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品牌:打造1+1>2的不等式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7-08-08 09:17:00
据联合国工业计划署统计,世界名牌占全球品牌不到3%,产品却占了全球市场的40%以上,销售额更是占到了全球销售总额的50%左右。
这样的数字,令人欢欣鼓舞,对于中国丝绸品牌来说,也不啻为一个利好消息。世界市场对高品质名牌产品的格外青睐,为中国丝绸名牌挺进世界大商圈敞开了一扇欢迎的大门。
中国丝绸打造世界名牌不再是画饼充饥的空想,而成为实实在在的奋斗目标。
原因何在?
因为,中国丝绸以其得天独厚的悠久历史、璀璨文化的民族优势,占尽天时;中国丝绸品牌携高科技产品高调亮相"首届中国丝绸节",又抢地利;中国丝绸品牌创出世界名牌,走上联合营销之路,再夺人和。
酒香仍怕巷子深。再好的产品,如果没有有力的营销通道,也会沉没于老巷深处。
营销,将中国的丝绸品牌带出深宅,并在全社会共同关注与努力下,走向世界。
2006年8月创立的中国丝绸品牌专营店,就是这种营销网络战略平台的体现。
如果说中国丝绸品牌营销网络才刚刚起步,前面的路如同一张白纸,那么,一张白纸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
搭建中国丝绸品牌营销网络战略平台,实现中国丝绸以自主品牌统一商号进行国内国际发展;把整个中国丝绸产业链上的精英联合起来,形成行业资源共享,品牌优势互补,促进彼此的竞争力,这是做精做强中国丝绸品牌的捷径。
中国丝绸品牌要发展,要开拓,就需要借力借机,联合搭建发展平台。借力,指借政府之力,借行业之力,借企业之力,借全社会之力,营造中国丝绸大品牌之势;借机,指借"首届中国丝绸节"之机,借2008年奥运会之机,弘扬中国丝绸大品牌之名。
宏图展现于眼前。创建世界丝绸大品牌,实现中国从丝绸大国到丝绸强国的梦想,"新丝绸之路"从现在启程。
唯有如此,中国丝绸品牌营销网络,在这种大环境下,1+1才会永远大于2。
前不久,有关部门针对2008年奥运会期间来我国的外国朋友购买商品问题,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能够代表中国悠久文化又便于携带的商品,唯有中国丝绸。
但是,到哪里才能够买到这些真正代表中国丝绸品质,体现中国丝绸悠久文化的名牌产品呢?
2006年11月,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在京召开。会议期间,赤道几内亚总统的夫人来到北京友谊商店,七个半小时的时间,总统夫人认真挑选了几十万元的中国丝绸产品。看着眼前堆满的商品,总统夫人意犹未尽,希望能够有机会再来中国。
2007年8月10日,“首届中国丝绸节”在北京开幕。近30家国内优秀丝绸企业云集北京,“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局面终于打开。
中国丝绸品牌从此告别单打独斗的营销局面,开始联合搭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集体出击。
“礼品体制”下诞生的品牌终会“水土不服”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丝绸企业的进程,与中国特定时期的大环境密不可分。十几年前的中国丝绸企业,除了以OEM为主体外,还兼顾着生产一些内销产品。调查显示,这些内销产品的销路,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国内市场,而是作为礼品生产的。
当时,主要的省会都有丝绸进出口公司,当地政府为了公关的需要,会到当地最大的,也是最权威的丝绸公司或企业寻找丝绸产品作为礼品。那时的丝绸产品品种并不很多,基本上就是领带,丝巾,睡衣一类。
外贸带来的订单利润,牢牢地吸引着丝绸企业。国内市场的风云变幻,几乎影响不到他们。为了特定的需求诞生的丝绸品牌,带有浓烈的时代烙印。
除了生产特需的产品外,丝绸企业依旧躺在OEM的订单上,眼睛盯紧外面的市场,为每一笔订单的按时交货、保质保量煞费苦心。
为了不被国际市场丝价跌涨所左右,实力强大的丝绸企业建立了庞大的产业链,从种桑养蚕到最后制成成品。但是,即便这样,也无法成为坚不可摧的壁垒,因为没有话语权,中国丝绸企业依旧有着无法摆脱的忧患。只是这份忧患时而强烈时而淡薄。
于是,中国的丝绸企业也开始将眼光收回,投向国内。企图看清楚国内市场到底有多大的空间,到底有多大的潜力,到底有多少赢利的机会。
丝绸企业想做国内市场,想创立自己的品牌,想尝试着分一杯国内市场的羹。但是,强大的OEM惯性,使得企业与OEM就像血与水一样密不可分。找不准市场定位,销售不畅,推广不利,本土企业在国内市场却出现了严重的“水土不服”。
