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思危口中的中国经济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7-11-14 10:47:00
写过30本书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更喜欢“作为一个学者发言议论”
用“一字千金”来形容成思危言论对市场的影响力,一点也不为过。
11月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建中央主席成思危在参加北京国际金融论坛第四届全球年会演讲时提出,鉴于美元不断贬值,中国应调整巨额外汇储备的结构。
在其演讲结束后没多久——当天10:20左右,美元指数在盘中突然大跌,短短9分钟时间,即由75.94点下探到75.5点,跌幅达0.58%。而几乎所有非美货币汇率均触及历史高位,欧元兑美元汇率盘中一度冲上1.47的历史新高,英镑、加元、澳元兑美元也纷纷创出几十年来的新高。
出现上述情况,据说是因为成思危的说法被市场看做中国即将卖出美元的暗示。虽然谁也无法证明成思危言论与市场表现存在必然联系,但作为一位国家高层领导人,成思危近年来就国内经济问题的一系列公开言论,还是引起了较大关注。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自上证指数从998点开始回升以来的两年半时间里,成思危对于国内经济发表公开言论的次数达90余次,涉及股市、银行改革、房地产、外贸、教育、医疗、财税改革、法律体系建设、区域协调发展、农村扶贫等诸多领域。
关注资本市场
资本市场是成思危的关注重点之一,在上述时间段内,其对资本市场发展发表的言论达30余次。回顾这些言论,可以发现他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始终保持一种审慎的态度。
2005年10月24日,股权分置改革正在进行当中,在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审议《证券法》修订草案三审稿时,成思危就提出,要真正搞好股市,关键在于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建立退出机制,《证券法》应强调退市制度,让劣质上市公司退出股市。
上证指数在当年的6月8日触底998点之后,开始缓慢回升。在4个月后的10月28日,上证指数还下探过1067点的水平,其间最高曾达1223点的短期高位。
成思危在此期间一直在呼吁尽快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在当年11月5日的北大中国经济中心组织的金融论坛上,成思危颇为尖锐地指出,目前在A股上市的1300多家公司中,只有约400家(三成)真正有投资价值。
一位公募基金经理表示,其时股权分置改革仍在推进当中,市场逐渐升温,不少对市场敏感的投资者逐渐回到市场,当时成思危多次强调要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对提示投资者市场风险起到了相当的作用。
但是对于市场的长期趋势,成思危似乎也有“看走眼”的时候。2006年3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成思危再一次表明了自己的审慎乐观态度:“市场朝好的方面转变,但我不认为熊市很快会结束。”但后来的事实并没有支持这一判断。
一位资深的财经媒体从业人员表示,尽管股权分置改革已经在逐步推进的过程当中,但在经历了2003年到2005年长达三年的大熊市之后,不少专业投资者心中仍然留有阴影,只有极少数专业投资者才能迅速看出股权分置改革的真正意义,“几乎没有人能够预测到股权分置改革会对市场产生如此颠覆性的影响。”
成思危对股市最广为流传的一次言论发生在2007年初。1月30日,《金融时报》在迪拜举办的中国-中东峰会上,成思危提出,中国股市正在形成“泡沫”,投资者面临投资“行为不理性”的危险。而在此前两个月,上证指数刚刚经历了一轮急速的上升,从2000点上升到2980点,升幅接近50%。
第二天,上证指数“应声而落”,跌幅达4.92%。市场普遍认为,这次下跌是对成思危提出的“泡沫论”的反应。
但是此后,成思危在多个场合多次表示,是媒体误解了自己的原意,“今年1月在迪拜接受采访前后共十几分钟,但发表时只采用了一句话,引起了一些误解,记者将我说的would误写成will,而译者未将‘最终’二字译出”。
成思危说,他的本意是泡沫是股市内在的特征之一,没有泡沫就没有交易、没有股市;在牛市中,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容易不够理性,认为自己会赢,但最终可能是输家。
“叫我成教授”
上述基金经理认为,成思危之所以对各类经济话题尤其是资本市场有着如此多的评论,和他本身的背景尤其是学术背景密切相关。
