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落话桑蚕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3-04-04 17:08:00
加入世贸组织后,种桑养蚕这一传统产业,依旧是中国的优势产业。看准蚕桑产业的良好前景,在国家“东桑西移”的布局大调整中,中西部各省已出现群雄逐鹿态势,江西能否抓住机遇,把承接蚕桑业转移与农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现实给了我们发展的信心。
去年蚕茧价格跌到历史最低谷,但出人意料的是,全省不仅没有出现挖桑、毁桑现象,相反,桑园面积较上年增加了5万亩,蚕茧产量同比也增长了42.8%。业内人士评价:这一信号表明,我省蚕桑产业已从幼稚期步入成熟期。
启示一
江西省蚕桑业的大规模发展始于1991年由省政府实施的“蚕桑工程”。1993年,全省的蚕桑面积达到74万亩,种桑2万亩以上的县就有20多个;全省年产鲜蚕茧34.5万担,一度挤入全国前八位。1995年-1996年茧价大跌,“蚕桑工程”构建的辉煌开始瓦解。面对80元一担的粮食收购价,蚕桑大县———金溪县的农民再也不理会政府的劝阻,挥起锄头,把桑园变回稻田。仅仅一年多的时间,该县桑园面积从近5万亩跌到不足500亩。大县尚且如此,一些蚕桑小县更是闻风而动。至1998年,全省桑园面积已不足6万亩,滑到历史最低点。
然而,当农民被真正推向市场后,面对早籼稻退出保护价收购,以及波及全国的农产品卖难,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高效种养业的愿望日益迫切。权衡利弊,蚕桑产业虽然风险较大,但因其比较效益较高,成为农民自觉自愿的选择。
吸取以往的教训,政府不再包办代替,变行政命令为政策引导,扶持龙头企业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带领农民共同闯市场。农民经过几次折腾,也摸到了蚕桑产业波浪式发展的规律,按他们的说法就是,“有高峰就有低谷,低谷意味着新一轮高峰快到了。”现在,一些有头脑的农民喊出了“低潮时发展,高峰时受益”的口号。
启示二
蚕桑业包含栽桑、制种、催青、养蚕、收烘、缫丝等诸多环节,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减少中间环节,是实施成本领先战略的关键。如何实现农户分散经营的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社会化服务组织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出路。
市场竞争的残酷迫使企业和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小蚕共育户为凝聚更多的大蚕养殖户,推出了“售后服务”———上门技术指导;收烘站为了提高干茧的竞争力,实行优茧优价,引导农民对鲜茧进行分级后销售;缫丝厂为了扩大蚕茧来源,纷纷与农户签订保护价收购合同,并心甘情愿地从每年的纯利中,切出一块建立风险基金。
而以前,政府包办代替,难免卷入市场风险的漩涡中,处境尴尬。从2000年转为民营企业后,企业自筹资金,新上26组自动缫流水线,政府未投一分钱就使白厂丝品质提高了两个等级。去年丝价只有高峰期的一半,但民营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和科学管理,劳动力节省一半,工效却翻了一番,每吨生丝的纯利仍有两三万元。
去年,全省蚕桑产业能在低谷中爬坡而上,农民种桑养蚕的积极性持续高涨,与缫丝行业的转机建制关系密切。龙头企业的内在活力决定了其对整个产业的牵引力的强弱!
启示三
没有亏损的行业,只有亏损的经营者。去年茧价跌至谷底,但优质鲜茧的价格依然要高出平均价3~5元/公斤。丝绸市场高档产品依然供不应求。
从零星分散到集中连片的规模推进,从杂交桑到嫁接桑的品种改良,从蜈蚣簇到方格簇的技术创新,从立缫到自动缫的加工设备更新,蚕桑业的产业化探索说明,做大一个产业,没有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努力,很难形成区域优势。而做强一个产业,没有规模化的基地建设,没有专业化、标准化的生产,没有不断的科技创新,就无法赢得品牌优势和成本优势。
2000年春,我省的蚕桑业进入了一个稳定回升的时期,到2002年底,全省桑园的面积达20万亩,但依然不及1993年面积的三分之一。一位从事蚕桑事业多年的干部慨叹:“如果当年低谷的时候能加大投入,挺过来,我省现在也应该是全国蚕桑大省了。”的确,市场竞争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发展支柱产业如果没有百折不挠的决心,敢为人先的勇气,就很难避免错失发展的良机。
“用工业化的理念谋划农业”,在我省倡导了两三年,但农产品真的能像工业品那样告别统装货时代,经过分级、包装、加工再进入市场吗?市场是无情的,无论是养猪业还是蚕桑业都是风险与机遇同在,每一次周期性的波动,就是一次大浪淘沙的过程,冲走的是泥沙,留下的是行业的精英。要想发家致富,零打碎敲希望渺茫,走规模化、集约化之路才有光明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