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English
总部客服电话 : 13506730168 0573-82111407 广西办事处 : 13567378882 湖州办事处 : 13957350021 茧丝公检信息查询
瑞士联合银行:中国通胀问题透析与辨误(上)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7-09-04 14:39:00

  提要:许多人对中国的通胀形势极为悲观,其实大可不必如此。文章认为,近期通胀率攀升主要是猪肉、鸡蛋价格暂时性暴涨所致,不存在宏观因素导致通胀高涨局面出现的可能性。而CPI数据虽然低估了“通胀率”本身,但这并不等于低估了通胀率的“升幅”。原材料、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等其他数据表明,当前通胀水平并无变化。随着暂时性因素的消退,未来6个月之内,食品价格将带动总体通胀水平回落。

  (外脑精华·北京)有道是,不雨则已,一雨倾盆。近日里,很多中国专家和外国投资者突然对中国的通胀形势变得极为悲观。一些人认为,当前不仅仅是少数食品价格在上涨,各类商品价格的涨势都达到了危险的程度,中国政府将被迫采取严厉措施,抑制过热的需求。

  随着人们对中国通胀数据的关注与日俱增,我们感到,现在应该对通胀前景进行深入的研究。我们的研究结论是,对于中国的通胀问题大可不必大惊小怪。无论怎样看待通胀数据,当前CPI涨幅的攀升都将是暂时的,而潜在的通胀压力则是和缓的。

  猪肉、鸡蛋价格暂时性暴涨,成通胀动力来源

  分析中国各类商品的价格涨幅,立刻可以发现,近期的价格上涨完全来自食品价格;近几个月以来,其他所有商品类别的价格走势要么保持平稳,要么趋于下跌。

  进一步分析不同食品类别的价格走势,又可以看到,2007年2季度,在粮食、肉禽、蛋类、水产品、蔬菜水果和烟草饮料这六类食品之中,有4类食品的价格保持平稳或有所下跌,食品价格的上涨完全来自肉类和蛋类。

  更进一步。较为详细的地区数据显示,在肉类之中,牛肉和羊肉价格走势相对正常,而鸡肉价格在过去6个月之中猛涨了30%,猪肉价格更是近乎翻了一番。

  简言之,在官方CPI篮子包含的成千上百种商品和服务之中,如果说近期的价格高涨完全是由猪肉、鸡蛋这两种商品造成的,并不算过于夸张。

  通胀率攀升的动力来自少数几种商品还是多种商品,二者是截然不同的。如果各类商品和服务的价格走势普遍出现突然上升,这就有力地证明,经济中出现了需求过热、宏观政策过于宽松或是全面的供给冲击等问题。相反,如果仅仅是猪肉和鸡蛋价格在暴涨,我们就应该问一问:为什么单单是这两种价格高涨,而其他所有商品的价格却不为所动?

  这个问题的答案与宏观走势毫无关系,而完全在于一次性因素。2003—2004年,肉禽和蛋类价格也曾急剧上涨,2005—2006年又出现暴跌,而今有开始迅速上涨。农业专家指出,2003—2004年价格高涨期间,农民的反应是大幅增加猪肉和家禽的生产;在随后两年的价格大跌期间,农民又减少了库存。此外,蓝耳病疫情造成了中国部分地区的生猪大量死亡,供给疲软加之疫情袭击就解释了这些地区价格的猛涨。

  关键在于,随着疫情的消退、农民根据市场行情调整生产,猪肉和鸡蛋价格的高涨将是暂时的。果真如此,那么到4季度,预计通胀率将又一次下降,而年底将回落到3%以下。

  迄今为止,丝毫没有出现肉价上涨波及其他商品价格的迹象。

  低估通胀水平,并不意味通胀正在加剧

  几乎所有专家都同意,中国的官方数据低估了“真实”通胀水平。但这与当前的通胀走势之争并无必然联系。关键在于,官方数据低估了通胀的真实水平,并不意味着中国的通胀在加剧。

