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州市人民政府蓝吉阳副市长在全市下半年蚕业生产工作会上的讲话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7-09-11 13:57:00
认清形势 强化措施
确保2007年桑蚕生产工作任务的全面完成
蓝吉阳
2007年9月7日
同志们:
经请示市委市府主要领导同意,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下半年蚕业生产工作会议,会议的主要目的是总结上半年的桑蚕工作情况,找出差距和不足,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责任,增强信心,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全力以赴抓好青壮年的桑蚕生产工作,确保完成今年的目标和任务.根据会议安排,下面我先讲几点意见,等一下牙峰常务副市长、市政协韦主席还要做重要指示,随后还要参观洛西镇山背村的蚕沙池建设现场。
一、2007年上半年桑蚕产业发展趋势良好,推动全市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
今年以来,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工作部署,我市紧紧围绕“蔗桑富市”的工作思路和打造“丝绸城”的目标,切实加强对桑蚕产业的生产、经营等各个环节的管理力度,在全市各乡镇及各有关单位的共同努力下,上半年桑蚕生产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为打造全国“丝绸城”和广西宜州丝绸工业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进一步巩固了桑园生产面积,鲜茧总产量稳步增长,农民收入进一步提高。
由于去年茧丝绸高价位运行的刺激,去冬今春蚕农种桑的积极性仍然较高。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年桑园面积达26.4万亩,比去年增加了1.8万亩,且已全部投产,蚕种饲养量达84.5万张,同比增加20万张,鲜茧产量3.2万吨;鲜茧收购价比去年同期略有下降,但平均稳定在15元/公斤左右,基本反映了目前茧丝绸市场行情;农民养蚕收入4.5亿元,农民人均养蚕收入1100元。上半年,桑蚕产业取得长足发展,是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最大亮点。
(二)培训工作有声有色,形式多样。
结合开展“科技下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实施科技富民强县等项目,市蚕办、科技、农业等相关部门围绕产业发展,积极开展了大量培训和指导工作。上半年,全市共举办培训班300期,培训群众达10万人次,发放技术光碟5000套,发放各种技术资料15万份。同时,还经常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现场指导蚕农生产。通过培训和指导,全市广大蚕农技术有了明显提高。
(三)小蚕共育、自动化催青等新技术得到进一步推广。
随着全市桑蚕质量的发展,我市近年来推广小蚕共育的力度不断加大,农民对共育小蚕质量的认同,共育点在不断增加。据统计,上半年全市共有小蚕共育点360个,共育率达75%,同比增长10%。小蚕共育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我市养蚕技术的提高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也提高了养蚕的成功率,桑蚕新品种的推广使用走在全区的前列。在此,值得一提的是,我市科技部门依托洛西、太平两个专家大院,围绕科技富民强县项目的实施,积极引进“恒温恒湿小蚕共育”的专利技术,并采用“自动化催表+小蚕共育+大蚕高效优质饲料”模式配送给蚕农,起到了很好示范作用,取得了显著成效。
(四)养蚕大环境的整治取得初步成效。
