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English
总部客服电话 : 13506730168 0573-82111407 广西办事处 : 13567378882 湖州办事处 : 13957350021 茧丝公检信息查询
感情如何记忆丝绸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7-08-15 10:03:00

  关于8月10日开幕的“首届中国丝绸节”的消息,已经成为不少媒体争相报道的新闻。但是,关于丝绸人如何走上丝绸之路,品尝闯荡的艰辛,沉淀深埋的记忆,却少见于报端。  

  今天,随着丝绸人的相聚,记忆在不知不觉中被打开,被阅读。
  
  在12天的“丝绸节”里,久违的丝绸人快乐着彼此的快乐,感动着彼此的感动,也将内心的触角伸向曾经的那个年代……  

  上世纪50年代的苏州,一条弯弯小巷的尽头,一户家庭式的作坊里,几位埋头苦干的老师傅和几台吱吱作响的织机……这里,就是当时的苏州丝绸研究所。  
  站在小巷尽头,那时还不到20岁的钱小萍怎么也不会想到,这里会是她一生追逐丝绸梦的开始。多少年以后,从这里走出的钱小萍,以不懈的努力与执著,奠定了作为宋锦传承人的夯实基础。  

  10年前,叶嫣嫣与8位下岗女工,经历了失业后的茫然、彷徨与苦痛。在历练了女人的胆怯与柔弱之后,她们凭借坚忍不拔的顽强,小心翼翼却毅然决然地带领着“翔顺”一路坚持,步履艰难地走到今天。  

  10年,她们培育出一个品牌,叫“翔顺”;再一个10年,她们欲打造中国国际家居服第一品牌,还叫“翔顺”。也许,10年以后,人们能看到这个叫“翔顺”的品牌振翅腾飞。  

  夏天江南的蚕乡,家家户户都在种桑养蚕。在每家的蚕房里,人们用大鹅毛把蚕宝宝赶到蚕匾里,从最嫩的桑叶采起,喂只有蚂蚁大小的蚕宝宝。等到蚕宝宝大一些了,人们就把大桑叶切成丝,再撒到竹匾里,这时,可以听到蚕宝宝吃桑叶的沙沙音。
  
  这样的画面,永远定格在出生于江南水乡的小胡月的心中。儿时的琐碎记忆,让没有刻意接触过丝绸的胡月,与丝绸结下不解之缘。
  
  张剑锋,一个痴迷于古丝绸收藏的人,十几年来共典藏了古丝绸传世服饰1200多件。  

  面对许多古丝绸传世品为海外人士所囊括,遗留下来的精品、珍品愈加稀少的局面,张剑锋认为对古丝绸织绣品的收藏和研究,已经不再是一件简简单单的工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成了一种抢救性工作。抢救中国的古丝绸织绣品,让张剑锋他们从此欲罢不能。
  
  记得叶嫣嫣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是快乐。有时,快乐就是这么简单。
  
  在丝绸人的记忆深处,总有这样一份美好的期盼萦绕不去。那是对快乐的向往,对丝绸的牵挂。
  
  对于每一位眷顾着丝绸的人来说,丝绸,让他们钟爱,让他们呵护,让他们为之奋斗,让他们一生不弃。
  
  丝绸无止境 成功无止境
  
  "贝锦斐成,濯色江波"、"织为云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腰若流纨素,耳著注明月珰"……  想象古时穿上丝绸衣服的女子,梳着发髻,迈着细碎的步子,身姿是何等摇曳迷人。在少女天真美好的想像中,钱小萍义无反顾地踏入了丝绸这个行业,年仅16岁的她毅然决然选择了当时非常难考的中专,而放弃了继续就读高等中学的机会。  

