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机遇,发展蚕桑产业,谱写增收和谐曲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7-09-18 10:48:00
在国家西部大开发重大战略及“东桑西移”产业政策引导下,曲靖市沾益县审时度势,调结构、重发展,从浙江桐乡引进龙头企业——沾益县中兴茧丝绸实业有限公司,努力发展蚕桑产业,把蚕桑作为特色支柱产业进行重点培植、发展和提升。经过多年的努力,蚕桑产业已成为全县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以及扩大就业的重要产业。
一、沾益县蚕桑产业发展现状
沾益县位于云南省东北部,曲靖市北部,国土面积2801.1平方公里,辖5乡3镇1208个自然村。全县现有优质桑园4.8万亩,2006年完成养蚕3.91万张,产茧151.77万公斤,实现产值4681.6万元,户均养蚕收入6936元。蚕茧收购平均价格达30.8元/公斤,收购价创历史新高。沾益县最大的蚕桑之乡--盘江镇,2006年,蚕桑产业为全镇农民人均增收340元。根据沾益县农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到2010年,全县桑园面积发展到10万亩,养蚕20万张,产茧700万公斤,实现产值1.5亿元。
沾益县蚕桑站现有蚕桑生产技术指导及研究人员41人,其中:中高级技术职称7人。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从事蚕桑的生产技术指导,长期的技术指导和技物配套服务,积累了丰富的指导和服务经验,为沾益蚕桑产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2006年4月,沾益县从浙江桐乡引进了蚕桑龙头企业——沾益县中兴茧丝绸实业有限公司,该项目总投资6000万元新建缫丝厂,目前,缫丝厂主体工程以及附属设施已基本建成,现已进入设备安装阶段,计划2007年6月份正式投产,投产后可实现年产高品位白厂丝320吨,年销售收入8700多万元,年创利税1500万元,解决就业岗位300多人,有效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主要做法和经验
蚕桑是沾益县的传统产业,具有适宜的自然条件和良好的群众基础。长期以来,因“卖难”和规模较小等原因,促农增收的效果并不明显。近年来,沾益县遵循“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和“大产业带动大增收”的发展思路,发挥优势、突出重点,提质增效、广辟市场,着力把“小蚕桑”做成增收的“大文章”。我们的主要做法是:抓住了“两个机遇”,深化了“两个认识”,调动了“两个积极性”,做到了“六个到位”。
(一)抓住了“两个机遇”。一是抓住入世的机遇。加入WTO之后,国际市场对我国丝织品的出口政策放宽,出口形势好转,种桑养蚕市场前景较好。二是抓住国家产业政策调整的机遇。国家在西部大开发中实施“东桑西移”战略,进一步加大了对蚕桑产业的扶持力度。
(二)深化了“两个认识”。一是深化了将农民增收放在首位的认识。国家取消农业税后,蚕桑对于地方财政的贡献率并不大,但由于有了最低收购保护价,农民的蚕茧不愁卖,比较效益高,农民能够增收,所以,我县还是坚定不移地发展蚕桑产业。二是深化了“扶持农业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认识,正是基于这一认识,我县制定出台的蚕桑产业扶持政策,其力度超过了以往对任何产业和企业的扶持,促使该产业在短期内初见成效。
(三)调动了“两个积极性”。一是调动茧丝绸公司的积极性,使公司对农民种桑养蚕愿扶持、敢扶持、能扶持。二是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民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体,我县各级各部门都非常尊重农民在市场竞争中的主体地位,不搞强迫命令,而是通过利益调节机制以及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机制发动群众参与产业建设和增收致富。有了这两个积极性,并使公司和农民联结成利益共同体,实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为产业长足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四)做到了“六个到位”。一是认识到位。沾益县委、政府已将蚕桑产业列为全县“十一五”规划重点发展的四大优势特色产业之一,并从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优先扶持,振兴蚕桑产业已成为全县上下的共识。二是领导到位。我县不仅成立了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和工作机构,而且制定了切实有效的奖惩措施,对蚕桑生产技术的每一环节制订奖惩考核责任制,把任务作为年终绩效、履职考核的重要依据。三是工作到位。县、乡两级每逢开大的会议必讲蚕桑,县、乡领导每逢下乡必问蚕桑,蚕桑产业发展形成了事事有人管,事事有人问,事事有人抓的工作格局。四是工作经费到位。县级财政已将蚕桑产业发展的工作经费纳入每年的财政预算,并及时、足额拨付到位,保证工作顺利开展。五是政策扶持到位。我县几乎整合了所有能支持蚕桑产业发展的资源来发展蚕桑产业,各种对桑农、对企业的扶持政策都能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每年县财政拿出100万元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农户每新植1亩桑园政府给予100元桑苗补助。