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价凶猛 全球粮价高企恐难休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8-04-23 08:38:00
一段时间以来,世界上许多地区的食品价格都大幅度上涨。在匈牙利,食品价格已经比一年前高出13%;在中国,食品价格比一年前上涨了6%;而德国、意大利和英国的食品价格也有所上扬;在美国,食品价格比一年前上涨了3.1%。
世界范围内的粮食价格如此急剧上涨,原因是什么?这次粮价的上涨是否会持续下去?对经济将会产生什么影响?
有专家认为,这次食品价格上涨,是近年来兴起用大量粮食生产生物燃料乙醇造成的。生产生物燃料耗费太多的土地。例如,美国需要8亿英亩的土地来种植玉米,才能满足用乙醇来替代10%的汽油的要求。
人们关心的是,这次粮食价格上涨是否会持续下去?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大会4月20日在加纳首都阿克拉开幕,近期飞涨的粮食价格成为与会者关注的重点。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开幕式上警告说,粮价飙升可能发展成危及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政治安定的综合危机。
潘基文急了
如何在粮价飙升情况下保证全球人口温饱,成为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第十二届贸发大会3天议程中的头等大事。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会上说:“如果这个问题未获恰当解决,(粮食)危机就可能引出一连串其他危机,进而交杂为一个多维难题,影响到全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乃至政治安定。”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秘书长素帕猜19日飞抵阿克拉机场后说,粮价上涨和由此可能引发的局势动荡令贸发会议“处在前所未遇的紧要关头”。
由于水稻、玉米、小麦等主要粮食价格不断上涨,海地等一些国家发生骚乱,非洲多国出现示威活动。
素帕猜说:“这种状况令人担忧,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稳定受到威胁。”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多米尼克·斯特劳斯—卡恩12日则直接指出,粮食价格飙升可能给世界带来战争等可怕后果。
穷国挨饿西方要负责
联合国食物权问题特别报告员齐格勒日前指责西方国家应该对贫穷国家的饥饿负责。齐格勒说,挨饿并不是由命运造成的,而是无声的谋杀。
来自世界各方面的人士都对粮食价格上涨表示担忧,如果问题不是大到足以威胁到西方各国的利益,料西方各国不会将来自各方面的警告放在心上。
据奥地利《每日新闻报》报道,齐格勒表示,开发生物燃料、商品市场炒作以及西方国家的出口补贴都意味着西方应该为更贫穷国家的民众遭受饥饿而负责。
齐格勒说,每五秒钟,就有一名儿童被饿死,西方应该对此负责。他进一步解释到,投机商品市场、欧盟出口农产品(24.99,0.84,3.48%,吧)补贴以及更大规模地使用生物燃料,都是造成贫穷国家饥饿的原因。
他说,挨饿并不是命运造成的,每一个受害者的背后都有一名凶手,而这种谋杀是无声的谋杀。齐格勒还指责全球化使得“世界上的财富被垄断”。
齐格勒呼吁民间组织以及非政府间组织向政府施加压力,终止他所称的“饥饿大屠杀”。齐格勒表示,他相信,有朝一日,挨饿的人会起义反抗。正如当年的法国大革命一样。