  江苏省浒墅关蚕丝学校是钱小萍踏入丝绸行业的启蒙学校(该校1960年升格为本科院校,定名苏州丝绸工学院)。1954年,浒墅关蚕丝学校开设了第一届丝织专业,1957年,钱小萍以优异的成绩成为该专业的第一届毕业生。毕业后,钱小萍被分配到苏州丝绸研究所,成为了研究所的第一个年轻人。在那里,钱小萍推开了丝绸宝库的大门,如饥似渴地吸收着丝绸的传统文化。在丝绸的世界里,钱小萍如鱼得水。  

  "生成巧手能织锦,天上织女下凡尘",钱小萍不仅织出了万丈丝锦,而且还把她织到人体当中去了。在上世纪60年代初,钱小萍跟随老师参与到了中国第一代人造血管的研究当中,并在临床得到非常好的医疗效果。  

  钱小萍参与发明的我国"第二代人造血管"先后获得第十四届日内瓦国际发明镀金奖牌和第三十五届布鲁塞尔尤里卡国际发明博览会银质奖,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得奖后的钱小萍到很多国家做演讲,在瑞士、日本等很多国家,钱小萍都看到,外国正在把我国的丝绸当作珍宝来展示,这些国家几乎都设有专门的博物馆来保存、展示来自中国的丝绸及技术。我国是著名的丝绸之乡,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些祖国的瑰宝并没有得到有效保护,有许多还濒临绝迹的危险,这一切使钱小萍的心被深深地刺痛了。
  
  偌大的中国,这些传世珍品竟没有一个像样的栖身之地,她简直不敢想像,如此下去,这些凝聚着前人智慧结晶的珍品将会是怎样的一种命运。
  
  当时,作为丝绸行业第一个高级工程师、研究生导师,钱小萍原计划创办一所"人工脏器研究所",然而,因为心中那份深深的刺痛,钱小萍毅然搁下了这个计划,全身心地投入到了丝绸博物馆的筹建工作。  

  1984年3月,在苏州市政协七届二次会议上,钱小萍正式提出了创建苏州丝绸博物馆的提案。1985年3月,苏州市人民政府正式批复,为苏州丝绸博物馆开具了一张"准生证"。然而,在一无资金、二无展品、三无馆址的情形下,要创建一座现代化的丝绸博物馆谈何容易。  

  为筹措资金,征集文物,钱小萍四处奔波……最终,工夫不负有心人,在她的努力下,一件件古丝绸文物开始会集起来,一台台古代织机开始运转起来,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募捐者的行列。经过一番紧张的筹备,在苏州建城两千五百周年纪念日,"苏州古今丝绸陈列室"在北寺塔如期展出并引起轰动。  

  为了设计好这座博物馆,她特意请来了我国著名建筑大师、东南大学的齐康教授。她和齐老反复研究。最终,一座新颖别致的博物馆在他们脑海中定型:一条乳白色的曲线墙面横贯南北,仿佛柔滑细腻的丝绸在微风中飘逸,它与象征丝绸之路的东西通道纵横交叉构成了博物馆的主体,墙面上采桑女、浣纱女、织绸女三尊主题雕塑亭亭玉立,迎接着八面来客……  

  作为一名丝绸专家,钱小萍对古丝绸文物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为了再现古丝绸文物千年风采,她开始了漫漫丝路上又一次艰难跋涉。作为世界丝绸文化发源地的中国,千百年来,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以其勤劳、智慧的双手绣织出一幅幅精美绝伦的丝绸珍品,马王堆出土的汉帛、丝绸之路上出土的唐锦等曾在世界上引起轰动。然而,这些丝绸珍品却很少有完整保留下来的。  

  丝绸博物馆建成后,钱小萍又全身心地投入了古丝绸文物的复制研究。经过刻苦攻关,1992年她带领课题组出色完成了"先秦两汉古丝绸文物复制研究"项目中的七件丝织品的复制,该项目荣获国家文物局科技进步三等奖。接着,她又向"四件珍贵唐锦织物的复制"这一高难度的项目发起冲击,这四件唐锦是从丝绸之路南端唐蕃过道的青海都兰果热水乡唐代吐蕃墓葬出土的,由于年代久远及自然因素的作用,文物残片碳化已十分严重,复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而且国内以前也没有人从事过唐代经锦和纬锦的研究,无任何经验可借鉴。但钱小萍知难而上,凭着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坚强的毅力硬是将这块硬骨头啃了下来。  