自去年10月份全市开展乡村清洁大行动以来,市委市政府加大了对全市养蚕大环境的整治工作力度,把蚕沙无害化处理作为这次行动的重点来抓,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市财政拿出86万元投入专项整治行动,在全市16个乡镇160个示范屯发动蚕农新建了4508蚕沙池。据前段时间市蚕业领导小组组织人员对所建蚕沙池的使用情况督查结果来看,有一定效果,具体表现在一是乱倒乱堆蚕沙、病死蚕的现象得到了较好的控制,养蚕环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二是蚕沙通过发酵处理,成为甘蔗、玉米地的好肥料,蚕沙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另外通过实地的抽查和走访干群,普遍表示支持和拥护。以蚕沙整治为重点的这次大行动,为下半年全市养蚕大环境的全面整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五)蚕种、蚕药市场、蚕茧市场的管理力度进一步加大。
针对近年来我市桑蚕产业发展面临的严峻形势,今年市委、市政府痛下决心加强对蚕茧市场的管理力度,先后出台了蚕种、蚕药、蚕茧的有关管理办法,为进一步整治规范我市的蚕种市场提供了执法依据,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是蚕种发放管理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地加强。德胜、龙头、北山等乡镇均能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要求,较好地完成了上半年的发放蚕种任务;二是省外不适合本地饲养的蚕种流入本市的现象得到了较好的控制,农民对蚕种的自我保护意识有了较大的提高,蚕种事故明显减少;三是蚕药市场有了较大的改观,主要是质量得到了保证,使用蚕饲料的现象在逐步减少,农民的质量意识也进一步提高;四是通过加强宣传和引导,企业烤房业主对蚕茧质量的认识有了较大的提高。
(六)以“桑”招商成效显著,茧丝加工企业不断壮大,为蚕业生产的持续稳步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强的后盾。
通过招商引资,我市的茧丝加工有了较大的发展,已初具规模,目前已有9家缫丝企业,一家绸厂,预计今年茧加工能力可达全市干茧量的三分之一,织绸可达180万米。茧丝加工企业的发展为我市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给蚕农吃下了定心丸。同时,我市科技、农业等部门积极探索利用桑枝生产云耳、香菇等发展循环经济模式也取得初步成效,蚕沙的副产物加工也有了一定发展,这些为我市进一步延长产业链,增加产业附加值奠定了良好、坚实的基础。
上半年,虽然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当前桑蚕产业仍然面临许多突出问题,有些还相当严重,如养蚕环境的不断恶化,蚕茧质量下滑的问题,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将会严重影响和制约我市桑蚕业的持续健康、稳步发展,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是蚕种市场仍然比较混乱。非法违规现象十分严重,不正当竞争、无序竞争愈演愈烈、养蚕批次不分明、蚕体感病严重、小蚕共育处于无序状态,管理监督难度越来越大等等。
二是蚕药蚕饲料市场混乱,假冒伪劣产品屡禁不绝。
今年上半年,我市有关部门虽然加大打击力度,但仍然发现许多不合规定的药品充斥市场;混乱的市场严重影响了蚕茧的饲养水平和蚕丝质量。
三是养蚕大环境还没有得到全面的根治。通过前段时间的检查,虽然已建设的蚕沙池起到一定作用,但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形势仍不乐观,特别是没有建造蚕沙池的村屯,乱倒乱堆蚕沙,病死蚕的现象仍然十分严重而原建好的蚕沙池也存在诸多问题:(1)因蚕沙池质量不好,导致使用过程中受风吹和雨水冲击损坏而无法有效使用,造成再次污染环境;(2)有些蚕沙池建造是搞走过场、随意改变用途,如堆柴火、猪牛粪,有些甚至是不予使用;(3)示范村屯个别农户仍将蚕沙乱倒在蚕沙池以外的地方。
四是全市鲜茧收烘高声市场仍比较混乱,蚕茧质量呈下降的趋势,打白条、强买强卖、掺假使假、欺行霸市等现象仍有发生,严重损害蚕农利益和社会和谐稳定。关于这个问题,等下,市政府牙常务副市长还要着重讲。
五是指导、培训工作难以跟上快速发展的生产形势。因测报系统欠缺和技术上不到位,病虫害不断发生,影响了产量和质量。主要是:(1)培训人员不足,培训经费投入不足;(2)培训面还不够广;(3)没有形成长效的系统培训机制、培训资源有待整合。
二、统一认识、明确职责、强化管理,进一步规范蚕业市场秩序,全面提高我市的蚕业整体效益,确保今年目标与任务的完成。
