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时报:治理通胀,人民币重估是根本之道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7-09-29 14:11:00
提要:中国通胀,主要是由人民币汇率低估导致的内外经济失衡引起。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持续激增导致国内流动性过剩,不仅催生了股市和房市泡沫,也埋下了通胀隐患。单纯依靠紧缩的国内货币政策,不但难以解决经济失衡,而且将使迫使美国单独承担修复全球贸易失衡的职责。这会引发美国经济衰退,又会反过来殃及中国和全球经济。而重估人民币,既能降低贸易盈余,还可以抵御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影响,因此是治理通货膨胀的根本之道。
中国政府近期公布的数据显示,8月份通胀率高达6.5%,创下10年来新高。中国通胀率高企的直接成因是全球贸易失衡,但中国政府应对通胀的政策却无助于这一问题的解决。这将会带来两种后果:首先,由于这种政策的有效性不大,因此可能会导致中国通胀风险加剧;其次,由于这种政策意在将修复全球贸易失衡的责任转给美国,有可能会令中国和全球经济反受其害。
多种因素导致通胀攀升
当前中国通胀,是典型的固定汇率机制下币值长期低估和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合力推动的结果。因此,大幅提升人民币汇率应是中国反通胀政策一个核心要素。
然而,中国政府并未对人民币汇率进行此类调整,而是寄希望于完全依靠国内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来抑制通胀。由于紧缩性货币政策无法遏制中国贸易盈余激增和人民币汇率低估诱发的通胀压力,这种政策最终能否成功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
中国通胀的一个重要成因是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目前,原油及基本金属价格正处于上涨态势,而全球小麦和玉米价格的上涨带动了食品价格的上扬。此外,中国境内爆发的一场传染性猪瘟疫情致使大批生猪死亡,造成中国居民偏好的猪肉供应趋紧,从而推动了猪肉价格大幅上涨。
作为中国外向型产业的中心地带,沿海地区的工资水平已开始上涨,以应对居民生活成本上涨和原本过剩的劳动力日渐短缺的状况。而最严峻的是,资产价格的持续飙升使中国正遭受资产价格泡沫风险不断累积的困扰。中国贸易盈余和国外直接投资的持续激增造成了国内货币供应量过快增长,进而推动了资产价格的一路走高。
中国出口企业将赚取的美元汇回了国内,而中国央行为了抑制人民币升值压力,以固定的汇率将这些美元兑换成人民币。为了避免因通胀而蒙受货币贬值损失,出口商们将这些从境外市场赚取的资金投资于股市和房市以期获取更高的回报。这推动了中国房价的上涨,进而导致大规模的房产开发热潮,而房市的繁荣又支撑了房价的持续攀升。由此造成的影响不言而喻:中国正在承受全球大宗商品上涨带来的通胀压力,而出口导向型产业旺盛的外部需求刺激了国内需求的增长;贸易盈余的激增导致国内货币供应量的大增,从而推动了资产价格的上涨。
人民币重估是根本之道
人民币汇率低估是引发中国通胀上行的罪魁祸首,因为这导致了中国出口增长过快、贸易盈余激增,进而带动了国内货币供应量的迅猛增长。2007年以来,中国积累的贸易盈余创下了历史同期新高。这表明大幅重估人民币汇率应是中国反通胀政策的一个核心要素。此外,由于大宗商品均以美元计价,重估人民币汇率还可以抵御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对中国的影响,继而降低以人民币计价的中国国内商品的价格。
然而,中国政府却选择了单纯依靠加息、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等紧缩性货币政策来通胀抑制。这种政策不大可能奏效。首先,目前中国资产价格已大幅上涨而且举债投资的投机性资本规模庞大。这意味着,由于担心会引发一场金融危机,中国货币当局不敢真正实施强硬的货币紧缩政策。
其次,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将导致存款回报下降,使储蓄失去吸引力。这将会诱导储户们大肆消费或四处投资,从而加剧通胀上行压力。
而最重要的一点是,继续压低人民币汇率意味着中国贸易盈余及国外直接投资将会持续激增,从而导致中国境内流动性进一步泛滥。