  从事丝绸研究近五十年的钱小萍,是全国茧丝绸行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最近又被评为中国非物质文物遗产代表作之---宋锦技艺的国家级传承人。  

  细细品味钱小萍的人生历程,也就不难理解她说过的一些话语:"如果我不追求事业的话,那么,安逸的生活会等待着我。我筹建丝绸博物馆,搞科研,带研究生,一生都没有安逸过。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啊!"  

  讲述人:古丝绸复制研究所所长、中国苏州丝绸博物馆名誉馆长 钱小萍
  
  与丝绸的不解之缘
  
  我生在美丽的江南水乡,没有刻意接触过丝绸却和丝绸有着不解之缘。母亲是水乡苏州的芊芊女子,从母亲那一代就有着穿丝绸用丝绸的习惯。尤其是到了南方的梅雨季节,气压低、闷热,丝绸轻薄透气,很适合江南的天气;另外,棉制品经常是久晾不干,容易发出难闻的气味,而丝绸轻薄易干,完全不会有这种问题。所以在母亲的影响下,到了夏天,我也是一身丝绸,从内到外,不少人称赞我的皮肤好,我想这跟一直穿着丝绸也有很大关系。
  
  小的时候经常在假期和妈妈回到无锡乡下,那里是江南的蚕乡。那里的户户人家都是亦农亦桑。一到了夏天,就可以看见家家户户养蚕,非常壮观。家家都有蚕房,用大鹅毛把蚕宝宝赶到蚕匾里,从最嫩的桑叶采起,来喂只有蚂蚁大小的蚕宝宝,等到蚕宝宝大一些了,就把大桑叶切成丝,撒到竹匾里,听着蚕宝宝吃桑叶的沙沙声音就觉得特别有趣。等到成蚕开始吐丝结茧,蚕农就开始挑选,分出等级,把蚕茧放入竹筐,拉到船上,摇着橹划向码头,码头有国家设立的收蚕茧的茧站。每当这个时候,我站在岸边,看着一条条船从四面八方围聚过来,船上放着一筐筐白得刺眼的茧,划船的蚕农们再把一筐筐的蚕茧挑上岸过秤,当时只觉得场面很是壮观。
  
  1977年,我考上了苏州丝绸工学院。从小喜欢画画的我,考学的时候对于专业并不是很了解,只是一门心思想画画。而当时高考停招了很多年,纯艺术、纯绘画的院校都没有招生,当时家里人也都觉得,女生做做纺织品的美术设计很不错,于是稀里糊涂地进入了这个行业。  

  在学校学习的日子,虽然身在丝绸专业的氛围里,却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并没有对丝绸有特殊的感情。老师经常批评我们专业思想不坚定,但是我们这届有个特点,文革10年没有招生,积累了非常多的生源,竞争十分激烈,能够考上大学的都是天之骄子中的骄子,实力都非常强而且对知识的渴望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所以虽然对专业并不十分理解,但是都很刻苦,院校教师、教学系统也是非常严谨,学生去苏州、杭州、上海的企业实习,企业都十分重视,而且当时社会对于大学生的就业也是全力支持的。  

  经过4年的学习,毕业后我进入了江苏省丝绸公司科技处工作,专门负责产品的研发。在三年的工作中,我接触到了大量的丝绸制品及出口产品。  

  我们在学校接触到的基本上都是理论知识,但是在企业里,我看到了太多让我叹为观止的丝绸制品。在那里我看到了很多我们国内设计的产品,通过外贸,也了解到了国外对于丝绸的生产、设计水平、消费水平到达了什么样的水准。
  