目前,我市的桑园面积与产茧量已达较大的规模,但产业的整体效益仍然相对较低。因此,在单位产量和质量上提高效益将是我们今后长期坚持和努力的方向。为确保今年我市桑蚕业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从现在起我们必须着重抓好以下的几方面工作:
(一)进一步加强宣传和培训工作,提高广大蚕农的科技含量与蚕茧质量意识。
一是通过开展不同的形式的宣传与培训,不断提高和强化蚕农的种桑养蚕技术水平,重点解决生产中蚕茧质量和养弄环境恶化等问题;二是蚕业、农业、科技等部门与各乡镇要密切配合,做好各项培训工作的落实,做到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培训,确保培训取得实效。
(二)进一步加强蚕种市场的监管力度,重点打击蚕种非法经营行为。
1、农业、蚕办等相关职能部门要进一步加强蚕种经营单位的资格审核和备案管理。要认真检查蚕种经营者是否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取得《蚕种经营许可证》,蚕种经营条件是否符合,技术人员是否到位,对条件不符合或技术人员不到位的,要责令整改,经责令整改后仍不符合条件的要建议原发证机关取消其经营资格。
2、要切实加强蚕种质量监督。相关职能部门要着重检查经营的蚕种是否通过审定;从区外引进的蚕种是否经自治区蚕种品种审定委员会确定;经营的蚕种是否附有质量合格证、检疫合格证,标签是否规范;销售区外一代杂交蚕种(经适应性试养确认)是否按规定到农业主管部门备案;检查蚕种经营单位是否按规定制作和保存蚕种经营档案;对违反规定的,要依照《广西蚕种管理办法》依法从严查处。
3、要不断加强和完善小蚕共育管理。一要完善商品小蚕共育管理备案制度,对符合条件并从事商品小蚕共育的,应督促共育者遵守养蚕技术规程,并进行备案。二要加强商品小蚕共育的档案管理,责成共育者载明品种名称、数量、来源、共育日期、地点、质量状况,责任人及销售去向等内容,档案要保存2年以上。
4、取得蚕种经营资格的单位和企业在遵守有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要从宜州的蚕业大局出发,努力引导蚕农科学安排批次、统一出库,做好催青和小蚕共育工作,进一步提高蚕茧质量。同时,要做好蚕种的批结和月报,及时把发放情况及数量形成书面报告提交到市农业局并转交蚕业领导小组办公室。
5、各乡镇要积极主动配合执法部门做好蚕种市场的监管工作,及时反映生产中出现的问题。
(三)继续加强蚕药、蚕饲料的规范管理。渔牧兽医、工商、质监、公安等部门要组织力量不定期进行检查,重点查处假冒伪劣产品,保护广大蚕农的利益。
(四)农业、科技等部门要加快以桑杆食用菌生产技术、蚕沙处理技术为重点的试验示范及推广步伐,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超前享受新的经济增长点,再造一个桑蚕宜州,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生态友好型和谐社会。
(五)进一步加强以建设蚕沙池、无害化处理蚕沙为重点的养蚕大环境的整治工作。
1、各乡镇要认真落实整改措施,对已建的蚕沙池存在问题要及时督促蚕农进行整改;使已建好的蚕沙池100%地投入使用,市蚕业领导小组将于10月中旬再次组织人员进行督查,凡督查不达标的,限期整改并通报批评,同时还要退还已领取的建池补助金。
2、针对当前我市养蚕大环境污染严重,农村环境脏、乱、差等问题,各乡镇要以村屯为建设单元,以建设密闭型蚕沙池为重点,全面推进村屯养蚕环境的综合治理。
(1)通过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引导村民制定切实可行的村规民约,鼓励村民自我管理,相互监督。
(2)兴建蚕沙池进行蚕粪无害化处理。各乡镇要认真吸取示范屯建设蚕沙池的经验教训,要因地制宜全面推广祥贝古龙、洛西山背等示范点成功的建池模式,蚕沙池建设要实现全封闭模式,防止再度污染环境,还未来得及修建蚕茧沙池的农户,不得将自家产生的蚕沙放到粪房、杂物房或弃置的猪、牛等场所,要统一进行密封处理,各村屯的蚕沙池无害化处理要达100%,12月底以前,市乡村清洁大行动指挥部组织交叉检查,考核验收面上修建密闭弄蚕茧沙池和蚕沙无害化处理的工作,对不按规定或是不把蚕沙池内进行无害化处理的,追究其乡镇领导责任,风险抵押金不予退还,并全市通报批评。
同志们,目前,我市桑蚕生产已进入非常时期,时间紧、任务重。会后,希望各乡镇各部门要迅速行动起来,结合本乡镇的实际,认真分析研究,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办法,统筹兼顾、合理安排、狠抓落实,把下半年的蚕业工作抓紧抓好,把我市的桑蚕生产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信息来源:宜州市人民政府
