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桑西移”推动云南茧丝绸业蓬勃发展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7-10-11 15:56:00
云南省以实施“东桑西移”工程为重要机遇,着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将茧丝绸业作为继烟草、茶叶、花卉之后的又一绿色支柱产业加以培育。近年来,云南省茧丝绸产业发展迅速,2006年云南省桑园总面积93万亩,比2000年增长165.7%,年均增加约10万亩,蚕茧产量64.4万担,比2000年增长295%,年均增加8万担,迈进全国十大产茧省区行列。蚕农鲜茧总收入7.5亿元,户均收入3500元。“东桑西移”推动了云南茧丝绸业蓬勃发展。
天然禀赋 优势凸显
云南发展茧丝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天然禀赋:一是自然条件优异。云南地处北亚热带低纬度、高海拔地区,拥有丰富的叶资源优势,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种桑养蚕的“天堂”。二是蚕桑历史悠久。云南是“古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赵州丝、永昌绸、滇缎曾闻名遐迩。三是区位优势独特。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昆明至印度的南亚大通道正在修筑,待边境陆路通道打通后,距丝绸消费、进口大国印度近在咫尺,可为丝绸产品出口贸易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面对“东桑西移”带来的产业转移机遇,云南充分利用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地缘优势,将蚕桑和茧丝绸业列入加快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将茧丝绸加工基地建设列入2007年工业产值结构调整指导之列,并制订了科学的发展蓝图,到2010年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重要的茧丝绸生产加工和出口基地。2007年云南省桑园面积有望突破100万亩,鲜茧产量76万担,实现农业产值8亿元,丝绸加工业产能不断扩大,生丝生产可达2700吨,丝绸工业产值有望达到10亿元。
规模发展新村新貌
在“东桑西移”蚕桑基地建设高起点、标准化、规模化的引导下,云南桑园建设高度重视保护良田,利用丰富的山坡地资源优势,规模种养,涌现出许多万亩连片的蚕桑专业乡镇。目前,云南省万亩以上基地县已有14个,承担“东桑西移”项目的3个基地县——保山市隆阳区、曲靖市陆良县、红河州蒙自县桑园面积已发展到20万亩左右。基地规模化为专业大户专业经营提供了发展平台,项目基地县户均拥有桑园3亩以上,专业大户达10—20亩,养蚕收入超万元,基地村镇也一扫贫困面貌成为百万元村、千万元镇。
科学种养品质优良
云南通过实施“三统一”质量保障体系来全面推广科学种养技术,提高蚕茧质量,即项目实施龙头企业统一推广本地化优良桑蚕品种和方格蔟,统一建设省力化蚕房和小蚕共育室,统一施肥、消毒、技术推广和疫病防治。2006年“东桑西移”工程3个项目基地县共计新植优质高效丰产桑园5.3万亩,良桑新品种普及率达80%;建设蚕室31236平方米,专用养蚕室普及率达到100%;建设小蚕共育室14422平方米,实现了100%的小蚕共育;累计推广方格蔟464万片,新植桑园方格蔟营茧率达100%;龙头企业建立了区(县)、乡(镇)、村(组)三级技术服务网络,每500亩桑园配备一名桑蚕辅导员;建立技术培训中心,加大对蚕农技术培训和指导工作的力度,使每户有一名种桑养蚕的“明白人”。“三统一”质量保障体系使蚕茧上茧率提高,生丝平均等级在4A+50以上,可缫出5A、6A级生丝。云南蚕茧质量和生丝品位已开始步入国内先进水平,为云南茧丝绸业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东西合作实现双赢
