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农调整结构刻不容缓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3-01-12 11:20:00
去年以来,蚕茧收购价格一路下滑,伤透了蚕农的心,严重挫伤了蚕农种桑养蚕的积极性。
2002年,全国重点蚕区浙江省嘉兴市的春夏秋茧平均收购价与上年相比跌幅达到36.84%。早秋茧价格更是跌至311.5元/担,创下1987年以来的最低点,比上年同期的884元/担下降了572.5元/担,跌幅高达64.8%。春茧嘉兴全市平均收购价为613元/担,比上年同期的908元/担下降了295元/担,降幅也高达32.5%。
蚕茧价格一路狂跌的直接后果是养蚕收入锐减。2002年,嘉兴全市蚕茧总产值为4.9亿元,同比减少5.78亿元,减幅达54.2%。从市场交易的角度来看,价格下降、收入减少不足为怪。但问题的严重性在于,由于蚕茧价格不断下跌,严重挫伤了蚕农种桑养蚕的积极性,毁坏桑树、丢弃蚕种的现象日益增多。去年嘉兴全市发放蚕种121.12万张,同比减少21.79万张,减了15.2%。更多的蚕农采取了消极的粗放管理方式,该修理时不修理,该消毒时不消毒,该呵护时不呵护,从而导致2002年蚕茧总产量仅为4.56万吨,同比减少1.32万吨,减幅达22.4%。有关业内人士担忧,长此以往,丝绸之府的蚕桑生产优势恐怕难以维持。
究其原因,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是丝绸产品外销不畅,市场需求明显不足。从2002年4月份起,厂丝价格首次跌到了19年来的最低点,9月份以来始终徘徊在11万元至12万元/吨的历史低位。据海关统计,2002年前三季度,全国厂丝出口数量同比减少48.1%,出口额同比减少60.2%,真丝绸出口额减少7.6%。价格的暴跌,导致了蚕农饲养积极性和管理水平的明显下降、单产的明显下降、品质的明显下降。据在全国桑苗重点产区之一嘉兴海宁的典型调查显示,夏秋两季用肥量同比减少60%,蚕药销售量减少50%以上,普通桑苗每株只能卖0.03元到0.04元,品种桑苗也只有每株0.06元到0.07元,仅为上年的1/3左右。有关专家指出,市场价格的波动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必须尽快跳出这样一个恶性循环的危险境地。
客观地讲,今年蚕桑生产面临的严峻形势,并非嘉兴一家。据浙江省农情分析及预计,全省蚕农户均减收800元。今冬明春全省计划种桑7.68万亩,种桑7870万株,同比分别减少53.2%和44.1%。不少重点市县目前已订购的2003年春夏蚕种数量仅为上年实养数的60%左右(往年一般可达85%以上)。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潮起潮落是必然现象。事实上,无论从桑树栽培历史、养蚕技术,还是从“丝绸之府”丝织品在市场上的知名度来看,嘉兴蚕桑生产都是很有影响力和发展潜力的。值得一提的是:市场处于低谷时,正是调整结构、练好内功的大好时机,外贸商家提醒蚕农,今年国外市场需求不足,并不等于明年、后年持续市场需求不足。只要加大中国丝绸产品对外宣传力度,创新营销的方式方法,让更多的海外消费者了解、接受丝织品,进一步拓宽国外市场,增加出口份额就会指日可待。农技专家说:“一哄而起固然不好,一哄而散同样不可取。”绿色消费、健康消费是现代社会的发展方向。蚕丝作为一种天然保健绿色产品,从长远看,市场消费空间无限。蚕农一定要调整好心态,自觉地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走科技养蚕之路。当然,我们不能消极地等待市场行情的好转,而应未雨绸缪,研究制定行业发展规划,积极引进外资、民资,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扶大扶强丝绸加工企业,进一步扩大内需。结合农业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我们也完全可以适度地引导一部分蚕农从单纯的饲养环节向产前的信息服务、产中的技术服务和产后的流通服务等众多环节转移,并努力把一部分低产桑田进行改造,种植一些水果、花卉等高效经济作物;鼓励富余农民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
