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浙江蚕桑生产工作思路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3-01-05 11:44:00
2002年浙江蚕桑生产,受到了茧丝绸市场持续低迷茧丝价格大幅度下降,春雨、夏闷、秋旱的异常气候,局部蚕病暴发的影响,春蚕增种减产,夏秋蚕减种减产,全年效益明显下降。据蚕桑业务部门对8个市的初步统计,预计全省全年饲养蚕种239.2万张,产茧9.34万吨,同比分别减7.7%和10.6%。据省经贸委初步统计,全省预计收购蚕茧6.6万吨,同比减少1.09万吨减14%,平均收购价为576.82元/50公斤,比去年的883元降低306.37元,降幅达34.7%,投放茧款7.6亿元,减少6亿元减少44%,由于减产和价格降低,蚕农的实际减收将更大。由于浙江经济发达,作物竞争和劳动力竞争激烈,蚕桑生产将面临严峻的考验,目前虽然还没有出现毁桑改种现象,但大部分处于观望、等待状态,冬季种桑计划减少一半左右,各地明年春蚕饲养种计划明显下降,今后几年特别是2003年将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
针对当前的形势,最近该省召开了全省蚕桑生产会议,研究提出了2003年及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思路:
一、以市场经济的理念,正确全面分析形势
对当前严峻的形势,一方面,要用历史的、全面的、发展的眼光来分析。长期以来,各级业务部门习惯于以蚕茧产量的增减为标志来衡量蚕桑生产的发展与否,这是计划经济下数量型生产的传统观念,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在市场经济下,正确的发展理念应该是以生产是否与市场需求相适应为标准,这种适应既包括数量的满足,又包括质量的符合。1996年以来蚕茧价格的稳步上升,也正是由于经过调整后,蚕茧生产总量与市场需求量相适应的结果。目前蚕茧市场已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需要通过控制生产总量,以达供求平衡,这是必然的。蚕农从自身利益考虑,主动调减生产数量,这也是自我保护的需要。
更重要的一方面,浙江是具有几千年历史的蚕茧产区,栽桑养蚕是重点蚕区农民的传统产业,也是收入的重要来源。近年来,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明显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的快速推进,作为全省十大主导产业之一的蚕桑生产,积极调整品种结构、品质结构、区域结构,加快运用现代科技和经营方式,改造传统蚕桑产业,逐步形成了区域化、基地化、规模化发展的新态势。浙江是全国茧丝绸加工贸易的重要基地,强大的后加工及贸易支撑体系,高档优质的丝绸产品,良好的市场信誉,为蚕桑生产的稳定发展提供了保障。
因此,对蚕桑生产既要认清不足,更要看到优势,树立信心。要牢固树立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质量求生存、以效益促发展的指导思想,着力改造传统蚕桑产业结构,优化区域布局,强化基础建设,坚持科技进步,以高效稳定的基地扩大生产量,以优质的产品扩大市场份额,实现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坚定走专业化分工、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路子。
二、以行情低迷为契机,推进蚕业园区建设
近年来,各地抓住取消粮食购销体制改革,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农田整治全面开展的有利时机,发展了一批土地平整、集中成片、能排能灌、品种优良、具亩桑产茧150公斤以上生产能力的现代蚕业园区,为改善桑园立地条件,强化生产基础,提高单位面积生产效益创造了条件。蚕业园区的建设也有利增强抗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目前全省虽然已建了一批规模化的园区,但桑园零星分散、桑树树龄老化,亩产茧低的桑园仍有一定的比例,现在市场行情较低,桑苗价格便宜,不少地方农田整治面积较大,应不失时机地发动蚕农,抓住机遇,再发展建设一批高标准高质量的桑园,迎接市场行情的复苏。
三、以“三优三品”为抓手,推进蚕桑优化改造
针对目前蚕桑生产中存在的基础薄弱,经营分散,劳动生产率低,特别是优良桑、蚕品种推广速度慢,产品质量不高,竞争力不强,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要求不相适应的突出问题,2002年省政府下达了蚕桑优化改造的任务,并安排了专项资金,重点用于建立海宁市、桐乡市、湖州市等3个省级桑树新品种繁育基地和引进蚕新品种示范基地建设。实施蚕桑优化改造,以优化品种、优化品质、优化品牌的“三优三品”为抓手,建设优质高效蚕业园区,创立良种桑苗品牌,提升蚕业产业层次,增强市场竞争力,保持浙江蚕桑在全国领先地位。通过项目的实施,提高浙江桑苗标准化生产与经营程度,并为大面积推广优良桑树新品种树立样板,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创造条件。