庞大的产业链,使得企业在做品牌的时候显得很累;看似齐全的品种,却没有做精做强的产品;设计的陈旧,营销的困惑,推广的不利。企业犹豫地迈出的一只脚,又收了回去。
中国的丝绸企业,就在这种创牌的艰辛与外销的订单利润之间犹豫彷徨着。
设计 营销 推广 丝绸企业发展的三大障碍
对于任何一项产品来说,设计、营销、推广都是至关重要的三大环节。中国丝绸业在做内销时,面临的最大障碍也就在于此。
设计、营销、推广,哪一个环节做不到位,产品都会遭到市场无情地淘汰。
首先是产品设计问题。由于丝绸企业长期以来对出口订单的依赖,导致企业十分缺乏围绕国内市场而进行的设计人才的培养。企业自有的设计人才,几乎都是围绕出口订单而设计的。很多企业以为外销好的产品内销也会不错,殊不知,订单的产品是人家的,不是我们自己的,不是建立在国内需求的基础上设计的,以致造成设计好的产品与市场无法很好对接。
其次是营销管理与市场通路问题。由于丝绸企业长期保持“重外轻内”的产业格局,缺乏正规营销力量的培养。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市场,企业往往束手无策。而国内市场尚不具备对丝绸品牌的呵护氛围———丝绸品牌进商场难,进了商场要经营下去更难。
缺乏健全的营销网络,市场通路不畅,成为企业在创牌时期遇到的最大困难。
最后是推广宣传问题。目前丝绸企业创牌尚处于起步阶段,企业不可能也无力拿出高昂的推广宣传费用,因而造成广大消费者对丝绸品牌(尤其是高档丝绸品牌)的消费缺乏认知。
推广宣传工作不及时不到位,消费者对丝绸的认知就会永远停留在传统的概念上,认为丝绸老土,难打理,价格贵。
除了设计、营销、推广三方面的问题,丝绸企业还存在其他一些问题,影响着企业健康发展。
为丝绸企业把“脉”开方
2006年8月28日,北京友谊商店,第一家中国丝绸品牌专营店———凯丽丝绸专营店在这里开业。代表中国丝绸高品质的16个品牌、五大品类商品云集此处,集体登台亮相。
经过二十几年在丝绸行业的摸打滚爬,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凯丽丝绸专营店的创办人、业内营销专家吴丽峰,为丝绸品牌企业少走弯路提出了几点颇为中肯的建议。
一.少花冤枉钱
不少丝绸企业为了公司形象与品牌发展,不惜重金聘请企划公司出谋划策。由于有些企划公司不懂丝绸行业的特点,不懂丝绸的历史、人文、产业、文化以及市场,结果,在耗费了大量的时间、人力与财力之后,企业得到的方案能用的东西很少。少则近百万,多则200多万元的企划费用,只能泡汤。不懂丝绸,根本做不了丝绸品牌的企划,更做不了丝绸商品的企划。
二.不要轻易改变定位
由于我国的丝绸企业大多数是从做外贸经营开始的。长期做OEM的经历,使得这些企业对国内市场了解不透,乐观的以为“走”外贸好的商品在国内也应该是有销路的,从而导致内销商品的定位随外贸的变化而不断改变。
一种品牌产品的定位一旦形成并被市场所接受,轻易改变,无疑是对该品牌产品的毁灭性打击。所有为之做的一切努力,都会前功尽弃。因此,不是公司整体的战略调整,千万不要轻易改变品牌产品定位
三.做自己最强、最拿手的
你问大多数丝绸企业,你们企业都有什么产品?回答:什么都有。从某种意义上说,“什么都有”其实就是“什么都没有”。
没有自己的强项,没有自己最拿手的,没有一件做深、做精、做专、做透的产品,也就没有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靠“全”打天下是一种产品的境界,靠“专”站稳脚跟才是品牌之道。
四.注意定价技巧
有些丝绸企业在为产品定价时,还是根据以往OEM的经验,以成本定价,而忽略了终端价格。由于丝绸行业特有的属性,单单依靠成本定价已经行不通了。
丝绸产品在国内市场的定价,要兼顾到消费者的承受能力,不要一味的根据丝绸行情的动荡,随意改变商品的价格。要实行国内市场统一零售价,实现产品的统一性,同时,还要注重产品的售后服务。
五.完善产品标识
丝绸企业在做国内市场的时候,要注意国内市场商品的标准体系、尺码体系等,为消费者提供完善的标识,也有利于消费者对商品的认知。
六.产品、条件不成熟不要急于开店
有些丝绸企业品牌店开了关,关了又开,非常影响企业形象,没有成熟的产品、条件,不要急于开店。
中国丝绸企业才刚刚走上创民族品牌的道路,设计、营销、推广等方面的问题,不仅困扰着丝绸企业,很多服装企业同样面临这样的困惑。
“首届中国丝绸节”为企业创建民族品牌非常及时地搭建了大舞台,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社会支持,让暂时在国内处于弱势的丝绸品牌,通过强势联合营销,得以提升和发展。
弱势品牌强势营销1+1>2的不等式
如果说,目前中国的丝绸品牌在国内市场还暂时处于弱势,那么,弱势联合,打造强势营销,也许就是中国丝绸品牌立足国内,走向世界的一条最适合的智慧捷径。
中国丝绸品牌专营店,就是这样一种方式的最直接体现。
合力拓展 打造中国丝绸品牌专营店
搭建中国丝绸品牌营销网络战略平台,实现中国丝绸以自主品牌统一商号进行国内国际发展,已经成为丝绸行业的当务之急,也是国内众多丝绸品牌共同的心愿。