根据地缘优势和区域经济实际,云南逐步探索出一条因地制宜发展茧丝绸业的新思路:茧丝绸发展模式=引进企业+山区基地+农户+南亚、东南亚市场,并辅以相关的政策、资金来推动。独特的茧丝绸发展优势和发展模式吸引了众多东部客商,现已引进浙江、江苏、山东等省14户企业投资蚕桑基地建设、缫丝、织绸等后道加工业,累计投资额达2.73亿元,2007年上半年全省缫丝企业达11家,缫丝能力42320绪,厂丝产量788.51吨,创历史纪录,拥有年产300万米织绸厂1个,2家服装厂也正在积极的筹建之中,实现了茧丝绸深加工零的突破。东部企业在推动云南茧丝绸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赚到了茧丝绸“软金条”,来自浙江海宁的云南保山利根茧丝绸集团有限公司,投产10组自动缫丝生产线和年产300万米丝绸制品的丝绸织造厂,2006年公司年销售收入1.2亿元,利润902万元,预计2007年经营业绩将达到25%的增幅,远高于其在浙江的投资收益。
稳定边疆繁荣经济
云南是少数民族集中的边疆山区省份,有25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1/3,山区面积占到全省国土面积的93%,全省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山区和小少民族地区。云南因地制宜对适宜种桑养蚕地区重点规划和布局,形成了滇中优质蚕茧生产区、滇南滇西南果叶兼用桑生产区、金沙江、怒江、澜沧江沿岸生态蚕桑生产区三大蚕桑产业带。云南百万亩桑园80%分布在广大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如蚕桑基地景东、墨江等县,没有发展蚕桑产业之前,当地小少民族脱贫无门,经济发展非常落后,正是“东桑西移”为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寻找到了一条脱贫致富的好路子,户均收入由原来不足900元提高到了现在的2500元,蚕桑比较优势明显高于玉米、甘蔗等传统经济作物。种好桑、养好蚕,边疆贫困地区脱贫有望已成为共识。同时,据调查,与云南接壤的境外罂粟种植区大都属宜桑宜蚕地区且成本较低,也有一定的蚕桑业发展潜力,云南正探索通过“东桑西移”工程参与境外罂粟替代种植,云南省农科院蚕桑蜜蜂研究所与缅甸公司达成了进行优良桑品种示范桑园100亩、杂交桑示范桑园100亩的建设协议,示范桑园现已建成投产。“东桑西移”不仅推动云南省茧丝绸业蓬勃发展,还赋予民族团结、边境稳定及经济发展新的内涵。
信息来源:新华网云南频道
天然禀赋 优势凸显
云南发展茧丝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天然禀赋:一是自然条件优异。云南地处北亚热带低纬度、高海拔地区,拥有丰富的叶资源优势,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种桑养蚕的“天堂”。二是蚕桑历史悠久。云南是“古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赵州丝、永昌绸、滇缎曾闻名遐迩。三是区位优势独特。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昆明至印度的南亚大通道正在修筑,待边境陆路通道打通后,距丝绸消费、进口大国印度近在咫尺,可为丝绸产品出口贸易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面对“东桑西移”带来的产业转移机遇,云南充分利用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地缘优势,将蚕桑和茧丝绸业列入加快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将茧丝绸加工基地建设列入2007年工业产值结构调整指导之列,并制订了科学的发展蓝图,到2010年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重要的茧丝绸生产加工和出口基地。2007年云南省桑园面积有望突破100万亩,鲜茧产量76万担,实现农业产值8亿元,丝绸加工业产能不断扩大,生丝生产可达2700吨,丝绸工业产值有望达到10亿元。
规模发展新村新貌