六是服务工作到位。县乡蚕桑技术部门通过科技入户、开展专题技术培训等形式,为桑农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技术配套服务,有效提高了蚕农从生产到销售的组织化程度,并在全县成立了蚕桑科技研究协会,形成了“协会+龙头+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这一模式的形成,使销售方式上一改过去等人上门随意采购的松散状态,变为统一招标竞价销售、企业网上拍卖、订单销售等多种方式,使蚕茧收购均价达31元/公斤,比上年净增9元,最高单价达35元/公斤,创历史新高。同时还与县信用联社加强协调为农户提供小额信贷,有效解决农民不想种、不敢种、不会种、无钱种的问题;相关政府部门努力为企业做好了服务工作,使龙头企业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真正发挥好“龙头”带动作用。
三、顺应“东桑西移”形势,全面推进沾益县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
“东桑西移”工程是国家的一个重大战略部署,是一项政府得民心、百姓得实惠、企业得利益的惠民工程。沾益县争取实施“东桑西移”工程,对推动沾益县茧丝绸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促进沾益地方经济快速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有利于增加蚕农收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东桑西移”工程,将加大对种桑养蚕的扶持,优化种养技术,改善种养条件,提高蚕桑产量,保护蚕农种桑养蚕积极性,增加蚕农收入。二是有利于蚕桑产业化经营,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全面组织申报并实施好这一惠及全县蚕农的项目,将进一步加强企业与蚕农的纽带联系,加大工业对农业的反哺力度,从而会更有利于促进全县桑蚕产业迈入良性发展轨道。三是有利于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四是对于扩大就业,增加财政收入,实行农工商一体化,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沾益县委、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东桑西移”。2006年作出统一安排部署,组织人力、物力对全县蚕桑产业进行摸底清查,研究蚕桑产业发展思路,安排部署蚕桑产业工作,力争抓住“东桑西移”发展机会,将沾益县列入国家“东桑西移”工程重点基地县,以促进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为农民增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挥更大的作用。
信息来源:四川蚕业管理总站
一、沾益县蚕桑产业发展现状
沾益县位于云南省东北部,曲靖市北部,国土面积2801.1平方公里,辖5乡3镇1208个自然村。全县现有优质桑园4.8万亩,2006年完成养蚕3.91万张,产茧151.77万公斤,实现产值4681.6万元,户均养蚕收入6936元。蚕茧收购平均价格达30.8元/公斤,收购价创历史新高。沾益县最大的蚕桑之乡--盘江镇,2006年,蚕桑产业为全镇农民人均增收340元。根据沾益县农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到2010年,全县桑园面积发展到10万亩,养蚕20万张,产茧700万公斤,实现产值1.5亿元。
沾益县蚕桑站现有蚕桑生产技术指导及研究人员41人,其中:中高级技术职称7人。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从事蚕桑的生产技术指导,长期的技术指导和技物配套服务,积累了丰富的指导和服务经验,为沾益蚕桑产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2006年4月,沾益县从浙江桐乡引进了蚕桑龙头企业——沾益县中兴茧丝绸实业有限公司,该项目总投资6000万元新建缫丝厂,目前,缫丝厂主体工程以及附属设施已基本建成,现已进入设备安装阶段,计划2007年6月份正式投产,投产后可实现年产高品位白厂丝320吨,年销售收入8700多万元,年创利税1500万元,解决就业岗位300多人,有效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主要做法和经验
蚕桑是沾益县的传统产业,具有适宜的自然条件和良好的群众基础。长期以来,因“卖难”和规模较小等原因,促农增收的效果并不明显。近年来,沾益县遵循“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和“大产业带动大增收”的发展思路,发挥优势、突出重点,提质增效、广辟市场,着力把“小蚕桑”做成增收的“大文章”。我们的主要做法是:抓住了“两个机遇”,深化了“两个认识”,调动了“两个积极性”,做到了“六个到位”。
(一)抓住了“两个机遇”。一是抓住入世的机遇。加入WTO之后,国际市场对我国丝织品的出口政策放宽,出口形势好转,种桑养蚕市场前景较好。二是抓住国家产业政策调整的机遇。国家在西部大开发中实施“东桑西移”战略,进一步加大了对蚕桑产业的扶持力度。