全球粮价高企恐难休
对于所有那些盼望粮食价格高企现象只是昙花一现的经济学家和消费者来说,如下这个理由可能会让他们感到失望:农耕成本急剧攀升,使得将粮食价格长期保持在高位对农民继续扩大生产来说至关重要。
《华尔街日报》文章说,通货膨胀正在影响全球各地的农民。今年,新西兰的农场工资已经上调了20%之多,一头奶牛的平均价格现在已经突破了1900美元,较去年的约1000美元增长了近一倍。
成本压力在过去六个月中不断加大。许多土地供应商和设备交易商曾在2006年和2007年压住了价格的涨势,尽管他们自己也面临能源和劳工成本上升的影响。现在考虑到玉米等农作物的价格已在一年左右的时间里保持强劲,这些供应商认为农民可以负担更高的成本,因此他们开始把价格压力转嫁到了后者身上。
和几年前相比,农业生产者需要把自己的产品开出更高的价格,以求保证盈利水平。
对消费者而言,这都意味着至少在可预见的未来他们还将承受粮价上涨之苦。
自从今年年初以来米价已经上涨了一倍有余,这促使一些农民开始屯积稻米,以求日后卖出更高的价钱,此举造成了米价的进一步上扬。
反应
亚洲农民囤粮忙
随着大米价格创新高,亚洲的农民纷纷囤积粮食,或许亚非地区粮食短缺的局面会越发严重。
由于需求增加、国家储备逐渐减少,加上全球第二大大米输出国越南(第一为泰国)爆发虫灾,亚洲的米价今年以来已经上涨了一倍。
作为粮食市场实际基准的泰国产中级大米涨至每吨760美元,而去年年底时其价格仅为每吨360美元。
亚洲各政府为保证国内供应纷纷限制出口,这也给米价带来了进一步的上行压力。
上月,印度公布了一条新的市场规则:将大米出口的最低价设为每吨1000美元,以此鼓励贸易商转向国内市场而不是等待观望出口价进一步上涨。
看着米价不断上涨,农民和磨坊主已经开始囤积粮食。泰国等地的农民似乎仍愿意等待出口价提高,为此就算违约也在所不惜。
菲律宾在美国找米
由于全球有30亿人口以大米为主食,米价飙升引起广泛关注,在一些国家甚至发生了“米骚动”。
在一些大米出口国因优先保障国内供应而对出口施加限制以后,世界最大稻米进口国菲律宾被迫到美国市场寻求货源。市场传言,上周菲律宾在美国采购50万吨大米的计划并未完全实现,并计划于下个月在美国市场加码采购60万吨。
“米老大”泰国犯愁
作为全球第一大大米出口国,泰国也开始为大米涨价而发愁。
自去年越南和印度相继出台大米出口限制措施以来,泰国大米行业一度兴奋不已,各国订单接踵而来。
不过,进入3月以来,大批积压订单反倒使泰国大米出口商犯了愁。因为出口商从碾米厂或者收米商那里收不到米,或者买进米的价格要比期货订单的价格高出许多,一些出口商已经出现无法按期交货而被罚款的事件,泰国大米出口面临米源紧张问题。
而泰国米农手中也没有米,因为一些米贩和收米商见米价飙升便在今年1月和2月间提前与米农签订赠送化肥等优惠合同,有些议价能力较低的米农甚至已经提前将下季稻米售给了收米商。普遍存在的收米、囤米问题直接导致泰国面临出口和国内供应双重难题。
韩国粮食安全受困
韩国是世界第三大粮食进口国,粮食自给率仅为27%。一旦国际市场粮食价格上涨,韩国国内食品价格也会随之上涨,并导致物价大幅波动。
但是在各类粮食作物中,韩国大米的自给率却能够达到99%。尽管韩国大米可以保证自给自足,但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所提出的各国应保证粮食年消费量的18%至19%为年末库存的建议,韩国主要粮食的库存率普遍低于粮农组织建议水平。
对此,韩国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如果全球范围粮食生产不足和各国限制粮食出口等情况持续下去,韩国有可能面临粮食安全问题。经济学家建议韩国政府采取加大耕种面积以及确保稳定的海外粮食进口来源这两项措施。
当人们认为价格将升至每吨1000美元时,有谁会愿意以750美元的价格出手?
