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English
总部客服电话 : 13506730168 0573-82111407 广西办事处 : 13567378882 湖州办事处 : 13957350021 茧丝公检信息查询
蚕茧收购市场放开的牺牲品?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7-10-23 16:21:00

  徐闻龙兴丝绸有限公司在体制改革中衰落  

  蚕茧收购市场放开的牺牲品?  
  
  最近,徐闻一家新茧站仍在申报经营许可证的过程中,但已经大张旗鼓地开张试业了。在早前茧价行情较好的背景下,新茧站开业,一边是周边蚕农的窃喜,另一边却是广东省扶贫农业龙头企业——徐闻县龙兴丝绸有限公司的忧愁与无奈。

  这家历经了15年市场风风雨雨的蚕茧收购企业,为何惧怕一家新茧站的试业竞争?徐闻县龙兴丝绸有限公司总经理梁汉华言简意赅的一句话,说出了心中的梗结:“蚕茧市场正当的竞争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无序恶性竞争。”

  梁汉华这样形容说,目前,徐闻的蚕丝市场犹如一团乱丝。这个曾闻名全省的丝绸公司经营大起大落,至今已陷入了困境。
  
  “自己栽树却别人乘凉”

  1989年,蚕桑产业首度转移到粤西,徐闻县在下桥镇亦尝试种下了150亩桑园。试种成功后,逐步向周边地区扩大发展,到1991年全镇已种下13000亩,产茧量达2.2万担。翌年初,徐闻县丝绸有限公司(注:徐闻县龙兴丝绸有限公司前身)正式挂牌成立,时任下桥镇副镇长的梁汉华成为该公司第一任掌舵人。

  该公司按照“公司+共育室+蚕农”的模式,做好蚕桑生产产前、产中和产后全程配套服务。同时,实行最低保护价收购,按质论价。

  尽管随后几年蚕茧市场仍然低迷,但徐闻蚕桑面积每年却以超过20%的速度增长。到2002年,全县桑园面积恢复至14000亩,产茧2.8万担,蚕茧年均产量全省最高,蚕茧质量全省最好。

  2001年,国家经贸委《关于深化蚕茧流通体制改革意见》出台,标志着蚕茧流通的市场化改革正式开始。

  在2003年,徐闻另两家蚕茧收购企业获准挂牌成立,至今已发展到6家。徐闻蚕茧市场由此打破了部门分割,意欲建立在政府调控下主要由市场形成蚕茧价格的机制,维护农民和经营者的利益。过去实行的“统一收购、统一定价、统一管理”,在改革后单一收购主体被彻底瓦解,进入多家收购主体的市场竞争。

  6家企业在市场上多方竞争的局势,非但没促进蚕茧收购市场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反而出现了无序竞争,出现“合成谬误”现象。同时,还有多家非法茧贩进入市场,争抢茧源,竞相抬级抬价,引起“蚕茧大战”,评茧计价形同虚设,进而导致茧价大起大落。

  梁汉华说,政府有关部门的管理缺位,让他兑现不了“谁投资、谁受益”的承诺。早前,该公司在下桥镇等累积投入过百万元建蚕桑基地、扶持蚕农生产,今却得不到应有的回报,有40%以上受扶持的蚕茧被非法茧贩抢走,致使企业损失100多万元。过去,该公司每年可向政府上缴10多万元的增值税,现在已无法盈利上缴,处境相当困难。

  “自己栽树却别人乘凉。”梁汉华一脸无奈。现在,该公司已不敢再向蚕农提供生产技术服务了。特别是当地的小蚕共育室,已无法再有计划地订种、育种了,导致市场上小蚕供应混乱。小蚕供应不足时,蚕农受损失;供应过剩时,在街市白白倒掉,共育室叫苦不迭。
  
  呼吁蚕茧收购规范化

  无序竞争导致小蚕饲养的生产技术管理操作不规范,质量大幅下降,劣质种苗充斥市场。今年以来,徐闻县蚕农平均单张产茧量不足60斤,减产30%以上,比过去曾创下的单张85斤全省最高记录少了25斤,“皇帝女不愁嫁”的徐闻蚕茧品牌已成为过去。

  今年下半年,由于市场行情下滑,蚕茧交易冷清,茧贩销声匿迹,蚕农叫苦不迭,大面积毁桑弃桑现象已经出现。据统计,至今年8月底,徐闻已犁掉桑园近1000亩,预计到年底还将被犁掉3000亩。

  梁汉华说,在市场经济下蚕茧收购竞争是必然,但政府亦要考虑到蚕桑产业的特殊性,以保障蚕桑生产发展和蚕茧收购的规范有序。因为与粮食、短期经济作物相比,蚕桑生产从投资决策到蚕茧上市需要很长时间,且产业链较长,加上鲜茧不耐贮存,售茧时间短,产品用途专一,经营风险非常大,因此推行“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产业化经营,是当前较为理想的模式,但必须以“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为前提。

  不过,徐闻经贸局的陈股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批准6家企业进入市场竞争,是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并由县政府决定的,就徐闻蚕桑面积来说,在不同区域允许6家经营,布局相对合理。他还否认:“目前,徐闻的蚕茧市场秩序并不混乱。”对于记者提出的“如何维护蚕茧市场”等问题,陈股长没有发表相关意见。
  
  独家经营还是多家收购

  在计划经济年代,蚕茧收购实施独家垄断经营,掌握着利益分配主动权的丝绸公司,往往首先考虑的是切身利益:如何收到质优价廉的蚕茧。

  但是,蚕茧收购在市场准入的条件下放开,多家收购企业并存竞争,蚕农对过去单一收购主体的依赖性减弱,在买卖中占有一定主动权,可争取到合理价格。但实际上,这一流通体制存在极大弊端:在蚕茧行情好时,企业争抢茧源,农民采售毛脚茧,蚕茧质量下降,且优茧劣茧基本同价,让蚕农产生“重数量轻质量”的观念,使蚕桑业发展走向恶性循环。

  有业内人士认为,新旧流通体制均难以起到正确的导向生产,更不能实现维护农民和经营者的利益,促进产业健康稳定发展目的。要破解这一矛盾,很大程度上要在“有序放开,加强管理”的基础上,搭建蚕桑专业合作社之类的载体,将多数蚕农联合起来,提升实力直接参与市场交易,这样才能化被动为主动。

 有“统则死,放就乱”之说的蚕茧市场,在市场经济下考验着政府的管理能力。

信息来源:南方农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