2002年,全国重点蚕区浙江省嘉兴市的春夏秋茧平均收购价与上年相比跌幅达到36.84%。早秋茧价格更是跌至311.5元/担,创下1987年以来的最低点,比上年同期的884元/担下降了572.5元/担,跌幅高达64.8%。春茧嘉兴全市平均收购价为613元/担,比上年同期的908元/担下降了295元/担,降幅也高达32.5%。
蚕茧价格一路狂跌的直接后果是养蚕收入锐减。2002年,嘉兴全市蚕茧总产值为4.9亿元,同比减少5.78亿元,减幅达54.2%。从市场交易的角度来看,价格下降、收入减少不足为怪。但问题的严重性在于,由于蚕茧价格不断下跌,严重挫伤了蚕农种桑养蚕的积极性,毁坏桑树、丢弃蚕种的现象日益增多。去年嘉兴全市发放蚕种121.12万张,同比减少21.79万张,减了15.2%。更多的蚕农采取了消极的粗放管理方式,该修理时不修理,该消毒时不消毒,该呵护时不呵护,从而导致2002年蚕茧总产量仅为4.56万吨,同比减少1.32万吨,减幅达22.4%。有关业内人士担忧,长此以往,丝绸之府的蚕桑生产优势恐怕难以维持。
究其原因,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是丝绸产品外销不畅,市场需求明显不足。从2002年4月份起,厂丝价格首次跌到了19年来的最低点,9月份以来始终徘徊在11万元至12万元/吨的历史低位。据海关统计,2002年前三季度,全国厂丝出口数量同比减少48.1%,出口额同比减少60.2%,真丝绸出口额减少7.6%。价格的暴跌,导致了蚕农饲养积极性和管理水平的明显下降、单产的明显下降、品质的明显下降。据在全国桑苗重点产区之一嘉兴海宁的典型调查显示,夏秋两季用肥量同比减少60%,蚕药销售量减少50%以上,普通桑苗每株只能卖0.03元到0.04元,品种桑苗也只有每株0.06元到0.07元,仅为上年的1/3左右。有关专家指出,市场价格的波动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必须尽快跳出这样一个恶性循环的危险境地。
客观地讲,今年蚕桑生产面临的严峻形势,并非嘉兴一家。据浙江省农情分析及预计,全省蚕农户均减收800元。今冬明春全省计划种桑7.68万亩,种桑7870万株,同比分别减少53.2%和44.1%。不少重点市县目前已订购的2003年春夏蚕种数量仅为上年实养数的60%左右(往年一般可达85%以上)。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潮起潮落是必然现象。事实上,无论从桑树栽培历史、养蚕技术,还是从“丝绸之府”丝织品在市场上的知名度来看,嘉兴蚕桑生产都是很有影响力和发展潜力的。值得一提的是:市场处于低谷时,正是调整结构、练好内功的大好时机,外贸商家提醒蚕农,今年国外市场需求不足,并不等于明年、后年持续市场需求不足。只要加大中国丝绸产品对外宣传力度,创新营销的方式方法,让更多的海外消费者了解、接受丝织品,进一步拓宽国外市场,增加出口份额就会指日可待。农技专家说:“一哄而起固然不好,一哄而散同样不可取。”绿色消费、健康消费是现代社会的发展方向。蚕丝作为一种天然保健绿色产品,从长远看,市场消费空间无限。蚕农一定要调整好心态,自觉地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走科技养蚕之路。当然,我们不能消极地等待市场行情的好转,而应未雨绸缪,研究制定行业发展规划,积极引进外资、民资,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扶大扶强丝绸加工企业,进一步扩大内需。结合农业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我们也完全可以适度地引导一部分蚕农从单纯的饲养环节向产前的信息服务、产中的技术服务和产后的流通服务等众多环节转移,并努力把一部分低产桑田进行改造,种植一些水果、花卉等高效经济作物;鼓励富余农民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