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认识价格上涨 如何看待"一防"变"两防"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7-11-29 08:50:00
2007年是中国经济的大年。从引人关注的股市、楼市、居民收入变化,到逐渐被百姓熟知的CPI指数上涨、次级债风波,都前所未有地牵动着大家的心。
刚刚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着重分析了当前全国的经济形势,提出"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特别强调"要坚持好字优先"。
从"一防"变"两防",这一引人注 目的表述,凸显了中国发展任务的新变化。如何科学看待这一年我国的经济增长?如何才能使经济发展"好字优先"?近日,在北京连续两个分析2007年中国经济发展的论坛上,诸多国内经济学者纷纷表达自己的看法,也许对我们不无启示。
怎样判断总体形势
樊纲(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这是风调雨顺的一年。中国经济确实处在一个比较好的时期,增长速度比较快,但相对比较稳定。投资是决定中国经济过热还是过冷的主要因素,现在增长有点快,但持续几个季度基本稳定在22%-23%,没有加速变快,也没有萧条。消费也比较稳定,最近几个月在加快,但扣除价格因素也比较稳定。外贸的增长速度基本稳定。
刘元春(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2007年延续了2006年强劲的扩张趋势,在固定资产投资和国际顺差持续的推动下,2007年的GDP持续攀高达到本轮经济周期的最高点,但是通货膨胀依然在可控区间。中国实体经济依然在总需求和总供给基本健康的轨迹上运行。
姚景源(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我赞成。中国宏观经济在保持较快增长的同时,经济效益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效益问题一看财政收入,中国财政收入这几年有较大幅度增长,2006年收入是3.9万亿元,今年恐怕要在5万亿元的水平;二是利润大幅度增长。有人预测2006年、2007年是中国汽车业寒冷的冬季,但今年汽车行业利润同比增长66%。我年轻时在一汽工作,我和他们开玩笑,中国汽车业的利润如此迅速增长,别以为是你们企业家如何牛气,你们赚钱应该说是中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的重要特征,是历史给了你利润。
魏加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副部长):我认为中国宏观经济面临风险。根据发展中心调查系统对企业家的问卷调查,约65.7%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过热或者偏热;据国家信息中心对经济学家的问卷调查,79%的人认为偏热或者过热;而人民银行对银行家的调查,认为偏热的高达83%。
怎样认识价格上涨
姚景源:现在对中国物价上涨有各种不同意见,但媒体炒作有些太骇人听闻了。其实,CPI所包括的八大类产品是五涨三落,像现在全国义务教育的学杂费、书本费已由财政负担,不是上涨。所以应当还是看成结构调整。
从区域上看,现在全国物价上涨最高的是贵州,然后是青海。越是相对落后地区,价格上涨越高。北京、上海、广东这些发达地区,CPI上涨幅度低于落后地区,这也说明现在价格上涨是结构性的。
刘元春:2007年的结构性上涨在未来可能是一种常态。从结构上看,CPI八大类除了食品类和居住类大幅上升,其他三类小幅上涨,三类小幅下降。此外,此次价格上涨还具有成本推动性的特点,很多价格上涨属补偿性上涨。
辜胜阻(全国工商联副主席):针对物价上涨,我持谨慎乐观态度。当前结构性的物价上涨是局部的,但也需要警惕。尤其当我们进入高成本时代后,成本推动使通胀压力增加,这具体表现在农产品价格高位运行,劳动成本持续上涨,资源环境成本上升,能源价格调整等方面。从企业角度来讲,企业是消化还是转嫁高成本,结果不同。当前企业应当积极消化高成本,方可有效防止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
怎样理解流动性过剩
樊纲:中国这么多年来采取方方面面的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主要针对的是流动性过剩:今年9次提高银行储蓄准备金率,5次提高利率,发放相当多的央行票据,基本实现了货币增长供给的稳定。如果不采取措施,我们的货币可能会增长30%、40%,那钱就会泛滥。采取这么多的措施还有18%的增长,不是说明政策不见效,而是说明问题之大。因此还需加大力度,控制贷款,控制准备金率,来控制住货币增长,来防止过热可能性。
明年更加要防范流动性过剩的问题。目前美元不断具贬值趋势,会对我们造成压力,加剧外国资本更易涌入我们这样的新兴市场。
吴晓求(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现在流动性的过剩,与其说是流动性过剩,不如说是流动性充溢。流动性充溢在未来的中国将会在相当长时期内存在,这是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过程中必然的现象。从这点出发,我们显而易见,试图从总量上抑制流动性过剩的政策并不合适,因为你无法抑制它,它是必然的过程,采取的措施只能是结构型的疏导。