以往,丝绸品牌各自为阵,企业孤军奋战,代价成本高、创牌成效低。而现在,搭建丝绸品牌专营店这样联合的平台,把整个中国丝绸产业链上的精英联合起来,以自己的特长形成行业资源共享,品牌优势互补,促进彼此的竞争力,这是做精做强中国丝绸品牌的捷径。
去年8月,首家中国丝绸品牌专营店开业,经过近一年的努力,中国丝绸品牌专营店已经走向成熟与完善。国内更多的丝绸品牌,更是看好这一独特的商业模式,纷纷要求加入。在资源共享的同时,提升品牌的地位与形象,为企业的发展,开拓一条新路。
强势营销打造 1+1>2的不等式
中国丝绸品牌专营店,没有借助国际品牌常有的营销模式,打破了以往丝绸品牌单品类进店的形式,以联合方式,打造1+1大于2的营销不等式,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整体营销网络模式。
在中国丝绸品牌专营店的营销模式下,一个品牌与另一个品牌相加,决不是单单的两个品牌之合。每一个品牌进店,不仅可以提升品牌的形象、地位,关键是能够借助品牌彼此之间的优势,利用联合营销的强势,另辟蹊径,做到单品也可以打天下,创品牌。
专营店的营销网络倡导全员营销理念,实行无缝隙化管理,建立快速反应机制,组建专家顾问团,贯彻统一物流体系。
中国丝绸品牌专营店式的营销,目的就是要创建世界丝绸大品牌,实现中国从丝绸大国到丝绸品牌强国的梦想。
中国丝绸品牌专营店本着整合发展的原则,以统一设计研发、营销推广为准则,稳扎稳打,必将使这批品牌发展成为整个丝绸行业领头羊,带领中国丝绸整个产业链的品牌提升和发展。
对中国丝绸品牌专营店的建设,吴丽峰提出自己的观点。
在中国丝绸品牌专营店的体系下,建立五大职能中心:营销中心、设计中心、研发中心、品牌推广中心和信息中心。每个中心职能清晰,责权利分明。各中心之间,分工明确,协调合作。
一.营销中心——建立丝绸品牌营销网络体系,发展丝绸品牌专营店及店中店的规模;培育专业买手,培养经营管理团队。
营销中心的核心职能之一,就是负责建立丝绸品牌营销网络体系,发展丝绸品牌专营店的规模。
中国丝绸品牌专营店将中国优秀的丝绸品牌集合在统一的平台上,不管是不是单一的品类,在统一的平台上,都可以得到充分展示,提升品牌地位。
除了搭建统一的平台这种形式,对那些发展成熟的丝绸品牌,在中国丝绸品牌专营店还将以开设店中店的形式,树立企业形象。
培育专业买手,使专业买手能够洞悉市场的一切微秒变化,掌握市场脉搏。专业买手看重的产品应该是市场最需要的。
培养经营管理团队,使这支团队在营销管理、专营店管理以及在对企业加盟商管理方面训练有素,完善营销中心的核心职能。
二.设计中心——负责市场调研,品牌产品定位、设计及规划。品牌视觉形象设计,承担企业各品类产品的设计以及设计指导。
通过针对目前市场上五大品类的丝绸产品进行的市场调研,作出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设计规划。对那些自己有设计师的企业,提供设计方案的建议;对那些自己没有设计师的企业,提供帮助。
三.研发中心——整合行业研发及科研机构资源,定向进行新产品研发。
研发中心还对整个行业的研发机构进行整合,定向开展科技研发课题,研发出来的新产品,再由企业进行定向生产。定向研发、生产,既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也避免了企业因掌握不准市场动向而盲目开发、重复开发,从而失去对国内市场的信心。
比如,研发中心定向开展增强服用性能的多种新面料的研发,尤其是适合冬季的新型真丝面料的开发。研发成果首先服务于定向的品牌企业,而后向市场进行推广。预计,明年,将会有一大批运用新面料制成的丝绸新产品上市。
四.品牌推广中心——负责中国丝绸大品牌的推广工作。
品牌推广中心是对丝绸品牌现代化的经营管理维护,根据企业需求,为企业承担品牌企划、商品企划以及品牌发展所需的资讯、论证、研讨及各项管理所需的培训。品牌推广中心还可以为丝绸品牌制定适合自己的营销管理模式及编制营销管理手册。
五.信息中心——运用互联网,建立中国丝绸行业共享管理软件。建立统一的进销存调的物流管理体系。
信息的普及及便利,已经被很多行业所运用。中国丝绸行业如何运用网络进行科学化管理,开发适用于行业品牌网络管理发展的共享管理软件,已经成为很多丝绸企业期盼的事情。
2004年,北京凯丽服饰有限公司已经开始着手筹备此事。经过近两年的不懈开发,到目前为止,丝绸行业网络管理软件的模式已经初步具备。但是,开发网络管理软件的最终完成,仅仅依靠一个企业的力量会非常力不从心。这项科学工程需要社会的关注与支持,为中国丝绸行业的网络化管理助一臂之力。
信息中心还将建立信息网络中心资料库,实现行业的资源共享;主办丝绸品牌通讯,为丝绸行业提供快捷有效的信息。
除了以上几点,吴丽峰特别强调,在专业人才培养上,通过培训及与品牌企业的互动管理,可培养一批丝绸品牌设计、营销、管理的专业人才。通过以上架构,从根本上帮助企业解决在创牌过程中遇到的“设计”、“研发”、“营销”、“推广”、“信息”、“物流”等几大难题,从而创造出一个有助于中国丝绸品牌较快成长的大环境。