  在国际上,中国是丝绸出口的大国,但是我们出口的产品是丝绸的坯绸,甚至都没有染色的工艺。实际上,前面的原料也好,织造也好,都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使用劳动力量大,回报却很少。直到今天,这种丝绸行业的劳动密集型出口的状况改善仍然不大。
  
  后来我离开了丝绸公司,到学校从事教育工作,离丝绸的设计生产领域远了一些,但是我还是非常关注丝绸的发展,关注各种有关丝绸的活动。
  
  最近我们学校向国家报的科研项目就有缂丝的研究。这种纺织品织造的工艺在我们老百姓的生活当中已经基本上看不见了,一些出口到日本的产品,还能偶尔看到它的身影。缂丝原本只服务于皇亲国戚、达官贵人,民间极为少见,这种传统手工艺快到了濒临失传的地步,所以对缂丝工艺的抢救极为重要。目前,缂丝已经被列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第一批名录,这也算是我对我的丝绸缘的一点点欣慰吧。
  
  目前我国丝绸行业还是以原料出口为主,这成为很多企业赖以生存的最低保障,但是这种出口,产品附加值很低。在设计开发上面,甚至我们的近邻印度都比我们做得好,这一直是中国丝绸行业的一个心结。丝绸是纺织品里的皇后,我们的丝绸行业应该把丝绸产品的附加值做出来。
  
  讲述人:北京服装学院教授 胡月
  
  丝绸 一辈子的钟爱  
  
  叶嫣嫣来自于太湖北岸拥有4700年丝绸文化历史的丝绸之府——湖州市。她原先是湖州丝绸印染厂的一名女工,由于她的勤奋好学、技能突出,很快地就成为一名优秀的工人。1983年,叶嫣嫣被授予市级劳动模范和市级先进工作者的称号;1985年,叶嫣嫣走上企业中层管理岗位,创建丝绸服装厂并担任服装厂副厂长。  

  那时的叶嫣嫣,整天扎在车间里没日没夜地工作,满脑子都是企业“大家”,自己的“小家”总是被忽视。这样的付出,终于带来了湖州天昌丝绸服装厂的辉煌。  

  但是,由于丝绸行业的不景气,企业开始走下坡路,企业不断地裁员,叶嫣嫣也由此下岗。从一个厂长、大忙人一下子成为下岗工人,她一时无法接受这样残酷的事实,因为对她而言,这不仅是失去一份工作,更重要的是失去了她对人生目标的追求,失去了实现人生价值的平台。她一时间难以自拔,一度茫然。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叶嫣嫣慢慢意识到自己不该这样,下岗虽然很残酷,但是自己应该面对现实,去接受人生的挑战。她应该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奋走出人生的低谷,用劳动模范的“敬业”精神去再创丝绸事业的辉煌。  

  1997年,湖州翔顺工贸有限公司诞生了。叶嫣嫣带着同样遭遇下岗的8位工人,“固执”地选择了“丝绸”这个行业,开始了她们的创业征途。她们把自己多年积攒下来的钱用于购买6台缝纫机和租赁100平方米的工作场所。当时看来规模很小,但是他们内心却揣着一个很大的梦想。叶嫣嫣说:“我们的背后有湖州钱山漾4700年丝绸文化底蕴的支撑,我们在享有“丝绸之府”的土地上创业,我们有创湖州丝绸乃至世界丝绸品牌的雄心,我们相信用我们的双手一定会创造出丝绸的未来。“丝绸”是我们一辈子所钟爱的选择。  

  尽管热情很高,心中目标也很大,但是叶嫣嫣还是饱尝了创业的艰难。人力、物力、财力、技术、市场无时不向她们发起挑战。最初,她们踏着自行车送货,经常加班加点,挨家挨护的走市场,出差不打的,不住高级宾馆,省吃俭用把节省下来的钱用于企业的发展。几年下来产品多了,客户多了,机器增加了,员工多了,企业光荣台上的奖杯也多了。企业的业绩在不断地攀升,社会的信誉度在不断地增加,成功的时候,叶嫣嫣感到欣慰,同时也感到自己的责任更重了。
  