汤敏(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当前国际经济中最值得关注的,是愈演愈烈的次级债问题。花旗银行的首席执行官最近"下岗"了,两个月前我们组织了一次关于次级债的讨论,当时花旗银行执行副总裁还说影响不大,没想到一个月后也在次级债上栽了大跟头。
次级债市场,就是没有很好信誉的人的住房抵押贷款。住房抵押贷款公司对大量的次级债打包,做了资产证券化发出去。一开始是小试牛刀,逐渐越来越大,在美国市场中占15%。当房地产市场表现较好时,次级债没有问题,贷款者可能还不起钱,但因为房地产价格不断上升,公司把房产收回后还可卖出更高的价,所以风险非常小。但最后一轮美国房地产价格的上升是从1996年到2006年。经过17次提息后,房地产价格开始下跌,低收入的人拿不出钱,买了债的公司比较困难,中介银行压力也越来越大。这些问题影响美国股市,又带动了近一两个月来世界的股市震荡。
总结来说,国际经济受美国次级债及有关因素影响,在未来两年会是一个下降趋势。中国应该在这次风浪中把稳自己,目前这段时间可能以学习为主,一旦时机成熟,再较大规模地进场。
怎样确保百姓受益
范剑平(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大家都知道这次十七大报告有一个非常新的提法,就是增加居民的财产性收入。这个提法出来以后,社会上有很多人认为,提高居民的财产性收入是不是意味着房价涨得更快,股价涨得更高?我认为这是一个误解。从长期来看,从世界经济史的角度来看,如果要使一个国家的财富快速增长和财富结构快速调整有利于老百姓,至少需要三个制度和三个政策保证。
从制度来讲,一是收入分配宏观制度要有一定保证。我国目前存在最大问题,是初次分配结构中劳动性的收入比重太低。第二,要使我们的合法财产得到一个很好的保护制度。《物权法》出来后,对财产有了一个保证的制度性基础,但实际上很多配套制度还没有建立。第三是金融制度要创新,扩大居民的理财渠道,让广大老百姓通过理财来分享经济增长的好处。
从政策来讲,更需要重点做好三方面。第一是稳定物价政策。通货膨胀的实质是什么?实际是政府通过货币形式对老百姓的财富"剪了一次羊毛",这在很多国家都发生过。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稳定物价,长期以来一直和通货膨胀做斗争。我们宏观调控始终要把防止通货膨胀作为重点,使老百姓的收入长期保值增值。
第二,汇率政策在灵活性和稳定性中取得平衡。汇率的大起大落,实际上是外部资本对本国老百姓财富的"剪羊毛"。要使老百姓的收入稳定增长,就要保持汇率政策有效地稳定和灵活相结合,争取使我们的币值真正能够在均衡水平上努力。
第三个政策的要点是保持资产价格的稳定。资产价格的大起大落,无论是房价还是股价,实际上是国内少数利益集团对广大老百姓"剪羊毛",这也在很多国家出现过。很多人对大起很高兴,但不要忘记,没有市场只涨不跌。在这些调整过程中,政府有时出台稳定政策,从短期来看是阻止了大起、使很多人不满,但长期来看,有利于财产性收入的保值增值。
怎样把脉未来走势
樊纲:我对今后两三年的经济增长保持乐观。当前宏观经济调控取得了重大成果,当务之急是要抓住经济稳定增长的大好时机,继续加强宏观调控,同时加大改革力度,实行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
明年的经济将继续保持相对高增长,因为使今年经济高增长的各种因素明年将继续存在,而且最近一系列的调控措施使股市、楼市相对稳定。中国的出口增长可能下降3%-5%,但是出口下降几个百分点也不是坏事,也许有利于恢复经济平衡。中国的出口对美国市场的依赖程度比过去有所下降,因此,美国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对中国出口影响不会很大。今后两三年,风险存在,改革要加大,但是对于我们成长型企业来说是一个稳定增长的大好环境和大好趋势。
魏加宁:美国次级债问题、企业投资持续增长等都是影响2008年中国经济的因素。受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的影响,在高度重视民生的舆论氛围下,消费将保持很好势头。各种因素综合起来,正面效益大于负面效益,所以中国经济由偏快转向过热的可能性进一步加剧。
刘元春:关于固定投资,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是固定投资太高导致产能过剩,导致外贸顺差过高,导致流动性过剩,进而导致宏观经济过热。但是我们发现,中国出口的增长不是因为产能过剩,相反在某种程度上,恰恰是因为国际分工格局的变化,导致整个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从而引起中国出口大幅度增加,进而导致我们对国内需求的增加,从而导致投资的增加。我们分析进出口时发现,目前利润增长最快的是外向型企业,他们的增长比内向型企业要快。所以我们认为,投资规模不是主要问题,主要是结构和质量问题。(夏俊 林环 周楠 梁建刚)
信息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