西方有句谚语是这样说的:当一个人诚心诚意干一件事情的时候,连上帝都会为他让路。
中国丝绸品牌专营店,适时应运而生且被市场所接受。为了中国丝绸品牌的发展,中国丝绸品牌专营店会排除困难,一直坚持下去。在即将到来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抓住这一难得的契机,为弘扬丝绸文化再做实事。
开拓“新丝绸之路”再响东方驼铃
2008年奥运会 中国丝绸再抓契机
从2005年4家丝绸企业组团亮相CHIC2005,到2006年8月16家丝绸品牌集体登台中国丝绸品牌专营店;再到今天,28家丝绸企业竞相参加8月10日开幕的“首届中国丝绸节”。不难看出,中国丝绸企业在迅速发展,中国丝绸品牌在不断壮大。
2008年奥运会,对中国来说,是一次难逢的良机。看准机会抓住它,成功也就不再遥遥无期。
丝绸品牌营销专家吴丽峰颇为乐观地表示,今年下半年,中国丝绸品牌专营店将在北京再开设两家,今后在中国合适的城市还会开设15-20家这样的专营店。运用专营店整体营销模式,在站稳国内的基础上,让中国丝绸品牌专营店走进国际市场。
中国丝绸品牌专营店在为更多的丝绸品牌做好营销的同时,也为奥运团的到来,提供名副其实、丰富多彩的好产品做好充分准备。无论是服装服饰,还是家居家纺、古丝绸工艺品以及面料,这些产品都能够体现出时尚、品位、文化的韵味,能够体现最先进的技术含量,产品的服用性能也会大大提高。
作为世界最大的SHOPINGMALL———北京金源新燕莎MALL的总经理傅跃红,对丝绸同样情有独钟。“中国人的丝绸情结还是很浓的,丝绸服装谁都有几件。比如我吧,上班穿工作服,下班回家穿的所有衣服都是真丝的。我们这里50多名女员工,几乎每个人都有丝绸服装。”在谈及即将在这里举办的“首届中国丝绸节”时,傅跃红平静中夹带着些许自豪。
为了配合2008年奥运会,也为了弘扬中华老字号,北京金源新燕莎MALL开办了一条颇具特色的老字号一条街,将老字号聚集在一起,也是期望通过集体的实力,发扬老字号的优良传统,让国人不忘老字号,让国际友人记住中国的传统文化。
老字号一条街自然少不了具有中国的特色产品丝绸。傅跃红非常希望通过“首届中国丝绸节”,将中国丝绸品牌专营店引进金源新燕莎MALL,也为2008年奥运会提供更为丰富]具有民族特色的商品。 1964年,北京友谊商店建店。自建店至今,丝绸,就是店里主营的三大品类之一。北京友谊商店经过几次内部结构调整,经营丝织品的面积越来越大,丝织品的种类越来越多,丝织品的科技含量也越来越高。
据统计,40多年来,北京友谊商店接待了各国总统、总理、国家首脑3千多人次。特别是去年的中非论坛期间,北京友谊商店创接待人数最多,被接待人员所属的国家、地区最多,销售额最高的记录。
2008年奥运会,北京友谊商店仍会将丝绸作为重点品类,以自己独到的服务技巧,规范的礼宾礼仪,和一颗热情的心,将浓缩了原汁原味中国文化的丝绸品牌,展现在世界人民面前。
“首届中国丝绸节”搭建发展大平台
从广义的角度来说,创办“首届中国丝绸节”,意味着创造出一个弘扬中国丝绸文化的大环境,以文化来支持民族品牌的发展;从现实的角度说,通过举办“首届中国丝绸节”,即政府搭台,让消费者、商家与产业积极互动,产生有效沟通,以此带动丝绸消费市场,激发企业创新意识,从而推动整个产业发展。 “首届中国丝绸节”是一次公益性活动,12天的时间具有一定的时效性。但是,企业绝不希望仅仅通过一次活动,热闹一下,来展销一下自己的产品,之后,一切回归从前。企业人的内心远不满足于此,作为中国的丝绸企业,他们希望“丝绸节”能够健康、科学、有序地延续下去;他们希望能够从中不断地汲取深层次的物质和精神的养分;他们希望中国的丝绸行业能够长久而茁壮地发展。
如果“丝绸节”能够坚持办下去,那么,这样一个活动就会朝着智慧的方向发展,将“丝绸节”办成为企业提供思想与成功经验交流的平台,向行业和企业提供战略观点、助推企业成长的平台,传播先进的时尚产业理想,通过交流为企业发展带来启发和影响,探求科学的品牌运作规则。
当前,不少丝绸企业在现阶段仍然面临着不少困惑和难题,企业非常需要先进的正确的创牌理念,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企业也需要在一种团结协作的氛围里资源共享,共求发展。“丝绸节”搭建的是一个寻求发展的大平台,在不久的将来,通过全社会的不懈努力,中国丝绸节会以它探讨问题的前瞻性、科学性、现实性,将以活跃的形式,丰实的内容,对我国丝绸产业的跨越式发展起到强有力的影响和启发效应,为中国丝绸产业的发展起到助推和领跑作用。 在“首届中国丝绸节”的推动下,以中国丝绸品牌专营店的营销模式,使中国丝绸业迈向“新丝绸之路”,让东方驼铃再次响彻世界。
信息来源:中华服饰报
这样的数字,令人欢欣鼓舞,对于中国丝绸品牌来说,也不啻为一个利好消息。世界市场对高品质名牌产品的格外青睐,为中国丝绸名牌挺进世界大商圈敞开了一扇欢迎的大门。
中国丝绸打造世界名牌不再是画饼充饥的空想,而成为实实在在的奋斗目标。
原因何在?
