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备金率上调1%传递了什么信号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8-06-16 16:21:00
2008年6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网站出现了这样一条消息:为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于2008年6月15日和25日分别按0.5个百分点缴款,地震重灾区法人金融机构暂不上调。
此消息一出,许多人对此也是颇感意外,央行的"动作"实在让人有些措手不及。因为从一般规律来看,央行公布上调准备金率一般是在CPI公布之后,但这次却一反常态,在5月CPI公布之前就进行了实施。此外按照一般做法,上调准备金率每次都在0.5个百分点,像这样一次上调1个百分点的情况在历史上并不多见。
异乎寻常的政策动向终于引发了市场剧烈的反应,6月10日股市开盘后出现了大幅下跌的走势,上证综指的跌幅达到了7.73%,为证券史上所罕见,市场的恐慌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会让央行和市场变得如此忐忑不安呢?许多观点都把这归结于通胀和宏观调控的紧缩政策,因为长期以来CPI和准备金率的联动已经成了惯例。可是这一次,其政策信号意义已远远超出了这一范畴。
细心的投资者可以发现近期宏观经济层面有这样一个细节,根据央行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外汇储备增加了1539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0%,扣除同期的FDI和贸易顺差,尚有800多亿美元得不到合理解释。
虽然央行行长周小川对此曾进行了解释,认为是来自贸易顺差和FDI之外的其他项目的收益。而央行发布的《2008年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也认为,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主要是因为国内经济基本面总体较好,贸易顺差规模较大,外商直接投资持续流入。但仍有不少经济学家认为这部分异常增加的外汇储备无法排除"热钱"的嫌疑,而且流入的速度正在逐级加快。
然而"热钱"的流入固然会带来不少负面影响,但如果它们一旦失去投资获利空间而快速流出,给经济带来的影响更是毁灭性的。虽然人民币兑美元不断创出新高似乎给了人们看多经济的理由,但是在另一方面我们却可以发现当前的宏观经济已经危机四伏:高通胀使得宏观调控无法松动来推动经济增长,油气价格管制又使财政背上了巨大包袱。所以许多人都在担忧,"热钱"随时都存在掉头回流的可能。
目前人民币兑美元已经达到了6.92的高位,在这条上升通道中人民币究竟还能走多远,我们目前还无法得出一个准确的结论。但有一点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事实,如果人民币一旦出现停止升值的步伐,那时候如果经济仍然无法摆脱当前种种危机的阴影,其结果的严重性显然是无法想像的,近期的股市大跌,也是对这种恐惧的提前预演。
对于这次准备金率的调整,也有专家提出了反对意见,其理由是目前生产流通以及资本市场的资金短缺非常严重,而且从最新的数据来看,经济已经在往下走,未来可能会加速下降。一方面经济增长在放缓,另一方面不少高热区却仍然"红灯"闪现,这就是当前中国经济的尴尬现实。
其实,央行此次大手笔上调准备金率也是无奈之举,但其给出的经济信号却是值得我们警惕的。准备金率17.5%的高位只能说明这样一个无情的事实,中国经济之弦已经绷得很紧了。不过弦绷得再紧也不能断,这就需要有关方面在日后的调控中能够运用更为高超的技巧。而对于投资者来说,在目前也要认清形势,不盲目、不冲动,保全资产才为上策。(黄罗维)
信息来源:理财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