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English
总部客服电话 : 13506730168 0573-82111407 广西办事处 : 13567378882 湖州办事处 : 13957350021 茧丝公检信息查询
打破旧机制,创蚕业新辉煌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3-03-22 22:54:00
 
     四川邛崃市大同丝绸有限公司是原国营*崃市缫丝厂破产后改制而成的一家集农、工、贸、产供销为一体化具备“公司+工厂+农户”紧密联合产业化经营模式的民营企业。公司改制后蚕桑基地不断发展,由原来的2000亩桑园发展到目前50000亩桑园,蚕茧产量和质量不断提高,在行情低迷、气候恶劣的情况下,邛崃市蚕茧平均单产35公斤,上车率92%,平均解舒率70%以上;邛崃市丝绸公司2002年生产的生丝平均商检等级为4A50并连续出现商检最高等级6A级生丝,质量居全省缫丝行业前茅,在2002年10月“四川•中国西部农业博览会”上获得“名优农产品”证书,企业被成都市评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一、打破旧机制,建立以市场经济为主体的新机制
    2000年改制前,邛崃市丝绸公司共有职工60多人,全市有蚕桑2000亩,全年养蚕4000多张,市丝绸公司下属的国营缫丝厂,缫丝能力3600绪(立缫),有职工1000多人,由于旧的体制形成了僧多粥少,干多干少一个样,严重阻碍了生产的发展,企业处于瘫痪,2000年市政府对原有的丝厂和丝绸公司进行了破产由私人收购组建了*崃市大同丝绸有限公司。公司由丝厂和蚕茧生产科二条线组成,注册资金1500万元,总资产3000万元,丝厂新安装了飞宇2000型自动缫1600绪,粗丝2800绪,丝厂现有职工300人,蚕桑科有职工20人,负责全市栽桑养蚕,收烘工作。体制改变后公司加强了对职工观念的转变工作,并重点解决了分配问题,使大家能发挥特长,按公司所得这充分调动了蚕桑科职工的积极性。目前我市已栽桑5万亩,2002年发种17000多张,比改制前增加425%,产干茧250吨,比改制前增加625%。
    二、“公司+农户”产业化运作模式
2000年六月,公司已被成都市政府授予“重点龙头企业”称号。长期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以提高茧质为核心,以蚕农利益为前提,按照蚕桑产业化建设思路,以合同契约形式,与蚕农结成紧密联合的利益共同体。现已与蚕桑基地乡共10000多户养蚕户直接签定了“栽桑养蚕售茧合同”;保证蚕农栽桑养蚕全程技术指导和服务;保证茧价上扬随行就市,茧价下跌按承诺“保护价”收购,保证现金全数收购;合同一定五年不变。
    针对蚕桑生产尚在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千家万户分散经营和传统粗放管理方式上,公司按照规模化、产业化、科学化高起点要求,首先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逐步将零星分散的桑地集中管理、规模发展、对蚕桑布局进行优化调整,在5个重点基地镇乡分别建设标准化技术规范化的“优质桑园示范片”。每处1000亩,共计5000亩。这些“示范片”良种密植、土地相对平整,集中成片,不仅易于管理大幅增收,而且还恢复生态效益,成为风景观光农业。
    三、有健全的桑茧产前、产中、产后的产业化服务体系
    目前,全市形成以公司为中心,以蚕茧收烘站为骨干,以镇(乡)蚕桑员、村组共育员为依托的栽桑养蚕技术指导服务队伍和体系,并订立了相应的奖惩制度。为了技术指导服务及时到位,公司下派20多名技术人员长期驻镇包村,季节性举办培训班,抓好示范户以点带面,走村串户,负责蚕农栽桑养蚕产前、产中、产后的指导服务,公司还为驻镇(乡)技术人员配备了手机、传呼等通讯工具和必备的交通工具及蚕摇包,使之在养蚕期24小时做到蚕农随叫随到,及时对病蚕病桑治疗,这一举措深受蚕农欢迎,誉之为“蚕桑赤足医生”、“蚕桑120”。
    四、有先进的科学技术,较高质量保证
    公司有一批蚕桑专业院校毕业并长期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他们坚持科技创新,坚持以提高单产为重点,提高效益为核心,推行小蚕共育化,大蚕省力化,上簇方格化。
    在技术和管理上坚持一个标准5个统一,即标准化的蚕种催青,统一报种配药,统一消毒,统一防病治虫,统一共育(100%),统一养蚕技术,统一蔟具(方格蔟)。
    目前全市养蚕单产在35kg以上,茧丝1000m左右,解舒在70%以上,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茧质和产量已跃居成都市各区县之首。
    五、有持续发展的蚕桑生产规模,创蚕业新辉煌
    全市目前蚕桑已发展至50000亩,今年进行良桑嫁接80%以上;方格蔟具推广已达90%以上;去年发种17000张,单产35kg,收鲜茧596000kg,蚕农收入700多万元,今年预计发种3万张,产鲜茧1000000kg以上,预计蚕农收入1500万元,户平增收15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