四、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推进蚕桑技术进步
提高茧丝质量,是提高茧丝绸行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强化质量管理,加快各种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一要加快培育新蚕品种,大力推广优质强健中丝量品种,进一步优化养蚕布局,充分发挥数量大、质量优的春蚕、中秋蚕的优势,养足养好,为丝绸工业提供更多的优质原料茧。二要加快生产方式的现代化进程,全面普及小蚕一日二回育技术,总结完善大蚕饲养和上蔟的省力化技术,有效降低劳动力成本。三要探索完善规模养蚕技术,加快大棚养蚕技术的试验、示范与推广,实施集约化的蚕桑增长方式;加强规模养蚕的设施研究和建设,包括桑园管理机械,蚕室消毒、加温设备等,为实现蚕桑业稳产增效提供保障。
五、以提高综合竞争力为目标,推进蚕业产业化发展
浙江资源短缺,劳动力紧张,作物竞争激烈,不提高蚕桑生产的综合效益,就难以维持蚕桑生产的稳定。在目前的茧丝绸市场形势下,依靠提价增加收益是不现实的;现在生产水平已经较高,依靠单产提高增加收益也有一定难度。只有通过经营机制的创新,整合全行业的优势,推进蚕业产业化的发展,真正实现生产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农工贸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才能提高行业的综合效益,增强茧丝绸行业的综合竞争力。现阶段要积极培育和扶持不同层次的专业协会,发展“公司+农户”、“企业+基地”、蚕农合作社等多种形式的产业化组织,特别是要注意培养加工型的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通过产业化经营机制的建立,减少中间环节,密切蚕农与企业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使企业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纯利,增强扶持农业的能力和实力;使蚕农获得部分蚕茧经营加工的利润,提高生产效益,促进茧丝绸行业的稳步发展。
六、以蚕种管理办法为依据,切实加强蚕种市场管理
最近,《浙江省蚕种管理办法》已以省长令颁布实施,这是浙江蚕桑行业较长一个时期以来的第一个行政规章,是今后蚕种管理的法规依据。各地要通过认真学习,统一思想,把握精神,严格执行。各级蚕桑行政主管部门要认真做好宣传,切实履行职责,加强蚕种产销管理;要按照蚕种出库管理的有关规定,把好蚕种出库关;要与农业行政执法部门一起,坚决打击蚕种非法经营,维护全省蚕种产销秩序的稳定。 (浙江省农业厅经作处)据《蚕丝在线》
针对当前的形势,最近该省召开了全省蚕桑生产会议,研究提出了2003年及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思路:
一、以市场经济的理念,正确全面分析形势
对当前严峻的形势,一方面,要用历史的、全面的、发展的眼光来分析。长期以来,各级业务部门习惯于以蚕茧产量的增减为标志来衡量蚕桑生产的发展与否,这是计划经济下数量型生产的传统观念,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在市场经济下,正确的发展理念应该是以生产是否与市场需求相适应为标准,这种适应既包括数量的满足,又包括质量的符合。1996年以来蚕茧价格的稳步上升,也正是由于经过调整后,蚕茧生产总量与市场需求量相适应的结果。目前蚕茧市场已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需要通过控制生产总量,以达供求平衡,这是必然的。蚕农从自身利益考虑,主动调减生产数量,这也是自我保护的需要。
更重要的一方面,浙江是具有几千年历史的蚕茧产区,栽桑养蚕是重点蚕区农民的传统产业,也是收入的重要来源。近年来,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明显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的快速推进,作为全省十大主导产业之一的蚕桑生产,积极调整品种结构、品质结构、区域结构,加快运用现代科技和经营方式,改造传统蚕桑产业,逐步形成了区域化、基地化、规模化发展的新态势。浙江是全国茧丝绸加工贸易的重要基地,强大的后加工及贸易支撑体系,高档优质的丝绸产品,良好的市场信誉,为蚕桑生产的稳定发展提供了保障。