  10年,叶嫣嫣将生命中的3650天给了丰富的丝绸创业人生,2003年叶嫣嫣以创业的努力和优秀的经营业绩又一次获得湖州市劳动模范的荣誉。这和1983年获得的劳动模范的荣誉在时间的跨度上相隔整整二十年。一辈子的努力,一辈子做“丝绸”,留下了叶嫣嫣创业的人生轨迹。  

  讲述人:湖州翔顺工贸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叶嫣嫣  追逐丝绸复兴梦
  
  古丝绸的倩影虽已成昨日星辰,却又时不时在今天的生活中灵光显现。历史的脉络是割不断的,作为一种文化,无论是古人、今人,都会时刻感受到它的影响和存在。即使到了21世纪的今天,丝绸仍然是华夏子孙的纤纤情结。  

  在工业文明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里,需要高科技,但也需要传统文化。当我们静下心来,俯拾起历史的片片遗珍,无不倍感温馨。
  
  苏州华夏古典艺术交流有限公司多年来专注于传统丝绸的集藏、研究工作,张剑锋和他的同仁们一心甘当古丝绸的拾遗者。他们懂得,只有紧紧根植于传统丝绸的沃土之中,才能汲取民族智慧的营养,不断开发出富有活力的丝绸新产品。
  
  十年多来,他们典藏的古丝绸传世服饰1200多件,有朝臣的官服补子与纱罗长袍,贵媛的织绣衣裳,大家闺秀的衫袄罗裙。上及云肩围领,下涉胫衣金莲,包括各式服饰绣品(如香囊、荷包、扇袋、枕顶等)以及女红织绣工具等等,林林总总,集成了丝绸服饰系列。  

  谈起古丝绸织绣品的收藏和研究,高级工程师张剑锋总是如数家珍:“古时候,男主外,女主内。妇女的社会地位不高,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很多妇女没读过书,更不要说有绘画功底,但是,那时候留下的刺绣、丝绸图案件件都是精品。我猜想,人总是需要有个精神寄托,古代的妇女们没有机会在外面的世界展示自己的才华,于是把全部的心思都寄托在这方寸之间。”  

  张剑锋谈及丝绸收藏,忧患之情溢于言表,原因就在于许多古丝绸传世品为海外人士所囊括,遗留下来的精品、珍品愈加稀少。古丝绸的收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成了一种抢救性工作。  

  张剑锋告诉我们,对古丝绸的抢救不仅仅是留住这些历史,更重要的是在历史的年轮上,做出更能体现当代人文精神的创新。在他看来,对历史的传承不应只是怀旧,更应该做的是创新。比如古丝绸的色彩大多是采用植物色彩,多种色彩的搭配,颜色柔和,对身体百利无害,而不像现在在化学染料的工艺下染出的丝绸,色彩鲜艳。为此,张剑锋正在努力向天然染料的科研方向发展,但他也不无遗憾地说,现在能够支持这种研发的企业、单位太少了,大家更看重的是眼前的利益,而不是发展的百年大计。
  
  捧读中国古丝绸的工艺画卷,如同打开了丝绸工艺设计的宝典。那光洁似练的绫,透亮细致的罗,平顺滑爽的绸,殷实柔挺的缎,绚丽如花的锦,采茸柔拂的绒,轻薄空灵的纱,以及如雕似镂的缂丝、精细雅洁的刺绣等等,“异彩奇文相隐映,转侧看花花不定”,着实让人们叹为观止,击节赞赏。收藏、研究古丝绸也就有了非同寻常的意义。  讲述人:高级工程师张剑锋

信息来源:中国服饰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