因为,中国丝绸以其得天独厚的悠久历史、璀璨文化的民族优势,占尽天时;中国丝绸品牌携高科技产品高调亮相"首届中国丝绸节",又抢地利;中国丝绸品牌创出世界名牌,走上联合营销之路,再夺人和。
酒香仍怕巷子深。再好的产品,如果没有有力的营销通道,也会沉没于老巷深处。
营销,将中国的丝绸品牌带出深宅,并在全社会共同关注与努力下,走向世界。
2006年8月创立的中国丝绸品牌专营店,就是这种营销网络战略平台的体现。
如果说中国丝绸品牌营销网络才刚刚起步,前面的路如同一张白纸,那么,一张白纸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
搭建中国丝绸品牌营销网络战略平台,实现中国丝绸以自主品牌统一商号进行国内国际发展;把整个中国丝绸产业链上的精英联合起来,形成行业资源共享,品牌优势互补,促进彼此的竞争力,这是做精做强中国丝绸品牌的捷径。
中国丝绸品牌要发展,要开拓,就需要借力借机,联合搭建发展平台。借力,指借政府之力,借行业之力,借企业之力,借全社会之力,营造中国丝绸大品牌之势;借机,指借"首届中国丝绸节"之机,借2008年奥运会之机,弘扬中国丝绸大品牌之名。
宏图展现于眼前。创建世界丝绸大品牌,实现中国从丝绸大国到丝绸强国的梦想,"新丝绸之路"从现在启程。
唯有如此,中国丝绸品牌营销网络,在这种大环境下,1+1才会永远大于2。
前不久,有关部门针对2008年奥运会期间来我国的外国朋友购买商品问题,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能够代表中国悠久文化又便于携带的商品,唯有中国丝绸。
但是,到哪里才能够买到这些真正代表中国丝绸品质,体现中国丝绸悠久文化的名牌产品呢?
2006年11月,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在京召开。会议期间,赤道几内亚总统的夫人来到北京友谊商店,七个半小时的时间,总统夫人认真挑选了几十万元的中国丝绸产品。看着眼前堆满的商品,总统夫人意犹未尽,希望能够有机会再来中国。
2007年8月10日,“首届中国丝绸节”在北京开幕。近30家国内优秀丝绸企业云集北京,“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局面终于打开。
中国丝绸品牌从此告别单打独斗的营销局面,开始联合搭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集体出击。
“礼品体制”下诞生的品牌终会“水土不服”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丝绸企业的进程,与中国特定时期的大环境密不可分。十几年前的中国丝绸企业,除了以OEM为主体外,还兼顾着生产一些内销产品。调查显示,这些内销产品的销路,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国内市场,而是作为礼品生产的。
当时,主要的省会都有丝绸进出口公司,当地政府为了公关的需要,会到当地最大的,也是最权威的丝绸公司或企业寻找丝绸产品作为礼品。那时的丝绸产品品种并不很多,基本上就是领带,丝巾,睡衣一类。
外贸带来的订单利润,牢牢地吸引着丝绸企业。国内市场的风云变幻,几乎影响不到他们。为了特定的需求诞生的丝绸品牌,带有浓烈的时代烙印。
除了生产特需的产品外,丝绸企业依旧躺在OEM的订单上,眼睛盯紧外面的市场,为每一笔订单的按时交货、保质保量煞费苦心。
为了不被国际市场丝价跌涨所左右,实力强大的丝绸企业建立了庞大的产业链,从种桑养蚕到最后制成成品。但是,即便这样,也无法成为坚不可摧的壁垒,因为没有话语权,中国丝绸企业依旧有着无法摆脱的忧患。只是这份忧患时而强烈时而淡薄。
于是,中国的丝绸企业也开始将眼光收回,投向国内。企图看清楚国内市场到底有多大的空间,到底有多大的潜力,到底有多少赢利的机会。
丝绸企业想做国内市场,想创立自己的品牌,想尝试着分一杯国内市场的羹。但是,强大的OEM惯性,使得企业与OEM就像血与水一样密不可分。找不准市场定位,销售不畅,推广不利,本土企业在国内市场却出现了严重的“水土不服”。
庞大的产业链,使得企业在做品牌的时候显得很累;看似齐全的品种,却没有做精做强的产品;设计的陈旧,营销的困惑,推广的不利。企业犹豫地迈出的一只脚,又收了回去。
中国的丝绸企业,就在这种创牌的艰辛与外销的订单利润之间犹豫彷徨着。
设计 营销 推广 丝绸企业发展的三大障碍
对于任何一项产品来说,设计、营销、推广都是至关重要的三大环节。中国丝绸业在做内销时,面临的最大障碍也就在于此。
设计、营销、推广,哪一个环节做不到位,产品都会遭到市场无情地淘汰。