因此,对蚕桑生产既要认清不足,更要看到优势,树立信心。要牢固树立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质量求生存、以效益促发展的指导思想,着力改造传统蚕桑产业结构,优化区域布局,强化基础建设,坚持科技进步,以高效稳定的基地扩大生产量,以优质的产品扩大市场份额,实现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坚定走专业化分工、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路子。
二、以行情低迷为契机,推进蚕业园区建设
近年来,各地抓住取消粮食购销体制改革,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农田整治全面开展的有利时机,发展了一批土地平整、集中成片、能排能灌、品种优良、具亩桑产茧150公斤以上生产能力的现代蚕业园区,为改善桑园立地条件,强化生产基础,提高单位面积生产效益创造了条件。蚕业园区的建设也有利增强抗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目前全省虽然已建了一批规模化的园区,但桑园零星分散、桑树树龄老化,亩产茧低的桑园仍有一定的比例,现在市场行情较低,桑苗价格便宜,不少地方农田整治面积较大,应不失时机地发动蚕农,抓住机遇,再发展建设一批高标准高质量的桑园,迎接市场行情的复苏。
三、以“三优三品”为抓手,推进蚕桑优化改造
针对目前蚕桑生产中存在的基础薄弱,经营分散,劳动生产率低,特别是优良桑、蚕品种推广速度慢,产品质量不高,竞争力不强,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要求不相适应的突出问题,2002年省政府下达了蚕桑优化改造的任务,并安排了专项资金,重点用于建立海宁市、桐乡市、湖州市等3个省级桑树新品种繁育基地和引进蚕新品种示范基地建设。实施蚕桑优化改造,以优化品种、优化品质、优化品牌的“三优三品”为抓手,建设优质高效蚕业园区,创立良种桑苗品牌,提升蚕业产业层次,增强市场竞争力,保持浙江蚕桑在全国领先地位。通过项目的实施,提高浙江桑苗标准化生产与经营程度,并为大面积推广优良桑树新品种树立样板,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创造条件。
四、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推进蚕桑技术进步
提高茧丝质量,是提高茧丝绸行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强化质量管理,加快各种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一要加快培育新蚕品种,大力推广优质强健中丝量品种,进一步优化养蚕布局,充分发挥数量大、质量优的春蚕、中秋蚕的优势,养足养好,为丝绸工业提供更多的优质原料茧。二要加快生产方式的现代化进程,全面普及小蚕一日二回育技术,总结完善大蚕饲养和上蔟的省力化技术,有效降低劳动力成本。三要探索完善规模养蚕技术,加快大棚养蚕技术的试验、示范与推广,实施集约化的蚕桑增长方式;加强规模养蚕的设施研究和建设,包括桑园管理机械,蚕室消毒、加温设备等,为实现蚕桑业稳产增效提供保障。
五、以提高综合竞争力为目标,推进蚕业产业化发展
浙江资源短缺,劳动力紧张,作物竞争激烈,不提高蚕桑生产的综合效益,就难以维持蚕桑生产的稳定。在目前的茧丝绸市场形势下,依靠提价增加收益是不现实的;现在生产水平已经较高,依靠单产提高增加收益也有一定难度。只有通过经营机制的创新,整合全行业的优势,推进蚕业产业化的发展,真正实现生产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农工贸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才能提高行业的综合效益,增强茧丝绸行业的综合竞争力。现阶段要积极培育和扶持不同层次的专业协会,发展“公司+农户”、“企业+基地”、蚕农合作社等多种形式的产业化组织,特别是要注意培养加工型的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通过产业化经营机制的建立,减少中间环节,密切蚕农与企业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使企业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纯利,增强扶持农业的能力和实力;使蚕农获得部分蚕茧经营加工的利润,提高生产效益,促进茧丝绸行业的稳步发展。
六、以蚕种管理办法为依据,切实加强蚕种市场管理
最近,《浙江省蚕种管理办法》已以省长令颁布实施,这是浙江蚕桑行业较长一个时期以来的第一个行政规章,是今后蚕种管理的法规依据。各地要通过认真学习,统一思想,把握精神,严格执行。各级蚕桑行政主管部门要认真做好宣传,切实履行职责,加强蚕种产销管理;要按照蚕种出库管理的有关规定,把好蚕种出库关;要与农业行政执法部门一起,坚决打击蚕种非法经营,维护全省蚕种产销秩序的稳定。 (浙江省农业厅经作处)据《蚕丝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