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麻城蚕茧生产萎缩价格下滑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7-10-08 08:47:00
湖北蚕桑主产地麻城市近几年出现蚕茧生产萎缩、收购价格下滑现象。业界人士建议,当前需要完善桑蚕生产市场机制,理顺蚕茧收购管理体制,建立蚕茧价格最低保护价,鼓励大力发展桑蚕业,拓宽山区农民增收渠道。
麻城地处大别山区,蚕茧生产是麻城市的一项传统产业。现有桑园面积约5.3万亩,每亩单产50-60公斤左右。蚕桑养殖主要集中在三河镇、龟山乡、张家畈、木子店几个乡镇,桑蚕养殖过100万公斤的有龟山乡、三河镇。2006年,全国蚕茧生产取得了蚕种饲养增、产茧总量增、收购茧量增、蚕茧单价增、蚕农收入增的“五增”佳绩。但从麻城市近几年的桑蚕养殖和收购价格情况看,蚕桑生产萎缩与收购价格的下滑显而易见。
据麻城市物价局介绍,从麻城市近几年桑蚕养殖情况及收购价格情况来看,2006年,全市春蚕总产量55万公斤,比2005年下降8.34%;单价18元,同比增长38.46%。2007年,春蚕总产量50万公斤,比2006年下降9.09%;单价15元,下降16.67%。
按照定价目录规定,桑蚕茧收购价属于政府指导价,2006年、2007年省物价局、商务厅、工商行政管理局联合行文规定:中准级鲜蚕茧(干壳量9.2克,上车茧率100%)的收购价每50公斤950元,在中准价格基础上可上下浮动15%范围内确定具体价格。2006年麻城市物价局会同商务局、工商行政管局规定在中准价基础上允许各收购单位上下浮动10%。
麻城市物价局桑蚕养殖调查数据显示,2006年是一个茧价收购的高价位时期,但2007年价格又有大幅度下跌,特别是夏茧,价格比2005年还低。麻城市桑蚕茧价格近几年一直走低,只在2006年蚕农有了一个很好的收益,但今年价格又回到往年水平。
据市物价局分析,麻城市桑蚕茧价格波动、下滑主要有四个原因:
一是市场因素。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生丝价格从2003年6月进入上升周期,持续了3年多,2006年达到高点,同年11月其价格开始走入下跌周期,2007年的下跌趋势基本形成,2006年茧丝高达30万元/吨,现在只有19万元/吨。
二是蚕农养蚕成本。据市物价局产品成本调查队对桑蚕茧养殖的调查数据看,2006年蚕农每50公斤可平均受益421元,2005年却亏损240元,今年春夏两季比去年同期也有下降。而且麻城市的蚕茧养殖都是采取廉价劳动力、简陋的养殖设备,如果将各项费用计入成本,那么蚕农并无利润可言,影响了蚕农生产的积极性。
三是劳动力大量外出,养蚕收入已不是农民现金收入的主要来源。近几年,城乡收入差距较大,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人数不断增加,在家留守的的老人和妇女成了主要劳动力,文化程度不高,技术水平落后,养蚕产量效益不高。因此蚕桑基地不断萎缩,也是制约蚕桑发展的一个因素。
四是蚕茧质量低,收购无秩序。在桑蚕养殖过程中有的蚕农不讲质量,以重量抵质量。春茧正常上簇时间为8天,吐丝1000米左右,有的蚕农在3-5天左右就下簇,吐丝在400-500米左右,导致市缫丝企业的用茧都到江浙等外地以高价高运费购茧而不用本地蚕茧,这也是蚕茧价格偏低的主要原因。同时有的地方收购市场管理无序,收购渠道基本由个体户操纵,无技术,无检测设备,在收购过程中凭目测收购,不能依质论价,还存在茧霸强行收购、故意压级压价的收购行为。
有关专业人士对发展蚕茧生产、稳定蚕茧价格提出如下建议:
--理顺蚕茧收购管理体制。加强行业协调和服务,实行“企业+中介组织+农户”的产业运作模式,发挥政府与企业、蚕农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提升蚕丝行业整体管理水平,加强许可证和税收管理,打击非法经营,严厉打击收购中掺杂使假、以次充好、压级压价、抬级抬价等扰乱市场行为,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秩序,促进全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建立设立蚕茧价格最低保护价。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对蚕茧价格管理的进一步加强,应在每年春季生产之前,制定和公布市场信息交易的指导价格,作为指导蚕农安排生产的信息,并根据蚕茧的交易成本,测算最低保护价,各收购单位必须严格执行,保护蚕农利益不受损失。
--加大宣传指导,提高蚕茧质量。加大对蚕农的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质量意识、市场意识和忧患意识,教育农民从长远利益考虑,不售毛脚茧、统级茧,逐步消除农民只想茧价上升,而对茧价的下跌和理性回归难以承受,盼涨怨跌的心理,增强蚕农对市场风险的心理承受能力。(完)
信息来源:新华网湖北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