综合上述因素,可以推断出中国的通胀将会加剧,并且面临高通胀诱发社会和政治问题的风险。就全球经济而言,中国的反通胀政策及继续压制人民币汇率的立场意味着美国需要独自肩负起修复全球贸易失衡的职责。美国可能会为此付出经济衰退的惨痛代价。而已有迹象表明,美国经济正在滑向衰退。这是一个会招致一损俱损后果的下策。
信息来源:中国经济信息网
中国政府近期公布的数据显示,8月份通胀率高达6.5%,创下10年来新高。中国通胀率高企的直接成因是全球贸易失衡,但中国政府应对通胀的政策却无助于这一问题的解决。这将会带来两种后果:首先,由于这种政策的有效性不大,因此可能会导致中国通胀风险加剧;其次,由于这种政策意在将修复全球贸易失衡的责任转给美国,有可能会令中国和全球经济反受其害。
多种因素导致通胀攀升
当前中国通胀,是典型的固定汇率机制下币值长期低估和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合力推动的结果。因此,大幅提升人民币汇率应是中国反通胀政策一个核心要素。
然而,中国政府并未对人民币汇率进行此类调整,而是寄希望于完全依靠国内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来抑制通胀。由于紧缩性货币政策无法遏制中国贸易盈余激增和人民币汇率低估诱发的通胀压力,这种政策最终能否成功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
中国通胀的一个重要成因是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目前,原油及基本金属价格正处于上涨态势,而全球小麦和玉米价格的上涨带动了食品价格的上扬。此外,中国境内爆发的一场传染性猪瘟疫情致使大批生猪死亡,造成中国居民偏好的猪肉供应趋紧,从而推动了猪肉价格大幅上涨。
作为中国外向型产业的中心地带,沿海地区的工资水平已开始上涨,以应对居民生活成本上涨和原本过剩的劳动力日渐短缺的状况。而最严峻的是,资产价格的持续飙升使中国正遭受资产价格泡沫风险不断累积的困扰。中国贸易盈余和国外直接投资的持续激增造成了国内货币供应量过快增长,进而推动了资产价格的一路走高。
中国出口企业将赚取的美元汇回了国内,而中国央行为了抑制人民币升值压力,以固定的汇率将这些美元兑换成人民币。为了避免因通胀而蒙受货币贬值损失,出口商们将这些从境外市场赚取的资金投资于股市和房市以期获取更高的回报。这推动了中国房价的上涨,进而导致大规模的房产开发热潮,而房市的繁荣又支撑了房价的持续攀升。由此造成的影响不言而喻:中国正在承受全球大宗商品上涨带来的通胀压力,而出口导向型产业旺盛的外部需求刺激了国内需求的增长;贸易盈余的激增导致国内货币供应量的大增,从而推动了资产价格的上涨。
人民币重估是根本之道
人民币汇率低估是引发中国通胀上行的罪魁祸首,因为这导致了中国出口增长过快、贸易盈余激增,进而带动了国内货币供应量的迅猛增长。2007年以来,中国积累的贸易盈余创下了历史同期新高。这表明大幅重估人民币汇率应是中国反通胀政策的一个核心要素。此外,由于大宗商品均以美元计价,重估人民币汇率还可以抵御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对中国的影响,继而降低以人民币计价的中国国内商品的价格。
然而,中国政府却选择了单纯依靠加息、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等紧缩性货币政策来通胀抑制。这种政策不大可能奏效。首先,目前中国资产价格已大幅上涨而且举债投资的投机性资本规模庞大。这意味着,由于担心会引发一场金融危机,中国货币当局不敢真正实施强硬的货币紧缩政策。
其次,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将导致存款回报下降,使储蓄失去吸引力。这将会诱导储户们大肆消费或四处投资,从而加剧通胀上行压力。
而最重要的一点是,继续压低人民币汇率意味着中国贸易盈余及国外直接投资将会持续激增,从而导致中国境内流动性进一步泛滥。
综合上述因素,可以推断出中国的通胀将会加剧,并且面临高通胀诱发社会和政治问题的风险。就全球经济而言,中国的反通胀政策及继续压制人民币汇率的立场意味着美国需要独自肩负起修复全球贸易失衡的职责。美国可能会为此付出经济衰退的惨痛代价。而已有迹象表明,美国经济正在滑向衰退。这是一个会招致一损俱损后果的下策。
信息来源:中国经济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