首先是产品设计问题。由于丝绸企业长期以来对出口订单的依赖,导致企业十分缺乏围绕国内市场而进行的设计人才的培养。企业自有的设计人才,几乎都是围绕出口订单而设计的。很多企业以为外销好的产品内销也会不错,殊不知,订单的产品是人家的,不是我们自己的,不是建立在国内需求的基础上设计的,以致造成设计好的产品与市场无法很好对接。
其次是营销管理与市场通路问题。由于丝绸企业长期保持“重外轻内”的产业格局,缺乏正规营销力量的培养。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市场,企业往往束手无策。而国内市场尚不具备对丝绸品牌的呵护氛围———丝绸品牌进商场难,进了商场要经营下去更难。
缺乏健全的营销网络,市场通路不畅,成为企业在创牌时期遇到的最大困难。
最后是推广宣传问题。目前丝绸企业创牌尚处于起步阶段,企业不可能也无力拿出高昂的推广宣传费用,因而造成广大消费者对丝绸品牌(尤其是高档丝绸品牌)的消费缺乏认知。
推广宣传工作不及时不到位,消费者对丝绸的认知就会永远停留在传统的概念上,认为丝绸老土,难打理,价格贵。
除了设计、营销、推广三方面的问题,丝绸企业还存在其他一些问题,影响着企业健康发展。
为丝绸企业把“脉”开方
2006年8月28日,北京友谊商店,第一家中国丝绸品牌专营店———凯丽丝绸专营店在这里开业。代表中国丝绸高品质的16个品牌、五大品类商品云集此处,集体登台亮相。
经过二十几年在丝绸行业的摸打滚爬,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凯丽丝绸专营店的创办人、业内营销专家吴丽峰,为丝绸品牌企业少走弯路提出了几点颇为中肯的建议。
一.少花冤枉钱
不少丝绸企业为了公司形象与品牌发展,不惜重金聘请企划公司出谋划策。由于有些企划公司不懂丝绸行业的特点,不懂丝绸的历史、人文、产业、文化以及市场,结果,在耗费了大量的时间、人力与财力之后,企业得到的方案能用的东西很少。少则近百万,多则200多万元的企划费用,只能泡汤。不懂丝绸,根本做不了丝绸品牌的企划,更做不了丝绸商品的企划。
二.不要轻易改变定位
由于我国的丝绸企业大多数是从做外贸经营开始的。长期做OEM的经历,使得这些企业对国内市场了解不透,乐观的以为“走”外贸好的商品在国内也应该是有销路的,从而导致内销商品的定位随外贸的变化而不断改变。
一种品牌产品的定位一旦形成并被市场所接受,轻易改变,无疑是对该品牌产品的毁灭性打击。所有为之做的一切努力,都会前功尽弃。因此,不是公司整体的战略调整,千万不要轻易改变品牌产品定位
三.做自己最强、最拿手的
你问大多数丝绸企业,你们企业都有什么产品?回答:什么都有。从某种意义上说,“什么都有”其实就是“什么都没有”。
没有自己的强项,没有自己最拿手的,没有一件做深、做精、做专、做透的产品,也就没有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靠“全”打天下是一种产品的境界,靠“专”站稳脚跟才是品牌之道。
四.注意定价技巧
有些丝绸企业在为产品定价时,还是根据以往OEM的经验,以成本定价,而忽略了终端价格。由于丝绸行业特有的属性,单单依靠成本定价已经行不通了。
丝绸产品在国内市场的定价,要兼顾到消费者的承受能力,不要一味的根据丝绸行情的动荡,随意改变商品的价格。要实行国内市场统一零售价,实现产品的统一性,同时,还要注重产品的售后服务。
五.完善产品标识
丝绸企业在做国内市场的时候,要注意国内市场商品的标准体系、尺码体系等,为消费者提供完善的标识,也有利于消费者对商品的认知。
六.产品、条件不成熟不要急于开店
有些丝绸企业品牌店开了关,关了又开,非常影响企业形象,没有成熟的产品、条件,不要急于开店。
中国丝绸企业才刚刚走上创民族品牌的道路,设计、营销、推广等方面的问题,不仅困扰着丝绸企业,很多服装企业同样面临这样的困惑。
“首届中国丝绸节”为企业创建民族品牌非常及时地搭建了大舞台,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社会支持,让暂时在国内处于弱势的丝绸品牌,通过强势联合营销,得以提升和发展。
弱势品牌强势营销1+1>2的不等式
如果说,目前中国的丝绸品牌在国内市场还暂时处于弱势,那么,弱势联合,打造强势营销,也许就是中国丝绸品牌立足国内,走向世界的一条最适合的智慧捷径。
中国丝绸品牌专营店,就是这样一种方式的最直接体现。
合力拓展 打造中国丝绸品牌专营店
搭建中国丝绸品牌营销网络战略平台,实现中国丝绸以自主品牌统一商号进行国内国际发展,已经成为丝绸行业的当务之急,也是国内众多丝绸品牌共同的心愿。
以往,丝绸品牌各自为阵,企业孤军奋战,代价成本高、创牌成效低。而现在,搭建丝绸品牌专营店这样联合的平台,把整个中国丝绸产业链上的精英联合起来,以自己的特长形成行业资源共享,品牌优势互补,促进彼此的竞争力,这是做精做强中国丝绸品牌的捷径。