确保2007年桑蚕生产工作任务的全面完成
蓝吉阳
2007年9月7日
同志们:
经请示市委市府主要领导同意,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下半年蚕业生产工作会议,会议的主要目的是总结上半年的桑蚕工作情况,找出差距和不足,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责任,增强信心,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全力以赴抓好青壮年的桑蚕生产工作,确保完成今年的目标和任务.根据会议安排,下面我先讲几点意见,等一下牙峰常务副市长、市政协韦主席还要做重要指示,随后还要参观洛西镇山背村的蚕沙池建设现场。
一、2007年上半年桑蚕产业发展趋势良好,推动全市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
今年以来,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工作部署,我市紧紧围绕“蔗桑富市”的工作思路和打造“丝绸城”的目标,切实加强对桑蚕产业的生产、经营等各个环节的管理力度,在全市各乡镇及各有关单位的共同努力下,上半年桑蚕生产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为打造全国“丝绸城”和广西宜州丝绸工业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进一步巩固了桑园生产面积,鲜茧总产量稳步增长,农民收入进一步提高。
由于去年茧丝绸高价位运行的刺激,去冬今春蚕农种桑的积极性仍然较高。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年桑园面积达26.4万亩,比去年增加了1.8万亩,且已全部投产,蚕种饲养量达84.5万张,同比增加20万张,鲜茧产量3.2万吨;鲜茧收购价比去年同期略有下降,但平均稳定在15元/公斤左右,基本反映了目前茧丝绸市场行情;农民养蚕收入4.5亿元,农民人均养蚕收入1100元。上半年,桑蚕产业取得长足发展,是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最大亮点。
(二)培训工作有声有色,形式多样。
结合开展“科技下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实施科技富民强县等项目,市蚕办、科技、农业等相关部门围绕产业发展,积极开展了大量培训和指导工作。上半年,全市共举办培训班300期,培训群众达10万人次,发放技术光碟5000套,发放各种技术资料15万份。同时,还经常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现场指导蚕农生产。通过培训和指导,全市广大蚕农技术有了明显提高。
(三)小蚕共育、自动化催青等新技术得到进一步推广。
随着全市桑蚕质量的发展,我市近年来推广小蚕共育的力度不断加大,农民对共育小蚕质量的认同,共育点在不断增加。据统计,上半年全市共有小蚕共育点360个,共育率达75%,同比增长10%。小蚕共育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我市养蚕技术的提高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也提高了养蚕的成功率,桑蚕新品种的推广使用走在全区的前列。在此,值得一提的是,我市科技部门依托洛西、太平两个专家大院,围绕科技富民强县项目的实施,积极引进“恒温恒湿小蚕共育”的专利技术,并采用“自动化催表+小蚕共育+大蚕高效优质饲料”模式配送给蚕农,起到了很好示范作用,取得了显著成效。
(四)养蚕大环境的整治取得初步成效。
自去年10月份全市开展乡村清洁大行动以来,市委市政府加大了对全市养蚕大环境的整治工作力度,把蚕沙无害化处理作为这次行动的重点来抓,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市财政拿出86万元投入专项整治行动,在全市16个乡镇160个示范屯发动蚕农新建了4508蚕沙池。据前段时间市蚕业领导小组组织人员对所建蚕沙池的使用情况督查结果来看,有一定效果,具体表现在一是乱倒乱堆蚕沙、病死蚕的现象得到了较好的控制,养蚕环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二是蚕沙通过发酵处理,成为甘蔗、玉米地的好肥料,蚕沙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另外通过实地的抽查和走访干群,普遍表示支持和拥护。以蚕沙整治为重点的这次大行动,为下半年全市养蚕大环境的全面整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五)蚕种、蚕药市场、蚕茧市场的管理力度进一步加大。
