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蚕病发生的原因及其防治对策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7-07-11 09:31:00
蚕病的发生和流行是有规律的,在养蚕过程中,蚕病的发生和蔓延往往与蚕的体质、病原体、环境条件三者密不可分。通过调查发现农村蚕病暴发往往与消毒不严,饲养管理粗放有关。蚕农在防病过程中经常因消毒药品和使用不当,导致消毒不彻底,在管理过程中,也因疏忽和马虎导致病原再污染机会多,使得养蚕不安全,加之饲养中因劳力紧张、蚕室蚕具短缺和不良环境因素等造成蚕体质下降,这些综合因素,使得病原微生物有机可乘,最终导致蚕病暴发,给蚕农经济上造成很大的损失。因此农村蚕病防治应考虑多种因素,在掌握农村蚕病发生规律的基础上,将多种防治方法和养蚕技术结合起来,采取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综合防治方针,才能有效地控制蚕病的发生和蔓延,确保农村养蚕无病、优质、高产,其措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建立建全蚕病综合防治体系.1、建立“五个一”的综合防治制度,即统一消毒时间、统一消毒药品、统一消毒程序、统一消毒标准、统一防病制度。2、实施“五个三”、“六个消”的规范防治技术,即蚕期三隔离(前后批、大小蚕、蚕室与贮桑室及生活用房),重点防三病(病毒病、细菌病、真菌病),预防抓三期(蚁蚕期、起蚕期、将眠期),做好三处理(蚕沙、旧蔟、桑叶),实行三个专(专室、专具、专人);“六个消”即养蚕前全面消、蚕期中经常消,蚕儿眠中四周空中消,蚕体蚕座定期消,发现蚕病及时消,上蔟采茧回山消。3、消毒规范化,即蚕室蚕具消毒实行一扫二洗三晒四消的消毒程序。4、重点推广漂白粉、消毒净、毒消散和大小蚕用“防病一号”等广谱、高效的消毒剂,提高消毒质量与效果。二、严格按标准消毒,并将消毒工作贯穿于养蚕生产的全过程。
1、养蚕前消毒要严格按步骤和方法进行。(1)清扫洗刷。清除蚕室外垃圾与杂草,打扫蚕室(土地面表层换土),洗刷曝晒蚕具。(2)蚕室蚕具初消。蚕室墙壁用20%新鲜石灰浆粉刷,蚕具用2-4%福尔马林饱和石灰液及5-10%石灰浆液,在消毒池中浸泡。(3)蚕室蚕具复消.架好蚕具后按下列药物顺序消毒: ①1%有效氯漂白粉;②2%福尔马林饱和石灰液;③0.4%消毒净。(4)蚕室地面消毒。蚕室地面换土(水泥地面清刷)后,先用1%有效氯漂白粉,再用2%福尔马林饱和石灰水消毒。(5)烟消。架好蚕具,糊好门窗缝隙再用毒消散熏烟消毒。消毒后要加强管理,防止再污染。2、养蚕中要坚持蚕体蚕座消毒,最大限度控制病原微生物增殖,杜绝病原微生物滋生。(1)建立经常性的卫生防疫制度。(2)进行蚕体蚕座与空气消毒,即对各龄饷食蚕和给桑加网时,分别撒防僵粉,进行蚕体蚕座消毒。(3)蚕室地面与空间要用稀浓度的漂白粉液进行补充消毒。(4)对正在饲养的蚕体,可用复方402乳油浸网覆盖或喷洒蚕体;养蚕中根据情况分别喷洒蚕用氟哌酸、红霉素、灭蚕蝇等药剂,进行预防性添食或治疗性添食。(5)桑叶污染严重时,可用0.3%有效氯漂白粉液,进行桑叶消毒。3、养蚕后要立即进行回山消毒。养蚕结束后,病原留存量大,为了防止病原扩散传播,应立即进行回山消毒。
