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丝绸,路在何方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3-03-29 19:03:00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杭州丝绸纺织厂的厂长,因为工厂倒闭而到政府机关工作。其妻找了个保姆照顾小孩。不料该保姆是杭州某丝绸纺织厂的下岗女工。“厂长”备感羞愧。再三叮嘱妻子千万不能暴露他以前的身份。
也许这只是个巧合,但从这个巧合,折射出杭州丝绸正在离“丝绸之府”渐渐远去。
昔日辉煌成历史
早些年,外地人来杭州,杭州丝绸是首选。据杭州市经委纺织服装处处长施海岩介绍:杭州丝绸业兴旺时期有40多家企业,其他城市一般只有一个纺织局(或公司),而杭州既有纺织局(公司),又有丝绸局(公司),浙江省当时有轻工厅(纺织归轻工厅管理),同时另设省丝绸公司。杭州丝绸在当时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而今,只有十来家企业在苦苦支撑着杭州的丝绸业,而且呈现下滑趋势。那么杭州丝绸“沦落”到现在这种状况,其原因何在、杭州丝绸的出路何在?
科技发展的冲击
中国美院教授、中国时装评委会主任委员张辛可先生对丝绸颇有研究,他说,在显微镜下观察丝纤维可以发现,外表凹凸不平。所以丝绸服装贴身穿着,也会与皮肤之间有空隙,利于人体皮肤“呼吸”,感到穿着舒适。如果再观察丝纤维的横截面,能看到中间是空的,因此丝绸有很好的吸水性。人穿着时不会感觉“闷”。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大量化学、合成纤维的产生,真丝织品受到了巨大冲击。尤其是涤纶纤维的产生,由于其具有弹性好、抗皱、挺括等特点,相比之下真丝织品易皱、不美观的缺点越来越不被人所接受。
当日本、韩国的仿真丝产品发展到第五代时,不仅具备了真丝的飘逸,而且印花鲜艳、抗皱、价廉。至此,真丝产品已是步履维艰。继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加快,真丝织品又一大缺陷开始暴露出来,那就是不能机洗。否则易变形,要通过熨烫才能恢复原样。而人造丝织品则不存在这一问题。真丝织品面临巨大危机。在上个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间,曾有人研制了一种新型的真丝绸,将丝纤维浸泡在一种试剂中,使丝纤维表面包裹着一层抗皱物质。结果丝织品的抗皱性增强了,但丝绸原先具有的吸湿、透气特性却没有了。这种“新产品”后来被人批评为就像医治驼背的“门板疗法”;驼背是被门板夹直了,但人也给治死了。丝绸衰落的命运没有得到改变。
假冒伪劣的坑害
杭州有着大量的丝原料,加上纺织工艺并不十分复杂,有台纺织机,老太太都能织。在丝绸大受青睐的年代,一批小作坊式,甚至家庭式的丝绸纺织遍布乡村。杭州万谷纺织有限公司总经理姬力民是这样向记者描述的:那时的一些丝绸,简直就像是纱窗。为了掩饰纺织时的偷工减料,丝绸织成后,再涂上层浆。消费者用了一阵子之后一洗,面目全非,这些劣质丝绸不仅砸了杭州丝绸的牌子,而且由于丝绸原料价格占成品比例相当大,这些成本很低的丝绸,向市场大量低价倾销,不断挤跨国有丝绸纺织业,令杭州丝绸雪上加霜。
用科技改变丝绸
丝绸的致命缺陷是易皱。浙江大学动物学科学学院博士后陈宇岳透露,丝绸抗皱的研究一直没有中断,但效果都不甚理想,原先的纱洗改善了丝绸的易皱缺点,但破坏了真丝;后来的包纤丝(真丝外表包裹棉毛等纤维),又有染色不均匀的缺陷。目前一种最新的研究,有可能改变丝绸的这一缺陷,即采用纳米技术,打通丝纤维的中腔,然后在腔中灌注抗皱物质。这与“门板疗法”等方法不同的是,丝的界面仍是真丝,能将丝的自然性充分体现。还有人设想,通过改变蚕的基因,使丝纤维具有抗皱性。据悉陈博士的职务发明目前已在杭州进行前期开发。
拓展丝织产品
杭州的真丝纺织品没有大的拓展,依然是面料、被面、围巾等。如果把杭州文化与丝绸结合起来,丝绸产品又会是另一番天地。像丝绸手绘、大幅丝绸画、丝绸油画,甚至用丝绸制书等等。现在杭州女装正在走向全国,如果把丝绸嫁接到杭州女装中,这对重振杭州丝绸肯定是个很大的促进。
丝绸之美
中国的四大绸都(苏州、杭州、湖州、吴江)都在江南。正所谓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一位学者说,江南共通的文化特质是———自然的、绵长的、内蕴的、优柔的、婉约的、秀丽的和书卷气的,具有东方式的优雅和优美。
丝绸的飘逸如西湖的碧波般美丽,丝绸历史沉淀着杭州丰厚的文化底蕴。丝绸是杭州文化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
几千年来,丝绸和“丝绸之路”成为我国和世界各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桥梁,在世界上产生深远的影响。丝绸产业也历来受到政府的重视,并形成我国茧丝绸业从栽桑、养蚕、织绸、印染、整理、贸易、科教的全面发展,形成了农、工、贸、科、教等较完整的体系。
当杭州在不断发掘历史文化和提高旅游品位、在实施“工业兴市”战略、在政府倡导要发展密集型工业劳动之际,也许,杭州丝绸不该被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