针对近年来我市桑蚕产业发展面临的严峻形势,今年市委、市政府痛下决心加强对蚕茧市场的管理力度,先后出台了蚕种、蚕药、蚕茧的有关管理办法,为进一步整治规范我市的蚕种市场提供了执法依据,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是蚕种发放管理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地加强。德胜、龙头、北山等乡镇均能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要求,较好地完成了上半年的发放蚕种任务;二是省外不适合本地饲养的蚕种流入本市的现象得到了较好的控制,农民对蚕种的自我保护意识有了较大的提高,蚕种事故明显减少;三是蚕药市场有了较大的改观,主要是质量得到了保证,使用蚕饲料的现象在逐步减少,农民的质量意识也进一步提高;四是通过加强宣传和引导,企业烤房业主对蚕茧质量的认识有了较大的提高。
(六)以“桑”招商成效显著,茧丝加工企业不断壮大,为蚕业生产的持续稳步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强的后盾。
通过招商引资,我市的茧丝加工有了较大的发展,已初具规模,目前已有9家缫丝企业,一家绸厂,预计今年茧加工能力可达全市干茧量的三分之一,织绸可达180万米。茧丝加工企业的发展为我市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给蚕农吃下了定心丸。同时,我市科技、农业等部门积极探索利用桑枝生产云耳、香菇等发展循环经济模式也取得初步成效,蚕沙的副产物加工也有了一定发展,这些为我市进一步延长产业链,增加产业附加值奠定了良好、坚实的基础。
上半年,虽然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当前桑蚕产业仍然面临许多突出问题,有些还相当严重,如养蚕环境的不断恶化,蚕茧质量下滑的问题,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将会严重影响和制约我市桑蚕业的持续健康、稳步发展,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是蚕种市场仍然比较混乱。非法违规现象十分严重,不正当竞争、无序竞争愈演愈烈、养蚕批次不分明、蚕体感病严重、小蚕共育处于无序状态,管理监督难度越来越大等等。
二是蚕药蚕饲料市场混乱,假冒伪劣产品屡禁不绝。
今年上半年,我市有关部门虽然加大打击力度,但仍然发现许多不合规定的药品充斥市场;混乱的市场严重影响了蚕茧的饲养水平和蚕丝质量。
三是养蚕大环境还没有得到全面的根治。通过前段时间的检查,虽然已建设的蚕沙池起到一定作用,但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形势仍不乐观,特别是没有建造蚕沙池的村屯,乱倒乱堆蚕沙,病死蚕的现象仍然十分严重而原建好的蚕沙池也存在诸多问题:(1)因蚕沙池质量不好,导致使用过程中受风吹和雨水冲击损坏而无法有效使用,造成再次污染环境;(2)有些蚕沙池建造是搞走过场、随意改变用途,如堆柴火、猪牛粪,有些甚至是不予使用;(3)示范村屯个别农户仍将蚕沙乱倒在蚕沙池以外的地方。
四是全市鲜茧收烘高声市场仍比较混乱,蚕茧质量呈下降的趋势,打白条、强买强卖、掺假使假、欺行霸市等现象仍有发生,严重损害蚕农利益和社会和谐稳定。关于这个问题,等下,市政府牙常务副市长还要着重讲。
五是指导、培训工作难以跟上快速发展的生产形势。因测报系统欠缺和技术上不到位,病虫害不断发生,影响了产量和质量。主要是:(1)培训人员不足,培训经费投入不足;(2)培训面还不够广;(3)没有形成长效的系统培训机制、培训资源有待整合。
二、统一认识、明确职责、强化管理,进一步规范蚕业市场秩序,全面提高我市的蚕业整体效益,确保今年目标与任务的完成。
目前,我市的桑园面积与产茧量已达较大的规模,但产业的整体效益仍然相对较低。因此,在单位产量和质量上提高效益将是我们今后长期坚持和努力的方向。为确保今年我市桑蚕业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从现在起我们必须着重抓好以下的几方面工作:
