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差“挤水”不应成长期政策取向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7-08-15 11:02:00
一些专家认为,中国目前的贸易顺差是含有一定“水分”的,这些“水分”客观导致了顺差的虚增。
然而,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室副主任王红霞指出,“水分”毕竟只是贸易顺差增长的一个侧面,往往是短期因素造成的。我们须客观看待决定顺差走势的根本因素,“挤水”本身不应成为政策制定的出发点。
不仅如此,就中国自身而言,以“水分”为由为顺差“开脱”,也绝非平常心态。中国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会长陈浩然强调,顺差仅是中国对外开放中的正常现象之一,不能孤立地去看待,也不能单纯地评价其好坏,须尊重其历史客观必然性。
有多少“水分”可以挤出
业内人士分析,贸易顺差中的“水分”主要来自几个方面:一是政策调整预期引发的出口冲动;二是人民币升值预期诱发的投机行为;三是部分企业通过虚报出口骗取出口退税;再有就是,某些企业通过国货复进口的方式,享受进口保税的优惠。国家发改委数据显示,2006年我国1775亿美元贸易顺差中,国货复进口高达733.6亿美元,逾四成顺差来源于为骗取出口退税而进行的进出口虚报。
“其实人民币升值本身也成为了顺差扩大的因素。”中国中纺集团副总裁李灵敏解释说,如按货币价值来算,现在的1000多亿美元的贸易顺差,在剔除了人民币升值和通胀因素后,与汇改前的币值相比,大约要打个7折。
但王红霞指出,“水分”往往是短期因素造成的,是结构演变或政策调整过程中的伴随物。当短期因素消失,政策调整到位,“水分”自然逐渐蒸发,我们应认清顺差增长的本因。
高顺差的基本原因道理其实很简单,中国出口的持续快速增长,主要因为中国产品特有的价格竞争优势,使其在国际市场上的需求一直非常强劲。
拿中美贸易来说,王红霞举例,2006年我出口成本和出口商品价格虽然都有所上升,却仍普遍低于美对我逆差商品的价格。美对华逆差最大3种机电产品是计算机类产品、无线设备和其它办公机器,去年对华逆差合计592.7亿美元,占对华总逆差的25.5%。上述3大类商品细分共有63种商品,我国在其中42种商品上有顺差。但在这42种商品中,只有软盘驱动器、喷墨打印机和手持无线电话机3种商品的单价高过美国,其余39种商品单位价格全部低于美国。另据统计,美方单价超过中方3倍以上的有31种,超过中方10倍以上的有14种;其中,路由器单位价格是我国的431倍,其它存储部件是我国的230倍。
也正因此,“即便人民币升值后中国企业应势要求涨价,国外进口商也同意接受,于是就出现出口商品单价上升,同样数量商品换来更多美元的情况。”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外经部副部长隆国强分析指出。
再有,随着国际上大量制造业产能转移到中国,在扩大中国的出口的同时,也提高了中国的进口替代水平。而一些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高技术出口管制,更抑制了中国进口的增长。
隆国强告诉记者,虽然过去为了克服“外汇缺口”,国内外贸公司付出了很多努力,但目前我国高额的顺差却主要是由外资企业实现的。数据显示,这些年来,我国出口的58%左右由外资企业完成。在我国7000多亿美元的外商投资中,70%是制造业,而制造业中的绝大部分又是出口导向的。外商将中国作为其面向全球的出口基地,是中国高顺差的一个基本原因。
只是“前进中的问题”
应该看到,顺差的出现和扩大也是我国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的结果和重要标志。正因为有大量顺差和足够的外汇储备,我国才消除了长达几十年的“外汇缺口”压力。对比长期受外汇短缺困扰的很多发展中国家而言,我国出现顺差只是“前进中的问题”。
如果发展中国家连续逆差,外汇储备下降,就可能出现本币急剧贬值,引发货币危机与金融危机,如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0年后巴西与阿根廷金融危机等,都与这些国家较大的贸易逆差和不足的外汇储备有关。
一些看到中国挣了钱、发展快了,就感到不舒服的国家,并没有意识到其本身也因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而受益颇多。在中美贸易间,虽然顺差在中国,利润却在美国。也正是这种互惠互利,中美贸易才能越做越大。对于所谓顺差引起的贸易摩擦等国际压力,陈浩然认为:顺差本身不一定是摩擦的原因,多数时候只是他国制造摩擦的一种借口,其政治因素大于经济考虑。
面对顺差短期内激增所带来的压力,适当放缓顺差增速是必要的。但隆国强强调:“挤压顺差只能作为短期宏观管理行为,而非长期政策取向。”
信息来源:国际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