去年8月,首家中国丝绸品牌专营店开业,经过近一年的努力,中国丝绸品牌专营店已经走向成熟与完善。国内更多的丝绸品牌,更是看好这一独特的商业模式,纷纷要求加入。在资源共享的同时,提升品牌的地位与形象,为企业的发展,开拓一条新路。
强势营销打造 1+1>2的不等式
中国丝绸品牌专营店,没有借助国际品牌常有的营销模式,打破了以往丝绸品牌单品类进店的形式,以联合方式,打造1+1大于2的营销不等式,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整体营销网络模式。
在中国丝绸品牌专营店的营销模式下,一个品牌与另一个品牌相加,决不是单单的两个品牌之合。每一个品牌进店,不仅可以提升品牌的形象、地位,关键是能够借助品牌彼此之间的优势,利用联合营销的强势,另辟蹊径,做到单品也可以打天下,创品牌。
专营店的营销网络倡导全员营销理念,实行无缝隙化管理,建立快速反应机制,组建专家顾问团,贯彻统一物流体系。
中国丝绸品牌专营店式的营销,目的就是要创建世界丝绸大品牌,实现中国从丝绸大国到丝绸品牌强国的梦想。
中国丝绸品牌专营店本着整合发展的原则,以统一设计研发、营销推广为准则,稳扎稳打,必将使这批品牌发展成为整个丝绸行业领头羊,带领中国丝绸整个产业链的品牌提升和发展。
对中国丝绸品牌专营店的建设,吴丽峰提出自己的观点。
在中国丝绸品牌专营店的体系下,建立五大职能中心:营销中心、设计中心、研发中心、品牌推广中心和信息中心。每个中心职能清晰,责权利分明。各中心之间,分工明确,协调合作。
一.营销中心——建立丝绸品牌营销网络体系,发展丝绸品牌专营店及店中店的规模;培育专业买手,培养经营管理团队。
营销中心的核心职能之一,就是负责建立丝绸品牌营销网络体系,发展丝绸品牌专营店的规模。
中国丝绸品牌专营店将中国优秀的丝绸品牌集合在统一的平台上,不管是不是单一的品类,在统一的平台上,都可以得到充分展示,提升品牌地位。
除了搭建统一的平台这种形式,对那些发展成熟的丝绸品牌,在中国丝绸品牌专营店还将以开设店中店的形式,树立企业形象。
培育专业买手,使专业买手能够洞悉市场的一切微秒变化,掌握市场脉搏。专业买手看重的产品应该是市场最需要的。
培养经营管理团队,使这支团队在营销管理、专营店管理以及在对企业加盟商管理方面训练有素,完善营销中心的核心职能。
二.设计中心——负责市场调研,品牌产品定位、设计及规划。品牌视觉形象设计,承担企业各品类产品的设计以及设计指导。
通过针对目前市场上五大品类的丝绸产品进行的市场调研,作出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设计规划。对那些自己有设计师的企业,提供设计方案的建议;对那些自己没有设计师的企业,提供帮助。
三.研发中心——整合行业研发及科研机构资源,定向进行新产品研发。
研发中心还对整个行业的研发机构进行整合,定向开展科技研发课题,研发出来的新产品,再由企业进行定向生产。定向研发、生产,既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也避免了企业因掌握不准市场动向而盲目开发、重复开发,从而失去对国内市场的信心。
比如,研发中心定向开展增强服用性能的多种新面料的研发,尤其是适合冬季的新型真丝面料的开发。研发成果首先服务于定向的品牌企业,而后向市场进行推广。预计,明年,将会有一大批运用新面料制成的丝绸新产品上市。
四.品牌推广中心——负责中国丝绸大品牌的推广工作。
品牌推广中心是对丝绸品牌现代化的经营管理维护,根据企业需求,为企业承担品牌企划、商品企划以及品牌发展所需的资讯、论证、研讨及各项管理所需的培训。品牌推广中心还可以为丝绸品牌制定适合自己的营销管理模式及编制营销管理手册。
五.信息中心——运用互联网,建立中国丝绸行业共享管理软件。建立统一的进销存调的物流管理体系。
信息的普及及便利,已经被很多行业所运用。中国丝绸行业如何运用网络进行科学化管理,开发适用于行业品牌网络管理发展的共享管理软件,已经成为很多丝绸企业期盼的事情。
2004年,北京凯丽服饰有限公司已经开始着手筹备此事。经过近两年的不懈开发,到目前为止,丝绸行业网络管理软件的模式已经初步具备。但是,开发网络管理软件的最终完成,仅仅依靠一个企业的力量会非常力不从心。这项科学工程需要社会的关注与支持,为中国丝绸行业的网络化管理助一臂之力。
信息中心还将建立信息网络中心资料库,实现行业的资源共享;主办丝绸品牌通讯,为丝绸行业提供快捷有效的信息。
除了以上几点,吴丽峰特别强调,在专业人才培养上,通过培训及与品牌企业的互动管理,可培养一批丝绸品牌设计、营销、管理的专业人才。通过以上架构,从根本上帮助企业解决在创牌过程中遇到的“设计”、“研发”、“营销”、“推广”、“信息”、“物流”等几大难题,从而创造出一个有助于中国丝绸品牌较快成长的大环境。