(1)上蔟后立即清理蚕沙和残桑,制成堆肥。(2)采茧结束后,立即把病死蚕集中投入消毒液,经浸渍后深埋。无使用价值草蔟,应立即烧掉或与蚕沙一起制成堆肥。有使用价值的,方格蔟及草笼应集中在水泥地上喷洒福尔马林,上盖塑料薄膜,在太阳光下晒5小时以上,再取出晒干,清理浮丝,或集中到蚕室内进行熏烟消毒处理后,集中保存。(3)养过蚕的蚕具,要集中于蚕室,经消毒后再进行清洗,洗净晒干后,待下次养蚕时再用。三、加强饲育管理,增强蚕的体质,提高蚕的抗病力。
1、小蚕坚持共育。小蚕在饲养管理上应做到适温适湿饲养,1-2龄要求温度为26-27℃,干湿差0.5°,3龄温度为24-25℃,干湿差0.5°;饲以新鲜适熟桑叶;超前匀座、扩座。2、大蚕坚持稀放畅养。大蚕在饲养上要防止高温闷热,温度以23-24℃为宜,注意通风换气,蚕座不能过密,力求使蚕饱食,给桑、除沙、动作要轻,尽量减少蚕体损伤,防止创伤感染。3、坚持良桑饱食。桑叶是蚕的饲料,是蚕营养的唯一来源。管好桑田,及时治虫,才能提供优质桑叶。从数量和质量上满足蚕的要求,保证蚕儿发育正常,增强抗病力。在高温干燥季节,日中可用湿叶喂蚕,补湿用水要干净,喂蚕前用水喷湿桑叶,切忌湿叶贮藏。在湿度大的季节或发生蚕病时切不可喂湿叶。四、发生蚕病后应迅速查明原因,采取应急措施,尽量减少蚕病损失。
1、发现病毒病,应及时检出病蚕,隔离或淘汰弱小蚕,并用新鲜石灰粉进行蚕座消毒,控制蚕座内传染,同时添食红霉素、脓微灵等抗生素药物,可推迟发病和降低发病率。2、发现真菌病,应及时检出病蚕,并使用防僵粉等,进行蚕体消毒。3、发现细菌病,应及时清除病蚕,并添食克蚕菌、氟哌酸等药物进行防治。4、发现蝇蛆病,可用灭蚕蝇添食或体喷防治。5、发现壁虱病,可使用杀虱灵熏烟杀螨,或喷洒灭蚕蝇驱螨,立即调换蚕室蚕具。6、发现农药中毒,迅速查明毒源,打开门窗,加网除沙,清除毒源。总之农村蚕病防治是一项综合性工作,各地在坚持严格消毒,精心饲养,加强蚕病预知检查的同时,一定要因地制宜,统筹安排,合理布局,选用良种,最大限度控制病原数量,为蚕儿健康生长,营造良好的饲育环境,确保蚕儿无病、优质、高产。
(作者联系电话0515-6215027地址:江苏省建湖县近湖镇汇文路99号)
信息来源:建湖县蚕桑站
一、建立建全蚕病综合防治体系.1、建立“五个一”的综合防治制度,即统一消毒时间、统一消毒药品、统一消毒程序、统一消毒标准、统一防病制度。2、实施“五个三”、“六个消”的规范防治技术,即蚕期三隔离(前后批、大小蚕、蚕室与贮桑室及生活用房),重点防三病(病毒病、细菌病、真菌病),预防抓三期(蚁蚕期、起蚕期、将眠期),做好三处理(蚕沙、旧蔟、桑叶),实行三个专(专室、专具、专人);“六个消”即养蚕前全面消、蚕期中经常消,蚕儿眠中四周空中消,蚕体蚕座定期消,发现蚕病及时消,上蔟采茧回山消。3、消毒规范化,即蚕室蚕具消毒实行一扫二洗三晒四消的消毒程序。4、重点推广漂白粉、消毒净、毒消散和大小蚕用“防病一号”等广谱、高效的消毒剂,提高消毒质量与效果。二、严格按标准消毒,并将消毒工作贯穿于养蚕生产的全过程。