(一)进一步加强宣传和培训工作,提高广大蚕农的科技含量与蚕茧质量意识。
一是通过开展不同的形式的宣传与培训,不断提高和强化蚕农的种桑养蚕技术水平,重点解决生产中蚕茧质量和养弄环境恶化等问题;二是蚕业、农业、科技等部门与各乡镇要密切配合,做好各项培训工作的落实,做到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培训,确保培训取得实效。
(二)进一步加强蚕种市场的监管力度,重点打击蚕种非法经营行为。
1、农业、蚕办等相关职能部门要进一步加强蚕种经营单位的资格审核和备案管理。要认真检查蚕种经营者是否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取得《蚕种经营许可证》,蚕种经营条件是否符合,技术人员是否到位,对条件不符合或技术人员不到位的,要责令整改,经责令整改后仍不符合条件的要建议原发证机关取消其经营资格。
2、要切实加强蚕种质量监督。相关职能部门要着重检查经营的蚕种是否通过审定;从区外引进的蚕种是否经自治区蚕种品种审定委员会确定;经营的蚕种是否附有质量合格证、检疫合格证,标签是否规范;销售区外一代杂交蚕种(经适应性试养确认)是否按规定到农业主管部门备案;检查蚕种经营单位是否按规定制作和保存蚕种经营档案;对违反规定的,要依照《广西蚕种管理办法》依法从严查处。
3、要不断加强和完善小蚕共育管理。一要完善商品小蚕共育管理备案制度,对符合条件并从事商品小蚕共育的,应督促共育者遵守养蚕技术规程,并进行备案。二要加强商品小蚕共育的档案管理,责成共育者载明品种名称、数量、来源、共育日期、地点、质量状况,责任人及销售去向等内容,档案要保存2年以上。
4、取得蚕种经营资格的单位和企业在遵守有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要从宜州的蚕业大局出发,努力引导蚕农科学安排批次、统一出库,做好催青和小蚕共育工作,进一步提高蚕茧质量。同时,要做好蚕种的批结和月报,及时把发放情况及数量形成书面报告提交到市农业局并转交蚕业领导小组办公室。
5、各乡镇要积极主动配合执法部门做好蚕种市场的监管工作,及时反映生产中出现的问题。
(三)继续加强蚕药、蚕饲料的规范管理。渔牧兽医、工商、质监、公安等部门要组织力量不定期进行检查,重点查处假冒伪劣产品,保护广大蚕农的利益。
(四)农业、科技等部门要加快以桑杆食用菌生产技术、蚕沙处理技术为重点的试验示范及推广步伐,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超前享受新的经济增长点,再造一个桑蚕宜州,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生态友好型和谐社会。
(五)进一步加强以建设蚕沙池、无害化处理蚕沙为重点的养蚕大环境的整治工作。
1、各乡镇要认真落实整改措施,对已建的蚕沙池存在问题要及时督促蚕农进行整改;使已建好的蚕沙池100%地投入使用,市蚕业领导小组将于10月中旬再次组织人员进行督查,凡督查不达标的,限期整改并通报批评,同时还要退还已领取的建池补助金。
2、针对当前我市养蚕大环境污染严重,农村环境脏、乱、差等问题,各乡镇要以村屯为建设单元,以建设密闭型蚕沙池为重点,全面推进村屯养蚕环境的综合治理。
(1)通过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引导村民制定切实可行的村规民约,鼓励村民自我管理,相互监督。
(2)兴建蚕沙池进行蚕粪无害化处理。各乡镇要认真吸取示范屯建设蚕沙池的经验教训,要因地制宜全面推广祥贝古龙、洛西山背等示范点成功的建池模式,蚕沙池建设要实现全封闭模式,防止再度污染环境,还未来得及修建蚕茧沙池的农户,不得将自家产生的蚕沙放到粪房、杂物房或弃置的猪、牛等场所,要统一进行密封处理,各村屯的蚕沙池无害化处理要达100%,12月底以前,市乡村清洁大行动指挥部组织交叉检查,考核验收面上修建密闭弄蚕茧沙池和蚕沙无害化处理的工作,对不按规定或是不把蚕沙池内进行无害化处理的,追究其乡镇领导责任,风险抵押金不予退还,并全市通报批评。
同志们,目前,我市桑蚕生产已进入非常时期,时间紧、任务重。会后,希望各乡镇各部门要迅速行动起来,结合本乡镇的实际,认真分析研究,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办法,统筹兼顾、合理安排、狠抓落实,把下半年的蚕业工作抓紧抓好,把我市的桑蚕生产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信息来源:宜州市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