西方有句谚语是这样说的:当一个人诚心诚意干一件事情的时候,连上帝都会为他让路。
中国丝绸品牌专营店,适时应运而生且被市场所接受。为了中国丝绸品牌的发展,中国丝绸品牌专营店会排除困难,一直坚持下去。在即将到来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抓住这一难得的契机,为弘扬丝绸文化再做实事。
开拓“新丝绸之路”再响东方驼铃
2008年奥运会 中国丝绸再抓契机
从2005年4家丝绸企业组团亮相CHIC2005,到2006年8月16家丝绸品牌集体登台中国丝绸品牌专营店;再到今天,28家丝绸企业竞相参加8月10日开幕的“首届中国丝绸节”。不难看出,中国丝绸企业在迅速发展,中国丝绸品牌在不断壮大。
2008年奥运会,对中国来说,是一次难逢的良机。看准机会抓住它,成功也就不再遥遥无期。
丝绸品牌营销专家吴丽峰颇为乐观地表示,今年下半年,中国丝绸品牌专营店将在北京再开设两家,今后在中国合适的城市还会开设15-20家这样的专营店。运用专营店整体营销模式,在站稳国内的基础上,让中国丝绸品牌专营店走进国际市场。
中国丝绸品牌专营店在为更多的丝绸品牌做好营销的同时,也为奥运团的到来,提供名副其实、丰富多彩的好产品做好充分准备。无论是服装服饰,还是家居家纺、古丝绸工艺品以及面料,这些产品都能够体现出时尚、品位、文化的韵味,能够体现最先进的技术含量,产品的服用性能也会大大提高。
作为世界最大的SHOPINGMALL———北京金源新燕莎MALL的总经理傅跃红,对丝绸同样情有独钟。“中国人的丝绸情结还是很浓的,丝绸服装谁都有几件。比如我吧,上班穿工作服,下班回家穿的所有衣服都是真丝的。我们这里50多名女员工,几乎每个人都有丝绸服装。”在谈及即将在这里举办的“首届中国丝绸节”时,傅跃红平静中夹带着些许自豪。
为了配合2008年奥运会,也为了弘扬中华老字号,北京金源新燕莎MALL开办了一条颇具特色的老字号一条街,将老字号聚集在一起,也是期望通过集体的实力,发扬老字号的优良传统,让国人不忘老字号,让国际友人记住中国的传统文化。
老字号一条街自然少不了具有中国的特色产品丝绸。傅跃红非常希望通过“首届中国丝绸节”,将中国丝绸品牌专营店引进金源新燕莎MALL,也为2008年奥运会提供更为丰富]具有民族特色的商品。 1964年,北京友谊商店建店。自建店至今,丝绸,就是店里主营的三大品类之一。北京友谊商店经过几次内部结构调整,经营丝织品的面积越来越大,丝织品的种类越来越多,丝织品的科技含量也越来越高。
据统计,40多年来,北京友谊商店接待了各国总统、总理、国家首脑3千多人次。特别是去年的中非论坛期间,北京友谊商店创接待人数最多,被接待人员所属的国家、地区最多,销售额最高的记录。
2008年奥运会,北京友谊商店仍会将丝绸作为重点品类,以自己独到的服务技巧,规范的礼宾礼仪,和一颗热情的心,将浓缩了原汁原味中国文化的丝绸品牌,展现在世界人民面前。
“首届中国丝绸节”搭建发展大平台
从广义的角度来说,创办“首届中国丝绸节”,意味着创造出一个弘扬中国丝绸文化的大环境,以文化来支持民族品牌的发展;从现实的角度说,通过举办“首届中国丝绸节”,即政府搭台,让消费者、商家与产业积极互动,产生有效沟通,以此带动丝绸消费市场,激发企业创新意识,从而推动整个产业发展。 “首届中国丝绸节”是一次公益性活动,12天的时间具有一定的时效性。但是,企业绝不希望仅仅通过一次活动,热闹一下,来展销一下自己的产品,之后,一切回归从前。企业人的内心远不满足于此,作为中国的丝绸企业,他们希望“丝绸节”能够健康、科学、有序地延续下去;他们希望能够从中不断地汲取深层次的物质和精神的养分;他们希望中国的丝绸行业能够长久而茁壮地发展。
如果“丝绸节”能够坚持办下去,那么,这样一个活动就会朝着智慧的方向发展,将“丝绸节”办成为企业提供思想与成功经验交流的平台,向行业和企业提供战略观点、助推企业成长的平台,传播先进的时尚产业理想,通过交流为企业发展带来启发和影响,探求科学的品牌运作规则。
当前,不少丝绸企业在现阶段仍然面临着不少困惑和难题,企业非常需要先进的正确的创牌理念,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企业也需要在一种团结协作的氛围里资源共享,共求发展。“丝绸节”搭建的是一个寻求发展的大平台,在不久的将来,通过全社会的不懈努力,中国丝绸节会以它探讨问题的前瞻性、科学性、现实性,将以活跃的形式,丰实的内容,对我国丝绸产业的跨越式发展起到强有力的影响和启发效应,为中国丝绸产业的发展起到助推和领跑作用。 在“首届中国丝绸节”的推动下,以中国丝绸品牌专营店的营销模式,使中国丝绸业迈向“新丝绸之路”,让东方驼铃再次响彻世界。
信息来源:中华服饰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