与同龄人相比,出生于1935年的成思危接受了相对完整的学历教育。从1951年到1956年,成思危先后在南方大学、华南工学院和华东工学院学习政治理论、无机物专业。从华东工学院毕业后,成思危一直在化工系统工作到1981年。
最为与众不同的是,在高层领导中,成思危是极少数接受过正规系统的西方经济学理论训练者之一。1981年9月到1984年4月间,成思危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学习并获得MBA学位。
在接受过正规西方经济学理论训练的中国人当中,成思危几乎最早走上领导岗位。从1994年开始,成思危成为化工部的副部长,1997年成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步入国家领导人序列。几乎与此同时,一批中国金融系统的“海归”高层领导陆续走马上任。
作为一种强调应用的教育,MBA要求学生更多地跳出理论,将目光投向实际经济运行和工作运用。这一点在成思危身上体现得非常明显。他关注的领域包含了当下经济工作的多个热点领域,有的领域内矛盾还较为突出。
在虚拟经济、管理和软科学领域,都能看到成思危活跃的身影。他曾坦言,自己更喜欢作为一个学者发言议论。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也往往注意强调自己发言时的学者身份。在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职务之余,成思危还有管理学教授的学者身份,同时是复旦大学管理学奖励基金会的副会长。今年3月下旬,成思危还接受复旦大学的邀请,成为该校的特聘讲座教授。
“我写过30本书,最近出版的一本叫《成思危论金融改革》,希望大家有空的话去看一下。”成思危曾在一次与媒体和学者交流的活动中这样说。据参加该活动的一位教授回忆,成思危讲得最多的是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他说:“不要叫我委员长,还是叫教授好!”
成思危曾经评价自己说:“我有两句话原则:慷慨陈词岂能尽如人意,鞠躬尽瘁但求无愧于心。这是我对自己的要求。当然林则徐的境界更高,‘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避趋之’。”
不过一些市场人士认为,拥有国家领导人的特殊身份,成思危的言论很容易让人与政府立场挂钩。譬如今年1月30日的所谓“泡沫论”事件,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刘纪鹏就在其博客上评论称,这是因为媒体公众对成思危究竟是在以何种身份发表言论产生了误解。
信息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用“一字千金”来形容成思危言论对市场的影响力,一点也不为过。
11月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建中央主席成思危在参加北京国际金融论坛第四届全球年会演讲时提出,鉴于美元不断贬值,中国应调整巨额外汇储备的结构。
在其演讲结束后没多久——当天10:20左右,美元指数在盘中突然大跌,短短9分钟时间,即由75.94点下探到75.5点,跌幅达0.58%。而几乎所有非美货币汇率均触及历史高位,欧元兑美元汇率盘中一度冲上1.47的历史新高,英镑、加元、澳元兑美元也纷纷创出几十年来的新高。
出现上述情况,据说是因为成思危的说法被市场看做中国即将卖出美元的暗示。虽然谁也无法证明成思危言论与市场表现存在必然联系,但作为一位国家高层领导人,成思危近年来就国内经济问题的一系列公开言论,还是引起了较大关注。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自上证指数从998点开始回升以来的两年半时间里,成思危对于国内经济发表公开言论的次数达90余次,涉及股市、银行改革、房地产、外贸、教育、医疗、财税改革、法律体系建设、区域协调发展、农村扶贫等诸多领域。
关注资本市场
资本市场是成思危的关注重点之一,在上述时间段内,其对资本市场发展发表的言论达30余次。回顾这些言论,可以发现他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始终保持一种审慎的态度。
2005年10月24日,股权分置改革正在进行当中,在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审议《证券法》修订草案三审稿时,成思危就提出,要真正搞好股市,关键在于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建立退出机制,《证券法》应强调退市制度,让劣质上市公司退出股市。
上证指数在当年的6月8日触底998点之后,开始缓慢回升。在4个月后的10月28日,上证指数还下探过1067点的水平,其间最高曾达1223点的短期高位。
成思危在此期间一直在呼吁尽快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在当年11月5日的北大中国经济中心组织的金融论坛上,成思危颇为尖锐地指出,目前在A股上市的1300多家公司中,只有约400家(三成)真正有投资价值。