在“东桑西移”蚕桑基地建设高起点、标准化、规模化的引导下,云南桑园建设高度重视保护良田,利用丰富的山坡地资源优势,规模种养,涌现出许多万亩连片的蚕桑专业乡镇。目前,云南省万亩以上基地县已有14个,承担“东桑西移”项目的3个基地县——保山市隆阳区、曲靖市陆良县、红河州蒙自县桑园面积已发展到20万亩左右。基地规模化为专业大户专业经营提供了发展平台,项目基地县户均拥有桑园3亩以上,专业大户达10—20亩,养蚕收入超万元,基地村镇也一扫贫困面貌成为百万元村、千万元镇。
科学种养品质优良
云南通过实施“三统一”质量保障体系来全面推广科学种养技术,提高蚕茧质量,即项目实施龙头企业统一推广本地化优良桑蚕品种和方格蔟,统一建设省力化蚕房和小蚕共育室,统一施肥、消毒、技术推广和疫病防治。2006年“东桑西移”工程3个项目基地县共计新植优质高效丰产桑园5.3万亩,良桑新品种普及率达80%;建设蚕室31236平方米,专用养蚕室普及率达到100%;建设小蚕共育室14422平方米,实现了100%的小蚕共育;累计推广方格蔟464万片,新植桑园方格蔟营茧率达100%;龙头企业建立了区(县)、乡(镇)、村(组)三级技术服务网络,每500亩桑园配备一名桑蚕辅导员;建立技术培训中心,加大对蚕农技术培训和指导工作的力度,使每户有一名种桑养蚕的“明白人”。“三统一”质量保障体系使蚕茧上茧率提高,生丝平均等级在4A+50以上,可缫出5A、6A级生丝。云南蚕茧质量和生丝品位已开始步入国内先进水平,为云南茧丝绸业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东西合作实现双赢
根据地缘优势和区域经济实际,云南逐步探索出一条因地制宜发展茧丝绸业的新思路:茧丝绸发展模式=引进企业+山区基地+农户+南亚、东南亚市场,并辅以相关的政策、资金来推动。独特的茧丝绸发展优势和发展模式吸引了众多东部客商,现已引进浙江、江苏、山东等省14户企业投资蚕桑基地建设、缫丝、织绸等后道加工业,累计投资额达2.73亿元,2007年上半年全省缫丝企业达11家,缫丝能力42320绪,厂丝产量788.51吨,创历史纪录,拥有年产300万米织绸厂1个,2家服装厂也正在积极的筹建之中,实现了茧丝绸深加工零的突破。东部企业在推动云南茧丝绸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赚到了茧丝绸“软金条”,来自浙江海宁的云南保山利根茧丝绸集团有限公司,投产10组自动缫丝生产线和年产300万米丝绸制品的丝绸织造厂,2006年公司年销售收入1.2亿元,利润902万元,预计2007年经营业绩将达到25%的增幅,远高于其在浙江的投资收益。
稳定边疆繁荣经济
云南是少数民族集中的边疆山区省份,有25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1/3,山区面积占到全省国土面积的93%,全省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山区和小少民族地区。云南因地制宜对适宜种桑养蚕地区重点规划和布局,形成了滇中优质蚕茧生产区、滇南滇西南果叶兼用桑生产区、金沙江、怒江、澜沧江沿岸生态蚕桑生产区三大蚕桑产业带。云南百万亩桑园80%分布在广大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如蚕桑基地景东、墨江等县,没有发展蚕桑产业之前,当地小少民族脱贫无门,经济发展非常落后,正是“东桑西移”为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寻找到了一条脱贫致富的好路子,户均收入由原来不足900元提高到了现在的2500元,蚕桑比较优势明显高于玉米、甘蔗等传统经济作物。种好桑、养好蚕,边疆贫困地区脱贫有望已成为共识。同时,据调查,与云南接壤的境外罂粟种植区大都属宜桑宜蚕地区且成本较低,也有一定的蚕桑业发展潜力,云南正探索通过“东桑西移”工程参与境外罂粟替代种植,云南省农科院蚕桑蜜蜂研究所与缅甸公司达成了进行优良桑品种示范桑园100亩、杂交桑示范桑园100亩的建设协议,示范桑园现已建成投产。“东桑西移”不仅推动云南省茧丝绸业蓬勃发展,还赋予民族团结、边境稳定及经济发展新的内涵。
信息来源:新华网云南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