1、养蚕前消毒要严格按步骤和方法进行。(1)清扫洗刷。清除蚕室外垃圾与杂草,打扫蚕室(土地面表层换土),洗刷曝晒蚕具。(2)蚕室蚕具初消。蚕室墙壁用20%新鲜石灰浆粉刷,蚕具用2-4%福尔马林饱和石灰液及5-10%石灰浆液,在消毒池中浸泡。(3)蚕室蚕具复消.架好蚕具后按下列药物顺序消毒: ①1%有效氯漂白粉;②2%福尔马林饱和石灰液;③0.4%消毒净。(4)蚕室地面消毒。蚕室地面换土(水泥地面清刷)后,先用1%有效氯漂白粉,再用2%福尔马林饱和石灰水消毒。(5)烟消。架好蚕具,糊好门窗缝隙再用毒消散熏烟消毒。消毒后要加强管理,防止再污染。2、养蚕中要坚持蚕体蚕座消毒,最大限度控制病原微生物增殖,杜绝病原微生物滋生。(1)建立经常性的卫生防疫制度。(2)进行蚕体蚕座与空气消毒,即对各龄饷食蚕和给桑加网时,分别撒防僵粉,进行蚕体蚕座消毒。(3)蚕室地面与空间要用稀浓度的漂白粉液进行补充消毒。(4)对正在饲养的蚕体,可用复方402乳油浸网覆盖或喷洒蚕体;养蚕中根据情况分别喷洒蚕用氟哌酸、红霉素、灭蚕蝇等药剂,进行预防性添食或治疗性添食。(5)桑叶污染严重时,可用0.3%有效氯漂白粉液,进行桑叶消毒。3、养蚕后要立即进行回山消毒。养蚕结束后,病原留存量大,为了防止病原扩散传播,应立即进行回山消毒。
(1)上蔟后立即清理蚕沙和残桑,制成堆肥。(2)采茧结束后,立即把病死蚕集中投入消毒液,经浸渍后深埋。无使用价值草蔟,应立即烧掉或与蚕沙一起制成堆肥。有使用价值的,方格蔟及草笼应集中在水泥地上喷洒福尔马林,上盖塑料薄膜,在太阳光下晒5小时以上,再取出晒干,清理浮丝,或集中到蚕室内进行熏烟消毒处理后,集中保存。(3)养过蚕的蚕具,要集中于蚕室,经消毒后再进行清洗,洗净晒干后,待下次养蚕时再用。三、加强饲育管理,增强蚕的体质,提高蚕的抗病力。
1、小蚕坚持共育。小蚕在饲养管理上应做到适温适湿饲养,1-2龄要求温度为26-27℃,干湿差0.5°,3龄温度为24-25℃,干湿差0.5°;饲以新鲜适熟桑叶;超前匀座、扩座。2、大蚕坚持稀放畅养。大蚕在饲养上要防止高温闷热,温度以23-24℃为宜,注意通风换气,蚕座不能过密,力求使蚕饱食,给桑、除沙、动作要轻,尽量减少蚕体损伤,防止创伤感染。3、坚持良桑饱食。桑叶是蚕的饲料,是蚕营养的唯一来源。管好桑田,及时治虫,才能提供优质桑叶。从数量和质量上满足蚕的要求,保证蚕儿发育正常,增强抗病力。在高温干燥季节,日中可用湿叶喂蚕,补湿用水要干净,喂蚕前用水喷湿桑叶,切忌湿叶贮藏。在湿度大的季节或发生蚕病时切不可喂湿叶。四、发生蚕病后应迅速查明原因,采取应急措施,尽量减少蚕病损失。
1、发现病毒病,应及时检出病蚕,隔离或淘汰弱小蚕,并用新鲜石灰粉进行蚕座消毒,控制蚕座内传染,同时添食红霉素、脓微灵等抗生素药物,可推迟发病和降低发病率。2、发现真菌病,应及时检出病蚕,并使用防僵粉等,进行蚕体消毒。3、发现细菌病,应及时清除病蚕,并添食克蚕菌、氟哌酸等药物进行防治。4、发现蝇蛆病,可用灭蚕蝇添食或体喷防治。5、发现壁虱病,可使用杀虱灵熏烟杀螨,或喷洒灭蚕蝇驱螨,立即调换蚕室蚕具。6、发现农药中毒,迅速查明毒源,打开门窗,加网除沙,清除毒源。总之农村蚕病防治是一项综合性工作,各地在坚持严格消毒,精心饲养,加强蚕病预知检查的同时,一定要因地制宜,统筹安排,合理布局,选用良种,最大限度控制病原数量,为蚕儿健康生长,营造良好的饲育环境,确保蚕儿无病、优质、高产。
(作者联系电话0515-6215027地址:江苏省建湖县近湖镇汇文路99号)
信息来源:建湖县蚕桑站