一位公募基金经理表示,其时股权分置改革仍在推进当中,市场逐渐升温,不少对市场敏感的投资者逐渐回到市场,当时成思危多次强调要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对提示投资者市场风险起到了相当的作用。
但是对于市场的长期趋势,成思危似乎也有“看走眼”的时候。2006年3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成思危再一次表明了自己的审慎乐观态度:“市场朝好的方面转变,但我不认为熊市很快会结束。”但后来的事实并没有支持这一判断。
一位资深的财经媒体从业人员表示,尽管股权分置改革已经在逐步推进的过程当中,但在经历了2003年到2005年长达三年的大熊市之后,不少专业投资者心中仍然留有阴影,只有极少数专业投资者才能迅速看出股权分置改革的真正意义,“几乎没有人能够预测到股权分置改革会对市场产生如此颠覆性的影响。”
成思危对股市最广为流传的一次言论发生在2007年初。1月30日,《金融时报》在迪拜举办的中国-中东峰会上,成思危提出,中国股市正在形成“泡沫”,投资者面临投资“行为不理性”的危险。而在此前两个月,上证指数刚刚经历了一轮急速的上升,从2000点上升到2980点,升幅接近50%。
第二天,上证指数“应声而落”,跌幅达4.92%。市场普遍认为,这次下跌是对成思危提出的“泡沫论”的反应。
但是此后,成思危在多个场合多次表示,是媒体误解了自己的原意,“今年1月在迪拜接受采访前后共十几分钟,但发表时只采用了一句话,引起了一些误解,记者将我说的would误写成will,而译者未将‘最终’二字译出”。
成思危说,他的本意是泡沫是股市内在的特征之一,没有泡沫就没有交易、没有股市;在牛市中,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容易不够理性,认为自己会赢,但最终可能是输家。
“叫我成教授”
上述基金经理认为,成思危之所以对各类经济话题尤其是资本市场有着如此多的评论,和他本身的背景尤其是学术背景密切相关。
与同龄人相比,出生于1935年的成思危接受了相对完整的学历教育。从1951年到1956年,成思危先后在南方大学、华南工学院和华东工学院学习政治理论、无机物专业。从华东工学院毕业后,成思危一直在化工系统工作到1981年。
最为与众不同的是,在高层领导中,成思危是极少数接受过正规系统的西方经济学理论训练者之一。1981年9月到1984年4月间,成思危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学习并获得MBA学位。
在接受过正规西方经济学理论训练的中国人当中,成思危几乎最早走上领导岗位。从1994年开始,成思危成为化工部的副部长,1997年成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步入国家领导人序列。几乎与此同时,一批中国金融系统的“海归”高层领导陆续走马上任。
作为一种强调应用的教育,MBA要求学生更多地跳出理论,将目光投向实际经济运行和工作运用。这一点在成思危身上体现得非常明显。他关注的领域包含了当下经济工作的多个热点领域,有的领域内矛盾还较为突出。
在虚拟经济、管理和软科学领域,都能看到成思危活跃的身影。他曾坦言,自己更喜欢作为一个学者发言议论。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也往往注意强调自己发言时的学者身份。在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职务之余,成思危还有管理学教授的学者身份,同时是复旦大学管理学奖励基金会的副会长。今年3月下旬,成思危还接受复旦大学的邀请,成为该校的特聘讲座教授。
“我写过30本书,最近出版的一本叫《成思危论金融改革》,希望大家有空的话去看一下。”成思危曾在一次与媒体和学者交流的活动中这样说。据参加该活动的一位教授回忆,成思危讲得最多的是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他说:“不要叫我委员长,还是叫教授好!”
成思危曾经评价自己说:“我有两句话原则:慷慨陈词岂能尽如人意,鞠躬尽瘁但求无愧于心。这是我对自己的要求。当然林则徐的境界更高,‘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避趋之’。”
不过一些市场人士认为,拥有国家领导人的特殊身份,成思危的言论很容易让人与政府立场挂钩。譬如今年1月30日的所谓“泡沫论”事件,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刘纪鹏就在其博客上评论称,这是因为媒体公众对成思危究竟是在以何种身份发表言论产生了误解。
信息来源:第一财经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