粮价一路涨投机者狂欢
在多重利多因素刺激下,上周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糙米期货连续5个交易日大幅上涨并屡创历史新高,成为“明星”产品。
上周最后一个交易日(4月18日),芝加哥期货交易所5月份交割的糙米期货终盘上涨41美分,收于每英担23.71美元,盘中一度创出24.355美元的历史纪录。
糙米成为芝加哥农产品期货市场的“明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受到投机资金炒作。今年以来,涵盖26种农副产品的大宗商品指数上涨了20%。由于美国股市低迷和美元疲软,投机资金对农副产品的炒作吸引更多逐利资金流入。包括大米在内的农产品期货出现“资金推动型”上涨。
今年以来,小麦、谷物、大豆和大米的价格都创下历史新高,美国联邦参议员拜伦·莱斯利·多根不久前批评说,基础农产品期货市场正经历投机行为“狂欢”,市场变成了“装满难以置信的投机行为的24小时赌场”。
联合国食物权问题特别报告员让·齐格勒也认为,投机行为是造成全球基础农产品价格全面上涨的重要因素。他20日说:“一群市场交易者、投机者和金融强盗已经变得丧心病狂,他们构建了一个不平等而且充满恐慌的世界。我们必须制止这一切。”
后果
粮食市场可能陷入瘫痪
总部设在菲律宾的国际水稻研究所官员罗伯特·齐格勒指出,几个月后市场才能清楚知道米价究竟将涨到多少。他说,更糟糕的是,整个市场将陷入瘫痪。
随着基本食品价格的一路飙升,几内亚、埃及、菲律宾等国已经爆发了抗议活动。燃料价格上涨推高了食品的运费,加之政府粮食储备减少,这一切都使目前的市场形势进一步恶化。美国农业部预测,2008年全球大米储备将降至25年来的最低水平。
2000年,全球大米储备达到1.5亿吨,此后几年米价涨势一直相对不大。2006年时的米价还不到每吨300美元。加速上涨始于去年第四季度,当时越南和菲律宾遭受大面积洪灾加上粮食库存下滑,一下子令市场需求吃紧起来。
非洲吃大米全球消耗增
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使大米消耗量大为增加,这是因为与其他主食相比,大米不仅更易于储存、更富有营养,也更容易烹制。过去二十年间,许多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饮食习惯开始转向大米,也正是这一地区消化了大部分来自泰国和越南的大米。
国际水稻研究所官员齐格勒回忆说,一位肯尼亚同事告诉他,她们小时候全家只有在圣诞节时才吃大米,而如今每天都像圣诞节一样。
随着大米供应“争夺战”的不断升级,非洲国家(有些国家的大米消耗量中约有四成依赖进口)也许会发现自己“不敌”那些与大米出口国联系更紧密的国家。
生物燃料成众矢之的
粮价飙升让生物燃料成为热议话题。
美国国际食品政策研究所认为,近来全球大宗农产品(24.99,0.84,3.48%,吧)价格上涨,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应归因于生物燃料生产。联合国粮农组织去年年底说,当前的生物燃料发展计划将使食品成本上升10%至15%。
为增强能源安全,美国、巴西和欧洲联盟等大力发展生物燃料工业。美国主要利用玉米生产燃料乙醇,巴西主要用甘蔗生产乙醇,欧洲则用油菜籽生产生物柴油、用小麦等生产乙醇。作为增强能源安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解决方案之一,生物燃料工业总体上仍受到推崇。不过,当前主要用粮食生产生物燃料,特别是用玉米生产燃料乙醇的方式,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
一些学者和业界人士说,利用秸秆、锯末、草屑、废弃枝叶等农业废物来提取乙醇才是正确的发展方向,但该技术尚未成熟。许多人认为,近几年来全球粮食价格上涨与当前的生物燃料生产直接相关,特别是玉米价格。在此前很长时间里,国际市场玉米价格保持在每蒲式耳2美元的水平,但近几年来持续飙升,2008年4月芝加哥玉米期货价格已突破每蒲式耳6美元。
正方:玉米有罪
大量玉米被用于生产乙醇推高了玉米价格。
农民为增加收入而增加玉米种植面积、削减其他作物种植面积,也使其他粮食价格上涨。
反方:玉米只是替罪羊
粮价上涨的主因是一些重要农业地区天气干旱、油价高涨导致粮食生产的能源成本上升,加上发展中国家对粮食的需求增加,玉米乙醇只是一个替罪羊。
-激辩
“推广生物燃料无助于解决全球能源问题。”
———英荷壳牌石油公司首席执行官范德伟
“现在世界面临食物短缺问题……错不在石油,错在生物燃料。”———卡塔尔副首相阿卜杜拉·阿蒂亚
“乙醇生产和粮价危机无关,实际上一些贫穷国家仍有大量适于耕种的土地。”———巴西总统卢拉
“大量使用粮食制造生物燃料已构成‘反人类罪’。”———联合国食物权问题特别报告员让·齐格勒
信息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