(二)深化了“两个认识”。一是深化了将农民增收放在首位的认识。国家取消农业税后,蚕桑对于地方财政的贡献率并不大,但由于有了最低收购保护价,农民的蚕茧不愁卖,比较效益高,农民能够增收,所以,我县还是坚定不移地发展蚕桑产业。二是深化了“扶持农业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认识,正是基于这一认识,我县制定出台的蚕桑产业扶持政策,其力度超过了以往对任何产业和企业的扶持,促使该产业在短期内初见成效。
(三)调动了“两个积极性”。一是调动茧丝绸公司的积极性,使公司对农民种桑养蚕愿扶持、敢扶持、能扶持。二是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民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体,我县各级各部门都非常尊重农民在市场竞争中的主体地位,不搞强迫命令,而是通过利益调节机制以及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机制发动群众参与产业建设和增收致富。有了这两个积极性,并使公司和农民联结成利益共同体,实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为产业长足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四)做到了“六个到位”。一是认识到位。沾益县委、政府已将蚕桑产业列为全县“十一五”规划重点发展的四大优势特色产业之一,并从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优先扶持,振兴蚕桑产业已成为全县上下的共识。二是领导到位。我县不仅成立了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和工作机构,而且制定了切实有效的奖惩措施,对蚕桑生产技术的每一环节制订奖惩考核责任制,把任务作为年终绩效、履职考核的重要依据。三是工作到位。县、乡两级每逢开大的会议必讲蚕桑,县、乡领导每逢下乡必问蚕桑,蚕桑产业发展形成了事事有人管,事事有人问,事事有人抓的工作格局。四是工作经费到位。县级财政已将蚕桑产业发展的工作经费纳入每年的财政预算,并及时、足额拨付到位,保证工作顺利开展。五是政策扶持到位。我县几乎整合了所有能支持蚕桑产业发展的资源来发展蚕桑产业,各种对桑农、对企业的扶持政策都能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每年县财政拿出100万元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农户每新植1亩桑园政府给予100元桑苗补助。六是服务工作到位。县乡蚕桑技术部门通过科技入户、开展专题技术培训等形式,为桑农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技术配套服务,有效提高了蚕农从生产到销售的组织化程度,并在全县成立了蚕桑科技研究协会,形成了“协会+龙头+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这一模式的形成,使销售方式上一改过去等人上门随意采购的松散状态,变为统一招标竞价销售、企业网上拍卖、订单销售等多种方式,使蚕茧收购均价达31元/公斤,比上年净增9元,最高单价达35元/公斤,创历史新高。同时还与县信用联社加强协调为农户提供小额信贷,有效解决农民不想种、不敢种、不会种、无钱种的问题;相关政府部门努力为企业做好了服务工作,使龙头企业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真正发挥好“龙头”带动作用。
三、顺应“东桑西移”形势,全面推进沾益县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
“东桑西移”工程是国家的一个重大战略部署,是一项政府得民心、百姓得实惠、企业得利益的惠民工程。沾益县争取实施“东桑西移”工程,对推动沾益县茧丝绸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促进沾益地方经济快速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有利于增加蚕农收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东桑西移”工程,将加大对种桑养蚕的扶持,优化种养技术,改善种养条件,提高蚕桑产量,保护蚕农种桑养蚕积极性,增加蚕农收入。二是有利于蚕桑产业化经营,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全面组织申报并实施好这一惠及全县蚕农的项目,将进一步加强企业与蚕农的纽带联系,加大工业对农业的反哺力度,从而会更有利于促进全县桑蚕产业迈入良性发展轨道。三是有利于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四是对于扩大就业,增加财政收入,实行农工商一体化,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沾益县委、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东桑西移”。2006年作出统一安排部署,组织人力、物力对全县蚕桑产业进行摸底清查,研究蚕桑产业发展思路,安排部署蚕桑产业工作,力争抓住“东桑西移”发展机会,将沾益县列入国家“东桑西移”工程重点基地县,以促进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为农民增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挥更大的作用。
信息来源:四川蚕业管理总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