上2001年原料性产品的出口基数较低,去年这类产品的出口量已经开始恢复性增长,但出口单价持续下滑的局面尚没有根本性的改变。
丝绸制成品中,丝绸服装仍是出口创汇的主要产品。出口额为11.99亿美元,尽管如此,降幅仍然达到了16.2%。其中针织服装出口5亿美元,同比下降14.8%;梭织服装出口6.95亿美元, 降幅为17.1%。值得注意的是,服装的价格相对去年同期有所上升,增幅为2.4%。
从真丝绸商品出口构成上来看,茧丝原料占20%、绸缎占14%、制成品占66%。
二、从出口市场看,主要的四大市场仍占据着较大的市场份额。
从出口市场看,2002年出口增幅较大的国别、地区,丝类主要是印度(双宫丝、其他生丝、绢纺纱线),对意大利、日本丝类出口基本持平,出口保持增长的产品日本有其他桑蚕丝、捻丝、绢纺纱线,意大利有双宫丝、其他桑蚕丝,德国有废丝,韩国有废丝、绢纺纱线,巴基斯坦有纺纱线,坯绸主要市场是韩国、印度、香港、意大利,印染绸主要市场是香港、美国、韩国、意大利、阿联酋等。主要市场的具体出口情况如下:
印度:
印度仍是我国丝类第一大出口市场。2002年印度进口中国丝类商品和坯绸较多,2002年我对印度蚕丝类出口10209吨,占我丝类总出口的41%,同比增长8%,金额3.95亿美元,同比减少16.8%,平均单价下降22.3%。其中出口双宫丝5034吨,同比增长49.2%;出口柞蚕丝856.7吨,同比增长47.6%;出口其它生丝1264吨,增长596%; 出口绢纺纱线1099吨,主要是油丝同比增长40.6%;出口坯绸2946万米,同比增长249%。
欧洲:
欧洲市场主要是意大利和德国,对这两个国家的丝类出口占总出口的21.4%。其中,意大利是我丝类出口第二大市场,2002年对意大利丝类出口3536.8吨,占丝类总出口的14.4%,出口金额6289万美元,数量和金额分别比去年同期下降了0.6%和20.3%;对德国出口1713.4吨,数量和金额分别比去年同期下降了5.6%和33.6%,平均单价下跌29.7%。
日本:
日本是我国丝类第三大出口市场。2002年对日出口3382吨,占我蚕丝类出口的13.8%,出口数量和金额分别比去年同期下降1.8%和16.4%。
捻丝对日本出口782.5吨,金额11593万美元。数量和金额增幅分别为3%和16.8%,平均单价下跌19.2%。
坯绸对日本出口1402万米,金额2499万美元,出口数量和金额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0.9%和-6.2%,单价下跌了15.6%,低于对全球坯绸出口单价降幅4个百分点。
三、绝大多数省市出口下降,部分省市成倍下降。
全国31个省市中,21个省市丝绸商品出口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只有10个省市出口增长。出口主要省市中,只有浙江保持增长,增幅达15.5%,江苏、上海、广东、山东和四川均有所下降,上海和山东的下降幅度达15%以上。
四、出口价格较上年同期大幅下降。
蚕丝类平均价格下降22%,绸缎(含合纤绸、人丝绸)平均价格下降3.2%,制成品降幅最小为1.3%。
从总体上看,2002年国际丝绸市场仍显疲软,对美国的丝绸服装出口和对欧洲的丝类出口还未见大的起色,尤其是出口价格持续低迷,全国丝绸出口总额一直处于负增长状态。出口下降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际市场需求低迷。我国的丝绸业是一个外向型产业,对外依存度较高,加上丝绸产业链较长,不但跨动植物两个领域,而且涉及贸工农三个方面,在预测和主动调整方面有其难度和滞后性,所以每次国际市场的起落都给行业带来了振荡和损害。过去一年的种种迹象表明,世界经济状况复杂,复苏缓慢,国际市场对丝绸需求仍显疲软,国外客户定单少,数量小的现象仍然没有改变的迹象,客户下单越来越谨慎。印度是我丝类出口的第一大市场,2002年7月17日印度政府对我2A及2A以下等级的生丝出口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并于12月25日公布初裁结果,要求我出口生丝完税后价格须达33.19美元/公斤,严重阻碍我企业对印度市场的出口,为企业出口带来了新的困难。
二、供大于求的矛盾没有解决。国际市场疲软的同时,而国内蚕茧生产总体上仍然基本正常,茧丝库存压力没有缓解,造成国内丝价持续走低,丝绸出口和内销价格跌到历史低位,造成出口总额同比减幅较大。
三、我国丝绸业总体上技术设备较落后,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滞后,这不仅影响了产品的市场应变能力和竞争力,也难以增加丝纤维的消费总量。
四、企业间竞争激烈,企业出口困难增加。随着出口经营权的日益扩大,经营主体的增加,不同所有制企业间由于在出口退税、银行贷款、降低成本和灵活做法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彼此间的竞争日益激烈。
从多年来丝绸行业起起落落的情况来看,这一轮的调整将是优胜劣汰,强胜弱汰,随后更深层次的调整将更主要依靠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