  理由很简单:低估通胀率决不等于低估通胀率的升幅。所有证据都表明,中国的问题是前者而非后者。

  从数据来看,CPI指数并非唯一可用的中国通胀指标;事实上,可供选择的中国大陆价格指数之多是其他地区难以相比的。CPI之外最常用的指标有5种:国家统计局的价格统计部门编制的原材料价格指数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根据统计局的国民经济核算部门发布的数据推算的GDP平减指数,人民银行编制的企业商品价格指数,以及瑞士联合银行根据中国海关数据计算的进口价格指数。

  上述其他指数的走势说明了两个问题。首先,由上述指数所推算的平均通胀率一直高于CPI所反映的通胀率:2000年至今,其他指数反映的年均通胀率为3.6%,CPI年均涨幅则只有1.4%。无论如何,这为CPI指数低估通胀水平的观点提供了旁证。

  然而,上面任何一个指标都不能说明近几个月的通胀势头已经加剧。上述5项指标之中,进口价格、企业商品价格和GDP平减指数这3项都表明,过去9个月中的通胀水平并无变化;另外2项指标则显示了价格涨幅下降的势头。

  再则,上述5项指标衡量的主要是商品价格,但人们普遍认为,中国的通胀误报问题主要集中在服务价格上,尤其是医疗、住房和教育这三项价格。所幸,这些领域也有CPI之外的独立数据。首先,发改委直接监测36个大中城市的服务价格,据此可以得到医疗和教育价格的上涨情况,而国家统计局则提供了全国房地产价格和租金的数据。

  事实上,医疗、教育和住房价格的走势与前述5项指标反映的情况是相同的。有证据表明,2001年以来医疗和教育服务价格的涨势高于CPI数据反映的水平,但毫无证据能够说明,近一两个季度的价格上涨压力增大了。恰恰相反,上述三类服务的价格数据表明,今年上半年,服务价格的总体上涨势头有所消退。

  6个月之内,通胀水平将回落

  回到食品价格上来。过去5年间,食品价格虽然持续波动,但一直保持着上涨势头。至少未来5年之中,情况仍将如此。然而,从基本面判断,我们认为,食品价格的结构性涨幅为每年5%左右,而不是最新数据所反映的11%的同比涨幅。这就是说,即使考虑食品价格总体趋势的因素,我们仍然预计,CPI总体涨幅会在未来6个月之内回落。

  很多人关心全球价格冲击,尤其是近期粮价的高涨。但我们的研究结论是:第一,当前全球粮价或许在上涨,但全球农产品价格并未上涨,因为在过去12个月间,牲畜和软商品价格有所下跌;第二,展望未来,农产品总体价格走势并没有明显的上涨趋势;第三,全球农产品价格对亚洲食品价格的传导效应非常低。

  我们并不是说,当前中国并不存在通胀,而是指出,过去3个月之中,潜在通胀压力并没有突然变化。中期之内,随着劳动力供应趋紧、总体食品价格继续上涨,以及重工业部门供给控制的强化,预计中国的通胀将逐渐加速。但如上所述,近期通胀率的上升是一次性、暂时性因素造成的。到2007年4季度,预计中国的总体通胀率将回落到周期性水平上。与现在相比,结构性通胀水平上升的问题在2009—2010年才会变得更严重。

  出口增长迅速,导致低通胀、高增长共存

  在中国的实际经济增长率高于11%的情况下,通胀率为什么如此之低?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理解为什么中国经济增长如此之快。为此,我们通过居民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和净出口的月度数据,分析中国经济支出面的实际增长情况。从分析中可以看出,国内支出的增长势头在2003年触顶回落,至今其增速已经下降了3个百分点以上。然而,由于净出口的急剧增长,中国的总体经济增长率变化不大。

  这意味着,从总供给面(即GDP)看,中国经济的实际增长率在11%以上,但内需的增速则要慢得多,二者的差异即来自贸易顺差的猛增。这样,对于中国何以能在高增长的同时避免高通胀的问题,超出需求的过剩供给或许是最佳解释。另一方面这也说明,为什么不应认为中国的国内消费或投资处于“过热”状态。

信息来源:中国经济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