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2007底牌揭晓 2008前景究竟何在?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8-01-25 08:52:00
随着国家统计局局长揭开2007年中国经济的底牌,全世界都将目光投向了中国,并发表了众多的解读、预测。本版今刊摘几个国内外著名机构的研究观点,以飨读者
1月24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GDP增长率、CPI涨幅、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等一系列2007年经济运行数据。雷曼兄弟、花旗集团、申银万国等机构随后对这些数据给出了独到的解读。
信贷紧缩有效冷却投资
雷曼兄弟亚洲经济学家孙明春:2007年第四季度增长率从第三季度的11.5%放缓至11.2%,低于市场普遍预期。2007年GDP增长率达到11.4%,增长速度是自1995年以来的最高水平,但第四季度增长率的放缓,进一步证明中国GDP增长率在2007年第二季度见顶,现在已经进入由外部需求减弱导致增长放缓的周期。
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数据则显示,自去年11月份开始的信贷收缩政策已经对投资产生影响,一系列的信贷紧缩已经有效地冷却了投资和生产。而CPI涨幅的放缓,至少降低了短期加息的紧迫性。
全球经济放缓将影响中国
花旗集团中国高级经济学家沈明高:由于从紧货币政策的施行和全球经济前景的恶化,2007年经济的加速增长将会在2008年戛然而止。预计2008年GDP增长率为10.5%。美国经济带动的全球经济放缓可能将使得2008年中国的出口增长低于20%。权衡增长和通胀将成为今年管理层面临的挑战。在美国次贷危机和国内通胀形势的不确定性消除之前,市场的波动性将会持续。
从紧政策基调料将不变
申银万国研究所高级经济分析师李慧勇:从需求结构看,投资、消费、出口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概为40%、40%和20%,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所提升,但相对于在GDP中的占比(投资43%、净出口8%)而言,经济仍然呈现明显的投资和出口驱动的特征。由于美国衰退风险增加,世界经济步入调整,预计中国经济增长率将从2007年经济周期高点回落到10.7%(过去5年平均水平);通货膨胀率将介于4.5%至5.5%之间,上半年6%至7%。
从目前情况看,我们认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制定的从紧货币政策的基调不会改变,因为中国经济增长偏快、通货膨胀压力加大的状况并没有明显改变。在经济增长率仍能保持在10%以上时,国家将继续实施总体从紧的宏观调控政策。如果形势有所变化,从紧政策的执行力度也许会松动,但这应该在下半年才能看到。
2008年中国还将加息
法国巴黎银行经济学家孟原:中国政府在2008年不大可能放松紧缩步伐,因为要应对仍然高企的通货膨胀;预计2008年CPI将上涨4.5%至5%。通货膨胀将继续对中国经济起主导影响,预计中国今年还将加息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4至5次。
考虑到全球经济面临的风险,去年第四季度GDP增长放缓并不出人意料,不大可能给市场带来很大影响。
【实录】
记者:CPI在2007年达到4.8%是否可以认为已经出现了轻度的通货膨胀?
谢伏瞻:概括起来讲,这一轮的物价上涨既有总量原因,也有结构性的原因;既有国内的因素,也有国际性的因素和影响;既有需求拉动的因素,也有成本推动的影响,还加上市场的预期,还有财富效应等等,是一种综合影响的结果。要控制物价的上涨,需要采取多方面的措施,这些措施要收到成效也需要一个过程。
记者:中国今年应该比较关注美国经济衰退对中国经济的风险,还是比较关注中国内部的通货膨胀压力、经济过热的风险?
谢伏瞻:美国经济减速无疑会对世界经济的走势产生负面影响。关键的问题是,这场危机到底影响有多深,持续时间有多长。
对于美国经济的走势,我们一方面要密切关注,关注美国货币当局所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关注这些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另一方面,也要着力于解决中国经济自身所存在的体制性矛盾和结构性矛盾。
对于短期的汇率政策、利率政策,这些问题需要根据不同时间、不同时段,经济运行当中所存在的问题和所面对的主要矛盾,以及世界经济的变化来适时、适度进行调整。
记者:您觉得中央的调控政策什么时候可以收效?
谢伏瞻:看待中国的宏观调控及其成效不能只从一个时点看,要看整个过去5年这一轮经济增长的阶段。
在过去5年中,我们的经济保持了平稳快速的发展,持续时间最长,持续了5年。我们5年的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0.6%,而且这5年当中年度之间的波幅不超过1个百分点,这也避免了经济的大起大落,这是非常了不起的。
如果今后经济发展再过10年,或者更长的时间,回过头来看这5年就会更加感觉到这5年发展的不容易和珍贵。
记者:国家统计局提到CPI的计算要进行改革,在现阶段的情况下,作出这么一个大的举动,目的是否是减少现在经济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它一个更好的解释?
谢伏瞻:我们在价格的统计改革上主要的目的是更能够反映老百姓所关注的问题,更能把我们的数据通过统计调查弄得更准确、更及时,而不是说改革以后改变结果。对于结果,只是我们工作最后得出来的东西,而不是事先所设定的。(张燕)
信息来源:国际金融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